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壁画看隋唐时期的艺术特点

发布时间:2018-03-18 20:3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从敦煌壁画看隋唐时期的艺术特点

作者:刘爱琴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5

         要:中国古代唐朝统一了我国的广大地域,团结了全国各个兄弟民族,联系了中外的文化,形成了它丰富多彩,清新博大的艺术风格。在这一特殊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场面宏大、题材多样、色彩丰富,艺术表现技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它体现在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各个领域,最能够代表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敦煌壁画;隋唐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0-01

        敦煌壁画石窟是至今已发现的世界上壁画数量最多的石窟群。敦煌壁画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多彩。它类似于西方的宗教艺术,描绘的是神的活动场面、神的具体形象,讲述的是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是善良的人们愿望的一种寄托。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一个发展水平较高的时期。在隋唐300多年的历史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是一个统一上升自信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这些艺术形式又互相渗透其中,创造了艺术史上特有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为后代所认识继承,在艺术史学方面得到了极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自身意识的解脱和价值的发现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一直处于被某种超人类力量统治的状态,人自身的意识长期被制约。在原始社会人们被原始宗教观念束缚中;商周时期崇奉并依赖于天神;儒学的神话贯穿整个汉代;到了六朝时期又被的宗教所统治。而自唐代开始,人开始认识了自己,并使周围的事物服从于自己的活动,这种思想在敦煌壁画中就有所体现。在敦煌壁画石窟中,隋唐时期的彩塑和壁画的人物造型特征方脸大耳,脖子短,身体粗,隋唐虽然时代短,但美的观念变了,美的形式也随着变了。这是因为隋唐时期中国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统,人民开始享受了安定的生活,开始慢慢的从幻想中的天国开始回到了人世间,而没有了那么多主观的幻想。这个现实物质生活,可以取得物质上的满足,所以说人物的形象不管是壁画也好,彩塑也好,都不再追求那种消瘦的,那种神秘的微笑。所塑造的神也是开始回到人世间,人物艺术品的比例更加接近于真人的比例,这种审美是健康的。由于国家变得更加强盛,物质也相对更加丰富,审美上就开始追求健康的,丰满的,赋予人情味的神。隋唐时期的菩萨形象和南北朝大不一样,因为他要这个神也接近人间,要他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的事情。这些菩萨再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灵,而是主观事实,可以求救的权威,是主宰我们人世间的神灵,是由和人很亲近的神来主宰着人世间。如第79窟中的胁侍菩萨像,是中唐时期样式,菩萨半跪着,头上有两片合拢的螺圆发髻,属于唐代平民妇女的发式。裸露着上身,肢体、脸庞的肌肉圆润,肤色白净,施以粉彩。眉宇间有一颗印度式红痔,但表情随和温存更像生活中的真人。又如第159窟中同样也有胁侍菩萨,但形态异同。菩萨左手放下,右手高举,头微微歪向右倾,上身左倾胯部向右突既保持平衡,动作协调。上身赤裸,斜结璎珞,显露出女性化的优美身段。另有一位菩萨,全身衣著层次表现的清清楚楚,色彩绚烂艳丽,衣褶线条流畅,身材修长比例恰当,俨然两尊有生命力的活像。南北朝时期所追求的那种消瘦的美、硬朗的美已经不见了,代替他的是秀丽的线条表现出来的丰满圆润的人物,象征着充满了欢乐的西方净土。

        二、装饰艺术具有活跃、轻松、雅趣的特色

        壁画中除了丰满圆润的菩萨人物之外,那作为装饰存在的美丽盛开的花朵也是不可忽视的。卷曲丰满的卷草、自由飞翔的禽鸟、翩翩起舞的蜂蝶,是最常用的装饰题材,它广泛采用了人们现实生活中所关注的一切美好事物,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如第321窟中的双飞天,西壁佛龛两侧各有两身,尽管飞天的肉体、面容早已氧化成降黑色,但衣裙彩带以及眉目轮廓的线条依然十分清晰可辨。飞天身材修长,飞翔姿态十分优美,双腿上扬,昂首挺胸,衣裙巾带随风舒展飘舞,天女散花像天空中两只翱翔的燕子,自上而下慢慢飘落,表现出了轻松飘逸之美。又如第三百二十窟的四飞天,位于南壁的《西方净土变》之中,,阿弥陀佛头顶的正上方,每侧有两身,对称在华盖两边,一前一后的相互追逐,前端的扬起手臂漫洒花瓣并且反身回看,后者抬起双臂紧随其后,前后呼应。体现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积极进取的精神。飞天的周围花瓣散落、云朵飘散,反应出了飞天向佛陀作供养和天堂的自由快乐。到了唐代后期,那种积极的精神和轻松欢快的情趣已经不再是飞天在动态上的特征了。在艺术造型上之前的艳丽丰厚逐渐消失,转而追求衣饰的轻薄淡雅,人体也趋向追求清瘦朴实,丰满娇艳之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神态已由前期的激奋欢乐变为平静忧思,少有欢乐之感,忧伤悲哀的神情掺杂在庄严穆的表情中,体现出了一种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恰恰变现了唐朝晚期的坠落和国民担忧前程的现实情况。

        三、在艺术创作上形成了唐壁画的新风貌

        在唐朝前后大约300年间,敦煌飞天提取了印度飞天的特征,添加在了本民族传统的艺术基础上,融合了中原和西域在飞天上的成就,延伸创作的。唐朝在前期是一个国立强大,经济繁盛,文化多彩,政治开明的开放的国度。在这个时期的飞天与唐朝前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是一致的,自由活泼、姿态万千、变化莫测是这一时期飞天的特征。其中的温婉妩媚来自于中原风格、万种风情来自于西域龟兹乐舞、婀娜多姿更是来自西凉乐舞,三者在相互借鉴的条件下共同创造出敦煌壁画形象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风格,经过了长久的发展,敦煌飞天在吸收了各方的特征,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中国化的历程。飞天在内容选择上,一部分是表现大型经变中佛国天界——“西方净土东方净土等极乐世界的欢乐,另一方面表现大型经变画中的佛陀说法场面,散花、歌舞、礼赞作供养等。它具有古代中国的文化特征,是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不断交流、相互渗透的体现,形成了唐代壁画新的特征,它也是最能反应处当时唐朝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

        四、追求多样统一、和谐的美学理念

        敦煌壁画融多门艺术为一体,它最直观的美学理念就是多样统一的和谐之美。和谐作为中华审美文化之魂,自古以来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为文人画家所重视,如用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色彩相合,讲究艳而不俗,浅而不薄 这些文人画的画论对色彩和谐注重,表达出我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这个观念敦煌壁画艺术在色彩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敦煌壁画很多采用晕染技法,是由汉晋传统的渲染法与源自西域的叠晕法相结合所形成的新技法,在敦煌石窟中从未间断的沿用了上千年。尤其是在初唐和盛唐时期的一百余幅经变作品中,山水、人物、动物以及装饰图案,为了使宏大的场面中所有景、物、人有机地统一起来、连成整体,并且使整体的画面呈现出体积感、真实感,有不能失去装饰味道,所以采用了各种程度的晕染办法。每一副壁画的色调都与整体洞穴的布置一致,所有的洞穴内的壁画、建筑、雕塑等的色调都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敦煌的壁画在颜色上就达到了整体的统一、和谐,颜色表现出了和谐之美

        敦煌壁画艺术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以其色彩上的搭配、形式上的和谐、构图上的圆满、音韵感的调动和布局上的巧妙等,体现出了一种形式和谐的整体画面效果。现实与理想、审美与信仰在此达到高度的统一。隋唐这段是敦煌飞天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这段时期飞天完成了中国化、民族化、女性化、世俗化、歌舞化的历程。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美的典范。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虽然是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唐朝的艺术风格特征有进一步的研究了解。由唐代的空前盛世带来了艺术的空前大发展,它更注重人自身意识的解脱和价值的发现,在装饰上追求自由、舒展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它熔铸南北、渗用古今、揉和中外,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形成了它华丽丰满、博大清新的艺术风格,在我国艺术史上流下了辉煌的一页。

        注释:

        ①http//www.likefar.com/scene/4856/

        ②方争利. 浅析敦煌壁画色彩的艺术特色.丝绸之路,2010年第02.

        参考文献:

        [1]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孔令伟.中国美术简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be5ffe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html

《从敦煌壁画看隋唐时期的艺术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