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散文的新收获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湖北散文的新收获
樊 星
一、反读历史悟玄机——读任蒙新著《反读五千年》
任蒙先生的新书《反读五千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值得一读。作为一位有成就、有个性的历史散文作家,任蒙这部新书显示了哪些新的探索?
“反读”二字,已经表明了作者读史的立场:读史,有意与“正读”拉开距离。自古读史,注重的是“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然而,在政治运动使人们的思维僵化的年代里,复杂的历史却被简化为“阶级斗争的历史”或“改朝换代的历史”。到了思想解放的年代,人们也开始重新打量历史。无论是像黄裳的《过去的足迹》、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样追寻古老文心的美文,还是像钱钢的《海葬》、李国文的《文人遭遇皇帝》、陆键东的《世纪流云》那样富有忧患之思的宏文,都体现了“鉴古知今”的新气象:发掘历史的偶然与复杂,努力还原历史的云诡波谲,从而使读者感悟历史的玄机——历史充满了无限丰富的多变性,又常常在各种因素阴差阳错的互动中、在各种力量此消彼长的较量中定格为某种宿命。大体看去,任蒙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也是沿着这条路子走过来的。但他毕竟还是写出了自己的个性。例如收入本集中的长文《世纪的黎明》。
《世纪的黎明》系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作的长文。此前,已有作家罗时汉的长篇纪实力作《城市英雄》以恢弘的气势重现了辛亥革命的
樊星:湖北散文的新收获229
壮阔进程,还有学者张鸣的随笔集《辛亥,摇晃的中国》、《历史的碎片:侧击辛亥》因为成功
还原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为人称道。这些作品,都丰富了我们对于那场革命、那段历史的丰富性(同时也是复杂性)的真切认识。尽管如此,任蒙写《世纪的黎明》,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
例如引言中那句“可以说它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可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就很有历史感和哲理感: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其功勋有目共睹,是为成功;可另一方面,说它失败也足以与孙中山临终遗言中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的名言相印证:封建专制的幽灵不可能因为一场革命就灰飞烟灭。这样的思考与后文中“公正地看,革命党人没有错;立宪党也没有错;皇帝仍然没有错”的感悟遥相呼应,表达了作家“反读”历史的感悟:历史的进步换一个角度看,是否能够经受住理性的追问?在国家危急、群雄逐鹿的乱世,革命主张与立宪诉求的激烈较量各有其理,而最终的胜负其实常常取决于许多偶然因素的此消彼长、互相作用。有时,是因为立宪遭遇挫折才使得革命成为最后的抉择;而革命造成的剧烈动荡到头来仍需要立宪去开始新的建设。就像文中所引孙中山的论断一样:“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成为真立宪。”正所谓:天下多少事,了犹未了!世间不同路,殊途同归。
再如关于辛亥革命“充满着一个又一个意外的诱发事件”的回顾,在作家眼中,又是与早先慈禧关于“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最担忧的也是

230 世界文学评论 第4
湖北”的不祥预感悠然相应的;还是与武汉“三镇在这次千秋大任中各自担任的角色,亦似天授神定”的奇观相映成趣的——武昌发难,汉阳、汉口积极响应,看似偶然,又颇为神奇。这样的发现需要特别的眼光。不错,历史充满偶然。然而,如果没有对于错综复杂的偶然现象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悟,看历史就可能少了一些玄妙感与趣味感。事实上,中国文化素来是注重点化历史的玄妙感与趣味感的。在诸如“究天人之际”、“君权神授”、“替天行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样的历史观中,我们是可以看出古人参悟天命与人道的种种奇思的。这是带有浓厚神秘感的奇思,但足以与打量历史的理性主义思考区别开来,别开探究历史玄机的新生面。
还有对于辛亥革命中那些滑稽场面的聚焦:起义当晚士兵们推举吴兆麟出面指挥,他先是“呆若木鸡”,后来临危受命,却也有不俗的表现;黎元洪从未有过革命之念,革命中甚至留下了“床下都督”的笑柄,却到底被逼出任革命都督,成为历史英雄。“历史有时就是这么吊诡。”这样吊诡的又岂止辛亥革命?革命如滚滚洪流,在排山倒海的同时也常常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在转眼之间上演一场场善始者未必善终、小人物因为风云际会而呼风唤雨、狗熊也在眨眼间变英雄的戏剧。
还有关于历史细节的遐想:“这最后一个王朝是从剪发斗争开始的,也是以剪发斗争终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革命党人一字不易地照搬了清政府当年的口号,不同的是,剪不剪辫子成了与清廷划清界限的标志。”那一幕历史因此而显得耐人寻味:中国的社会矛盾、阶级斗争、改朝换代,常常在辫子、服装、鞋子这些细节上纠缠。除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缠足”与“放足”的斗争,“文革”中破除“奇装异服”的“移风易俗”,也都充满了暴力。一次次运动过后,哪些细节真的已成过眼云烟?哪些细节却能够起死回生?有多少普通人在残酷的历史巨变中常常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付出了惨重代价?那些其实完全可以避免的惨重牺牲为什么一再发生?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其中有多少阴差阳
错?又有多少命中注定?
…………
这样,作家就在反读历史中产生了一连串耐人寻思、促人遐想的微妙感悟,这些感悟产生于作家对历史别出心裁的琢磨,也产生于作家努力超越史料的爬梳、史实的考订,尝试在天马行空的反读、反思中去洞悉历史的玄机。是的,历史不是一溪清泉,而是一江浊流;历史也不是一览无余的风景,而常常充满云山雾罩、移步换景。在无数人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的历史活动中,欲望与欲望的碰撞、心计与心计的较量、关系与关系的博弈,常常与突如其来的偶然、稍纵即逝的机遇邂逅,在眨眼间星移物换,同时留下许许多多的不解之谜,给后人去猜测。对那些不解之谜的众说纷纭中,历史的玄机常常若隐若现。揭示那些玄机,还原历史的复杂与诡秘,也是文学的使命。而这就需要作家去突破那些关于“历史规律”的简单化说法,在深入研究历史的复杂性的基础上剔发历史的微妙与神奇。这样去读历史,历史就显示出了灵动与幽深——在我看来,这便是《反读五千年》的价值所在,也是任蒙在历史散文的写作上新的深度所在吧。
如此说来,历史文化散文的发展还很有看头啊!
二、“落地的麦子不死”——读沈虹光散文集《落地》
“落地”——看见这书名,我就想起了《圣经》中的那段名言:“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新约·约翰福音》第12章);想起了法国作家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还有王德威的著作《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虽然,在这本散文集中,那篇《落地》讲的是艺术追求的踏实感,但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脑海里一直想的还是“落地的麦子不死”。
戏剧的辉煌年代显然已经过去,因为有了电视和电脑。据说在农村还有不少戏迷,每年儿,但全民热爱戏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是无情的现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3401b802768e9950e73801.html

《湖北散文的新收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