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3-08-07 19:5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

自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以来,在心理学各领域,有关自我效能感对心理与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层出不穷。如教育心理学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结果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中工作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效率关系的研究等。近年来,自我效能感与个体身心健康及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健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自我效能感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方面。

一、概念界定

(一)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a. 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时发现,过去的理论和研究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人们的知识获取或行为的反应类型方面。结果,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却被忽视了。知识、转换性操作及其所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虽然很清楚应该做什么,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bandura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注意,有许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总结个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bandura1986年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 对自我效能感做了进一步的系统论述, 使该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情绪调节。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例如快乐、兴趣、悲伤、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其次,情绪调节不仅只针对具有强烈感受和过高生理唤醒的情绪,较低强度的、需要增强的情绪也需要调节。换言之,情绪调节即可以是抑制、削弱、掩盖的过程,也可以是维持和增强的过程。最后,情绪调节具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并可以区别良好调节与不良调节。调节的结果是改变情绪的强度、协调情绪、认知与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d7f644be23482fb4da4c28.html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述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