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唐僧形象的看法

发布时间:2019-11-25 12:13: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比原著《西游记》,谈谈你对86版电视剧中唐僧形象表现的看法。

小时候也看过《西游记》,但现在重新看的时候,有另外一种不同的感觉,现在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关于原著里的唐僧跟电视剧中的唐僧形象的不同之处和所透露出的本质。

在原著《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正直善良,信仰坚定,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动女色的真罗汉,同时又是一个盲目慈悲,不听劝告,软弱胆小,经常流泪,易受挑拨,怕生是非,经常哭泣的懦弱和尚。他是非不分,看到妖精总是乱施善心,经常因此冤枉孙悟空,而面对妖精或者灾难的时候,他总是吓的魂不附体,有难总是往孙悟空身上推。原著里的唐僧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不是那么的高大,他的性格复杂多变,但是他的意志却十分坚强,表现在对佛法的执著和坚定;他的思维也较为清晰,但同时给人的感觉却又懦弱无能,迂腐不堪,固执己见。然而央视86版《西游记》所重构的影视世界,将唐僧的这一人物形象美化了,原著里唐僧的很多不好的方面在电视剧中很少体现出来,更多的是将唐僧的所有优点都表露了出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僧在原著里表现出来的某些缺点也都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西游记》的电视剧跟原著比起来,电视剧中的唐僧比起原著里的唐僧更加受人们的喜爱,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原著里的唐僧与电视剧中的唐僧形象的有哪些不同,我把这些不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原著中唐僧极为软弱胆小,电视剧中却未曾明显表露。

如,原著第十三回,唐僧独自一人去西方的路上,走在一大山里遇见一只老虎,原著里这样描写道:“正在危难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由命。……三藏见他来得渐进,跪在路旁,合掌高叫道大王饶命!大王饶命!那条汉到边前放下钢叉,用手搀起道:“长老休怕,我不是歹人,我是这山中的猎户。”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可这里的唐僧只见了个猎户就跪下,还大叫救命,全无男儿气概,实在胆小懦弱。而电视剧中的这一段唐僧看到一只斑斓大虎,朝他跑来,他在惊慌奔跑中滚落坡下,作为一个人看见老虎朝自己跑来都会惊慌,都会本能的奔跑,不慎滚落坡下也是很正常的。但他见了猎户伯钦却未曾害怕,只是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也未曾跪下,所以电视剧中将唐僧的软弱胆小淡去,只演出了作为一个人的本能所有。

第二天,那太保送唐僧到两界山的边界,原著里写到,“正走到半山之中,伯钦回身,立于路下道,长老,你自前进,我却告回。三藏闻言,滚鞍下马道,千万敢劳太保再送一程!……三藏心惊,轮开手,牵衣执袂,滴泪难分。”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胆小懦弱的僧人的形象。然而在电视剧中,太保送唐僧到山上,在两山上附近对唐僧说:“长老,这里就是两界山,已不是大唐的疆域,恕我不能远送了。”唐僧应道:“啊,壮士留步,贫僧告辞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唐僧并不像原著里所描绘的那样胆小懦弱,然而却表现出他不畏艰难险阻,勇气可嘉的精神。

又如,第十四回,唐僧与悟空前行途中,“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唬得那三藏魂飞魄散,跌下马来,不能言语。”这个情节中只有六个强盗说出些强话来,就将堂堂七尺男儿下的跌落马背,软弱之状表露无疑。但在电视剧中唐僧遇到强盗虽也心惊害怕,但也未有原著中那样魂飞魄散,只是躲在一旁而已。

还有在原著第七十八回讲到唐僧师徒来到比丘国,唐僧听说国王召见并要挖他的心, “三藏战兢兢的爬起来,扯着行者 哀告道:“贤徒啊!此事如何是好?”行者道:“若要好,大做小。”沙僧道:“怎么叫做大做小?”行者道:“若要全命,师作 徒,徒作师,方可保全。”三藏道:“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子徒孙也。”而在电视剧中弱化了这一情节。在这里,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唐僧并不像原著里所描绘的那样胆小懦弱,其实这也是为了塑造唐僧的高僧形象

二、原著中的唐僧总是怕他的三个徒弟惹是生非连累自己,不仅胆小怕事,而且自私狭隘,而这方面在电视剧中表现得很弱。

如,在原著第十四回,悟空打死六个盗贼后,三藏道:“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司官,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在这里,唐僧关注的只是连累了他的话,他该怎么办,他如何脱得了身。而在电视剧中,悟空将那些盗贼全都杀死了,这时唐僧很生气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这顽徒,他已经讨饶,为何又伤他性命。”悟空说师父,这些盗贼不经打,我只轻轻一推,没想到他就死了。唐僧很生气,追着悟空,说道,“我佛门以慈悲为怀,你纵有手段,把他们退去便了,怎么,怎么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死呢。”在这里,唐僧是要让悟空明白出家人要慈悲为怀,不可滥伤无辜,即使是有罪的人,但也罪不至死,他的话时候要教导悟空。这一情节的比较,这里我们更多体会到原著里的唐僧怕被悟空拖累,不像电视剧中的唐僧是以一个教化者的身份来引导悟空向善。

又如在原著第二十五回,唐僧师徒行至五庄观,悟空跟猪八戒和沙僧偷吃了人生果,后唐僧师徒被关了起来,然后这样描写道:“那长老泪眼双垂,怨他三个徒弟道:“你等闯出祸来,却带累我在此受罪,这是怎的起?”后来悟空去寻方治树,“八戒道:‘什么鬼!这叫做’当面人情鬼’!树死了,又可以得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看着求医治树,单单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三藏道“他不敢撒了我们。我们问他哪里求医去。”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说,与你三日之限。三日里来便罢;若三日之外不来,我就念那话儿经了。”行者道:遵命,遵命。”这部分唐僧不顾师徒情分,听那猪八戒的教唆,只怕带累自己,一会儿哭,一会儿怨,还限孙悟空三天把救树的秘方找来,不然就念紧箍咒,从这里判断他真真实实是个十足的怕生是非,带累自己,不怜惜徒弟的自私和尚。而在电视剧中,唐僧知悟空将树推倒,自己和徒弟们被锁入房中,唐僧只是怨骂孙悟空偷吃了果子却又把人家树推到,却没有说出带累我之类的话来,当唐僧师徒四人被镇元大仙抓回去的时候,悟空要代替唐僧受罚,被打,唐僧在那里表现出心有不忍的表情。当他们晚上二次出逃,再次被抓回来,悟空捣了油锅,要去寻医树之方,唐僧也没有用紧箍咒去威慑他,只是他自愿去寻方的,在走之前还吩咐镇元大仙要好生照顾唐僧,电视剧中体现了他们师徒情深,关系和谐,唐僧更是集宽容善良于一身,一个师父的高大形象被塑造出来。

又如原著第五十六回,孙悟空打死了几个欺负他的拦路抢劫毛贼,唐僧却在那些死了德盗贼坟前祝祷道:拜惟好汉,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数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这话里边所流露的都是唐僧的自私。而在电视剧中却未曾明显表露出唐僧的自私。

还有在原著第六十八回,说到唐僧师徒来到朱紫国。走在街上,八戒凑热闹,把做买卖的妇女吓了一跳,这时唐僧对八戒说:“八戒,收起嘴脸来。”而在原著里,“那些人看见八戒相貌丑陋,沙和尚面黑身长,孙行者脸毛耳廓,丢了买卖,都来争看,唐僧只叫:“不要撞祸,低着头走。”从这里我们看出,电视剧里的唐僧是怕八戒吓坏那些百姓,让他把嘴脸收起来,而原著里的唐僧处处担心悟空他们闯祸,牵连到他,一个胆小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后来悟空揭了替皇上治病的皇榜,唐僧知道之后的反应是这样的,在原著里这样写到,唐僧迎着骂道:“你这泼猴,害了我也!你跟我这几年,那曾见你医好谁来,你连药性也不知,医书也未读,怎么大胆撞这个大祸。” 而在电视剧中,唐僧听说悟空要给皇上悬丝诊脉,唐僧一脸的焦急,说道:你这猴子,又弄虚玄,你跟我这些年来,哪曾见你治过病啊,悟空,你会什么悬丝诊脉?”同样的意思,但是我们却看出了不一样的唐僧的形象,电视剧里的唐僧比较有师父的形象,时刻提醒悟空不要逞强,语气较斯文,而原著里的唐僧只会骂悟空是泼猴,只担心连累他,一味地埋怨,他对悟空本事的不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僧是一位昧于知人的昏聩无能的领导者。

、原著里的唐僧时时啼哭,懦弱无比,电视剧中却极少出现这样的场面。

如, 在原著第十五回里,唐僧师徒在一农户家借宿,突遭盗贼,悟空去追赶时发现白马不见了,唐僧听见白马不见了,说道: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啊!这千山万水,怎生走得!说着话,泪如雨落。……三藏却才扯住道:徒弟啊,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却不又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而在电视剧中,唐僧听到白马被吃了,一脸茫然道:没有了马,叫我如何行走啊,叹了两下气对悟空说你不是说你有降龙伏虎的本领吗?如今怎么降不住他了。”通过这一情节,我们在原著里看到的唐僧,他尽管是位取经意志坚定的僧侣,却也免不了凡人的怯懦平庸,担心他以后该怎么样去西天取经,担心他是否会遭到强盗的报复,他跟悟空的那些对话体现出他的胆小怕事和杞人忧天。而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唐僧并不像原著里的唐僧那样胡乱猜测,电视剧中的他只是处于一个凡人的立场去质疑了一下悟空的本领。

又如在原著第二十回,唐僧被虎先锋捉去,书中这样描写了唐僧被抓后的心理“徒弟啊!不知你在那山擒怪,何处降妖,我却被魔头拿来,遭此毒害,几时再得相见!好苦啊!你们若早些儿来,还救的我命;若十分迟了断然不能保矣!一边嗟叹,一边泪落如雨。”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作为堂堂男子汉的唐僧却经常哭哭啼啼,懦弱之状无法言表。而在电视剧中唐僧都未哭泣过,遇到被妖怪抓了去,也不喊不叫,只是默默的等待,他相信悟空会来救他的。

还有在原著第五十九回,唐僧师徒被火焰山拦住去路,悟空前去借芭蕉扇,可借回来的是假扇子,越煽越旺,看到此景,三藏的反应是这样的:“愁促眉尖,闷添心上,止不住两泪交流,只道,怎生是好。”而在电视剧中,唐僧听得扇子是假的后,这时唐僧只是感叹道:“阿弥陀佛,我唐三藏何时才能到西天啊。”接着无奈的叹了口气。从这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电视剧里的唐僧比原著里的唐僧更加坚强一些,不会随便就掉眼泪,这已不是第一次说道原著里三藏流泪,一个懦弱的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还有在原著第七十四回,太白金星化作一老者来报信者八百里狮驼岭山,山高妖怪狠,长老合掌道:“徒弟,快赶上他,问他那里另有个路,我们转了去罢。”行者道:“转不得,此山经过有八百里,四周更不知有多少路哩。怎么转得?”三藏闻言,止不住眼中流泪道:“徒弟,似此艰难,怎生拜佛!”这里三藏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懦弱和窝囊,而在电视剧里是很少看见唐僧如此懦弱。

四、原著中唐僧听信谗言,强权专横,但电视剧中却未曾表露。

又如原著第三十八回,孙悟空诱骗八戒将乌鸡国国王从井里背出来,八戒生恨,教唆唐僧让孙悟空医活那国王,悟空推脱医不活,八戒道:“师傅,你莫被他瞒了。他有些夹脑风。你只念念那话儿,管他还你一个活人。”后来唐僧还真的念《紧箍咒》勒的悟空眼胀头疼。第三十九回中,悟空哀求唐僧莫念。长老问:“怎么医?”行者道:“只除过阴司,查勘那个阎王家有他魂灵,请将来救他。”八戒道:“师傅莫信他。他原说不用过阴司,阳世间就能医活,方见手段哩。”那长老信邪风,又念《紧箍咒》。这两回中讲的是同一件事,即医救乌鸡国国王,虽说唐僧是师傅,但要悟空来救国王却没有一句好话,只是听信谗言的教唆,用《紧箍咒》来强迫孙悟空去做他(唐僧)想做的事。这真真实实的体现了他的专横强权,又好听谗言,一味偏袒猪八戒。而电视剧中,孙悟空让八戒背回乌鸡国国王,唐僧只是说能救活国王是如何如何一个大功德,悟空自愿去天界问太上老君讨要九转还魂丹,唐僧并没有念《紧箍咒》强迫他去,从背回乌鸡国国王到悟空索要仙丹他们师徒的关系都很和谐,这从头到尾唐僧都未曾表露出丝毫的强权与专横。

5、原著里唐僧的冷漠与电视剧中唐僧的真性情

如原著第二十七回,悟空把白骨精化身成的姑娘打死了,唐僧错怪悟空要赶他走,悟空求唐僧不要赶他走。在电视剧中唐僧后来原谅悟空说道:既如此,就再绕你这一次,以后可不许再行凶伤人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师父耐心地教导弟子,这在原著里也是没有写出来的。紧接着,他们师徒继续赶路,遇见一个老人家在等妻女,那老人家是白骨精变得,悟空已经识破,但唐僧一直阻挠他抓妖,后来老人家知道妻女死了,假装很伤心,唐僧这时说道:老人家,都怪贫僧管教不严,徒儿误伤人命。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师父的深深自责,没有管教好徒弟,深感歉意,唐僧的这一形象在原著里也是没有提及的。

后来悟空打死那妖怪变得老人家后,在原著里,唐僧这样说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转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吧!”而在电视剧中,唐僧看见悟空连续打死三个人,他很生气地对悟空说道:“你野性未除,连伤三命,佛祖也不容你,你回去吧。”同样是让悟空回去,但我们看到的确是不同的唐僧的形象,原著里的唐僧只顾及悟空闯祸会牵连到他,唐僧仍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判断上,这一情节十足表现出唐僧的弱点与毛病:一是耳根子软,易听信谗言。二是遇事只从自己考虑着想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三是绝情,不管是孙悟空的哭诉哀求也罢,软款也罢,跪拜也罢,他都是“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可见这个“善心肠”的人心肠硬起来是会比谁都无情的。而电视剧里的唐僧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相信了妖怪假造的字条,这再后来的情节中也体现出来,唐僧写了贬书,悟空苦苦哀求,唐僧一脸的惆怅说道:并非师父无情绝义,只因你连伤三命,佛祖怪罪,天理难容,我实难留你。”悟空走后,唐僧很无奈,脸上还有些泪痕,可见,唐僧是于心不忍的,他是舍不得悟空离开的,他的眼泪就是唐僧真实情感的流露。

又如在原著第十九回,唐僧和悟空来到高老庄抓妖怪,悟空抓妖行动开始,在原著里是这样写的:“却说三藏与那诸老谈今论古,一夜无眠。”这里我们丝毫看不出唐僧身为师父的形象,但在电视剧中,却表现出唐僧对悟空的关心,电视里的这一情节是这样的,唐僧跟高家人在一个房间静候消息,唐僧说道:我徒弟往日降妖,总有一番拼斗,为何今日不见动静呐。正在担心之际,忽有仆人叫道,那妖怪和小长老都不见了,老庄主哀声叹气地说道,哎呀,往日几位降妖的法师,都是这样不见的,唐僧站着表情惊愕,嘴里念道:啊,阿弥陀佛。这里我们看出唐僧担心悟空。

在第五十四回,唐僧师徒来到西梁女国,西梁女王要跟唐僧成亲,电视剧中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唐僧跟西梁女王成亲当日,唐僧怎么都不答应女王的要求,女王问他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她,唐僧说道:“女王陛下,贫僧已许身佛门,并与大唐王子有诺在先,还望女王陛下放贫僧西去,来世若有缘分”。这里的一句话,我们看出唐僧遵守佛门规矩,不敢逾越,会想方设法逃离,用权宜之计,让女王放他西去。后来唐僧被女妖抓走,唐僧被蝎子精摄到妖洞之后,女妖说:“你能与那女王卿卿我我,难道就不能与我做个长久夫妻?”唐僧则说:人与妖岂能相提并论?”。电视剧中唐僧向女儿国国王承诺来世之缘,但原著中唐僧可没对任何一个女子动过情。这句话完全表白了唐僧此时此刻的心情,他是对女王动心的,唐僧内心的取经大业与儿女情长两种思想进行斗争的时候,在经历了一番心理斗争之后唐僧终究还是义无返顾的走上西行路,蝎子精的出现,促使唐僧下最后决心的不是那些所谓的清规戒律和崇高的信念。送别那场戏更是将整个剧情推向了最后的高潮,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充满了凄凉和惋惜!这一回并不是写妖魔作怪,而是写到了奇异的自然现象给取经事业带来的特殊困难,唐僧不近女色,但这一回唐僧流露了他的真实情感,但最后唐僧到底还是抗住了那女王的逼迫与诱惑,没有让取经大业半途毁在女色的引诱里。

人类的堕落之因还来自人性自身的弱点与缺陷。由于自身存在的人性的弱点,局限与缺陷,取经人自身也难免常常心堕魔障。唐僧的肉眼凡胎,只看表象,是非不分,轻信妖魔,教条主义给作为拯救与反弹之士的孙悟空常造成束缚和伤害,乃至于逼迫他至产生“二心”的地步。他的胆小怕事,他的疑神疑鬼,也是心魔发作使之然。但取经人在电视剧中真性情的表现让我们对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喜爱。


六、电视剧里唐僧比原著里更能体现出取经意志的坚定对佛的虔诚

央视86版删除了小说中关于唐僧的窝囊之举,把他塑造成一个执著坚定僧人。如原著第十二回讲到玄奘去西天取经,唐王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旁边闪过法师,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而电视剧中唐僧是主动请求去西天取经,观音化身的老和尚对玄奘说:“西天取经,路途遥远,有十万八千里,妖魔鬼怪众多,怕有去无回,问法师敢去否,玄奘说:“我已发了弘誓大愿,此去定要直至西天,不得真经,誓不回返。”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虔诚的佛心,原著里更多的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比起原著,电视剧中通过老和尚道说取经路途的艰辛,唐僧知道取经的艰辛后还坚决要去取经,表现出他的意志更显坚定。

可见,西行求法同时也是精忠报国的行为,由于取经事关“法论回转,皇图永固”,因而它就成了正义的行为,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其实这些是作者吴承恩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拯救和补天。唐僧由于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精神信仰以及远大而高尚的人生追求——拯救,所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却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和魔障完成那非人所能完成的伟业。他对取经事业的一片赤诚之情,对于大道追求的矢志不移之义,对于生命的无比爱惜珍重之意,对所有人甚至妖都毫不欺心的笃诚。

又如在原著第二十三回,唐僧师徒来到一户人家中,那女施主说四位长老若招赘在我家,自自在在,岂不强过西天路上受苦,长老意下如何呀。听到这些,唐僧不知所措,装作没有听见,拿着佛珠嘴里絮絮念,而八戒却一直在耳边说,师父师父,那妇人跟你说话呢,你怎么不理呀你。这是唐僧装过脸来,很生气地对八戒说道:“去,我们是出家人。怎么能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这时那妇人道:哼,这和尚实在不通情理,我是真心实意要招赘你们师徒,你自家发愿受戒永不还俗,难道你手下徒弟,我家也招赘不得一个来作女婿吗?这时唐僧摇头叹气道:悟空,你看。而在原著里,在这一情节中是这样的,三藏见他发怒,只得者者谦谦,叫道:“悟空,你在这里罢。”后来八戒悟空不肯,三藏道:“你两个不肯,便教悟净在这里罢。”在原著里唐僧是从侧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让自己的徒弟留下,自己则可以脱身,而电视剧中唐僧教训八戒的一句户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取经的决心,面对色关,唐僧向神佛显示了坚定的取经决心。

又如在电视剧第十六集中,唐僧师徒看见一座高塔,后来唐僧对悟空说:“悟空,我在长安也曾发过誓言,见庙烧香,见塔扫塔,你去置办扫帚,我去扫塔。”而在原著里是这样写的,三藏道:“我欲面君倒换关文,奈何着众僧之事,不得明白,难以对君奏言。我离了长安,在法门寺里立愿,上西天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今日至此,遇有受屈僧人,乃因宝塔之累。你与我办一把新扫帚,待我沐浴了,上去扫扫,即看这污秽之事何如,不放光之故何如,防着端的,放好面君奏言,解救他们这苦难也。”同样是去扫塔,但电视剧里的唐僧的形象让人更加敬重,他的一个动作——点头,就让人们有崇高的敬意,他是要去探个究竟,希望能帮助那些僧人。而原著里的唐僧虽然也是帮助那些僧人,但是前提是因为无法倒换公文,顺便帮助这些僧人,方能方便他倒换公文,好去西天取经。接下去说道唐僧跟悟空扫宝塔,一连扫了一段时间,唐僧感到累了,就问悟空,悟空第几层了。悟空说道,师父还有三层,我来扫吧,唐僧说道不用了,一阵风吹来,灰尘把眼睛给伤了,唐僧这才坐下休息。而在原著里,却不是这样的,扫到第十层的时候,长老耽着劳倦道:“悟空,你替我把那三层扫净下来罢。”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的是唐僧的坚持,对那些佛祖的尊敬和虔诚的心,而在原著里,虽然也有表现唐僧对佛祖的尊敬,但缺少了电视剧中唐僧那种坚持的精神。

原著里的唐僧遇见困难时一味地等待外援助,电视剧中的唐僧却很少表露

如原著第二十二回中,悟空让八戒下河去引妖怪上岸,可悟空性急,没等八戒引上来,又把妖怪给打下河去了,这时唐僧忧心忡忡说道:“妖怪如此凶很难收,哎呀,怎么能过得去呀。”后来悟空再让八戒引妖怪出来,八戒不肯,悟空索性自己去,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一个人,悟空说道,师父,惠岸行者来了,八戒一旁说道,准是观音菩萨派他来帮忙,这时唐僧满脸笑容,豁然开朗,嘴里说道:阿弥陀佛。而在原著里,唐僧在这一环节中说了一些话:“如此怎生奈何?”那长老满眼下泪道:“似此艰难,怎生得渡!悟空,若是去请菩萨,却也不必迟疑,快去快来。”

又如还有原著第五十四回,唐僧师徒到了西梁女国,西梁女国的太师前来求亲,唐僧说道:“出家人岂有再还俗之礼,此事绝不可为。”在这我们看的出唐僧的态度坚决,丝毫没有留在西梁女国的意思,体现出他出家人的修养。原著里的这一情节,是这样描写的:三藏听闻,低头不语。从侧面我们看到的是唐僧的沉默是不知所措的表现。后来太师请唐僧三思,唐僧转身闭上眼睛,拿着佛珠念经,这里我们更加看得出唐僧的对提亲的态度。后来沙僧提议说不如偷走,唐僧这时说:哎,若能走掉最好,只是关文不在手上。后来发现外面有官兵把守,偷走不了,唐僧苦恼道:这边如何是好,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唐僧的苦恼跟无奈,要是出不去,怎么去西天取经,该如何是好。在后面的情节中,悟空说来个将计就计,待公文盖上印章,来个定身术,定住那些女王的大臣,然后就能继续上路,听完后沙僧忙说是个好主意,唐僧转念一想说道:“哎,就这么办吧。”这几个字看出唐僧心中已有了主意。而在原著里,是这样写的:三藏闻言,如醉方休,似梦初觉,乐以忘忧,陈谢不尽,道:“深感贤徒高见。”这一情节的比较,我们看到电视剧中的唐僧的一句话就表现出他的的果断,而不是原著里所写的那样,感觉是在拍马屁。

原著中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外待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僧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所以在原著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更多的是体现作为一个凡人的懦弱。

原著里的唐僧喜欢邀功颂德,电视剧里的唐僧则没有表露

原著第二十七回,电视剧中第十集,且说观音菩萨帮助镇元大仙救活了人参果树,他们师徒四人继续赶路,走了很久都还在山中,唐僧师徒累了稍作休息,三藏叫悟空去化斋,悟空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直口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而在电视剧中,唐僧坐在一石头上,显得很疲惫,用手捶了捶腿,八戒抱怨肚子饥饿,唐僧也说道:我也觉得饥饿了,他看了看悟净,只见悟净转身拿了一块汗巾装作在整理,唐僧也会意了悟净的意思,也不敢让他去化斋,这时唐僧看见悟空,说道“悟空,你去化些斋来吧,悟空说,师父这荒山野岭,一无村庄,二无人家,叫徒弟哪儿化斋去。这时八戒说师兄,你一个跟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弄点斋饭来还不容易吗,悟空把八戒拉到一边说,呆子你知道什么,这里山势险峻,只怕藏有妖精,要是我走远了,有妖精来害师父怎么办,八戒说这光天化日,哪有妖精啊,接着八戒跑到唐僧面前说,师父,师父是骗你的,我刚才明明在地里头看见有犁杖瓦罐的,那不是人家的东西吗?这个时候唐僧有点疑惑说:“悟空,那你为何不去化斋呀。”在这里,我们看到原著里的唐僧倚老卖老,常将救命之恩挂在嘴上,全部体谅徒弟们的辛苦。通过原著跟电视剧里唐僧的话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里的唐僧没有原著里的唐僧那么斤斤计较,不会经常抱怨别人的不好,更像一个高僧的形象。

又如在书中第二十八回到三十一回里,讲到唐僧遇到奎木狼,把它变成老虎,后来八戒找来悟空帮忙,悟空将唐僧变回原样,唐僧见悟空要走,叫住悟空,一脸的悔不及当初赶走悟空,说道:悟空,为师错怪你啦,刚要蹲下去,像是跟悟空请罪。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僧的自我反省,不会高高在上的样子,而在原著里唐僧见到悟空只说了两句话:“悟空!你从那里来也?”“贤徒,亏了你也!亏了你也!这一去,早诣西方,径回东土,奏唐王,你的功劳第一。”这里的唐僧,我们只看到唐僧像是报答悟空的救命之恩。

如在原著第八十二回中,唐僧和那个被他救来的女子,他们来到一座寺庙,那里的喇嘛僧人接见了他们,当那喇嘛僧人说那女子不知怎么安顿,有些怀疑时,在原著里是这样写的:“三藏道,院主,你不要生疑,说我师徒们有甚邪意。早间打黑松林过,撞见这个女子绑在树上。小徒孙悟空不肯救她,是我发菩提心,将她救了,到此随院主送他那里睡去。”而在电视剧中唐僧这样说道:“院主不要生疑,我师徒并无邪意,这女子乃是我们路上所救,请院主随便意安排个住处就是。”在这里,我们明显的看到原著里的唐僧喜欢斤斤计较,他说那女子是他救的,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慈悲,原著里的唐僧不像电视剧里所表现得那样有风度跟气度。

以上这些是我所归纳总结出的原著里跟电视剧中唐僧形象不同的八个方面。究其原因,原著和电视剧里唐僧形象差别是因为原著和拍摄电视剧所在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一样,一切的文艺作品都不能离开时代对他的制约,《西游记》小说也是如此,电视剧也是如此,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写出某些预言式的作品,正是因为他按照他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行了合理的推论,而非脱离他的时代,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西游记》也不例外。小说《西游记》产生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正是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古老的儒家思维体系正在悄然解体,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对下层百姓的束缚正在减弱,社会上正在掀起一股股人性解放的浪潮。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市美倾向开始发生变化。正统文学对人们的吸引力正逐步降低,而通俗文学开始大行其道,受到愈来愈多的人的喜爱,包括那些文人士大夫们。因为,他们或许发现与传统的正统文学相比,通俗文学能够更好的“写性情”、“泄私愤”。小说《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因而也就必然出现了“游戏”中包含“批判”的主题。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要借助玄奘不远万里求取佛经的事迹,通过编织孙悟空起义造反而后取经路上降妖伏怪神奇故事,巧妙地折射社会生活的复杂现实,深刻而辛辣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吴承恩写《西游记》是对当时朝廷的不满,对当时封建制度的不满,作者是用西游记里的故事来讽刺和抨击当时的制度和朝廷。然而每一部影视剧也都有其拍摄的意义所在,至于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剧《西游记》,则是在当时人们思维方式与审美要求的影响下应运而生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快餐文化方式的喜爱,造成了《西游记》以电视剧的方式再现使得人们两方面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拍电视剧《西游记》是1983年,那时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虽说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但是却还有着很深的高大形象的影子,唐僧高大形象的神圣化正是在那样的时期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

以上这些就是我对86版电视剧中唐僧形象表现的看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eeda0b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2e.html

《你对唐僧形象的看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