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专题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复习要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预计2018年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复习指津】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术语及运用举例】考向一抒情方式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①。入手②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④,问何日是归年。
【注】①练:白色的绢。②入手:到手。③春风面:比喻女子姣美的面容。④吾土:故乡。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在抒情上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白抒情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其次,要结合这首元曲来具体分析。考生分析该元曲内容可知,上半部分写风光美丽,但下半部分的“终非吾土”一句点明作者身在异乡,所以曲中写的虽是“乐景”,抒发的却是“悲情”。

【答案】此曲在抒情上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作者写他乡之美,所写景色愈美,愈反衬作者的思乡之烈,归心之切。
【技法点拨】四种常见的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诗(词)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方法。
2借事抒情。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通常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3.托物言志。诗(词)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词)中的物一般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第1题中,李诗中展现的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载

4咏史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一般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借古讽今,就是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之事;二是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考向二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酬李端校书见赠司空曙
绿槐垂穗乳乌飞,忽忆山中独未归。青镜流年看发变,白云芳草与心违。乍逢酒客春游①惯,久别林僧夜坐稀。昨日闻君到城阙,莫将簪弁②胜荷衣。
本诗尾联中“莫将簪弁胜荷衣”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端怎样的态度?
【注】①春游:唐朝官员有春秋两季游玩的习俗。②簪弁:簪,冠簪;弁,礼帽。都是官员身上的服饰。
【解析】考生解题时,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如“簪弁”“荷衣”,然后联系诗后的注解可知,前者指官员的服饰,那么后者应该指田园生活中的服饰。由此可知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此处考生要注意“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前者重在代,有相关性;后者重在喻,有相似性。本诗中“簪弁”“荷衣”都是用所穿衣服指代生活方式,属借代。然后要注意尾联中的“胜”字,“簪弁胜荷衣”的意思是官场生活胜过田园生活,但前面作者又着一词“莫将”,表明了态度,即作者肯定后者,否定前者。
【答案】借代,“簪弁”指代官场生活,“荷衣”指代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委婉地劝勉李端不要贪恋官场荣华,而要选择田园生活的态度。
【技法点拨】
1.比喻和比拟。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2.借喻和借代。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如第2题中,根据注解可知,“簪弁”指官员身上的服饰;根据上文,“荷衣”应该是农人的衣服。这样就可判断二者分别指代官场生活和田园生活。这属于具体代抽象。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3.夸张如何确定。夸张主要有夸大夸张、缩小夸张两类。如第1题中“三百叠”的群山,作者“一抹”而过,此为缩小夸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以在楼上手可摘到星星来说楼之高,此为夸大夸张。


4.设问与反问。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或者无须回答;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
考向三表现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月陵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可知,“林下泉声静自来”,营造了月夜静幽的氛围,而淙淙的泉水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宁静,所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出运用的反衬的表现手法,还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运用该表现手法所起到的效果。
【答案】该句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淙淙的泉水声在宁静的月夜响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静。【技法点拨】
第一步,明确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即用一两个词准确地指出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第二步,阐述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即结合相关语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第三步,分析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分析此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有时,可以把第二步和第三步糅合在一起。如上题。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典型。
2.想象。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3.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第1题的第二首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4.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5.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7.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8.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考向四谋篇布局
1.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汤式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
【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技法点拨】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开门见山。开端即直截了当地切入本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在诗歌结尾处,才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
3.承上启下。在描写、叙述的过程中,承接上面的,同时又引起下面的。如上题中的“春半如秋意转迷”一句。4.情景分写。情与景分别咏写,贵在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如杜甫的《登高》,该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5.情景合写。即情景交融,或景中含情,或情中有景。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该诗前两联可谓景中含情,后两联可谓情中有景。
6.小中见大。即通过描写小事物,写出大境界,表现大主题。
7.画龙点睛。即在文章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8.起承转合。所谓“起”即开头,“承”即紧承上文,“转”即意思的转折,“合”即全文的结束。误区警示
1不明概念内涵,把诗歌谋篇布局与表现手法等同起来。如第2题,有的考生在分析最后一句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色时,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而没有理解最后一句其实就是诗歌的主旨句,因而不知道是卒章显志,这就是没有明确表现手法与谋篇布局的概念所致。
2.不立足于全篇,只从局部来分析谋篇布局特色,这样的分析只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谋篇布局特点。如上题,有的考生在分析其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时,从“问西湖昔日如何?”“问西湖今日如何?”两个问句中得出了“设问”这一特征,这就是不从全篇的角度把握的结果,如果立足于全篇,就很容易概括出“巧用对比”和“首尾照应”这两个谋篇布局的特色。
题型
一、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
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反了)想象自己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C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均指小船。15.诗歌的尾联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6分)
1、以景结情;2、诗人在深秋时看到落叶纷纷而产生的人生失意之感;3、表达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手法——诗句内容——诗人内心感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1分)
定风波·重阳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B.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C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14.(B“明显不同”“鲜明对照有误)
15.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6分)15.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意思答对即可,3分)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意思答对即可,3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11分)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E、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15、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4.(AA,并非要与桃李一起装点春天。15.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

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8d475ae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2.html

《(完整版)2019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专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