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八 明文 深虑论-古文观止

发布时间:2023-03-20 14:25: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文观止卷八明文深虑论
卷八明文深虑论(方孝孺)【题解】
本文系针对明初的政治形势而提出的治国方略。明代建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和加强统治,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盛世”之下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注意潜在的危机。作者就历代兴衰的史实,提出了有关长治久安的积极性的建议。
作者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宁海(今属浙江)人。十九岁时拜宋濂为师,性刚直,尚气节。明太祖时任汉中府学教授。建文帝即位后,升任侍讲学士。其后,燕王朱棣起兵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命他草拟登位诏书,他执意不肯,遂遇害。他的文章颇为时人所重,今存有《逊志斋集》
【一段】
虑天下者,常图①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②也。
【注释】
①图:对付、图谋。②天道:原指自然界的规律,其后包含的内容不断扩大,把支配人类命运的种种社会现象都纳入了天道,成为天神意志的体现。
【译文】
考虑治理天下的人,常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而忽视了那些容易处理的;提防那些自认为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但是祸患常常发生在被忽视的问题中,而动乱常常发生在自认为不必怀疑的事情
中。难道说是由于他们考虑问题不够周到吗?这是由于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人事中的通常现象;超出人们的智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是天道。
【二段】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③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④。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⑤,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⑥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⑦萌篡弑之谋。武、宣⑧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⑨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注释】
③一:统一,在这里作动词用。④封建:在这里指周朝建国后实行的分封制,即把国土按不同等级分封给功臣和周王的亲属,号称诸侯,诸侯有世袭权。郡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为县,官吏均由皇帝任免。⑤“而不知”句:刘邦出身农家,后参与反秦的农民起义,终于建立了汉朝。汉帝,指刘邦。⑥庶孽:原指姬妾所生之子,这里泛指宗亲。⑦七国:指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临淄七个诸侯王,他们在汉景帝时起兵叛乱,后被景帝击败。⑧武、宣:汉武帝和汉宣帝。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实行“推恩令”的做法。即把一个诸侯王的领地又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之权力分散。⑨王莽:汉元帝皇后之侄,西汉末逐渐扩大势力,终于自立为帝。哀、平:西汉最后的两个皇帝,他们在位时,备受王莽欺凌,终于亡国。魏:指三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c80a71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5.html

《古文观止卷八 明文 深虑论-古文观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