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节目作文审题立意

发布时间:2018-03-29 18:10: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朗读者》节目作文评讲提纲

【试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夜之间,《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节目火了。人们被一首首精美的诗词所吸引,被一句句朴实话语背后的深情打动……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

这些议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材料解读】

这则材料考查的是我们对当下文化节目热播的思考。文中的关键句给我们提供审题方向,“有人说是诗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让人的内心重新丰富起来;有人说是文字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一封家书就能抚平时代的创伤;有人说,朴实的话语更能带给人们充满温馨的心灵体验,如和煦的春日阳光,令人宁静愉悦”文字和语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们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丰富我们的情感,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滋养,这些使我们在人文素养方面得到的提升;“也有人说,当今社会我们从不缺少《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我们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这些语句启发我们思考,我们这个时代除了人文素养还需要科学理性。不管是谈人文方面,还是谈科学理性,都必须从材料出发,回归时代背景, 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个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人文素养,需要理性精神。

【立意参考】

1.从人文素养角度看:文化节目的成功反映的是在消费主义当下,人们面对欲望的不断膨胀,越来越担忧娱乐至死,越来越担忧道德的荒芜和心灵的空虚,越来越担忧精神文明长期滞后于物质文明。在这些文化节目中我们的心灵受到滋养如《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嘉宾许渊冲如今已是96岁的高龄,但在谈论自己热爱的翻译事业时依旧滔滔不绝,说到动情时刻依旧是热泪盈眶。正如先生所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即使走到人生的尽头,许老先生的愿望依然是翻译,多翻译。他的乐趣在于比别人翻译得更好一点,比自己翻得更好。这个乐趣是别人夺不走的。这个乐趣也是根植在内心深处,时刻可以被点燃的。看到许先生这段的采访,我知道真正的热爱,是一辈子投入,不问结果,不问世事,享受过程。真正的热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这样的态度,这样的激情对于“感觉自己被掏空”这种浮躁的时代病来说,不正好是一剂良药吗?

今天受到热烈关注而刷屏的即使没有《朗读者》,也会有新的其他类似的节目,因为真正刷屏的归根结底并不仅仅是某一位主持人,或者是某一档电视节目,而是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越来越坚定的自信。

2.从科学理性角度看:《朗读者》能够引发好评如潮,与1997年全民迷恋余秋雨《文化苦旅》,2007年爱上于丹《庄子》心得并无两样!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播,而是商业时代的心灵揉捏,每一次类似产品出现后,总能在瞬间麻醉无数人,但却并不能真正建立健康理性的价值观,现代中国,我们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科学)的理性精神。缺乏科学传统,缺乏科学精神,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大缺陷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此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中国传统体系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第一追求,专注于仁智礼义信的感性教化,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几千年以来,中国上层社会普遍重文轻理,很少像沈括、徐光启那样有兴趣整理钻研科学问题,更不用说像伽利略那样以实证为己任。所以,这个弥漫着思想香气的“赛先生”阶层,在中国未老先衰。同样问题也来了,没有科学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依然难解。

3.综合立意:我们不需把科学和文化对立起来,通过贬低文化来推崇科学,通过贬低文科来推崇理科,通过贬低感性来推崇理性。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为我们创造物质财富,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人类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样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央视第九期《朗读者》请来90岁的焊接工程专家、中科院院士潘际銮。潘际銮讲述了自己从10岁开始历经抗战、异地求学,及投身焊接事业的人生经历。抗战胜利后,潘际銮的家已经没了。无敌可抗,无家可归,但这个国家还需要他们这些科学家去拯救。潘际銮回到清华,师从清华机械工程学系奠基人之一的李辑祥学习焊接工程,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份事业。直到现在,90岁的潘际銮还奋战在科研一线,带着四位80多岁的老院士以及一帮年轻的博士生继续攻克焊接工程难题。潘际銮先生在朗读中产生的那种热血沸腾的少年感,就来源于对祖国、对事业的单纯。

4.其他立意:材料中提到朴素语言背后的深情,诗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家书抚平时代的创伤。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和在现实社会的作用,就以上各点立意不算偏题, 但是由于同学们古典诗歌积累不足,或者对家书类文学作品不熟悉,难以在文中举例论证,作文空有论点、流于泛泛。

【参考题目】

《让文化节目重建国人文化原乡》《时代需要感性的泪水》《总是文字暖人心》

《于理性之上,构筑诗和远方》《珍惜文化的清流》《诗到醇厚动人心》

《让灵性滋养理性》《拥抱丰富的内心》《社会进步需要理性精神》

《充盈心灵岛屿,共享诗意人生》《文字熨平心中褶皱》

【相关点评】

《中国诗歌大会》点评

1.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也引起了人们的思索。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饱读诗书的人少了,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去提升文化素养的人少了。《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诗和远方。近些年,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都曾经引发如潮关注,充分说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有巨大需求。

2. 节目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此等评价更是不切实际。中华文化是个被用滥的概念,绝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压根没弄清楚。诗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通过竞赛的形式,人们所能做的只是重温名句。背诵、识记只是将已有的东西重新呈现出来,并不是创新和发展。所以如果要谈节目究竟对传播传统文化贡献了多少,我们只能相当客气地说:微不足道。

《见字如面》点评

1. 书信曾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载体。作为面向大众的综艺节目,名人书信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司马迁激愤的《报任安书》,韩愈义正词严的《祭鳄鱼文》,林则徐的私信,曾国藩的家书,徐志摩热烈的情话,刘慈欣对女儿200年后的寄语……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可入信,或壮怀激烈,或柔情缱绻,书信记录了爱与痛,穿透了历史烟云。

2. 这些被公开的信件,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都封存着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信,也是故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生智慧、大师情怀。只要用心,就不难从书信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朗读者》点评

1.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还邀请了著名作家铁凝、王蒙、余秋雨、冯骥才担任文学顾问。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2. 写诗歌易,学数学难;谈文化易,懂科学难。这个社会并不缺古典文化,最缺的是科学精神。两千年前以来,中华文明虽然一直站在文明之巅,但没有欧几里得几何学式的系统性、严密性、和谐性与完备性的理论基础,使得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中遭受挫折,而现在还有许多人沉浸在虚构的古代辉煌中自我安慰,我们依赖西方文明带来了现代生活,但从价值观上并没有接纳科学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75edbf7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2.html

《《朗读者》节目作文审题立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