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

发布时间:2020-02-11 14:46: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德育原理

第一章

一、德育原理研究的对象

(一)、德育原理研究的对象

从德育现象和德育本质、德育规律的关系来看,只有德育问题才是德育科学的研究对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整个德育原理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德育规律。

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①德育规律的涵义和特性: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②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内容和根据;前者的形式是主观的后者的形式是客观的,主观应该符合客观,这是绝对的要求。③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德育规律有德育一般规律的德育特殊规律之分。④德育科学规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及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德育原理应该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接受德育实践的检验。

2、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

(一)、德育原理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 2、独立科学阶段 3、真正科学阶段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②集体教育的思想③劳动教育的思想④纪律教育的思想。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②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于培养③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④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思想:1、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①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2)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3)奖惩结合,切忌体罚(4)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2、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①道德价值论②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③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关于模仿学习②关于抗拒诱惑③关于言行一致。4、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②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的进行道德教育;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四、倡导道德两难法。

三、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二)、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全面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 2、调查法 3、经验总结法 4、实验法 5、历史法 6、比较法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定义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通俗形象的说就是教人学做人的活动。

1、 德育实质是育德。2、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 3、把握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4、学校德育的定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1、哲学 2、政治思想 3、法权思想 4、道德 5、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从最广义的意义上说品德是个人按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是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是两种既相联系有区别的现象。

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述评:1、品德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统一体。2、品德的层次结构说:它是从人的品德动机与外显行为的关系及动态过程和品德动机的层次水平上来考察品德动机层次结构的。3、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合层次结构说的简要评说:这两种关于结构的观点和设想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也都要有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完善的方面。

(二)、关于品德结构的若干共同一致的认识和趋向

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一、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德育

1、德育的产生:德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2、原始形态德育的特点:①原始的融合性②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原始生活式德育传、习的是一些原始的社会规范③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的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1、学校德育的产生: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

2、古代学校德育的特点:①学校化组织②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

(三)、现代德育

!、现代德育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德育: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

2、 社会主义德育的产生和现代德育的两种类型:在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和进一步分化与集中的财产的基础上,社会上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育和资本主义德育两种类型。

3、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是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社会化大生产,发达和成熟的商品经济,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二、现代的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现代德育是一种发展性德育,现代德育是促进人的品德自由充分独创的发展的德育。德育目标的社会内容的全面性和科学民主性。

(二)、德育功能的全面性:古代学校德育强调和发挥的主要是社会功能,现代德育除了社会功能外,特别重视和发挥它促进人及其品德全面发展的本体性功能。

(三)、德育结构的多样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德育日益社会化和社会日益德育化。第二、在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方面也是日益综合系统化或整体结构化。

(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现代德育内容已由固定不变的单一的政治伦理性或伦理政治性教育的内容,转变为现代社会的一般的或普通的社会规范教育的内容,以及法纪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五)、杜宇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德育本性的和存在形式的变个性。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性质: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的德育,也是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1、社会主义方向 2、科学和民主性 3、变革性 4、开放性 5、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 6、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

四、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

(一)、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德育体系,并面向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人的品德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历史变革性和历史继承性的必然反映和要求,也是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的基本出发点和目标。

1、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 2、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特别是社会和人的品德发展的总趋势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需要。

(二)、我国古代德育批判性继承的主要内容

1、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 2、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 3、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4、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具有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和创新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是对古代德育和外国德育的批判、继承与变革的过程,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变革原有内容和形式,创立新的德育概念,原则和方法。利用旧有的德育概念形式,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和内容。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良德育传统,这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德育体系,使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一、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涵义:品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变化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构成的统一整体。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3、实践活动

二、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从人的品德是社会的存在的反映、品德内容为客观现实所决定来说,环境和教育对品德发展起决定作用。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一般认为早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人提出的品德要求所引起的品德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人的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

(二)、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在人的品德发展中,内因是根据,是动力;环境和教育是外因,是条件。

(三)、从德育到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由德育到品德的发展,必须首先经过人对德育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的领会和掌握,然后才有可能促进品德发展,首先是领会教育者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规范,其次是接受被领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规范。不经过领会、接受、掌握这一中间环节,德育就不可能促进人的品德的发展。2、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三、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一)、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1、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2、人的品德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3、人的品德发展具有不均衡和差异性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1、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 2、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 3、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不均衡性和差异性规律。

四、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一)、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1、儿童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事物发展需要时间,儿童发展是与儿童年龄的增长紧密联系的,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称为儿童年龄特征。

2、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品德发展也具有年龄的特征规律。

(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品德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性;婴儿期,主要是两义性;幼儿期,主要是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主要是协调性;少年期,动荡性;青年期,成熟性。

2、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期:这是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有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儿童品德发展的质变或飞跃的时期是同一定的年龄相联系的,因此它表现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种年龄特征的形式叫做儿童的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

3、品德发展的成熟期:到了青年初期,完整品德结构基本形成。

(三)、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的特征的关系: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至于和影响

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人们的劳动方式,并要求德育培养人们具有相应的品德,同时,在相应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培养出人们的这些品德。

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与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们传统的思想、信仰和道德,从而引起德育内容的更新。

3、对德育社会形式、模式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为德育发展所能提供的经费和物质条件,受学校德育的人口以及为人们所提供的自由时间即余暇时间。这些因素决定着德育所能采取的社会形式、德育的发展规模以及类型和级别。

4、对德育的方法的制约和影响:德育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才能形成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活动方式。一定的物质手段是同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的。因此,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有制约的作用。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

1、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生产力是由人和物两个因素组成的,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品德是人的主观意识,

2、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科学技术人员是科学技术成果的生产者和应用者。科学技术成果的生产和应用不仅取决于科学技术人员的才智而且直接取决于他们的品德,德统帅智。

3、对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现代,德育通过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培养人们的大生产观念和商品经济观念。帮助人们形成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想适应的科学精神、民主、法纪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作意识的各种新的观点、态度、气质、思维。

4、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任何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及应用都需要一批人才来领导和管理,这些领导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领导和管理知识才干,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意识、品德。

5、对环境和人类安全的影响作用

6、生产出新的符合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思想道德。

二、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1、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 2、制约德育的支配地位 3、制约德育的目标 4、制约德育的内容 5、制约德育的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2、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

3、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

三、德育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

1、哲学观点制约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2、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目标和实施内容 3、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 4、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1、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 2、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 3、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

四、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1、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德育是由社会生活条件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但它一旦形成以后,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积极能动性。

2、德育的继承性:德育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因而它在过程中必然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发展阶段的成果,包括思想、内容、原则、方法等成果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即使社会主义德育也不例外。

第六章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概述

1、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

2、德育目标的主观性、客观性和实践性:①主观性:德育目标是人们在观念中预先提出和设定的,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德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及其标准在人的观念上、意识中的存在②德育目标从其存在和表现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是从其内容和产生来说是客观的③德育目标是预想的,指向未来的超前性的,可能性的东西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

3、德育目标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①社会历史性:德育目标是由社会决定的一种社会性目标,具有社会性。社会是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德育目标不同,它具有历史性②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德育目标具有阶级性③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在其长久的生活实践中必然形成一些不同的民族特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需要 2、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 3、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

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生德育目标的演变:

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的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①培养学士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法纪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②为学生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政治觉悟打好基础 ③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基础。④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品德认识、品德实践和品德修养能力⑤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品德心理品质

3、国家关于新时期小学、初中、高中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德育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意义: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德育内容是社会阶级性、民族性和全人类性的统一,社会历史性和继承性的统一。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受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德育对象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也是制约德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2、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①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②学生品德形成发展需要的统一性要求确定的③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 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的安排

(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1、保证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德育目标实现原则 2、以道德教育内容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原则 3、系统连贯性原则

(二)、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序列化安排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模式

1、必要性: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序列化,是指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道德基本内容组织安排成系统连贯的序列。2、可能性:人的品德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包括稳定的和偶发的因素的影响,因而就可能出现一些有规律的变化和一些难于预料的千变万化的思想状况。

(三)、中小学不同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1、小学教育阶段 2、初中教育阶段 3、高中教育阶段。

第七章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的实施或发展也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德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向学生传递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区别上来说,德育过程是一个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属于人的发展过程。

(四)、影响学校德育过程的客观外部条件:客观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在德育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就是由这些因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决定着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

(三)、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

(四)、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

第八章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及其整过过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用。

(二)、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区别于联系:这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德育规律是德育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德育科学规律是人们用名词对德育规律的反映,是客观德育规律在人们主观意识上的正确反映;是客观见诸主观的东西;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规律制定的,是主观见诸客观。

(三)、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

二、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1、涵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并使各项德育活动具有共产主义方向性和具体的社会主义品德教育的目的性。

2、提出的依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是社会主义初级性的德育。社会主义初级性德育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德育范畴,因此,它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

3、贯彻时的要求: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结合起来③引导学生把日常学习与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践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作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吧理论和实际,知行统一起来。

2、提出依据: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3、贯彻时的要求: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涵义:要求德育坚持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2、提出的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有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训练盲目服从的奴才。

3、贯彻时的要求:①正面说明,疏通引导,启发自觉②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行③以表扬为主,批判为辅④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把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原则

1、涵义:德育必须依靠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的形成和发展。

2、提出的依据:学生的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而每个学生的品德中又都是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的,他们的品德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3、贯彻时的要求:①一分为二的看学生 ②教育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③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涵义:要求德育既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可能,又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的要求。

2、提出的依据:人都是有自尊心、自觉能动性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品德是由知、情、行几个因素构成的。

3、贯彻时的要求:①尊重信任学生②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③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涵义:要求德育既要有教育集体,又要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教育各个成员。在对集体进行教育时,注意针对集体中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同时,通过对各个成员的个别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提出的依据:德育的对象不只是个人还包括集体。

3、贯彻时的要求:①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②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起来。

(七)、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提出的依据: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3、贯彻时的要求: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②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③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④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研究学生

(八)、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涵义:要求各种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的连贯的德育影响。

2、提出的依据:学生品德是在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贯彻时的要求:①校内个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③学校和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④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⑤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起来

(九)、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1、涵义:要求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又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的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品德修养。

2、提出的依据: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自觉能动的活动的矛盾统一过程。

3、贯彻时的要求:①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认真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③把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第九章 德育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95a64c39ec3d5bbfd0a7460.html

《德育原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