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9-12-19 08:0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  
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

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

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

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对于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以及广大读者有着重要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和影响。

二、怎么理解文学是一种人学的说法?
①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

文学是人学对文学的一种界定。其根据在其再现和表现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是人。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文学反应社会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人。

②文学的目的是人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形式,必然会反映社会,反映社会,反作用于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作用,这样,反映社会的文学必然会以人作为对象对社会进行再现,文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的创造,文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
③文学是人的自我意识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文学是人学是周作人在其著名作品《人的文学》中提出。20世纪伊始,外国文学观念涌入国内。在日本留过学的周氏兄弟受当时日本浪漫主义的影响,当面对新文学的建设时,提出“人的文学”认为中国的文学是庙堂文的,腐朽的,非人的文学,所以要建设清新的“人的文学”,此文章是继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之后又一重要的新文学建设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巨大的意义。

事实上,国外从卢梭,伏尔泰开始,就有着“文学是人学”的概念,更早的是“文艺复兴”中由神到人的转变就有着模糊的人学。如果要追根溯源,那么古希腊的原欲精神也可作为“人学”。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大写的“人学”,即关注现实,主要是有现实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倡导的“群体的人学”,社会主义人学倡导一种是小写的“人学”,强调描写个人的感悟,一时的心境,主要是社会主义者,现代主义者,以及自由主义者所倡导。周作人早期倡导“平民的文学”;2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就转向“小写的人的文学”了。整个20世纪文学,其实就可以看出文学的争夺。钱理群老先生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序中提出现代文学中“人的文学”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
三、你认为文如其人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辩证的看待文如其人。
①“文如其人 ”顾名思义,即可通过文来展现人。比如李清照(她早期的生活富裕,出嫁后与赵明诚生活更是美满快乐,所以前期多写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时,丈夫离世,境遇孤苦,在后期便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如梦令》是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西亭畅游,这首诗表现清新淡雅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任何压力。只管儿女情长,赏花弄月。后期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在耳。这首《声声慢》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②孔子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文如其人”的观点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像贺铸,是一个词风和个性都非常特别的人。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能诗文,尤长于词。他既有《六州歌头》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又有《鹧鸪天》这样于平静的笔端之下溢满对妻子的深情,真挚哀婉,感人深至的词,由此可见其文与人相悖。

③对于文是否如其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讲文与人的立场放置于一个客观的环境看诗。对于文确如其人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人来分析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这样途径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等,这样可以易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对于人与文相悖的情况,则应该适当的把握文与人这一关系,将文与人的联系剖开而论,这样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不至于进入一个误区。

四、电子文化如何瓦解了作者的地位?
电子文化是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的文化,比如电脑,网络、手机等。由于技术的进步,一种新的电子文学应运而生,它彻底改变了印刷文本的物质性,形成了极为复杂的超文本。消解了印刷文化中的理性书写主体。

①首先,电子文学创造了超文本的广泛链接,使那种固定和独立的印刷文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主文本与诸多副文本的网状结构。固定的独立文本地位消失,导致了独立自主的作者地位的动摇,也就是说超文本削弱了作者的自主性。

②其次,如果说多重链接打破了印刷文本的独立自足性,构建起一个文本间的相互关联的网状结构的话,那么,一种全新的分叉选择创造了超文本。较之于印刷文本的作者,在超文本的生产中,书写带有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性。分叉选择也就是作者可以在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方案。当然,问题往往呈现相反的方面,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作者在不断的选择和组合时,难免产生手足无措的无能感和挫败感,因此造成超文本的碎片化和平面化。这种情况下,印刷文化时代那种自我掌控和决定性的作者主体性消失了,作者的书写看起来更像是一架机器。

③线性模式的瓦解,亦即非顺序性书写的出现,他终结了印刷文化书写和阅读的线性模式。超文本的非顺序性意味着思维形式的变革,不但写作过程不在依循某种惯常的顺序,叙述情节也打破了从开端到结尾的顺序,甚至作者和文本的因果关系也变得不那么确定。

总之,在电子文化的超文本环境中,作者与文本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刷文体中那种固定独立的文本及其作为生产者的独立自足的主体被消解了,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功能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五、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不同?
①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和事,即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练,没有经过人的大脑主观意识过滤的生活。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

②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出来的,通过艺术形象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本质、规律的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

1996年“碧芝自制饰品店”在迪美购物中心开张,这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由于位于市中心,汇集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时尚人群,不用担心客流量的问题。迪美有300多家商铺,不包括柜台,现在这个商铺的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位于中心地带,左边出口的自动扶梯直接通向地面,从正对着的旋转式楼梯阶而上就是人民广场中央,周边4、5条地下通道都交汇于此,从自家店铺门口经过的90%的顾客会因为好奇而进去看一下。区别: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就不是生活真实中的人,他是一个猴子,但又具备人的性格与特点,有人的思维和行为。因此,说孙悟空是一个艺术典型。

6、

7、标题:大学生究竟难在哪?创业要迈五道坎 200432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作为话语的艺术?

1.1)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不直接作用于读者者的感官,却因为模糊性和多义性,可以充分调动读者想象,使读者获得自由的审美感受。如小说的影视改编总是不尽人意。
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这是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
3)文学还可以借助种种艺术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地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绘画,雕塑只能通过形体,电影通过动作,音乐能表现内心世界,但太抽象。
2.因为话语是文学语言的存在方式,文学语言是话语:作品是作家站在某种立场进行的价值构建,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往往还会观察语言背后的价值立场。将文学语言看作是话语,认为文学语言是一种价值构建,正确揭示了文学语言的意识形态构建属性。
文学话语的特点具有蕴藉性

(二)上海的人口环境对饰品消费的影响七、如何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
①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②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它主要通过对具体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六)DIY手工艺品的“创作交流性”③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
八、小说的叙述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1、你一个月的零用钱大约是多少?讲述:有一个明显的故事讲述者,故事就是以她的口吻或声音来讲述
优点:讲述是对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的主观介入不加限制和叙述
缺点:讲述具有明显的人为性,有一个叙述者或隐或显地横在读者与故事之间而形成某种距离

呈现: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者在讲述,事件、动作和场面好像都是自然而然地展示出来的
优点:根据自然而然的呈现,比较容易拉近读者和故事的距离
缺点:呈现则是尽力限制和约束他们的声音在文本中出现

功能性手工艺品。不同的玉石具有不同的功效,比如石榴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风湿和关节炎;白水晶则可以增强记忆力;茶晶能够帮助镇定情绪,缓解失眠、头昏等症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行搭配,每一件都独一无二、与众不同。
九、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什么?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

据介绍,经常光顾“碧芝”的都是些希望得到世界上“独一无二”饰品的年轻人,他们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挑选,然后亲手串连,他们就是偏爱这种DIY的方式,完全自助。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二者相互交织、渗透在一起,或相互融合,或相互冲突。它的性质可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加以理解。 

①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无功利是指不追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审美是无功利的,无论是作家或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审美活动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只有在无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才能进入纯粹的审美世界。无功利的审美活动才会发现事物的美和诗情画意,才能写出文学作品。 

经常光顾□ 偶尔会去□ 不会去□但文学内在地潜伏着功利性,因为文学是一种社会的、人性的、现实的活动和产品,文学或批判或歌颂或反映或展望社会意识形态,会产生社会的功利作用。文学的功利性是间接的, 它的作用是通过无用来实现。 

②文学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 从方式看,文学以形象感性的方式蕴含着理性。理性是指理性认识,抽象的思想,是由概念 、判断、推理构成的思维过程和它的结果。文学创作中感性审美活动和理性活动交互掺杂,不过这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是对形象材料的思考和设想。文学欣赏中的理性是一种审美理解 ,交融着审美直觉、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领悟,获得一种审美认识;当进行审美批评时,便进入到感兴和妙悟之后的科学理性认识阶段了。创作和欣赏的感性理性双重交融均为 文学形象本身的双重性决定,文学形象的特点就是感性中蕴含着理性,这种理性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理性,一般表面看不见,但它是存在的。前面说的文学中的意识形态 意义、文化意义就是这种“诗的思想”,    最准确的说法是文学的意味。 

③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从态度看,文学是通过一种审美情感表达一种审美认识的态度,这种审美情感是好恶、肯定、否定、欢乐与痛苦。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中心,是文学个性形象的心情,是具体感人 的,但在情致中蕴含着价值和理性认识,二者不可分离。文学家是充满感情的主体,他通过情感评价来认识世界。有些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是“零度写作”,似乎作者是“ 客观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学风格的形态,他通过极隐蔽的方式,或选择形象,或借文学形象表达的方式,或借符合冷漠的文学个性本身的方式暗示一种对生活、社会、人性、文化的评价。 

由上述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从不同角度观照的双重性质:是审美与意 识形态的双重融合,这种融合为文学的审美特征所决定。
十、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举例说明)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我们所生活的客观世界都是有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景物构成的。例如,一年四季就有不同的景像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夏日炎热,阳光凶猛;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冬万里无垠,寒风袭人。情,是每个有思想有观念的人都会有的。每个人都会发出一些感慨:快乐,悲伤,郁闷,思念,怀念,愤怒等等。我们生活在具有丰富感情的世界中。

2、消费者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可分为景语与情语。景语,即文学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写景、状物的语言。情语,即抒情作品中作家、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从这可得出,景语与情语的联系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景语与情语的配合、交融更显得突出。

碧芝自制饰品店拥有丰富的不可替代的异国风采和吸引人的魅力,理由是如此的简单:世界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饰品文化,将其汇集进行再组合可以无穷繁衍。一般说来,情与景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触景生情:人不同,景也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所产生的情也就大不相同。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是触景生情,景因人异,自古如此。二是移情与景:作家、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接触外界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情抒发出来,于是客观景物也就带上了作家、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为谐音,作者便通过对柳树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三是托物寄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从那烟花三月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从那孤帆远影中表达作者情深意挚的情感。作者通过对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托物寄情的表现。

综上所述,景物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展现作者的感情,无论是写景的实写还,写景的虚写,都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d5569dd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f.html

《最新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