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发布时间:2015-09-08 10:45: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小易

今日读戈工兄的《苏东坡的围脖》一文,非常喜欢。想起自己曾经有段时间很迷恋苏轼的那些精短透明有趣的小品文。翻检以前整理的有关材料,做归并,整理一份新的阅读材料,以备以后教学之用。

2004-4-8 13:49

|

小易

近日迷上苏东坡的小品文,精短又极见境界。

细细品读,见情见性,不亦乐乎!

张岱的这则《湖心亭看雪》,颇有东坡遗风——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更定:天亮。 沆砀:冬天天空中白茫茫的寒冷水气。 大白:大酒杯。

简评:短文描绘了一幅意境空灵,淡雅别致的西湖雪景图。

~~~~~~~~~~~~~~~~~~~~~~~~~~~~~

2004-4-8 13:50 |

小易

东坡小品文十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织,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评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评: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书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砚铭

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曰:以备牛肉干。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曰:真手不坏。居士曰:真砚不坏。

书墨

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记海南作墨

己卯腊月二十三,墨灶火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几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仍以遗人,所不知者何人也。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

书岭南纸

砚细面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无嗜好,独好笔墨。既得罪谪岭南,凡养生具十无八九,佳纸笔行且尽,至用此等,将何以自娱?为之慨然。

撷菜

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终岁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梁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贪耶?

记服绢

医官张君传服绢方,真神仙上药也。服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世言着衣吃饭,今乃吃衣着饭耶!

僧文荤食名

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棱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欺而已,世常笑之。有位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

醉书

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

2004-4-8 23:24

|

小易

我在思考小品文的现实意义。

当代似乎更需要这种的文体。当然,真正写好,非寻常功力,它是写经过长久的写作实践后的返朴归真。

~~~~~~~~~~~~~~~~~~~~~~~~~~~~~

2004-4-8 13:44 |

小易

〔精品推荐〕小品和大师读苏东坡的小品

佚名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东坡属于多才多艺多情趣的一位。他留下了很多传世的诗词和文章,还有书画。可惜纸张和丝绢都无法遗存千年,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书画寥寥可数。

在中秋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吟咏赤壁的诗词和文章也是家喻户晓。一个文人,能留下千古不朽的文字,实在不容易。现在正活跃在文坛上的人,一千年后有几个人还会被人记得呢?

可是,要真正了解苏东坡,了解他在生活中的真实的喜怒哀乐,还是要读一读他的小品。这些小品,只是一些信札,便条,日记,一些信手写下的随记,还有书画的题跋,当年苏东坡自己并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编文集时,他也想不到把它们收入,他大概认为这样的文字不算是作品,只是余墨闲笔,与才华学识无关。其实,这些信手写下的小品,尤见的真性情真才学。写诗填词作赋,对文人来说犹如演员登台正式表演,而这些随意而为的小品,则是台下的日常生活,没有刻意的表情,也没有洋洋洒洒的抒怀,而是极自然的喜怒哀乐之流露,是真实人生的写照。譬如那篇《红饭》,不满百字,却充满情趣,生动地刻画出苏东坡当时的生活情状: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曰: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近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样的事物和描写,在东坡的诗词中是看不见的。只有写日记和书信时,才会以此入墨。小品,因文字短而名其小,其实,文短而意味隽永、涵义深长,比写长篇大论更为不易。而且,小品写得随便,更能显示真实的心态。小品中出现的故事、抒情和议论,在正儿八经吟诗作文时不会出现,也许有人以为它们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所谓大雅,往往有一点过分的严谨和矫饰的意味在其中。东坡喜欢杜甫的诗,在为他人写字时,常常抄杜诗,但他却偏偏不选名篇,而写杜诗中那些偶尔流露浪漫性情的词句: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坡在他的一篇小品中这样议论: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拖此书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这篇短文的结论,似乎是达官贵人不如妓女。大臣的显赫在他当权时,时过境迁,便被人忘记得干干净净,而一个青楼佳人,却因为诗人的描写而千古留名。这其实也是对文学和艺术影响力的赞美。这样的文字,很自然地使我想起李白的诗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东坡的小品中,《记承天寺夜游》是游记中的神来之笔,已成为他的名篇之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文虽不满百字,却融记事、写景和抒情于一体,自然流畅,优美而有余韵。和其它小品不一样的是,这篇短文因传承了古代山水文章的神韵,所以可以登得大雅之堂,它的命运不同于苏东坡的其它被忽略的小品,而成为世代传诵的美文。明清两代不少擅写小品的文人在记游抒情时,常常情不自禁地模仿此文。譬如明人张岱的名篇《湖心亭赏雪》,便有东坡夜游承天寺的影子在里面。在东坡的小品中,记游的文字随处可见,有的篇幅更为短小,却也写得情景交融,譬如《蓬莱阁记所见》,全文不满四十字:登州蓬莱阁上,望海如镜面,与天相际。忽有如黑豆数点者,郡人云:海舶至矣!不一炊久,已至阁下。以如此简约精练的文字写游记,有阔大浩瀚的画面,有由远而近的船舶,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可谓形神兼备。这样的小品,乃大师所为。

苏东坡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他不仅精诗文,擅书画,对天文地理多有涉猎。他精通园艺,熟悉农耕,对烹调也有研究,这些在他的小品中都有表现。在杭州当官时,他领导疏浚西湖,灌溉万亩良田,苏堤是他留给后人的美妙纪念碑。在惠州时,他还设计将泉水引进广州,让城里人能饮用清洁的自来水,在他写给广州太守王敏仲的两封信中,很详细地谈了引水入城的具体设想和施工技术,这大概是中国的第一个自来水工程。他的小品中,有一篇《秧马》,生动记叙了当时农民用来插秧的一种农具,文曰: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首其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佝偻而,劳佚相绝矣。江南的农活,一直以水田插秧最为累人,读东坡此文,我才知道北宋时中国就有了这样灵巧的秧马。但看来这秧马早已失传,三十年前我在江南农村插队时,农民插秧依然佝偻而作。我也曾经参与过插秧机的试验,但以失败告终。直到现在,农民插秧大概还是这样。被东坡描绘得如此奇妙的秧马,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很奇怪。但读这样的文字,可以看到东坡对农事的关注和熟悉。如不是东坡信手将田头所见记录,现在谁还知道当年有这样的秧马。

东坡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医生,沈括所著《苏沈良方》中的苏方,便是东坡开出的药方。东坡小品中有谈医的,却不是鼓吹自己的医道,而是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一些庸医,如《记服绢》:医官张君传服绢方,真神仙上药也。服绢本以御寒,今乃以充服食,至寒时当盖稻草席耳。世言着衣吃饭,今乃吃衣着饭耶!将衣料入药,确实荒唐得可以,吃衣着饭的庸医,如果读到这样的文章,恐怕会无地自容。东坡在他的小品中,常常以带刺笔触嘲讽当时虚伪的世风,譬如那篇《僧文荤食名》: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棱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欺而已,世常笑之。有位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水棱花和钻篱菜这样的名字,现代人恐怕难得听见,我在东坡的小品中第一次读到它们时,也忍俊不禁。和尚耐不得天天吃素的清苦,忍不住想吃荤,却又怕犯了戒律,于是为鱼和鸡另起一个素的名字,然后大快朵颐。和尚的行为自欺欺人,只是可笑,而那些不义之人,却自冠以美名,那就不仅是可笑,而是可鄙可恶了。

苏东坡的幽默,在他的小品中常常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在他的诗词中少见。东坡有一篇谈吃饭的短文,读来让人喷饭:有二措大相与言志。一云:‘我平生不足,惟饭与睡耳。他日得志,当吃饱饭了便睡,睡了又吃饭。’一云:‘我则异于是。当吃了又吃,何暇复睡耶?’吾来庐山,闻马道士善睡,于睡中得妙。然吾观之,终不如彼措大得吃饭三味也。这样的文字,在东坡的小品中不少。中国人骨子里的幽默,并不比西方人少,只是文人不常把这种幽默感写在正儿八经的文章中,在古人的诗词中,要寻找幽默感不容易。其实,在春秋诸子的散文中,已经出现不少笑话,魏晋时,更有了《笑林》这样专门记笑话的书,隋唐时又有《解颐》和《启颜录》问世,宋以后,笑话的创作就更为活跃。而清人的《笑林广记》,则是对自古以来流传的笑话的荟集。中国的文学史,似乎是忽略了这方面的著述,大概以传统之见,这类文字,也登不得大雅之堂。苏东坡的看法,恐怕不太一样。宋代的《艾子杂说》,是产生于苏轼时代的一部笑话集,有人说这是苏轼晚年的作品,虽无确凿考证,但以东坡的情趣,写这样的书不无可能。如果这样,那么东坡的小品中就将增添很多可以让人解颐的有趣文字了。

东坡的小品,内容大多和他的兴趣有关,譬如书法。除了论字,他也论墨,论砚,论纸,论笔,写来都很见情趣。一篇《醉书》,全文才二十来个字:仆醉后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读这段文字,能想象这位大书法家醉后挥毫的情景,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是怎样一种境界?我想此时他写的应该是狂草,奔放不羁,龙飞凤舞,和他的词一样浪漫绮丽。可惜东坡的书法作品存世不多,我见过的几幅,都是工整的行书,没有见过他写的狂草。东坡喜欢收集良砚,喜欢用好墨,他的小品中常常有这方面的记载,而写砚记墨的同时,却极自然地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才情,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有一段文字,刻在一方砚台上:或问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

曰:以备损坏。居士曰:吾手或先砚坏。

曰:真手不坏。居士曰:真砚不坏。这篇题为《砚铭》的短文,禅味浓厚,涵义深远,给人丰富的联想。真手不坏和真砚不坏,讲的其实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苏东坡的时代大概还少有人说物质不灭,但精神不朽已是常理。在这篇短文中,表达的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人产生的联想,是物质不灭,精神亦不灭。

关于墨,东坡也时有妙论,磨墨写字,能引出哲思来。如《书墨》: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辙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

东坡这样聪明的全才,当然不满足于花钱买墨,他还要自己动手制墨,在他的小品中,有关于制墨的记载。那是在海南岛的时候,一次为制墨,差点引起火灾:己卯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仍以遗人,所不知者何人也。余松明一车,仍以照夜。(《记海南作墨》)这次制墨的经历有惊无险,但回报却非常丰厚,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一次制墨,得到一生也用不完的佳墨,还可以广赠友人,何等奇妙。苏东坡如果是一个商人,办一个制墨作坊,开一家墨庄,大概能以此生财。他当然不屑此道,只是在自己动手研制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墨能自制,纸和笔就不能自己做了。被贬海南时,他常常为得不到好纸好笔而犯愁,有时也会用文字宣泄一下,那篇《书岭南纸》,就是在劣质纸上书写后愤而所作:砚细而不退墨,纸滑而字易燥,皆尤物也。吾平生无嗜好,独好佳笔墨。既得罪谪岭南,凡养生具十无八九,佳纸笔行且尽,至用此等,将何以自娱?为之慨然。

苏东坡尽管才华横溢,在当时便成为文坛泰斗,但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常常被贬被谪派到边远之地。但作为一个文人,他的心态却是平和的,因为有比做官更有趣的事情陪伴着他。他始终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也珍惜来自人生的每一种感受。东坡之弟苏辙,谈到其兄在海南的生活曾这样说:日啖薯芋,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东坡的小品中,有当时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决不是诉苦,而是苦中作乐。如《撷菜》: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终岁饱菜。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梁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贪耶?自己种菜,并以自家地里的蔬菜煮之下酒,有点像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了。但读这样的文字,感受到的是一种津津乐道的气息。日子过得再清苦,仍不失乐观旷达和文人的浪漫情怀,这正是苏东坡真实的性情。

不过,在东坡的小品中,还是能看到因岁月无情、人世沧桑而流露的悲凉,这也是人之常情。他在杭州主政多年,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美妙诗词,也留下很多为人赞扬的政绩,深得民众的爱戴。晚年他重返杭州,湖山依旧,人事全非,站在路边,没有人认识他,于是也有失落感产生。他曾经在为人写字时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这样的情绪,在东坡的文字只是偶尔展露,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达观和开阔、是智慧和才情,是不屈不挠的追求和探寻。

东坡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工,吾亦不能知也。读苏东坡的小品时,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他的这段自评,实在是奇妙而贴切的评语。

东坡小品,散见于《东坡志林》、《东坡题跋》、《东坡尺牍》和《苏东坡集》中,二十多年前,陈迩冬和郭隽杰两位先生曾编选过一本《东坡小品》,薄薄一册,只选了很少一部分作品。我想,如果将东坡小品整理分类,出一本较完整的东坡小品选集,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相信现代的读者会喜欢。

~~~~~~~~~~~~~~~~~~~~~~~~~~~~~

2003-11-11 13:23 |

小易

小易短文三章

原野与树

小易

空旷的原野,一片苍茫的绿色,若不是视野之内几棵浓绿的大树,这空间透漏的也许是单调、乏味和深深的无奈。

树之于田野,尤为重要,他使苍茫无奈的空间陡然有了风骨,他使阔远迢遥的天地平添了摇曳的节奏。

旷野的树,正如一种人。这种人是人中龙凤,是脊梁,是一种感召。

再看那树,根根直立,棵棵浓郁,自信从容地立于天地间。

天地间有了树,原野才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国画写意

小易

几箭荷花,两瓣荷叶,荷钱数点,疏疏朗朗,相映成趣。满目便是清朗。

亦喜黄菊几朵,翠叶片片,青石碐嶒,两只雀儿飞。自有一股沉静霜气入眼弥胸。

苍茫大山,浓郁大树,石坪略展,山阁空灵,蜿蜒山道之上,隐者衣袂飘然。赏之便觉满心山风浩荡,眼前一派清风古韵。

写意国画,数尺天地,尽显灵动。轻灵、雄浑、悠远、绚烂、淡雅、浓丽、空渺,种种风格,均为艺术的极致。

擅丹青,能舞墨,倚马赋诗,是古人风流,今人雅事。其中雅韵,于闲静之时,方能感受一二。

忙中劳顿之际,心向宁静,便痴痴神往那片风流写意之境。

画境

小易

1. 苍穹黯淡,凄风苦雨,一只淋湿了的小麻雀,呆立于干枯的枝头,瑟瑟发抖……

2. 月亮在飞速穿行,云彩如黑纱,飞散变幻。夜空下,一个身影在仰望,心随月行,神随云飞……

3. 雪,厚厚的,小屋陷在其中。寂静的山野,几只黄雀在飞,黑犬默坐于柴门,一缕青烟袅袅而起……

自己很早之前就喜欢小品文,写了很多,虽稚拙,但也敝帚自珍。

~~~~~~~~~~~~~~~~~~~~~~~~~~~~~

补充阅读:

精短散文的魅力

前不久,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黄孟文博士惠赠他的散文集《朝阳从我身边掠过》和他夫人陈华淑的散文集《冰灯辉映的晚上》。黄、陈的散文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作品多是对人生的反思、感慨,不少描写中国的篇什,表现出对中华文化的挚爱,读来令人感动。此外使我感慨的是两本集子多是短文章,约千把字,既给人愉快阅读,又启人心智,予人艺术享受。我问黄孟文博士文章为何写得如此之短,而又不乏精彩之篇?他说:散文是短的艺术,黄庭坚说‘锋藏笔中,意在笔先’。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经验之谈。

从黄、陈二位的散文我联想到国内散文创作。当今国内的散文动辄数千言甚至上万言而精彩者鲜,让人见而却步。

散文要精短。从古到今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都是短文。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只寥寥81个字;唐朝柳宗元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不到两百字;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不到四百字。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日》只有一百多字;冰心的《一只木屐》只八百字……这些名作佳篇言简意赅、纸短意长,没有冗字繁言、拖沓累赘,显示出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要写好精短散文,重要的是立意,就是要过滤生活,从杂芜的生活具象中提炼出你要表达的意思来。黄孟文的一篇散文《街边小玫瑰》,写的是某市小女孩兜卖玫瑰花的故事。小女孩很漂亮,可使用了令人发窘的方法兜售美丽的玫瑰花,当我给了她几块钱而仓促疾走时,我脑海里立刻把美丽的小女孩、美丽的玫瑰花及其未来命运联系起来思索:多少年以后,这些美丽的‘金花’,怎能避免不流落在花街柳巷,任人践踏呢?寥寥千字文,既有韵律文采,又有深层次的思索,难怪这篇文章受到读者的青睐。可见,立意是散文的眼,立意好就能使散文精炼。

冰心在谈她的《一只木屐》时说:这篇文章写好时有两千多字,后来删掉一千五百字,最后只剩下现在的八百字。她解释写短的原因是因为她想把立意突出,材料环绕立意来组织。她说:我竭力把思想集中在一点上,竭力把文章写简炼一些,不过最大的原因,还是我这个人不会写长文章。冰心当然不是不会写长文章,她写作有一个原则:文章要精致练达,对文学,对读者才有意义。

当今有些有的散文短章也很注意立意,贾平凹的《丑石》只数百字,却耐读耐思,有较深的蕴含。可见散文要传世并不是一定靠长篇宏论,而是靠思想炼达、立意深远。

(来自《文学报》)

~~~~~~~~~~~~~~~~~~~~~~~~~~~~~

2010-12-03 22:39

|

小易

历史上能流传的精粹篇章,大多是短之又短的,如《陋室铭》、《爱莲说》、《小石潭记》等,百字左右,却完整精美,神韵无穷,让人喜爱至极。

说到,有人戏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写了。的确,一部《论语》,多体。《论语》中,孔子一句话可以传天下;后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短并不意味着影响力降低,并不意味着道理不深透。

适当提倡短文,尤有现实意义。当然,能短则短,当长则长,并不一律。不过,说理之文,抒情写景之文,往往越短越有力度,越短越精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3a82aa0912a216147929f6.html

《阅读材料整理苏东坡的小品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