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大历史交谈搞

发布时间:2014-05-25 11:50: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读本书之目的

读本书不是要专门研究黄仁宇的学术理路、勘探他的学术脉络作为自己的研究志趣,没必要。历史学家比他强大的多了去了,陈寅恪、钱穆、杨联升、何炳棣、余英时、黄宗智等等。

该书能提供一种看待历史的视角和思维。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吸收好的治学理念。

黄仁宇提供了很多想法,数目字管理、长期历史的合理性、五百年历史为一元论、中华三次帝国说等等,新颖的观点给我们启发。 “学术研究的模式能发前人所未发”(余英时)

摒弃道德视野,强调技术与程序的作用。 当然,这终究只是一家之见,也只是给我们参考。毕竟人是有主观感情的,历史、经济学等均需要人情感的参与,研究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可能摆脱道德的眼光,它不像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理性世界,人能够剥离出来。

但我认为,应该尽量克制道德眼光评价历史,否则容易作茧自缚,缺乏理性。(引申,可以因此对毛重新进行思考——光耀千古的开国伟人,还是草菅人命的窃国大盗?NO。)

把历史事件或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考虑。

寻求对历史的技术性辩证。

二,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西方?观点清理

百年之前,泱泱中华穷竭巨变,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自身的传统遭到质疑。

这场变局的实际含义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中国的政制传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中国面临从未面对过的国际政治格局。

康有为等从古典学问中寻找立身根基,“君子不可不戒惧,黎民不可不劝勉”惨遭“民主”、“共和”等革命派戗杀。

民主、自由、共和等普世观念源于西方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条件,甚至有地理因素(黄仁宇:地理因素决定历史,虽未直接明言,这是中国二十四史的一贯要旨)的参与。

而西方这些理念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找到对应物,说明了这就是普世。但不能因此就削足适履,硬把中国的一些古代价值仿照西方的理念来作背书。中国人的观念资源是丰饶富足的,有待进一步挖掘、开发。

当代中国政治试图糅合儒家文化,其目的也在于将中国古典学问中的要义发挥出来,求得满足中国人的心态和文化心理。最大程度上“笼络人心”,获得认同。(认同危机)

中国要走自己的路!但不可盲目自大(大国尊严?崇洋媚外?)。普世价值的经验要吸取。

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中国为什么没进入资本主义,这是黄仁宇的关切。他的解释是没有实现数目字管理。而数目字管理就强调一种技术统治。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时期就已经决定了今后中国的走向。 这五百年,对应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罗马法复兴、启蒙运动等,根本上决定了中西的差距。

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它要以三个条件才可以展开:1,私人关系的信用借款广泛的通行,于是资金流通;2,产业所有人以聘请方式雇佣经理,因之企业组织扩大,超过本人耳目足以监视的程度;3,技能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信等共同使用,于是企业之经济力量超过本身的活动范围。(wide extension of credit;impersonal management;pooling of service facilities上述的三个条件又全靠信用支撑,而信用不能没有法律作保障,法律能将私人的事当做公众的事看待,乃是两者之间,有利害共通之处。

而以上,西方社会在五百年前开始孕育、发轫、成长、收获。中国不是错失机缘,而是根本没条件去接触这一如今看来是进步的因素。

“资本主义萌芽”之说只不过是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中,附和的观念,没有解释力。

观点:不要硬套西方语汇,历史教科书最大误读:“封建”一词。要硬说中国有封建也只能说是先秦时代有,中国千百年来因袭秦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是封建,马克思的封建没法用到中国,五阶段论也只是建立在欧洲的社会基础之上。

启发:对待西方学术的一些词汇,要特别注意其使用的语境。不能不顾条件地盲目拿来用。也不能拿中国的一些词汇去形容西方。只要我们知道那个现象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用什么词来表示它不重要。

三,国家政权建设的失败,启示

1911年的革命终结一套过时的政治秩序。在此之前,这套政治秩序是透过道德劝说和典章仪礼来完成其功能。 革命后的建设问题,那就是“娜拉出走之后”的问题。

国家政权建设,实现建立民族国家,上下层社会要有无缝的联系。(军阀时代的中国,就是无政府主义,整个国家一盘散沙,任何政策都难以实行。直到蒋介石完成形式上的统一。)

“凡是一个国家必定要有一个高层机构superstructure和一个低层机构infrastructure。当中的联系,有关宗教信仰、社会习惯,和经济利害,统以法律贯穿之。总要做的上下合节,首尾一致;要是当中联系不应命,政局必不稳定。补救的办法,或改组高层机构,或修正低层机构,再次之则调整中层机构,有如重订税制,颁行新法律。”P116.《放宽历史的视界》

蒋介石(国民党)建立了上层机构,脱离了群众基础,毛泽东(共产党)建立了下层机构,重整了村落,能够在行政上扩大税收,也就有实现数目字管理的可能性。关键是要在中间地带建立体制上的联接,这样才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在现代中国历史的所有层面上,都贯穿一个基本议题,就是中国由文化主导的政治体转化成现代国家,其基本要求就是可以从经济上管理事务

国民党只是丰富了虚有其表的政治外观,缺乏根本性的财政基础。中国的财政问题自明代以来一直一团糟。其背后是村落单位构成的庞大集结。 《文化、权力与国家》

共产党通过土地上的改革获得了直接的群众心理支持,整合了下层社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观点:共产党分土地之后不是农民就乐意跟共产党搞革命,农民永远只爱土地,分土地之后,农民就呆在土地上播种耕耘。农民配合共产党革命很多时候是被逼。 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下的地主是残酷剥削农民的,但根据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农民拖欠、偷割私公、压产、逃租,乃至有组织的暴力反抗等行为,与地主的减租、让租、退佃、告官等等交织起来的。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既定的认识是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反思和清理的。

四,黄仁宇的词语解释

大历史:提倡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地检讨历史;强调抓“大环节”,通过透视社会组织结构和群众运动,来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变化规律。 长期历史的合理性。

第一帝国确定中国历史的基调(从统一中国到汉代灭亡BC221AD220)第二帝国尝试货币管理,但功败垂成。(隋唐宋AD5811279,并不是第一帝国的延续。中国社会纵向与横向的流动幅度增加和扩大,科举制度的产生和人口迁移)第三帝国的退缩符合历史模式(主体包括明清13681911,元朝的行政体制缺乏一致,反映征服者的困境:既不愿意完全遵照中国式的官僚管理系统,又找不出更好的方法管理农民数量如此庞大的国家。许多经济活动在宋朝达到高峰,此刻却一一退却。明代发行货币失败,其后五百年的政府因此缺乏货币管理工具,整个国家内向而不具备竞争力。现代中国的所有痛苦完全起源于明代开国之初,因为当时将退缩的精神加以制度化。在税法和政府财政方面,明代帝国将自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内。)

主要参考书目《黄河青山》《放宽历史的眼界》《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建议:

1,多读书,在有限的范围内阅读更多的书目。对很多问题才能形成一般化的认识。

2,思考和阅读同步进行。 怎样思考,这不是问题。

3多上共识网,内中很多言论都紧跟国内思想界的发展进度。不推荐太多的网站,因为推荐太多就没人会看了。只推荐一个网站,大家反而偶尔会去转一转。

4,阅读中国传统经典。是否成为必读,这个需要我们商榷。

5,黄仁宇的书难看,翻译问题。很多西方学术著作,都很难理解,所以要学好英语,看英文书。

南怀瑾: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cc3928f5335a8103d22034.html

《读书会大历史交谈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