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发布时间:2019-12-22 09:55: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

一、目的要求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学会用简单方法认识土壤的基本特性和主要农业生产性状,从而认识土壤,并联系土壤生成环境,分析其与土壤形成及利用改良方面的关系。 

二、壤形成夜因素的研究观察

(一)气候资料的调查:

包括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霜期、风、水、旱、涝灾害等。

(二)母质:

直接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残积物母质。要记载岩石的种类、风化程度及形态;如系冲积物、风积物等运积母质,则记载其种类、生成过程及其性状。

(三)地形:

地形通常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冲积平原,盆地及洼地等。当了解地形时要记载地点、周围环境、地形的变化情况与土壤发育与分布的关系。

(四)侵蚀情况:

在山区进行土壤调查与观察时要更为重要,要详细记载侵蚀方式、程度、引起侵蚀的原因,如何采取防止措施。

(五)土壤的排水及灌溉情况:

首先观察地表水的有无及其状况,地下水位深度、灌溉条件的有无,现有灌溉的系统及灌溉的可能性。

其次要记载该地区的排水情况、排水系统等。

(六)植被情况:

包括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指示植物、造林状况。

(七)农业生产状况调查:

包括农作物种类、产量、茬口安排、及施肥情况、丰产经验及畜牧业的发展情况等。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土壤剖面是土壤内在形态的外在表现,因此研究土壤的外部形态,也能了解土壤的性质及农业生产价值。在田间观察土壤时除观察土壤的自然环境外,还要借助于土壤剖面的观察与分析来全面地了解土壤的一切特性。

(一)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及挖掘:

土壤剖面的选择必须具有代表性,切忌在道旁、沟边、肥堆及土层经过人为翻动或堆积的地方挖掘剖面和采取样品。

在选择有代表性地点后,挖长约2米,宽1米,深1~1.5米的土坑(如地下水位较高,达到地下水时即可),将朝阳的一面挖成垂直的坑壁,而与之相对的坑壁挖成每阶为30~50厘米的阶梯状,以便上下操作。(如图)

在挖剖面时要注意观察朝阳面,观察面上端不准堆土,也不准站人踩踏,以保持土壤的田间自然状况,挖出的土抛在土坑长边的两旁,表土与心土分别堆放,观察与记载结束后,必须将土坑先心土后表土进行填平。

(二)剖面观察记载

1、层次的划分与深度

首先站在剖面坑上大致观察,依据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根系的分布情况将剖面分成几层,然后再进入剖面坑内,详细观察,进一步确定层次,最后用剖面刀将各层分别划出,于剖面记载表上分别记出各层起止深度。

1)土壤发生层次及其排列组合特征,是长期而相对稳定的成土作用的产物。目前国际上大多采用OAEBCR土层命名法。

O层:有机层

A层:腐殖质层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

C层:母质层

    R层:基岩层

此外,还有一些由上述有关土层构成的过渡土层,如AEEB层等。若来自两种土层的物质互相交错,且可以明显区分出来,则以斜线分隔号“/”表示,如E/BB/C

2)农业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层:

①耕作层:经多年耕翻、施肥、灌溉熟化而成。颜色深、疏松、结构好,是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层次,一般深度在15~20厘米,代号A

②犁底层:长期受犁、畜、机械的挤压,土壤紧实,有一定的保水保肥作用。一般厚6~8厘米。如果犁耕深度经常变化,或质地较粗的砂质旱地,该层往往不明显,代号P

③心土层:此层受上部土体压力而较紧实,耕作层养分随水下移淋溶到此层,受耕作影响不深,根系分布较少,厚度一般约为20~30厘米,代号B

④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不受耕作的影响,根系极少,保持着母质或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原来面貌,还可能是水湿影响的潜育层,或冲积物形成的冲击层,代号C

土层划分之后,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以与残落物接触的矿质土表为零点,分别向上、向下量得,并写深度变幅。如:

4/6~0厘米

A 0~17/22厘米

B 17/22~34/36厘米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均以芒塞尔土壤比色卡表示,命名系统是用颜色的三属性,即色调、亮度和彩度来表示的。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10逐渐变亮;彩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例如:5YR 5/6 表示色调为亮红棕色,亮度为5,彩度为6。并同时描述干色(指风干时)与润色(指在风干土上滴上水珠,待表面水膜消失后的颜色)。比色时应当注意:土块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光线要明亮,于野外不要在阳光下比色,室内最好靠近窗口比色。

3、干湿度:可分以下四级

1)干:放在手中丝毫无凉的感觉,吹之尘土飞扬。土壤水分在凋萎系数以下(>15巴)。

2)润:放在手中有微凉感觉,吹之无尘土飞扬。土壤水分高于凋萎系数,低于田间持水量(0.33~15巴)。

3)潮:放在手中挤压,无水流出,但有湿印,能握成团状而不散。土壤水分高于田间持水量(0.01~0.03巴)。

4)湿:放在手中,微加挤压,水分即从土中流出。土壤空隙中充满水分(<0.01巴)

4、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经外力掰开,沿自然裂隙散碎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单位个体。通常沿用苏联土壤学家查哈罗夫的长、宽、高三轴发展的分类法。一般分为团粒状、核状、块状、棱柱状、柱状、碎块状、屑粒状、片状、鳞片状等。

5、土壤质地

建国后我国一直采用苏联卡庆斯基制,但因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及联合国土壤图中均采用美国制,且上述分类流行颇广。我们现将美国C.F.Shaw的简易质地类型简述如下,供野外应用:

1)砂土:松散的单粒状颗粒,能够见到或感觉出单个砂粒,干时若抓入手中,稍一松手后即散落,润时可呈一团,但一碰即散。

2)砂壤土:干时手握成团,但极易散落,润时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开。

3)壤土:松软并有砂粒感、平滑、稍粘着。干时手握成团后,用手小心拿起不会散;润时握成团后,一般性触动不至散开。

4)粉壤土:干时成块,但易弄碎,粉碎后松软,有粉质感。湿时成团和为塑性胶泥,干、润时所呈团块均可随便拿起而不散开。湿时以拇指与食指搓捻不成条,呈断裂状。

5)粘壤土:破碎后呈块状,土块干时坚硬。湿土可用拇指和食指搓捻成条,但往往经受不住它本身的重量,润时可塑,手握成团,手拿时更加不易散裂,反而变成坚实的土团。

6)粘土:干时常为坚硬的土块,润时极可塑,通常有粘着性,手指间搓成长的可塑土条。

国际制与苏联制指感鉴定标准见表:

土壤质地指感法鉴定标准

6、松紧度

它是反映土壤物理性状的指标。目前测松紧度的方法,名词术语概念尚不统一。有的用坚实度,有的用硬度。坚实度是指单位容积的土壤被压缩时所需要的力,单位是kg·cm-2(公斤/厘米2);硬度是指土壤抵抗外力的阻力(抗压强度)。单位用Pa(帕)表示。因此,松紧度应用特定仪器来测试。

测定土壤坚实度可使用土壤坚实度计,其使用方法如下:

1)首先判断土壤的坚实状况,选用适当粗细的弹簧与探头的类型。

2)工作前,弹簧未受压前,套筒上游标的指示线,如为kg(公斤)时应指于零点,如深度为cm(厘米)时,应指于5(厘米)处。

3)工作时,仪器应垂直于土面(或壁面),将探头揿入土中,至挡板接触到土面即可从游标指示线上获得读书,即探头的入土深度(cm)和探头体积所承受的压力(kg)。

4)根据探头入土深度,探头的类型,弹簧的粗细,再查阅有关土壤紧实度换算表,即得土壤紧实度的数值(kg/cm2)。

5)每次测定完毕,必须将游标推回原处,以便重复测定,但必须防止游标产生微小滑动,以免造成测定误差。

6)工作结束,坚实度计必须擦刷干净,防止仪器生锈,以保证仪器测定的精度。

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可用采土工具(剖面刀、取土铲、土钻等)来测定土壤的紧实度,其标准大体如下:

1)极松:土钻、铁铣等放在土面,不加压力即能自行进入土中,如砂土。

2)松:稍加压力,土钻、铁铣即能进入土体,如壤土。

3)紧:土壤结构较紧,必须用力,土钻、铁铣才能进入土中。如粘土、轻粘土。

4)极紧:需用大力铁铣才能进入土中,但速度慢,取出不易,而取出后有光滑的表面,如重粘土及具有柱状结构的心土层等。

7、空隙

指土壤结构体内部或土壤单位之间的空隙。可根据土体中空隙大小及多少表示。

8、新生体和侵入体

由于土壤多种利用的结果,在土层中往往出现特点不同的新生体。如石灰结核、铁锰结核、锈纹锈斑、盐斑、假菌丝等,野外观察时,详细记载各种新生体的种类、性状、坚实度和厚度,在剖面中分布的特点,开始出现和终止出现的深度,大量集中的深度。根据新生体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层位,能够有助于我们判断土壤形成作用的方向与性质,并且也能借以判定土壤发育的条件,同时,砂姜层出现的深浅还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侵入体包括土壤的砖块、瓦片、岩石碎块、死亡动物的骨骼、贝壳等,它们的存在与土壤形成作用一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可以用来判断母质来源和古土层的存在情况。

9、根系:描述标准可分为四级

10、一般在野外测定的项目为:

1)碳酸盐反应:用10%HCl试之,一般分下列几级:

①无石灰性反应:不起泡沫,碳酸盐含量<1%。以“”表示。

②微石灰性反应:有微量泡沫,但消失很快,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③中石灰性反应:有较强烈的泡沫,但不能持久,碳酸盐含量为3~5%,以“++”表示。

④强石灰性反应:泡沫强烈而持久,碳酸盐含量>5%,以“+++”表示。

2)土壤pH值:用酸碱指示剂测定各层土壤的反应。

四、纸盒标本采集

采集的方法是:

(一)由下而上依次在各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部位,逐层采集原状土,拿出结构面,尽量保持原状,跟别依次放入纸盒各层中,结构面朝上。

(二)于纸盒底左侧用铅笔注明编号及各层深度。

(三)在盒盖上同样用铅笔注明剖面编号、土壤名称、采集地点、层次及深度、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四)采妥后用橡皮筋束紧,勿倒置,勿侧放,携回实验室风干保存。

思考题:

根据土壤剖面观察结果,初步判断该土壤的肥力状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ddda4f767f5acfa1c7cdc8.html

《实验四 土壤剖面野外观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