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李志萍

发布时间:2018-11-29 14:00: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津冀三区市教育联盟暨“一十百千万”工程

第一届“青年教师优质课展播”活动

教学设计

单位: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

姓名:李志萍

联系方式:138********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七律·长征》是1935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挥笔写下的一首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全诗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勾画了出来。依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注重人文内涵,关注人生思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抓住“不怕难”这一主线,深入开掘文本。“不怕难”逻辑地涵盖了长征“难”,在学生体会长征“何其难”的基础上,进而体会不怕难,从而凸显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气概。拓展延伸,思考人生长征路。

2.反复诵读,升华感情。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感知活动。以读为调和剂,在读中悟情、想象、感悟、表达,读入文本、读出层次、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3.开放课堂,关注现实。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适应时代需求,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社会和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既深化了诗歌的理解,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外延伸,关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4.尊重主体,互动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力争使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疲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尾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主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律诗,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但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和“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辅助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注释、联系重点词语、搜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诗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的认识;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豪迈乐观的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阅长征资料,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听写。看拼音写词语,反馈。强调“丸”的部首。

2、谁能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二、初读长征,了解诗意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1、了解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生读,师点评正音

3、指导读出节奏

1)评价学生:不但正确、流利,还能注意读出节奏。

2)如果学生读不出节奏,师范读一句诗。你能不能也这样读出节奏?

3)出示课件明示节奏感,自由练读。

4)指生读,齐读。

(二)理解词语,读通诗意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预习过程中,这些词语你们理解了吗?

(示红)重点指导:等闲、逶迤、磅礴、云崖

逶迤、磅礴

1、观察这两个词的字形。发现了什么?

2、出示五岭和乌蒙山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3、把对词语的理解带入诗中,你对诗歌又会有新的认识。自由读。

4、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三、读“不怕难”,悟长征精神

师:知道了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初步的理解再读全诗,思考:全诗的主要意思作者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了,边读边找是哪句?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

找同学分别读,读出“不怕”的气势,铿锵有力地读,掷地有声地读。

师:同学们,红军的远征是怎么一回事呢? 请能结合长征路线图讲一讲:

师:现在,你们觉得长征到底难不难?

师:面对长征之难,红军做出了响亮的回答,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

板书:不怕难

师:从这首诗中的哪些地方能看出长征难但红军不怕难?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你感受深刻的词句,进行批注,结合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感受。

(教师参与,了解学情,准备反馈。)

集中交流,重点引导: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追问:“等闲”什么意思?(等同于平平常常,一般。)把什么看作了“等闲”?(万水千山)

②为什么说“只”,结合数据资料:请静静地看一看这组数据,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自然困难等闲视之,数十万敌军不过是等闲之辈。体会红军藐视困难)

③恰当引导朗读:毛主席是多么从容自若,多么有统帅风度!齐读——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 引:还从哪可以感受到长征难但是红军不怕难?学生交流。

2 体会难:

a 学生体会难:还有哪些同学也从这句感受到了长征难?(抓住“逶迤”、“磅礴”理解)请同学们带着感受读。(生读)

b教师小结难:是啊,要翻越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多么难! 难怪毛主席在另一首《十六字令》中写到: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 体会不怕难:

a从这两句中你如何看出了不怕难?学生谈体会。

b体会一“大”一“小”:这么难越的崇山峻岭,在红军的眼睛里是怎样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句意,红军战士把大看作了小,现实中的山越大,在红军的眼中的那座山却越小。战略上就是这样地藐视困难,体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带着你的感受读。

板书:大无畏

c体会一“腾”一“走”:这么难越的崇山峻岭,平时我们都说爬,但是诗人却用了一个“腾(走)”字,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腾越而过,轻松而过、快乐而过,连这大山都仿佛和红军一样动了起来,多有神韵的一个字啊。困难就在这一个字中变得如此轻松容易!尽显红军的乐观精神)轻松快乐地读出来!

板书:乐观

④导读:长征路上,红军就是这样无所畏惧,这样乐观面对!范读、指读。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 引:红军不怕走千山,更不怕——?(过万水)

2 体会难:

齐读,过万水难不难?何以见得?谁能结合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讲一讲。

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学生结合资料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师:知道这个背景资料后,你会怎么读?(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高兴)

师:起来接着老师的思路读一读:

师导读: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诗人用“暖”来写金沙江水拍打山崖,却用字来描写铁索桥,由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寒光闪闪,毛骨悚然,战斗激烈,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惊心动魄)

师:两次渡江,为什么会又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呢?相信你看完录像就会明白。让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的“飞夺泸定桥”战斗中,去体会当时的惊心动魄!

播放视频片段。

教师解说:

飞夺泸定桥一战,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奋力拼杀,硬是夺下了泸定桥。

引读:这是怎样一场战役!读——大渡桥横铁索

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读——大渡桥横铁索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读——大渡桥横铁索

这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读——大渡桥横铁索

3 追问:这一“”一“”你是怎么理解的?

(巧渡金沙江,喜在心头,暖在心头,仿佛这山山水水也在纵情欢畅。飞夺泸定桥惊心动魄,毛主席站在铁索桥上,看着寒意逼人的铁索,想起刚刚牺牲的红军战士,怎能不冷在心头,寒在心头呢?)

男女分读颈联。

4 导读: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一场战术之战,智慧之战,那么强渡大渡河就是一场最勇敢、最顽强的战斗。大智大勇的红军就是这样的不怕难,取得了长征中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谁来读?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引:还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征难但是红军不怕难?

2 体会雪山之难:红军翻越大雪山,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 引导质疑:面对这千年积雪的岷山,面对这“死亡之山”,诗人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你有什么问题要说吗?(红军为什么喜?)

4 结合诗句和资料解疑:面对雪山,红军喜的是什么?

(战胜了雪山,三军会合,胜利在望,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导读。)

自由练读:让我们带着胜利者的豪情放声自由朗读全诗吧。

四、激情朗读,颂长征精神

三次小结式引读,深悟长征精神。

引读:长征,因长而难。长驱二万余里,一路有爬不完的大山、渡不完的大河,还有处处充满危险的水草地、看不到山顶的大雪山。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指一女生读)

引读:长征,因征而难。征服自然,更要征服敌人。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真是一路征战不息。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指一男生读)

引读:长征是什么?长征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凯歌;是惊心动魄的豪迈史诗;是不怕艰难,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示意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到这里,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练习用四字词语概况)

五、拓展延伸,弘长征精神

长征胜利已经整整80年了。越来越多的人不断以各种方式纪念长征、探寻长征、思考长征,新建成的网上纪念馆也开辟了互动留言板块。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我们的长征感言吧。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六、推荐阅读

师:长征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三军统帅毛泽东仅用8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乐观,三千年的诗歌史上史无前例,非一代伟人不能有此胸怀,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魅力。他一生佳作频传,写过悼念牺牲的夫人的《蝶恋花》,极具浪漫主义色彩。长征胜利,他写下《沁园春雪》,令千古词人尽折腰。推荐你阅读《毛泽东诗词全集》。如果你对这段历史很感兴趣,请看美国记者·斯诺写的《西行漫记》,这本书对长征做了客观全面的报道!

希望同学们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副板书

逶迤 细浪 长征精神

磅礴 泥丸

千里雪 尽开颜 大无畏 乐观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评

对本节课的兴趣

浓厚

较浓厚

一般

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

较强

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较多

一般

理解别人的思路,乐于与同伴交流

较好

一般

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

较高

一般

同伴互评

本节课发言的次数

较多

一般

质量

较好

一般

课堂练习完成的程度

较高

一般

教后反思:

正值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学校各个班级都以此为主题布置教室文化,号召学生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所以,我想和孩子们一起隆重地学习这一课,让长征精神在他们心中扎根。这首诗是1935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心潮澎湃,挥笔写下的一首豪情万丈的壮丽诗篇。全诗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勾画了出来。依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钻研教材,研读资料后,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结合注释、联系重点词语、搜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诗句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的认识;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豪迈乐观的精神,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紧紧围绕目标。复习导入,夯实基础。把规范书写汉字放在重要的位置。初读诗歌,了解诗意。先解决重点词语的认知,为后续理解诗句意思铺路。逶迤和磅礴,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出示两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不怕难,悟长征精神。在这个环节,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升华对长征精神的认识。适时介绍背景资料,引入视频,给学生直观认识,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情朗读,颂长征精神。主要是通过引读的方式,带学生进入情境。拓展延伸,弘长征精神。让学生书写感言,拓展阅读四首诗歌,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最后总结本课的内容,写法。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此课朗读,导读的预先设计不可谓不精妙,无论是句子的导读还是通篇的引读,都做了全面的设计。但这节课也有遗憾,我没有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情感,所以在朗读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时间没有把握好,书写感言没有在课上完成。我的薄弱之处是评价语不到位,这是我今后还要多多学习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99eb1e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8.html

《七律·长征教案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李志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