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第一步 调息

发布时间:2018-06-30 02:42: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道家修炼第一步 调息

( 调息

  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心情与呼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下一步的调心,心须从调息入手。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汉传佛教的天台宗等等,讲到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问题。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关系。就原则定义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1618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渐渐地至于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当修行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感受",有了感受经验的人,便能觉得坐禅对于他们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1 呼吸的各种方式
  在佛教上讲,呼吸有四种相状,即风相、喘相、气相和息相。息又有鼻息、腹息、胎息、龟息四种。
  (1)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称为风相。在剧烈运动之时,或者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应先把鼻息练好,呼吸的速度与强度如刮风一样,是不宜打坐的。
  (2)喘相:出入虽无声,但结滞而不通畅的,叫做喘相。例如在感到恐惧、紧张、病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情绪低落,心情昏暗都不能静坐,要坐下或躺下休息而至平静舒畅之后,再可打坐。
  (3)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就是通常一般人的呼吸,每分钟表16至于18次呼吸,而自己可以听到呼吸声。气相虽然仍属不调和相,但初学静坐者只能从此开始,这种呼吸速度对于静坐来说,也是安全的。
  (4)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之状态,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之相,它又可分成四种。
  A、鼻息:静坐时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最初的速度也是每分钟表16次至18次.与气不同者,是听不到呼吸声,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气呼气,主要是靠肺的自然律动,不得以注意来控制它。否则,速度快了会头晕,慢了会胸闷。如发现呼吸有困难,例如头晕或胸闷之时,当注意调息,宜以四秒钟左右作为一呼吸的时间长度,则为最适宜。
  B、腹息:仍用鼻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学时不宜勉强用控制及压气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气通入小腹(即道家指的"丹田"位置,在佛学的无上瑜伽称为"脉轮"与此相近)。通常学习静坐的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呼吸必自然地会通过横膈达到"丹田"位置,那时的修行者之身心,会突然感到轻松舒软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慢,越来越长,越来越充足,不仅感到肺部充足,腹部也充足,乃至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感到充足。渐渐地呼吸的自然律动,不在肺部,而在小腹了。但那不是把小腹起,而是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C、胎息:胎儿在母体内时,不用鼻孔呼吸,是以与母体相连的循环系统来呼吸。修学静坐的人,由于腹息的更进一步,便不用鼻孔呼吸,每一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脉搏,若有若无,但其仍须仰赖体外的氧气来补给身体的所需。此时以大宇宙作母胎,自己的身体即是胎胞中的婴儿。
  D、龟息:动物之中,乌龟的寿命极长,甚至将其埋入地下数百年,无饮食、无空气也能继续活下去。打坐而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气,甚至心也停止跳动。不同于已死的尸体之处,乃在于不腐臭烂坏,其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此便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愈深,则愈近于龟息,乃至全住于龟息状态。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然成了一个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动,自给自足,不必要从体外吸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了。当然,印度的瑜伽者,特别重视各种呼吸法的锻炼,且以生命能之产生与超常能或绝对能的引发,就是要用呼吸的方法作为重点的训练。佛教修行的起点,与外道(佛教以外的各种派系)无多差别,所不同的是,调息是入门的方便,并不以调息为根本法门。调息的目的,在于调心,心既调伏之时,有没有呼吸的方法,便无关紧要了。初学静坐时,如又无师在身边,则必调息,只是心平气和静静地坐就好了,否则易出毛病,切记!

  2 调息的方法
  佛教的调息,在道教则称为吐纳,纳天地日月之气以养生,吐身内的混浊之气以保命,乃是修炼丹道的方法。佛教常用的调息方法有数息和随息,现分述如下:
  (1)数息:再数息之前,先做深呼吸三次。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继续吸气,使肺部隆起,有微声,尽量吸入,然后闭气15秒钟,才慢慢地把气用口吐出,同时身子下弯到不能弯时为止,三次深呼吸后,把姿势坐稳,开始数息,数息也有数种不同的方法:
  A、顺数:又有两种,一是数出息,这是通常用的一种,把注意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反复连续地数下去,数到心无杂念之时,身心便有异常愉悦的感受出现了;二是数入息,方法是和数出息一样,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数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吸较慢,所以数出息较易阻杂念的入侵。
  此法也可作为专修,如久久功纯,心念停住,即入凝心止;如进一步身心泯然,任运自寂,即是入定止。因此专修此法也可达到入定的目的。
  B、随息想,每吸一口气,便想:"一口吸尽千江水",每呼一口气,便想:"一口吐出万里山"。将自己身心,随着呼吸的出入,而与外在的山河世界,连接起来,打成一片。当然,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你把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随着呼吸的出入而融和为一整体。其实,这已是从调息的范围,跨进调心领域中了。
  个别读者如用上列方法调息后,如果出现息中有声、结滞不顺、呼吸不细长等三不调相,就继续用以下方法调息,直到出现正常的息相为止。
  一是忘掉呼吸,意守于脐、脐下或脚底涌泉穴,意守时应注意不可着意太重,应似守非守,若有若无。注意不可有气的意想,否则会执着成偏。因系心下部,浮气即能下降,上部变得虚轻,息道就能恢复正常。
  此法也可作为专修,如久久功纯,心念停住,即入凝心止;如进一步身心泯然,任运自寂,即是入定止。因此专修此法也可以达到入定的目的。
  二是用意宽放身体,一次乃至百千次,渐渐觉得身心轻快,息道自然便能恢复正常。
  三是想呼吸遍全身毛孔出入,完全无障,如是百千次,直到呼吸轻细为止。
  四是观想自身坐在莲花上,鲜洁庄严,莲花处在无际的澄清大海之中。此时海天一色,在冥冥之中,感到轻安无比,逐渐化为高大之身。也可同时观大海上无数修行者,在莲花上安详入定。
  此法同样可以作为专修,到了泯然之际,则一切消亡,惟觉一片空明,则入定开慧,成就妙用。
  以上四种方法,只要先选用一种就好了。如果对调息有效,应继续深入,无效则改用另一种,不可几种同时用。经过调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深长细匀,资神安稳,情抱悦豫,即成就了数息修法的正确息相。当息相出现后,不应再修调息及起分别之心,应无心应之,否则又会出现不调和相。
  如果未能调至息相,应一直调下去,无论多少坐,直到息相出现,然后再进修调心等到法。不然的话,因息道不调干扰,不仅不可能进入静境,反而会产生妨碍因素,影响进步。这点不可不注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14bec0ff78a6529647d53b1.html

《道家修炼第一步 调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