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3-08-23 11:29: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323大连外国语学院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建设“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人才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以新校区建设为保障,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 “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办学规模

2005年,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为8871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为451人。2010年,学校本专科生人数已达13505人,研究生人数已达816人。“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接收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9320人次留学生前来学习、进修,其中:长期生5594人次,短期生2436人次,学历生1290人。学校共培训继续教育学生57322人次,其中:自考学生20068人次、外语培训学生35538人次、成人教育学生1716人。

二、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为了彻底改变办学空间狭小、制约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学校在旅顺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园于20073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新建了一批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新建了同声传译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和现代化的网络设备等,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十一五”之前,学校只有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到2010年,学校在2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获得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其中: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3个。

“十一五”期间,比较文化研究基地成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研究基地成为大连市社科研究基地;国家汉办在学校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同声传译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

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本专科专业从18个增加至26个,其中语言类专业10个,非语言类专业16个,涵盖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

学校不断丰富和充实专业建设内涵,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5年来,全校共有154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校级立项支持,22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立项支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多媒体课件大赛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2个;有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8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韩国语、日语、俄语、英语4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俄语、英语、韩国语、德语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6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5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5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15人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

20079月,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2008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2007年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为“优秀”。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国内诸多专业大赛上屡创佳绩,为学校赢得荣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国家主要媒体做了宣传报道。

五、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完成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部委项目14项,辽宁省教育厅各类奖项53项,辽宁省社科基金和社科联项目29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744部,其中包括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

学校先后举办了“外语教育国际化论坛”、“中日韩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俄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把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经过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201012月,专任教师总数535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41人、讲师2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7人。现有师资队伍中,拥有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2人。

、国际交流合作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境外合作院校68所,境外合作院校达到133所;新增交流国家和地区7个,交流国家和地区达到20个;派出各类学生赴国外学习、实习共3107人,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6倍;派出教师赴国外学习、进修、工作90人,增加了1倍;聘请外籍专家、教师439人次,增加了近3倍;新增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海外实习、远程国际教育等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海外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俄语中心、韩国文化院、法语联盟、日本茶道里千家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2010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我校,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过去的五年,全校师生员工奋力拼搏,助推发展,取得了新校区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重大国际交流项目顺利推进等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仍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

第二部分 十二五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兴校战略、文化立校战略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创优工程、基本建设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工程,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层面上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为把大连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立校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

质量至上: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把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高上来。

突出特色: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凝炼和发展办学特色,特别要形成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管理特色。

科学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大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千方百计凝聚人才、吸引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开放兴校战略: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的合作与交流,在开放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立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

(三四大工程

学科建设工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大力扶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精心建设新增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总体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

教学创优工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投入,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工程:建设融合办学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条件一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数字化校园工程:科学规范地整合和集成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

(四)学校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为补充。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办学目标定位 未来五年,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 ,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质量优良、 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是我校的长期奋斗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发展路径定位: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开放式即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提高与社会尤其与辽宁和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贡献求支持;国际化即融入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注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地处东北亚的地缘优势,以合作增活力;多科性即建立以外语为主的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以实力强作为。

二、工作方针:夯实基础、适应需求、扩大开放、强化特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夯实基础: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教学基础、科研基础、管理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适应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适应需求:紧密跟踪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科专业发展、科研项目选择、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以及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突出地方大学特色。

扩大开放: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理解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强化特色:在高校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途径、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的服务面向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本校特色

深化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把质量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到“十二五”末即建校50周年时,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到2034年建校70周年时,力争使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主要是指:在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本科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形成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较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形成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创造若干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在坚持把专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创建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辽宁省一流学科;在保证师资总体数量充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师资质量,高职称、高学历师资比重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国内地方外国语大学前列。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需努力完成的主要工作指标有:

(一)形成科学完善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应用性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二)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个,新增省级一流学科立项1个。

(三)新增本科专业10个左右,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个。

(四)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0个。

(五)自2011年起,科研经费每年递增15%,科研经费五年总和达到1400万元。五年内,出版学术著作150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篇。

(六)人才培养和引进经费每年安排300万元。到2015年,力争使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4%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4%以上。教师数量教授数量达到大学更名要求,并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相匹配。

(七)实现大学更名。

(八)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九)建成数字化校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水平。

(十)图书购置经费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

(十一)完成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改造工程,实施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确保教师公寓建设工程完工并惠及教职工。

第三部分 十二五”发展基本任务

一、办学规模

(一)本专科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0人,专业总数到2015年力争达到36个。

(二)研究生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人,硕士点总数到2015年力争达到30个。

(三)留学生教育发展规模2015年确定在2400人(包括进修生)。

(四)自考助学、外语培训(含出国预备人员培训)及成人学历教育总规模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人。

二、本科教育

(一)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和布局。稳定现有外语类专业布局,适当增加新建小语种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招生规模。力争五年之内本科专业达到36个。适当增加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数量,形成以外语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格局。

(二)加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创造条件,使日语、英语、俄语和韩国语等专业逐步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新设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力度,使新设小语种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优势与特色。重视非外语类新建专业的基础建设,强化外语特色和专业特色。

(三)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扩大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探索外语加辅修、个性化培养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建设好新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实验室,拓展专业实习实践场所,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五)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和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扶植双语课程、新开课程,加强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各级教学改革立项与成果申报工作。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建设校级重点课程50门,精品课程25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8门;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立项支持项目4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设省级教学团队5个;评选校级名师15人,力争6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力争5人获得省级专业带头人称号;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八)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力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达到20部,省级精品教材达到10

(九)进一步规范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加强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与国外友好院校合作,加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力度,共享国际优质课程资源。

(十)强化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研究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培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向,形成与培养方向相适切的课程体系。

(四)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管理和考评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参与兄弟学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六)加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四、学科建设

(一)坚持“凝练方向、构筑基地、汇聚队伍、提升水平”的原则,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中国语言文学为支撑,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等学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二)努力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全力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韩国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六个主干二级学科建设力度。

(三)积极推进非语言文学类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

(四)积极推进学科方向立项工作。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点为核心,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完善学科方向立项评选、管理和考评工作。通过立项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

(五)加强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切实加强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俄语中心和托尔斯泰研究(资料)中心建设,积极提升中心研究功能。

(六)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孔子学院在对外汉语教育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扩大学校的国际声誉。加强基地项目管理,促进基地项目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拉动作用,争取立项项目15项。

五、科学研究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大力营造鼓励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注重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整合校内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新建3个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校级研究所,争取建成1-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

(三)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创造更多科研成果。整合科研资源,探索跨学科、跨系部、跨院校的合作研究机制,积极拓宽申报渠道。加大科研资助和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力争达到10项以上。争取获得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获得1-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0项以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以上其他省级成果奖,50项以上其他省级项目。年均出版发行学术著作30部以上,年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达到年均30篇以上。

(四)拓宽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每年主办或承办1-2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

(五)继续办好《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进一步发挥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英语知识》、《日语知识》的办刊水平,扩大发行量。

、留学生教育

(一)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把学历生教育层次作为留学生教育的重点。

(二)建立并完善招生宣传体系,制定招生标准,保证招生经费,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开辟招生渠道。积极利用留学展、友好交流院校、海外孔子学院、留学中介等各种途径开辟和扩大留学生市场。加强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以增加奖学金生名额,提高学校留学生的办学层次。

(三)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体系。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留学生双语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利用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平台,积极开发留学生教材和教辅资料。

(四)加强留学生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通过改造或扩建等,加快推进留学生公寓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

七、继续教育

(一)积极创立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考试助学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建立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二)办好成人学历教育。强化外语特色,突出应用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社会需求,搞好外语社会培训。加大广告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合作,精心组织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外语培训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继续开办留学相关服务项目。开发出国留学和培训的特色产品,巩固和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的合作,提高规模效益。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力争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零的突破,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超过27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引进海外人才超过25人。

(二)切实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配套。修订和完善《大连外国语学院引进人才办法》、《大连外国语学院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2010-2020年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引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师资团队建设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培养方式,在科研经费投入、生活津贴、进修学习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培养和使用中青年教师。

)教师培训由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出台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办法,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并举的培养方针。

)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做好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与淘汰机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

)继续深化岗位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图书文献建设

(一)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网络化。促进学校图书馆与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加大图书经费投入,图书购置经费年均增加10%。到2015年,图书总量达到170万册。提高图书资源对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的满足程度。

(二)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国际化。重视外文原版图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满足国际化办学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加大与国外先进大学图书馆的交流力度。

(三)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以全部电子文献和数字资源建设为先导,继续引进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争取中文数据库能够完全满足需要,重要的外文数据库基本满足需要。建好日语文献共享平台和多语种交流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四)积极推进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面向教学、科研的学科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信息环境。增加自助借阅、自助复印等功能,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领导,确保经费投入,确保信息整合集成规范有序进行,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和软件建设,构建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全校统一的门户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和资源平台,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

(二)积极推动办公自动化。加大OA办公系统建设和应用力度,推广使用公文流转和审批系统,建立网络会议系统和会议管理系统,建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三)强化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发布与沟通渠道。 进一步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信息沟通网络;拓宽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双向沟通;更新信息沟通方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

(四)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增加50100套多媒体教室,建设23100座以上的录播教室。积极推进高标准的数字同传会议厅建设。引进数字媒体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媒资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对影音资源进行全数字管理。

(五)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以《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为依据,规范资源建设内容,丰富资源建设的层次和内涵,建立统一资源平台。加强精品课程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开展课件资源建设,形成多媒体教育课件的制作体系。

四、基本建设

(一)积极推进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新校区二期工程规划建设项目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食堂、综合球类馆等建筑单体,总建设规模约8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

(二)加快推进教师公寓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总规划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10万平方米,投资额约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为教职工集资。

(三)强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可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人文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室外空间。新校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拟投入1000万元。

(四)推进软件学院所征地段的建设与开发。

(五)加快推进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部分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周到安排,确保中山校区校产置换工作顺利完成。中山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建国际交流中心和原有部分建筑改造,总投资额约为14800万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培养国际化人才。继续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国际型人才培养渠道,寻求人才联合培养新的契合点,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增加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国际化发展。修订和完善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政策。完善引进外国专家来我校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力争五年内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10。国际化师资占师资比例达到30%左右。

(三)推进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努力形成与国际相化对接的管理理念,增加学校各层次管理人员出国访问、出国学习机会,积极实施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

(四)实施国际化课程。扩大各学科专业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力度。开发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引入国际课程体系,扩大远程教育课程所涵盖的专业和领域,创新授课方式。

、大学文化建设

(一)推进物质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楼宇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以学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社会影响;建设和利用好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建好校史馆。办好面向干部、教工和学生的文化讲堂。确定校旗、校标、校歌和路名、楼名、湖名。建好校园雕塑景观,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

(二)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理念建设。

(三)推进行为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懂文明的现代公民,并以此规范其行为。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引导教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积极倡导并践行大外教工工作生活理念,即敬业奉献,尚德育人,博学精思,善言笃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规校纪教育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改革与管理

(一)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注重调整管理跨度,降低管理重心,激发各教学单位的活力。

(二)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

(三)进一步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岗变薪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内部分配制度。

(四)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对校内生活服务系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五)广泛筹措办学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积极争取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提高创收能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预算编制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严格财务收支管理。 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六)加强审计监察工作。深化财务收支、基本建设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好监察工作。

(七)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立卷原则、立卷程序、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提高案卷质量和档案服务水平。

(八)优化考试中心和留学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完善考试中心所承担的考试项目管理,提高留学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和考核。

(三)切实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和师生员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层干部学习制度、党员和教工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学习效果,防止形式主义。做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计划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重点做好青年教工和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精心准备,开好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做好总支和直属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五)继续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勤政务实,开拓进取。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和非党知识分子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七)拓宽民主渠道,做好群团组织工作。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

(八)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学科予以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注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

(九)高度重视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营造昂扬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精心搞好教师公寓的建设、分配与管理。

(十)以“隆重热烈、开放高效、俭朴务实”的原则,搞好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做好校友联络和服务工作,积极利用校友资源。

(十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461213614791711cc791796.html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