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

发布时间:2010-10-20 15:27: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吴非《不跪着教书》书评

“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这是吴非在2004916《南方周末》刊登的《“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一文中开篇的一句话。在南京整座城市陷入“高考之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篇文章无疑让人一下子清醒了。

吴非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他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他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这次,他把近几年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大多是有教育理想的,然而在现实的磨砺下也就逐渐消沉平庸了。能够在走向耳顺之年时仍保持“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吴非给我们展示了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的风范。在教师失去尊严,学校趋于堕落的今天,“不跪着教书”的呐喊尤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有同情心,要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之心,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吴非喜欢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不喜欢“世故”的学生。有模范教师作报告,讲家人患重病住医院抢救,而该教师坚守岗位最终没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吴非愤而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培养这样的没有人性么?”“这样的人,怎么配做教师?”句句在理,掷地有声,言犹在耳。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交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高中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说:“你为什么不苦恼?”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吴非表示了极度的担忧:许多教师没有任何“精神追求”,就是在那里“混吃等死”;一些地方的教师,教学上属“贫困地区”,喝起酒来却非常“刚猛”;不少教师,工作二三十年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写过,还竟能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面对着这些“堕落”的教师,吴非异常愤怒。

南师大附中是一所名校,也是吴非任教的学校。然而,他却发出“名校,你在追求什么”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吴非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非极其痛恨这种现代势利眼,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并说,如果执意让他填,那么,“母校,你在我心中已经死了”!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

《不跪着教书》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的随笔集,中学教师能够写文章的不多,能够写书的实属凤毛麟角,能够写得这么好的,全国没有几个。吴非老师不是一般的语文老师,他是有独特教育思想并且能够把这些思想贯穿在教育活动中的老师。读了这本书,我非常敬佩他,因为,他是一个立着的人。

该书的标题颇令人深思。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如果说老师是在跪着教书,那也太可怕了。他说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各种教学比赛的奴隶。把自己当做教学环节中的“一颗螺丝钉”。这也许并不是吴老师的独特发现,但是他因为身在其中,所以他的发现常常非常深刻:目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体现人性,时常忘记人性,有些措施甚至专门跟人性作对,也就是不把人当人。

吴老师特别反对“差生”一词。他认为,把学生分成优等生和差生,就跟社会上把人分成“富人”和“穷人”一样,庸俗不堪。把同一起点上的人分成几等,会对人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他也反对把老师叫做“灵魂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是修理、改造(或者叫拯救)或者改装,而这是对他人的极大不尊重。老师也是人,老师的灵魂不见得比学生高贵,老师并没有资格改造学生。历史告诉我们,改造就是奴役。

吴老师发现,每所学校都有一些不近人情的校规,比如,中秋节晚上不许学生回家团聚,要求留在学校上晚自习,还美其名曰“考验学生的意志”。节日团聚是普通人的基本心灵需求,这个要求很高吗?在某些老师眼里,一切带感情的东西都是考验,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学生从小培养成不重感情的人。但是,没有感情还是人吗?这些老师害怕感情干什么?老师老是要学生克制感情,克制久了,人就会产生条件反射,觉得感情是不好的,人逐渐变得冷漠起来。他太爱学生,爱之弥深,责之愈严。在高考改卷时,他看到考生作文几乎全是官话套话,跟报纸上的腔调一样,心里很难受,便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可能是培养官僚的”,这种文章“没有人味儿”——吴非老师常常为此夜不能寐。

  “非人化”教育

一般人认为,是高考把师生不当人,老师就只好把学生不当人。对此,吴老师还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正是“文革”前17年的教育导致了“文革”的严重后果。他预言,“文革”对后世的影响要等30—50年才能真正显示出来,眼下急功近利的“非人化”教育,也必将付出大代价。

17年”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比如说,因为他是贫农,我才爱;他是地主,就不光不能爱,还要恨,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这是恨的教育。把人分成可爱的和不可爱的——这是一个阴谋,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爱。在学校里推行的这种教育播下了冷酷的种子,“文革”一来,这些“循循善诱”的老师首当其冲地自食其果。“17年”的教育否定了人有共同性,否定人的平等。但可悲的是,20多年来,教育界对这种教育方式却从来就没有进行过深刻的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一直是计划经济时代遗存至今的牢固堡垒,拖了这个社会进步的后腿。

吴老师还发现,因为一切以高考为核心,学校围绕这个目标运转,全社会也跟着“互动”。家长和学生也都讨厌人文教育,认为与高考无关,浪费了时间。有人甚至问,为什么把语文排在首位?吴老师答:考上大学只是一时,而人文素养是让你一生受用的心灵养料。他说,人文教育的缺失,必将会有报应。现在的学生有文凭,无文化,少人性,冷漠,没有爱,不敬畏生命。

书中举的一些例子触目惊心。有个大学有女学生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教学楼前,大楼里的老师还在照常上课,学生正常嬉笑,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是有个外国留学生看不下去了,给死者献了一朵花,这时候师生才开始对死者有动静。浙江有个高中生杀死了亲生母亲,在监狱里有人问他,如果你能够出去,你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好好读书。吴老师气愤地写道:他杀了自己的妈妈,居然没有一点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复生,这还是人吗?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

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但是,要把一个孩子培养成这样的的人谈何容易。而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做法实际上与此教育大目标背道而驰。我们常常为了某个现实的、眼前的小目标(比如为了应付一场考试)而忘记了这个大目标,因为老师学生都是活在现实中的。眼下,考试成绩是判断学生、老师、学校甚至一个城市教育质量优劣的惟一标准。这就是现实。谁要是抗拒,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老师头上的“屋檐”

  俗语云: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现在的大学教师已经比较好当了,我这里说的是中小学教师。因为,当教师实在太难,也太苦——包括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折磨。也就是说,干了这个行当,基本上就得跪下来。让我们看看在一个老师的上面,都有些什么人:有教育局,那是所有老师的婆婆,管着你的职称,这可直接与工资挂钩,是饭碗啊;有校长书记主任和科组长,那是你的工作小环境,得罪了其中任何一个你都没有好日子过——这与你的能力水平等等关系都不大。近年来还要加上各式各样的学生和素质各异的家长,他们左右老师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投诉,甚至可以打官司。老师的上面还有一个最大的“官儿”,那就是高考——吴非老师说,他在高一高二让学生自由写作,但到高三就得教学生服从高考作文的框框。所有这些,全都在老师上面呆着,你还能站立得住吗?中学教师就是高考的奴隶。面对高考规则,身为特级教师的吴非先生也一筹莫展,只能够徒唤奈何。有道是,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

  局外人所不知道的是,教育界还有各种诱惑,尽管都是些小恩小惠,但很容易使老师迷失自我。比如每年各种级别的评奖和教学比赛,你想不想得优秀教师奖?谁都想。但是,你把身心投入进去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你的事业,而是名利的诱惑。你想提高自己,在业务上不断进步?那你永远都不可能获得学校的鼓励,只好自力更生。在此环境中,你要想活得风光(受领导器重,拿教学奖),就只好永远跪着。一些想坚持自己想法的老师只好离开教育岗位。留下来的老师,大都“有办法,没思想”,整个教育界思想贫血、精神缺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朱杰人

“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这是吴非在2004916《南方周末》刊登的《“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反思南京教育界的一场讨论》一文中开篇的一句话。在南京整座城市陷入“高考之痛”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篇文章无疑让人一下子清醒了。

 吴非是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不跪着教书”是他20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这次,他把近几年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大多是有教育理想的,然而在现实的磨砺下很多人也就逐渐消沉平庸了。能够在走向耳顺之年时仍保持“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吴非给年轻教师展示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风范。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教师要有同情心,要有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之心,要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同情,学会爱自己的祖国,爱弱小的他人。吴非喜欢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不喜欢“世故”的学生。

  “我美丽,因为我有思想”,教师如果没有思想,那么,“学校便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一名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写信向吴非表示敬意,他却说:“你为什么不苦恼?”因为这是一名非常“听话”的学生,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高中三年,竟“从来没有向老师提过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当前一些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吴非表示了担忧:工作二三十年连一篇文章都没有写过,还竟能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南师大附中是一所名校,也是吴非任教的学校。然而,他却发出“名校,你在追求什么”的质问。因为,“我们不能不忧伤地看到,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吴非的大学母校找了他好几次,让他填一张校友联谊的表格,只因为他是“正教授”级。吴非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方式,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方式,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或无情讽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包括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为庄严站立着的铁铮铮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

读吴非《不跪着教书》有感

总以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了良知,没有了希望,到处是德性的沦丧精神的堕落;总以为中国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瓶颈走进了深渊走进了黑暗,因为社会中的一切势利恶俗庸碌功利人心不古已经渗透到学校这块所谓的净土……但,读完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一书,我空洞无奈形同沙漠乃至有点绝望的心海里,似乎有了点希望和亮色;展眼四顾,再看眼前的社会,似乎有了点儿信心和希望,是的,信心和希望!

《不跪着教书》,这是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从灵魂深处或者说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椎心泣血的呼叫;这是一个高举理想主义大旗的勇士,以自己无畏的气概,堵击并奋勇掮住现实浊流的感召;这是一个对人生对生命无比崇敬和热爱的思想者的既敦厚从容又犀利逼人的呐喊,一部书,其实就是人生的一部宣言!由此,我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向世人宣告:这世界有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也始终会有追求火一样理想的殉道者!“我心中的信念不会消逝。”我会“努力去做成几件事!”多么洗练而执着的告白!

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我想如是说。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

人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跪着教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人和生命本质的全面地关注。对那些反人性的愚昧残酷的教育,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作者或扼腕长叹,或抑郁愤慨,惑无情讥刺……如果说人的本质,是由精神灌注出来的,那么,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把“人的教育”写在我们的旗帜上,让学生既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包括具有崇高精神和理想的人,成为庄严站立着的铁铮铮的人),又成为有科学精神的人,也许,这就是作者教育的理想,或者说是他所崇尚和实践着的理想教育。确实,对现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功利浮躁的众生相,对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作者是长叹感喟,痛心疾首,忧心如焚的……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为的是拯救国人的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一个警世洪钟呢?

不可否认,全书很多篇什,披露了人们都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们: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或者有人就是践行者,但又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

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作为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知识分子,这部书的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我们这个民族以及平民百姓所倾注的汩汩滔滔的一片真情,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切呼唤,这感情深沉炽烈,甚至催人泪下,虽然他的表达看似平静甚至苛刻,但赤子的情怀,只要你读了这部书,你随处可以触摸得到。尽管,作者和共和国都经历了那一段令人反思的惨痛的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选择的事实历史就意味着解释——是对原因的寻找

从书里,我们随时都能看到,作者在抨击现实之时,常常顺手反思历史,反思那段历史中我们民族的伤痛和教训。真的,我完全可以这样说,作者是一个游走在惨痛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中的思想者,这样的思想者,我想,他是有资格去评判历史,直面现实的。回忆是为了不要忘记,过去会推动现在的前行,而现在又昭示着将来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个年轻的教师,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认认真真读一读这部书,都能沉思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我想,受益肯定匪浅。当然,我真不敢斗胆地劝一些校长们去读一读(虽然很希望),因为我人微言轻,真不敢造次。

是的,现实不尽如人意,甚至现实强大的习惯势力,人心的沉沦,远远不是人们所估计的那么轻描淡写,但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欣慰地看到了《不跪着教书》的出版,我真的佩服吴非老师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

平静的叙述也好,忧伤地感叹也好,甚至是愤怒的叱骂也好,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赤子对母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炽热的情怀,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理性的思考!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那么,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有希望了。当然,我们还是不失望,因为,《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我敢肯定,而且不止一个!

不跪着教书——读吴非《不跪着教书》

周刘波(重庆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吴非《不跪着教书》

吴非是有名的语文教育家、杂文家,去年那篇广为转载的讨论素质教育和高考之痛的文章《不是爱风尘,又被风尘误》(见《南方周末》2004916)曾激起了不少教育界内外人士的讨论。这本《不跪着教书》则从更为宽广的角度记录了吴非先生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这本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

书中反思了这么一个现象:有些青年教师,刚进中学门时,还有点自己的主张,还敢在课上说说自己的见解,三五年下来,"老实"多了,这究竟是可喜的进步呢,还是教学的悲剧?吴非的观点是"风格即人""风格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像叶澜所说的:"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中学教师应当有建立自己的课堂风格的追求,否则你的学生在未来的年代中很可能是平庸的人。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着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话筒"

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吴非的回答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考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师不该是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培养独立思考的下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书中提到"爱与敬重"的阅读时讲到这么一个例子:有个班主任介绍"思想工作经验"说,有个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学习,家长忧心如焚;经过她做思想工作,该生"改正了缺点,再也不看小说了",后来成绩名列前茅云云。对此,作者的感受是"我为她的学生感到不幸"。读好书如播种,学生要读,教师更应该读。有的教师除了习题集练习册,多年不买一本书,这样谈何人格教育?谈何培养有修养的人才?人文阅读只挂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极有可能又被当成一种幌子。

吴非是南京师大附中的特级教师,作为名校的一员,他却发出"名校,你在追求什么"的质问。今天,名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这非但不像有独特风格的名校,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上个世纪30年代,南师大附中有常任侠、严济慈等一批大学教授甚至某一方面的权威人士,今天的名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呢?真正的名校呼唤具有思考精神的学者型教师。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不跪着教书》 

选读--《诫徒》吴非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你也不必眼红人家发财,只要生活还有保障,就足够了。

  当了教师,不必因为那些有一官半职的人在你面前颐指气使而生气,进而也想方设法谋个小官做做。据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但是想做官的教师肯定不是好教师,业务上肯定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不要指望工作“顺利”,别忘了我们的工作是与形形色色的粗野作斗争。如果你的工作不顺利,想哭的话,那就当着你的学生面哭好了,不要怕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失败和软弱,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泪并没有坏处,教师是人不是神。应当让学生知道我们恨什么,爱什么。不要听信“一碗水端得平”,学生的教养不一样,品行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可能“平”?记住,这个社会很复杂,过去是家长复杂,可现在的孩子也不简单。但是你不能随意评论学生,你的评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失当,有可能会给他们造成痛苦。

  你们年轻,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事情你们未必明白。你说家长对你言听计从,我怕你听了头晕。须知那不是对你个人的尊重,而是对我们职业的尊重,他们是在向我们的“肩章”敬礼。如果你的修养高,有人格魅力,那更要想到,你面对的是做父母的人,你要懂得父亲母亲的心。

  现在对青年教师的闲话很多。有些家长自恃有学历或官职,自以为是,和教师的冲突比较多,这只能有待于慢慢磨合,而不必急于说服家长和自己保持一致。当你与家长谈“僵”了时,不应指望办公室的其他教师都附和你的观点,因为你在冲动时的说话可能欠妥当,如果有同事用眼神向你示意,那有可能是要你注意缓和态度。--我们可以适当地妥协,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为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

  不要在电话里训斥家长,不要为了一点小事让他们分心,尤其不要在他们上班时候把他们叫到学校来,你可能会让他们为难。更何况这年头有个工作不容易,不要让他们因为接受你的训斥而丢饭碗。

  不要轻易接受家长馈赠。我们不该怀疑这种馈赠出自于家长的善意,但是这会增加你的心理压力。最好和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对双方,对学生都有好处。

  我痴长你们一些,说错了别见怪。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87c4d184254b35eefd348c.html

《不跪着教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