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其运用举例

发布时间:2020-04-10 01:50: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

精品复习课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 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A1、晓明跑得离弦的箭。

A2、幸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 比作“梨花”。

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8、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例句:

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一幅青山绿水画。

B2、孩子祖国的花朵。

B3、美感的记忆,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

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例句:

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本体是巨浪 喻体是翡翠,这句话还用了拟人)

C4、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C5、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C、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分三种: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例句:

A、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缩小夸张: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例句: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例句:

A、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B、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C春天用母亲般温暖的怀抱把世间万物叫醒;春天用父亲般的大手扶持着万物生长;春天用少女般的笑脸让世人感受美丽;春天用儿童般的天真让我们感受心灵的呼唤。

D、为了我的爸爸,为了我的妈妈,为了我的亲人,我一等要好好学习。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只对偶,不对仗。)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既对偶,又对仗。)

对偶的种类:

第一,正对:从事物的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叫做正对。例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第二,反对:上下文的意义相反或者相对。例如:

满招损,谦受益。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第三,串对:上下文意思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这叫做串对。例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第一,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例如: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第二,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例如: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

A、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B、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简单记为“有问有答”。

A、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中有一句话“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B、你问我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我心中没有俗念。

8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如:

A、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B、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其实人人都要说它美)

C、你上课老是捣乱课堂纪律,我难道不能说你吗?(其实是可以说你的)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两种:

A、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明显标志是有引号(单引或双引)。

B、暗 (间接引用),没有引号,只知道大意,但不清楚原句。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如:

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工具代本体。例如:

A、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B、多喝点墨水,有什么了不起?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

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如:

A、(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其实并不标致)

B、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这是讽刺的说法,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爱国青年: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狂妄自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意味)

特别强调: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同学们请注意: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

1)表示比较的。如:

A、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B、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句中奶奶的形象,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比较。

C、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这句中的表示相同,故不是比喻句。

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

A、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这句中用好像引出推测,是为了加强语气,说明估计的准确性。

C、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中的好像也是表示推测、判断,不是比喻。

3)表示例举。如:

A、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B、“你骗谁,像你这样的大官会没有钱?”句中用“像”字表示把(方志敏)作为例子,说明凡是当官的就一定有钱。

4)表示想象。如:

A、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B、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句中用“好像”引出皮鞋匠产生的联想。

C、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说:“小主人,快放我出去吧!”句中用“好像”表示作者由鸡的“咯咯叫”、“啄木板”,联想到是对小主人的说话。

5)表示说明。

  A、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句中用“像”来直接阐述某一道理。

 B、狼狗连忙半闭着眼睛,说:“我是狼狗,所以有些像狼……”句中用“像”来指出某种情况。

专题测试

  1、读下面的句子,并完成句后的填空。

  (1)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把 ( ) 比做 ( ) . 。

  (2)读书必须如采蜜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把( )比做( )。

  (3)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

  把( )比做( )。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会( )。

  (5)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的品质。

  (6)地球是无私的,它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品质。它会( )。

  2、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敌人竟然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2)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录等。( )

  (3)几朵绒毛似的白轻轻地掠过去。( )

  (4)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

  (5)钢琴声像开始时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

  (6)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似的。( )

  3、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

  (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6)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

  (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8)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

  (9)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

  (10)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是( )

  A、小刚一提起妈妈,眼泪就像自来水一样喷射出来。

  B、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

  C、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忍受呢?

  (2)下列句子那句语气最强烈的是( )

  A、谁说这本书是他的?B、这本书不是他的。

  C、这本书不能不是他的。D、这本书是他的。

  (3)“像”字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他长得真像他的妈妈吗?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肩上的煤筐来回晃动,像是打秋千。D、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5、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A、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B、大白鹅高兴地唱着歌,蹒跚着向我们走来。

  大白鹅向我们走来。

  

C、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有很多古诗和成语中也运用了修辞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夸张,“若隐若现”是比喻,“天愁地惨”是拟人。请你也来写一写。

  成语类:

  比喻( )

  夸张( )

  拟人( )

  古诗类:

  ( )

  ( )

  ( )

  ( )

  ( )

  提高练习

  1、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 )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

  (6)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

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

  2、按要求用修辞方法写句子。

  (1)弯弯的月亮犹如( )。(比喻)

  (2)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改成反问句)

  ( )

  (3)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

  拟人句( )

  比喻句( )

  (4)任意写一个排比句,突出教师的伟大品质。

 

 3、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溪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修辞方法,从词语( )可以看出来。

  (2)文中加着重号的部分是把修辞方法( )和( )融合在一起。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 )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 ),又用( )。其中把( )比做“绣花鞋”,同时还用“( )”字赋予了人的动作。这些修辞方法的连用和兼用,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参考答案:

  

  专题测试

  1、(1)湖面镜子(2)读书采蜜(3)浪涛顽皮的小孩(4)蟋蟀弹琴

  (5)白杨坚强,不软弱,不动摇(6)地球他有慷慨的品质,会提供矿产资源。

  2、(1)√(2)×(3)√(4)×(5)×(6)×

  3、(1)夸张(2)反问(3)拟人(4)设问(5)反问(6)比喻(7)夸张

  (8)排比(9)设问(10)夸张

  4、(1)A(2)A(3)A

  5、略

  6、成语类:

  比喻: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夸张:海枯石烂、一日千里。拟人:鬼哭狼嚎、兔死狐悲。

  古诗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比喻)

  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

  拔高练习

  1、(1)比喻、拟人(2)比喻、排比(3)比喻、设问(4)比喻、反问(5)排比拟人(6)比喻、反问

  2、略

  3、(1)拟人亲热(2)拟人、比喻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比喻 拟人各种小花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ba29a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a.html

《七年级上常用修辞手法其运用举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