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

发布时间:2020-09-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生在世,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与坎坷,但是面对这些人生必经之坎坷时,不同年龄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面对方式与处理态度。
如果正值当年,20多岁,青春正盛,遇到些许的不如意,可能会怨天尤人,感叹自己在年轻时就早遇到同龄不曾有的打击与磨难,可能会发牢骚向别人吐槽一番,说正常也正常,但是发牢骚的成分多一些,就会让人有些厌烦这样的不能很好地面对挫折与困难的人。
但如果是一个久经沧桑,在经过岁月历练之后,在人生大起大落面前从容不迫的人回忆自己的一生而发出的些许感叹,则会更加的感人,哪怕言谈话语之间没有什么感人的话语,但是他的往事与故事都会随着这些简单的文字而走进倾听者的内心,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这才能够打动人心。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动,都曾经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时,在沁人心扉的文字面前驻足思考过,因为这些作品、这些文字往往都是作者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其中最为经典的要属今天小赫赫要与大家分享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作于是公元1101年五月一日,这一天苏东坡66岁,此时他步好友王安石的后尘以老迈衰病之身,蒙皇恩离开了流放七年的岭南儋州,叶落归根回到家乡。经历过两次大起大落的沉浮,苏轼已然有了非同一般的豁达态度,但是此次回家途中路过金陵,见到往昔的朋友们,颇有隔世之感。
加之拖着年迈的腿脚登祭金山,看到了十几年前来到这里时,画家李公麟为他当场画的一幅肖像,还挂在大堂正中,想起人生路上的种种遭遇情难自已,笔在画像之侧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幅画中,苏轼安坐于山石之上,披巾当风,手握藤杖,神仙气十足。虽然整幅画属于简单的白描,而画中苏轼的衣着与神情宛然非常,真不愧了是出自当朝第一人物画手李公麟。
在这四句诗中,包含着他一生所被贬的三个地点,可见他的一生中所经历的困顿,也是苏东坡的绝命之作。
写完这首诗后,苏轼走下金山,便觉体力愈益不支,他本以疲惫的身体已经无力返回,但是他仍旧坚持着赶回久违了的故乡去,因为这样他才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也只有这样可以把自己这漂泊疲惫的身子安置在家乡亲人们中间,从此不再分离。
但是,回家的路程异常的漫长,由于日赶夜赶,一路风尘,加上身上衣食不



周,终于是没有赶到,也再没有见到故乡的海棠花,怀着深深的遗憾,苏轼命断途中。
这四六二十四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这些都是苏轼的贬谪流放之地。二十多年的时间,他辗转于三地,尝尽了人间冷暖,受尽了人生孤苦,如果我们要想了解苏轼,就必须要了解这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何在苏轼的诗词中会包含着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为何能够句句入心,篇篇经典,又为何能够保持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代词神。


首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首句就非比寻常:现在的我已经年过花甲,该经历的已经都经历过了,现如今我的心已然是寂静无欲,如死灰一般,不会再为外物所动。即使是到了晚年,自己的生活依旧漂泊不定
首句出自《庄子·齐物论》: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现在即使再有忠义的浩瀚之气,面对自己花白的双鬓以及年迈的面容,这股浩瀚之气也会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一个久经风霜、几经人生大起大落的迟暮之人,其晚年的形象不就是这样吗?



尾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前面两句通过苏轼自己的内心写出了人生的苦闷与无奈,如果单单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将他奉为豪放派的词宗了。
苏轼从来都不屑于在哀愁中沉沦下去,他把自己一生所经历的三次大的贬谪经历说成了功业,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也正是这样的正话反说,传达了词人此刻的微妙心情。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时,也不在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州知州任上,却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
在这三个地方,苏轼度过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苏轼在这里借助这满纸荒唐言 自豪地挥洒着自己内心的辛酸泪,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丝毫不减豪放本色。在他看来,这三个地方正是使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地方,此才有了最后名垂青史的苏东坡。
世间万物,得与失,全在人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e72cc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86.html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