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8-06-27 22:57: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比较

一、概念略解:

察举制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不同于先秦世袭制和隋唐时的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其主要内容: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任“中正”,中正以家世、道德、才能为标准查访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方法在曹魏时对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但西晋之后官员都从世家大族中选定,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局面。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和科举制实行,此制终被废除。

二、两制比较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共同点

继承性

同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在汉察举制的继承与改进的基础上创设的,

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

选才依据

才德都曾成为两者选拔人才的依据

特点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不同点

出现条件

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的制度。

东汉末天下大乱,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荐举方式

推举和考试相辅而行

是否出身于世家大族(血统与姓族是否高贵)

选才标准

主要看重才德

品第偏重门第高低(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势族)

附:简述中国古代封建官制的演变

1、中央官制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称三公。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和秘书工作。下设九卿,分掌政务。袭秦制,无多大变动。隋唐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分掌各项政务此后历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又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及三司,分散宰相职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宣政院,分掌行政、军事、监察及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最高长官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掌握政府大权。

2、地方官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官称刺史,唐代还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宋代全国分路、州、县,路中设司,分管各事务。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此外,汉代也设州,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刺史。隋唐时的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黜陟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7273aa69dc5022aaea00a7.html

《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