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专题训练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03-08 20:07: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48分)

1、杜鲁门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据此,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二者都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 B二者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二者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D二者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英国约翰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约翰如此说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发展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的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D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3、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4、与杜鲁门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的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与杜鲁门手段相同 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

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 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

5、 1962年,美国针对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行为,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反映了

A美苏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 B战争和冲突成为美苏争霸的主要手段

C冷战格局下美苏双方构成了战略制约 D美苏从局部的地区争夺走向全球争霸

6、1946年,苏联驻美大使尼古拉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分析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意图以及美国在便于的扩张行为,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并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的主要障碍”。这反映了

A美苏冷战序幕全面拉开 B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C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D美苏两国逐渐转向对抗

7、人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

A冷战期间没有战争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 ,旗鼓相当 D雅尔塔体系作用

8、战争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为世界历史从一个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旧时代过渡到另一个两元结构的新时代提供了先决条件。材料中的两元结构指的是

A两极格局 B华约、北约对抗 C美苏争霸 D冷战热点交替

9、有学者评论道:“美国人并不是慈善家,欧洲引入美国力量的结果,必然是甘心情愿地受制于美国,并帮助美国进行冷战。”该 学者之所以这样评论是因为美国

A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B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10、“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与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象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材料表明当时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C日本崛起,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欧共体建立,欧洲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

1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1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争夺中间地带

13、美国为了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这计划破产。材料主要说明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14、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 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15、联邦德国总理阿登拉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其旨在强调

A欧洲联合是摆脱困境的必然出路 B战后欧洲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C欧洲联合的关键是政治上的联合 D欧洲联合起来可以和美苏分庭抗礼

16、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道艰苦的道路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17、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 B美、日、欧三足鼎立

C苏联解体 D中国开展外边外交

18、不结盟运动现有100多个成员国,包括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绝大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2016年第十七次首脑会议提出,不结盟运动将继续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和去帝国主义方向发展。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世界格局发展 B发展中国家开始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C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间的集团 D中国的加入壮大了不结盟运动规模

19、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对美国的东亚政策开始做出重大调整,主要是在这一地区实行战略收收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关系,使美日关系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这反映了

A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B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C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D国际形势和美日双方力量的变化

20、(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质检)有学者认为:“‘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对全球格局产生了影响 B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

C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 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21、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过程。这一认识说明了

A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B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 D美国需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

22、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敌对意识的淡化

23、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总额的比例高达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24、几十年前还统治着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冷战时期已经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材料题(52分)

25、(2019揭阳高二期末)(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禁止关内人口迁居。1860年,面对沙皇俄国在《瑷珲条约》之后对外东北与库页岛的领土的夺走,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疏朝廷,呼吁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获得采纳,至光绪年间则完全废除东北禁令,1907年更在东北设置3省(黑龙江、吉林、奉天)。汉人移民不再偷偷摸摸进入东北,于是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地区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纷纷进入依然地广人稀、法制薄弱的东北开垦荒地,移民东北愈演愈烈,形成高潮。

——据张利民《“闯关东”移民潮简析》

材料二:在国内战争结束之时,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移民不但解决了开发西部的劳力问题,而且使西部成了“民族熔炉”。与英裔居民为主的东北部不同,来自东欧、南欧、亚洲和拉美的移民集居在辽阔的西部地区,使这里的文化呈多元化,如加利福尼亚等州受西班牙文化影响很大,又是美国亚裔居民最多的地方,旧金山的唐人街闻名于世。

——据帕尔默《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和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东北移民过程相比,美国西部移民过程有哪些不同点?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13分)

参考答案:

(1)特点:由禁止到到鼓励;政府主导;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华北、山东;规模逐渐扩大(每点2分,任意三点共6分)

影响: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每点2分,任意三点共6分)

(2)不同点:受国内战争影响;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美国移民主要来自国外;(每点2分,共6分)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答对1点得2分,2点得4分,3点得7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6、(2019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1947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1957年

“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

1958年

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

1962年

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66—1967年

文化大革命在全中国范围内导致混乱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二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论题: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快速发展。

阐释:二战结束后,中国发生了1946-1949年的内战,内战的结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受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鼓舞,1962年阿尔巴尼亚反抗法国的战争的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表明二战以来民族独立运动进一步发展。

示例3: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年—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应增加这一事件。

示例4:论题:该年表具有个人的主观偏见。

理由:①该年表主要介绍美、苏、中、法等几个大国以及与这几个大国相关的事件,带有明显的大国主义倾向,忽视了规模较小的国家发生的大事。例如当时日本的经济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该年表无法完全体现其“世界”性。②该年表列举的大事,主要涉及政治领域、而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科技领域都在深刻的改变着世界,但未被作为大事而记录,带有明显的个人偏见。

27、(2019湖北省重点中学联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伍德罗·威尔逊(1856—1924),美国第28任总统。美国传统的海洋政策为“自由中立主义”,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大中立国的海上权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人特纳提出“边疆学说”,马汉提出“海权论”,申明主动控制海洋的重要意义。1917年,威尔逊在演说中提出国联框架内的“绝对海洋自由”构想。美国国际角色定位逐渐由中立国向“自由卫士”、“世界领袖”转换。一战后,威尔逊在其“十四点”演说中重申该构想,并提公开外交、公海自由、平等贸易、削减军备、国际联盟等,却遭到来自国内外的激烈反对。他意识到不可能通过一场国际会议一劳永逸地实现海洋自由,取得与英国对等的海军地位,于是转而谋求海洋霸权.对此,英国坚持将美国削减海军建设计划作为英国签订《国联盟约》的前提条件。1919年底,由于健康状况恶化等原因,威尔逊实践其海洋构想的努力无疾而终。

——摘编自曲升《威尔逊海洋政策构想的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威尔逊提出“绝对海洋自由”构想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尔逊的海洋政策构想经历了什么转变,并分析该构想无疾而终的原因。8分)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一战爆发,美国逐步转变政策,力图扩大国际影响;部分精英要求美国主动控制海洋;英国仍然是世界海洋霸主,美国希望打破这种局面。(7分)

2)转变:从倡导绝对海洋自由转向谋求海洋霸权 2分)

原因:“自由中立主义”在美国国内仍有很大影响;分权制衡体制下国会制约了总统意志;英国仍有实力应对美国的挑战,霸主地位难以撼动;威尔逊身体状况恶化,政策无法继续推行。(6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500a3781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e.html

《2020高考历史专题训练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