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振”、“倔”三字考辨

发布时间:2019-03-11 18:54: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没”、“振”、“倔”三字考辨

  现人教版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中,《过秦论》一文未对“没”、“振”、“倔”三字作出注释,笔者对此存有疑议,现胪陈拙见,就教于大方之家。

  《过秦论》第二段有“孝公既没”;第三段有“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第四段有“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这些句子。除“振长策”的“振”注释中译作“举起”外,其余“没”、“振”、“倔”未作注释。笔者以为,这三字均应为通假字:“没”通“殁”,死;“振”通“震”,震惧;“倔”通“崛”,崛起。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没”的注释有这样几条:1mò ①沉没、淹没②潜水③埋没 ④隐匿、隐没⑤陷落、覆没 ⑥没收⑦死,通“殁”;2、mēī没有。

  很显然,从上下文来看,“孝公既没”、“始皇既没”中的“没”都应该取第七个义项“死”义。“没”、“殁”通用的情况还可以找到如下例子: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讯定声?履部》中注:“没,假借为殁”;《易》“包曦氏没,神农氏作”;《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隋书?李密传》“诸将军皆没于阵”;《红楼梦》第二回:“老姊妹三个,这是极小的,又没了!”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振”的注释有:①挥动,举起②抖动③振作奋起④整顿⑤震动,通“震”⑥通“赈”⑦自、从⑧挽救。由此观之,“余威振于殊俗”的“振”应为“震”字,作使动用法来讲。《汉语大字典》对“振”、“震”通用的情况作了更详细的分类:

  1、震动、震撼。《淮南子?本经》里“共工振滔洪水”,高诱注:“振,动也”;唐孟郊《感怀八首》之一“秋气悲万物,惊风振长道”。

  2、惊惧、惊恐。《管子?七臣七主》“臣下振恐,不知所措”,郭沫若等集校引章炳麟曰:“振,借为震”。《荀子?正论》“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杨谅注:“振与震同,恐也”。《战国策?燕策三》“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鲍彪注:“振、震同”。

  3、愤怒的样子。《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无度,严诛无赦”,尹知章注:“动发威严谓之振也。”元郑德辉《倩女离魂》第二折中有“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

  笔者以为,“振”与“震”在摇荡义上是相互交搭的,“振”本义是“摇晃、抖动”的意思;“震”本义为雷,引申为迅雷发出的天摇地动的声音,又引申为威严、暴怒之义。《国语?周语》“观则玩,玩则无震”,“无震”是失去威严;《书?泰誓》“皇天震怒”,“震怒”即盛怒,大发雷霆。《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逢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静”中的“振”即为“震”。

  综上所述,“威震四海”的“振”应通“震”,为“使……震怒”之义,也就是使四海震惧。下文中“余威振于殊俗”就用的“震”的本字。

  再看“倔”,《康熙字典》注为“梗戾貌”,即《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说“直傲不屈”之义,第二个义项为“通‘崛’,突出”。《文选?班彪〈王命论〉》“未见运世无本,功德不经,而得倔起在此位者也”,李善注《土卑仓》曰:“崛,特起也。崛与倔同。”

  所以,笔者认为这三个字应为很明确的通假字。通观以前教材与此册中其它课文,一般少有漏注通假字的现象,注与不注有何标准,还请专家见教。

  

  陈玲玲,女,中学教师,现居湖北荆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916834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c.html

《“没”、“振”、“倔”三字考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