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2-04-30 19:01:1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概括: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太大;大学生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单位的不合理录用制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全国总体性不合理,不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社会意识的影响,大学投资收益率下降,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降低,自荐艺术水平的低下,市场用人机制的不正常化等等。提出改善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0-0261-03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2008年增加52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10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一、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
  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
  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遍地都是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一有大型招聘活动,找工作、换工作的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招聘会,很多人花了钱,虽然进了招聘会,却连和招聘官交谈的机会都没有,很多人投了简历就如石沉大海。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感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在太难了。据估算,2008年全国至少有100万名毕业生面对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
  3.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
  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资料表明,2001年至2008,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是扩招前的5;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4.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几年出现,每隔几年热门专业从某几个专业转移到另几个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这些热门专业刚开始时毕业人数少,求大于供,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几年之后热门专业毕业的人数大增,已经超过饱和,工作难找,造成供过于求的现象。
  5.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生读书的初衷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满意的工作,刚刚毕业,一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找到一份条件较好,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的工作。从而对相对较低的薪水岗位不屑一顾。理论是书本上的,不会把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学得再多也等于无用之才。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大学生,关键是看能不能把理论用于实践。所以,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值不能太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6.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显示,2009年底,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100万以上。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1.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供给过剩,而是结构短缺的过剩
  当前,由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结构层面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专业领域层面上。其一,西部地区、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大学生和高素质的劳动力奇缺,而发达地区却无法有效配置。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广大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一直存在着大量的职位空缺,这里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因此,真正存在就业难问题的是在大城市。另外,大学毕业生若去了农村就业,工作一段时间后想换到大城市工作,至少会面临三种成本:一是工作搜寻成本,即为了在城市中找到一份理想工作所发生的支出;二是与工作单位相关的福利和人力资本损失;三是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即在一些地区为了让原单位放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其二,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某专业领域,高素质的大学生劳动力也不足,而其他专业领域却大量冗余。这些差异也导致大量大学生人才在配置上面的失调。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
  2.大学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着问题
  有较多的大学辅导员,虽然常常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在最终就业的时候先就业,后择业,但在平时教育时就常使用以机关工作人员怎么样好、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条件怎么样优越为例,语言上进行潜在无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的引导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但错就错在学生意识到以后择业就要以这样的标准来选择工作。而民企、外企、自己创业,将成为就业市场增长最快的园地。由于这种价值观的潜在引导,造成学生放弃发展和成长最快、最有活力和前途的就业大道,学生的人生前途怎么可能宽广?
  3.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即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自主创业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4.普通高等院校逐年扩招,总体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现在普通高校都在逐年扩招,各院校虽然在校内招生上做到了应对人才市场的需要计划招生,但由于大学生培养的时间延时和全国总体上专业结构上的无计划性,造成大学毕业生毕业时供需不平衡,一毕业就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供需出现混乱现象。另外,一些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单一,造成学生尽管知识深度有所加强,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
  5.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造成大量毕业生根据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就业岗位,这就造成发达地区、高薪岗位就业扎堆现象。大部分学生对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热衷于大城市和沿海城市,不愿去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对工资待遇的要求居高不下,存在脱离实际的要求;至今仍停留在传统精英教育阶段形成的大学生是人上人的思维定式上,高不成低不就。这些观念不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还会难上加难。 6.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自我推销能力
  我国的大学生不会自己推销自己,出卖自己,在市场上插上草标,把自己标个好价钱,让买主——企业雇主来把你买回去。一个人的求职能力相当于产品生产者的营销能力。再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营销手段与策略与包装;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自己使用有效的策略把自己推销出去。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自荐技巧。
  7.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大学扩招造成的大学生入学生源素质的低下,进一步造成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低下。
  8.部分学生缺乏忧患意识,他们仍沉溺于天之骄子之称
  天之骄子的意识造成了部分大学毕业生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这无疑造成走向社会另一巨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态主要表现在两种不良的择业观中:一是消极等待;二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
  9.企事业单位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及不规范、不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
  随着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期望也水涨船高,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提高录用标准的现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不管实际岗位是否需要,动辄要求应聘学生通过英语六级,更有甚者,把身高、长相、气质都作为选拔的条件。另外,有的单位把工作经验作为应聘条件之一,更是限制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
  三、对当前毕业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引导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确实暴露了一些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怎样来改变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呢?
  就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形势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转变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质量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对大学生的诸多素质要求中,应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最重要的素质。二是,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有目的地培养人才,引导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人才类型使自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三是,需求信息的搜集工作。建立完备的毕业生信息网络,建立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扩大就业面。四是,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高学历失业时代的来临。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要非把第一个工作定为终身职业,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就业视野,到急需人才的领域、地区去。五是,要引导学生针对所有需要考试的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六是,引导、培养和提高毕业大学生的自荐艺术。七是,加强招生结构或者说专业人数的国家宏观调控。院校的自主计划招生与国家整体上的专业结构招生的失控性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这样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八是,降低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才成长岂止在课堂——论大学潜在课程的育人价值[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
  [2]衣俊卿.论高等教育理念的深层转型[J].中国大学教育,2003,(05).
  [3]王蜀见.现代化进程中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建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01).
  [4]山贼.大学生是不是人才[N].第一财经日报,2004-12-11(4).
  [5]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N].就业新闻,2009-04-29.
  [6]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5-08-09.

[上一页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ff7c29b4daa58da0114ae7.html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