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精选汇编2(18页)

发布时间:2020-05-29 10:54: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精选汇编2

试题精选汇编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通蔽

(清)方苞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心术之公患也;同乎己,则以为是,异乎己,则以为非者,学术之公患也。君子则不然。誉乎己,则惧焉:惧无其实而掠美也;毁乎己,则幸焉:幸吾得知而 改之也,同乎己,则疑焉:疑有所蔽而因是以自坚也;异乎己,则思焉:去其所私以观异术,然后与道大适也。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谀佞之虚言也;非然,则彼未尝知吾之深也。 吾行之所由,吾心之所安,吾自知之而已。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与吾言如响,必中无定识者也;非然,则所见之偶同也。若辨吾之惑,则不当者鲜矣。理之至者,必合于人心之不言而同,然好独而不厌乎人心,则其为偏惑也审

③吾友刘君古塘,行直而清。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心所不可,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夫古人之说,不能强吾以 苟同,而欲人之同乎己,非心术之蔽乎?知君者,犹以为自信之过也;不知者,将以为有争气也[18]。君与吾离群而素居久矣,会有所闻,书以质之。

21.下列说法,作者全都认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誉乎己,则以为喜,毁乎己,则以为怒者

②盖称吾之善者,或佞之虚言也

③誉乎己,则惧焉;毁乎己,则幸焉

④其为学常自信而不疑

⑤虽古人之说,不苟为同也,而好人之同乎己

⑥若攻吾之恶,则不当者鲜矣,虽与吾有憎怨,吾无其十或实有四三焉

A.①⑤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⑤⑥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2分)

A.焉 B.矣 C.耳 D.哉

2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3分)

24.本文以“通蔽”为题,第②段中却并未出现“蔽”字。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和“通蔽”的联系。(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1分)

21.(2分)c

22.(2分)B

23.(3分)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正面强调了面对毁誉异同的正确态度,君子应当惧誉、幸毁、疑同、思异。句式整齐,条理分明,语势强烈。

24.(4分)第②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分析心术之蔽背后的原因,称善的人可能是出于阿谀奉承或对自己了解不深,而攻恶的背后却可能有十分之三四是值得改正的,由此提出如果一味固执己见那么就会有偏驳的危险。以此为后文劝说挚友刘古塘做铺垫,刘固执己见且喜誉,这样下去会很危险。第②段中虽无“蔽”字出现,但处处围绕“通蔽”,从分析原因、阐明利害的角度进行说理。

宝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 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 ③墉:墙。 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 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 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B C D亦.

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

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

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23.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4分)

24.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5分)

(五)(12分)

21.A(1分)

22.C(2分)

23.示例:借两个反问句推进议论,前一句“难道是事物有不同吗”,由事物没有变化引出领悟其中的佛道;第二句“难道人的本性有不同吗”,显然人性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心灵被蒙蔽了,由此作者希望有人能够给自己开启智慧光明。两个句式相似的反问句构成了议论层次拓展的标志性句子(或者:两个反问句既是对前面议论的追问,又自然引出深入的思考);使议论层层深入、条理分明。(4分)

24.示例:开头叙述被贬永州无处可居,栖身“居龙兴寺西序之下”,以“余知释氏之道且久”来自我宽慰,为下文议论佛道人性张本。第①段叙述因为居所昏暗,于是凿西窗,辟为门,建西轩,室外美景得以呈现在眼前;第②段的议论由改变环境的举动类比到领悟佛道方面,希望能够有人为他开凿心灵门窗,扩大接应万物的轩廊。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前后照应,有机结合。(5分)

崇明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晋文公问守原

(唐)柳宗元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以畀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 。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

【注释】 ①原:地名。 ②寺人:宦官。 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21.填入第段方框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矣 B.哉 C.乎 D.耶

22.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的一项

是( 。(3分)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23.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4.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21.A

22.B

23.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评分说明:句式特点分析、内容分析、情感分析1点1分。

24.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评分说明:“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金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送方希则序

(宋)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数奇(jī):命运不好。③公孙:指西汉的公孙弘。更生:指西汉的刘向。⑤沉冥郁堙:埋没湮没。⑥褚(zhǔ):口袋。⑦祖离:饯别出行之人。

21.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1分)

A.也 B C.矣 D

22.下列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庄子和班固对官位和名声都淡然。

B.作者认为追求官位爵禄和显耀是人之欲望。

C.作者认为君子看淡官位和名声,事理通达。

D.引出下文,交代方希则就像古代贤能的人。

23.从句式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4.第④段作者提及公孙、更生二人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2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五、12

21.(1分)D(C矣同样有感叹语气,如何区分?)

22.(2分)A

23.(3分)以四言为主(四言句是否就算整句?),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1分),有力地表达了作者见到方希则如故人的欣喜以及和他交往的默契(1分),节奏感强,富有气势(1分)。(句式特点1分,内容1分,表达效果1分。)

24.(3分)作者以公孙、更生的屡挫屡进而终成其事其名的故事,(1分)安慰和鼓励处于人生低谷的方希则,(1分)并对方希则以(未来平步青云的,或未来大放才华的)期许。(1分)(1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25.(3分)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和方希则相识并了解他在科举和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借助送别,(1分)表达了作者对方希则的同情,对其学识才华和豁达心态的钦佩以及勉励并相信他大器晚成。(2分)(主要内容1分,情感态度2分)

文言文二参考译文:

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怎么会憎恶呢?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不好。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啊!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闵行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

苏舜钦

①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坠,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 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

②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逾日乃至。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③予观震泽①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人迹罕至。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闭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

(选自《苏舜钦集》,有删节)

注释:①震泽:太湖的别称。

23.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24. 简析第①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5. 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色。

26.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语言清新雄健,文风大气开朗。

B. 本文物象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C. 文章的景物描写清新秀美,引人遐想。

D. 全文写景抒情相结合,山水情韵悠远。

27. 结尾作者说“吁其快哉”,概述其“快哉”的原因。

【答案】23. D 24. 第一段先写遥望洞庭美景却不得游的失落、郁塞之情,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否定,凝聚着他对旧党横行的愤慨和对友辈落难的悲哀。

25. 第二段中,作者用“遂浮轻舟”的“遂”就表达自己夙愿得尝的满足心情,用“轻”字表达了心情的轻松愉快。又通过“洪”“万”“极”等范围广程度深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所见景象惊奇与赞美。用“不类他水”,表达内心对眼前美景的独特喜爱之情。 26. B

27. 作者“快哉”的原因可以概述为一下几点:想要游览洞庭山的夙愿得以实现;为洞庭山上优美的风景所陶醉;为当地百姓民俗真朴、物产丰饶而欣慰;与僧人宴坐,得以超脱旷远,远离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而喜悦(为自己抑郁的心情在此终于得到解脱而舒畅也可)。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

结合“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分析,自从到这生活,就想着要去一次,对一些险说很迷惑,最终没有成行,所以就会常常像有东西在胸中阻塞。前后构成因果关系,用“则”衔接恰当。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把握作者的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题干要求“简析第①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莫可得也”“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等分析,先写初到苏州,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的迫不及待心情。然后集中笔墨写洞庭山的美景。只见在万顷碧波之中,洞庭山崭然特起,山上云蒸霞蔚,山间花荣木秀,山下绿波荡漾,乍一凝视,即神思恍惚,仿佛洞庭山正在随波浮动,既美丽,又神秘,宛如神话中的仙境。此刻,作者凭栏昂首,进入冥思遐想,意欲身插双翅,“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这种飘缈的情思固然是洞庭美景的诱惑,更是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否定,凝聚着他对旧党横行的愤慨和对友辈落难的悲哀。为后文的登洞庭山游玩制造缘由。

【2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色”,第一步,指出特色。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何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特色的作用。作者偕两位友人乘小舟由苏州西南的横泾渡口进入太湖,遥望水浩荡,万顷一色,对天地之大包容之广,深为感叹。“遂”就表达自己夙愿得尝的满足心情。

结合“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极旱不枯”等分析,通过“洪”“万”“极”等范围广程度深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所见景象惊奇与赞美。

结合“不类他水”分析,表达内心对眼前美景的独特喜爱之情。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这篇文章虽是作者应水月禅院僧人之请而作,但却写成一篇追忆昔游之胜的游记,他们溯流而上,沿着弯曲的水道,七十里而至洞庭山,尽情游览了林屋洞、毛公坛。包山精舍。而后泛舟至吴王赏月的明月湾,由此南望,只见一山高耸入云,上摩苍天,舟人说那就是西洞庭山的主峰缥缈峰,为洞庭山中胜绝之境。寺院兴废仅仅是穿插在其中的一小段文字。目的在于借此抒发遭谗落职之后的愤懑情绪和“飒然远举”的心怀。B项,“本文物象奇异”错误。

故选B。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尾作者说‘吁其快哉’,概述其‘快哉’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分析,想要游览洞庭山的夙愿得以实现;

结合“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逾日乃至。泛明月湾,南望……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分析,为洞庭山上优美的风景所陶醉;

结合“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分析,为当地百姓民俗真朴、物产丰饶而欣慰;

结合“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分析,与僧人宴坐,得以超脱旷远,远离俗世,获得精神自由而喜悦。

【点睛】参考译文:

我在乙酉岁夏四月,来到居吴门。刚停船,就登上灵岩的高处来眺望太湖,俯视洞庭山,特别高峻独立,霞云彩翠,浮动在水波中的。我当时倚着栏杆,精爽下坠,想乘清风,跨过落景,以翱翔其间,没有人可能的。从到这生活,就想着要去一次,对一些险说很迷惑,最终没有成行,所以就会常常像有东西在胸中阻塞。

这一年三月,就泛着小船,从横金口出发。看那洪水汹涌,万顷一色,不知道天地的阔大无边,所能并容之广。水路逆流而上,走了七十里远,刚住在社下,过了一天才到。泛舟明月湾,向南眺望一座山,上摩青烟。船夫指着说:这就是所说的缥缈峰啊,到了岸上,步自松间。走了几里,到峰下,有一座号水月的佛庙,楼阁宫殿非常古老。旁边有清澈的泉,清洁、干净、甘甜、凉爽,非常干旱时也不枯竭,不像其他水泉。

我观察震泽受三江,吞食四郡的封地,其中的山名被图志记载的有七十二,只有洞庭称雄其间,土地占三乡,一共有三千户,环绕四十里。百姓的风俗是真正朴实的,一年过去没有诉讼的,到县吏的庭院里,都以种植桑树和柚子为常有的。每当秋天高霜余,红花盛开果实,与长松茂树交叉生长。在岩石沟壑间眺望它,像图绘金翠般可爱。缥缈峰又在山的西北深远的地方。高高耸立出来在众山,为洞庭绝妙的境地。住在山上的居民因为事少,还有一年四季织细、种植、捕捉色彩的劳动。佛教以清旷远处物体与事情本,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又在湖山深远绝妙之地,土壤断绝处水接,人迹罕至。几个僧人静坐,寂静沉默在山水之间。带领并与之交谈,根本没有丝毫世俗间气韵,有的看着舒展开,有的走到,难道上一代的遗民的吗!我生平有闭郁塞,到这里喝这样破散无又多了。反复一生,茫茫然不知,但如蜕脱俗骨,傅的羽毛笔,飞出到荒远的地方,嗨这快乐的吗!

浦东新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送李秀实序  [宋]韩元吉

吾友李秀实将主簿于余杭贤士大夫相与言曰:余杭,小邑也。士之通经力学问而能成名以自立其家,近推吾秀实之昆弟焉。故吾之徒岁时相与嬉游,诗章文字,相与唱咏而酬和,杯酒谈笑,相与欢呼而谐谑。今其皆仕矣,行有日矣,吾之徒岁时孰与嬉游? 诗章文字,与唱咏而酬和?杯谈笑,孰与欢呼而谐谑?以吾之私,固愿其留也。

然而人之爱其人,亦使其功名彰于时,而才业见于用欤?秀质之仕也,其将有遇焉者矣,则又言曰:主簿,卑官也。以秀实之所有,与今瀛洲、藏室之选角逐于时,未知其孰为后先,而乃使之仆仆于令丞之末,以望上官之顏色,则功名其果有期,其才业果不至于掩抑欤?

某遂言曰:夫玉,天下之至贵也。玉之孕于山也,块然无以异于石也,攻之则见焉,攻之至者,则其文益著使世不用玉则已,如用焉,会期之圭璧,宗庙之吾知必于是乎取之矣。惟君子之于道也亦然,退然无以异于众人也,试诸事则辨焉。其所试者多,则其道益广。使世不用君子则已,如用焉,宰天下、运四海,皆君子之事也。然君子之在下位虽治一官,与宰天下不,举一职与运四海不,贱其官而弗为,易其职而无所事,非君子然也。

自天子驻跸于吴,余杭盖畿也。畿之任,非通官大人不处。以秀实之贤,犹惧其或不遇,则下焉者其何望?虽然秀实无以其官之微而贱之,无以其职之下而易之,循吾道而俟焉,其将有遇焉者矣。

予久与秀实游,固其不乐于为彼而乐于为此也,念无以纾别者之意,因摭是以为赠

(选自《宋代序跋全编》有删改)

【注释】瀛洲、藏室古代政府为了网络人才设立的文学馆与史馆。 léi jiǎ:古代用以盛酒、温酒的礼器。

21.在第段方框内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也  B.者  C.矣  D.

22.以下与李秀实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李秀实兄弟对于儒家经典有着较深的造诣。

B.作者与李秀实交往时间很长,了解其为人。

C.李秀实曾与文史馆人才比试,未分出高下。

D.李秀实即将任官之地,属于当时重要地方。

23.文章第③段以玉比君子,请概括两者的相似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全文行文跌宕,感情真挚,请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21.(1分)B

22.(2分)C

23.(4分)玉和君子在未被发掘之前,看起来都很普通;一旦发掘他们,他们的本色就会显露出来;对他们发掘越深入,就越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之处;他们最终都必将得到重用。(意思差不多即可)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4.(5分)作者首先叙写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对李秀实离去的不舍;转而想到爱秀实就应该让他功业才学得以彰显,于是又希望他出仕而受朝廷赏识;进而又对主簿这样的小官是否真的能使他功名得以成就、才华得以彰显心生疑虑;而后以玉为比,来表达对秀实终将得到重用的信心;余杭乃京畿要地,任职者皆达官显贵,又一次对秀实是否能被重用心怀疑惧;最后,指出只要秀实能够循道而俟、勤心为政,终会得到重用,再次表达了对他的信心。全文行文曲折,既有对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其才华的肯定和前途的关心、期待,感情深挚。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序洛诗 白居易

《序洛诗》,乐天自序在洛之乐也。

予历览古今歌诗,自《风》《骚》之后,苏、李以还,李陵、苏武始为五言诗。次及鲍、谢徒,迄于李、杜辈,其间词人闻知者累百,诗章流传者巨万。观其所自,多因谗冤谴逐,征戍行旅,冻馁病老,存殁别离,情发于中,文形于外。故愤忧怨伤之作,通计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谓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于斯见□。又有以知理安之世少,离乱之时多,亦明矣。

予不佞,喜文嗜诗,自幼及老,著诗数千首。以其多矣,故章句在人口,姓字落诗流。虽才不逮古人,然所作不啻数千首。以其多矣,作一数奇命薄之士亦有余矣。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官至三品,免罹饥寒,此一乐也。大和二年,诏授刑部侍郎。明年,病免归洛,旋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居二年,就领河南尹事。又三年,病免归履道里第,再授宾客分司。自三年春至八年夏,在洛凡五周岁,作诗四百三十二首。除丧朋、哭子十数篇外,其他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馀,酣乐不暇。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岂牵强所能致耶?盖亦发中而形外耳。斯乐也,实本之于省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觞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此而不适,何往而适哉?兹又以重吾乐也。

予尝云:“理世之音安以乐,闲居之诗泰以适。”茍非理世,安得闲居?故集洛诗,别为序引,不独记东都履道里有闲居泰适之叟,亦欲知皇唐大和岁有理世安乐之音。集而序之,以俟夫采诗者。甲寅岁七月十日云尔。

(选自《白居易文集校注》)

21. 以下虚词填入第段方框处,最恰当的是( )。(1分)

A. 也 B. 矣

C. 乎 D. 焉

22. 以下对文中提及的“洛诗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集中的诗歌多为愤忧怨伤苦叹之作。

B. 集中的诗歌为诗人情感的忠实表达。

C. 集中的诗歌皆为闲适酣乐寄怀之作。

D. 集中的诗歌皆为采诗者观民风而作。

23.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4分)

24. 白居易在这篇序中提出了“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创作原则。结合《琵琶行》,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的?(5分)

(五)(12分)

21. B(1分)

22. B(2分)

23. 以自己这五年的官职变迁,一方面印证上文所说的“官至三品、免罹饥寒”,过着身闲家给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旋”“再”等词,突出了皇恩浩荡,自己身处理安之世,也为后文的论述做铺垫。(4分)

24. 《琵琶行》的序中就交代了文章的创作缘由,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曲子和悲惨身世之后,触动了自己被贬漂泊的身世经历,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于是创作了这首寄寓了因无故被贬而愤懑不平的诗歌。(5分)

【参考译文】

《序洛诗》,是白居易自叙在洛阳的快乐生活。

我遍览古今诗歌,自《诗经》《离骚》之后,苏武、李陵以来,李陵、苏武开始写五言诗,依次而及鲍照、谢朓等人,直到李白、杜甫等,这中间闻名的词人有好几百个,流传的诗章极多。看它们所写的缘由,大多因为受谗言被冤,被贬谪放逐,远行屯守边疆,受冻忍饥,生病年老,生死别离,内心产生了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因此愤忧怨伤之作,总计而言,在古今作品中占十之八九。世人所说的文人命运大多坎坷,诗人命运尤其不好,由此可见。因此又知道政治修明安定的时代少,战乱的时代多,这也很明白了。

我不才,喜好诗文,从小到老,写了几千首诗。因为诗文多,所以我的诗句被人吟诵,我的名字落入诗人之列,虽然我的才华赶不上古人,但是我所写的不止几千首,正因为诗文写得多,我做一个命运不好的读书人是绰绰有余了。现在我已经年过六十,所幸没有痛苦,官至三品,免于遭受饥寒,这是一大快乐。大和二年,皇上下诏授予我刑部侍郎。第二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洛阳,不久被授予太子宾客的官职分管东都。过了两年,就任河南尹事。又过了三年,因生病免去官职回到履道里居所,第二次被授予太子宾客分管东都。从大和三年春到大和八年夏,我在洛阳总共五周年,写了四百三十二首诗。除去悲悼朋友、哭悼儿子等十几篇之外,其他都是在美酒中寄托情怀,或在琴瑟中采取情意。闲适之余,总是饮酒游乐。没有一字为表达痛苦之词,没有一声为表达忧虑之音,这难道是能勉强得来的吗?也是内心产生情感,通过诗文表现出来而已。这种乐趣,其实本源于明白本分自知满足,再以家庭富足生活闲适辅助,以饮酒赋诗歌咏修饰,以赏看山水风月装饰。这还不感到舒适,到哪里才会感到舒适呢?这又让我的快乐更进了一层。

我曾经说:“安定时代的文辞安闲快乐,闲居时候的诗歌安宁闲适。”假如不是安定的时代,怎么能过上闲居的生活?因此收集在洛阳所作的诗歌,另外为它做一篇序文。不只是记叙洛阳履道里有一个闲居安适的老头,也想要大家知道大唐大和年间有安定的时代安乐的文辞。汇聚成集,为它做序,以待那些采诗的人。甲寅年七月十日。

长宁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吾庐记 [清]魏禧

①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

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③选耍趑趄: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   B.然   C.之   D.矣

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

23.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  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

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  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

2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21.A(1分)

22.D(3分选C得1分)

23.B(3分)

24.答案示例:没有脱离。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5分)

松江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照碧堂记

(宋)晁补之

①去都而东,顺流千里,皆桑麻平野,无山林登览之胜。道都而来者,见其为宽闲之土而乐之。岂特人情倦于其所餍,欣于其所未足耶?此照碧堂之所以为胜也。

②宋为本朝始基之地,城南有湖五里,前此作堂城上以临之,岁久且圮。今南丰曾公始新而大之。横七楹,深五丈,自东诸侯之宅,无若此者。先是,南都岁赐官僚钱七千缗,公奉己约,故能有余,积以营斯堂,屹然如跳出堞上,可以放怀高蹈,寓目而皆适。

③后补之谪官于宋,登堂必慨然怀公,抚槛极目,天垂野尽,意若遐骛太空者。花明草薰,百物媚妩,湖光弥漫,飞射堂栋。长夏畏日,坐见风雨自堤而来,水波纷纭,柳摇而荷靡,鸥鸟尽舞,客顾而嬉,悠然不能去。盖不独道都而来者以为胜,虽餍于吴楚登览之乐者,度淮而北,至此亦踌躇徘徊而喜矣。

④夫人之感于物者同,而所以感者异。斯须之顷,为之易意,乐未已也,哀又从之。公与补之俱起废,而公为太史氏,补之亦备史官,间相与语斯堂,属补之记之。

⑤补之尝论,昔人所馆,有一日必葺,去之如始至者;有不扫一室者。夫一日必葺,以为不苟,于其细则将推之矣;不扫一室,以为有志,于其大则不可必卒之。盖其成功有命,则婼与蕃之贤,于此乎未辨。公则曰:“吾何有于是,从吾所好而已矣。”

⑥公名肇,字子开,文学德行,事君行己,为后来矜式。其出处在古人中,其欲有为在天下后世,其卷而施之,一郡不以自少而以自得,又乐与人同者如此。堂不足道也。

【注】①婼:叔孙婼,据载“叔孙诺所馆者,虽一日,必葺其墙屋,去之如始至。”②蕃:陈蕃,即前文中“不扫一室者”,后用“陈蕃室”借指胸怀天下者的居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而 B.其 C.夫 D.以

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照碧堂原本建在城墙上,下临湖水,年久失修。

B.交代了堂的规模之大,自古无诸侯宅第比得上。

C.曾公用节俭所存的俸禄积余翻新扩建了照碧堂。

D.凭借有利地形,从照碧堂可极目远眺欣赏美景。

23.第③段画线的“坐见风雨自堤而来”一语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24.有人认为第⑤段中“补之尝论”的这段话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说说你的看法。(5分)

21.A

22.B

23.答案示例:此句描绘盛夏之际,在照碧堂中避暑观雨之情状;(1分)“风雨自堤而来”,写出风雨由远及近,充满动感,让人感受到凉意扑面的惬意;(1分)一“坐”字,从容淡然,突显了照碧堂的高耸及其阔远的观景视角;(1分)观景人的惬意悠然跃然纸上;(1分)总领了后文水波纷纭、柳条摇动、荷叶摇摆等画面;(1分)为后面写此处胜景受到人们的喜爱、认可作铺垫。(1分)

评分说明:前四点一点1分,给满3分为止。最后一点1分。

24.答案示例:不可以。作者议论了两种人,一日必葺之人,细小处苟可推论出其能实现他小的志向;(1分)一屋不扫有大志之人,不一定能实现其大志;(1分)因功与否与天命有关;(1分)这既是对曾肇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对其尽人事听天命的乐观淡泊的肯定,暗含以“天命”宽慰曾肇的情感;(1分)用两种古人之烘托曾肇之贤(1分);引出第6段对曾公的赞美(其兼有“有为天下后世”的大志和“施之一郡”的不苟);(1分)结构上起勾连与层进作用,不能删去。(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35b265a7e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1.html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精选汇编2(18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