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

发布时间:2011-09-13 09:44: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进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

——一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当前,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对于全党8000多万共产党员,既是一次把握规律、把握未来的理论学习,也是一次坚定信仰、坚定方向的党性教育。

  回顾历史波澜壮阔,展望未来充满信心。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热情讴歌了我们党9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系统总结了90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大政方针。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历程的全面回顾,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坚定信心。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新的历史纪元;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这“三件大事”,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奋斗的高度概括,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党在不断探索中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信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项伟大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认真学习《讲话》对90年探索的深刻总结,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党在不懈奋斗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从而坚定方向。“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社会9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无论是历经90年峥嵘岁月,还是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始终”是我们党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认真学习《讲话》对未来形势的精辟分析,我们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坚定抉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前进道路上,只有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

理论是现实的先导。回望过去的90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带来了光明,给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来了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当代中国带来发展的奇迹,在我们党90年历程中,每一次理论的与时俱进,都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必将会以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不断创造党和人民事业新辉煌。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牢记历史使命 无愧人民选择

——二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坚定未来前行的方向。

“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述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这是对90年辉煌成就的全面总结,是对90年奋斗探索的高度概括。

90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让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我们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的历史纪元。我们艰苦奋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不懈探索,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三件大事,前后相继,在古老的东方大地写下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恢宏史诗。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准确地把握90年光辉历程的发展脉络,一个结论更加明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三件大事,浓缩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证明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寻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90年历史充分证明,要把亿万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可设想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只有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回顾这三件大事,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90年一以贯之的精神实质,一个信念更加坚定: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从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到解决世界1/5人口的温饱问题,再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有这一切,承载着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90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要在发展和变革中引领时代的进步,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破浪前行。

走过90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壮丽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在不断总结中开拓进取,在不懈奋斗中永葆先进,我们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把更辉煌的历史写在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成就彪炳史册 经验启示未来

——三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论述,精辟总结了我们党90年辉煌成就和历史经验,也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9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干革命;鼓干劲讲奉献,求真务实搞建设;促改革求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90年的奋斗与牺牲、创造与积累,使我们党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三大成就”是我们党奋力开拓的结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这三大成就源于历史,植根现在,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三大成就,奠定了今日中国发展的根本基础,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任何成就面前,我们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党长期坚持、不断发展“三大成就”,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坚持发展“三大成就”,最关键的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前进的道路上,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永无止境,道路拓展永无止境。“三大成就”一脉相承的实践主题,就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基本历史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永葆政治本色 走在时代前列

——四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提出了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四个根本点,这是我们党关于政党先进性理论的最新阐述,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四个“根本点”,既是9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面向未来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关键所在,只有牢牢把握,我们党才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负民族先锋、时代先锋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找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殊为不易;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现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更为重要。90年来,正是依靠坚实的思想建设和不懈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在团结带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离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先进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90年的经验证明,正是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我们党才得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和挑战。

组织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几十年来,正是因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才使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党的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干部素质不断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历经革命、建设、改革,我们党坚持和发展先进性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紧迫。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管党丝毫也不能懈怠,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放松。

历史经验证明,先进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会一劳永逸。回首征程,经验和教训我们应牢记于心;展望明天,我们没有丝毫理由骄傲自满。全党同志务必承担历史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直面时代风险考验 推进党建伟大工程——五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一个政党必须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执政实践不断回答的重大课题。对拥有8000多万党员、带领13亿人民开创前无古人事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喜庆时刻,胡锦涛同志以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向全党发出了谆谆告诫,提出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时代课题。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和清醒认识,体现了我们党直面现实考验、勇担历史使命的成熟和自信。

正确判断时代特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制定目标任务,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衡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依据。走过90年辉煌历程,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身处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我们应当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必须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当前,需要我们做到"五个坚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综观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不难发现,政党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对自身进行改革,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生存和发展。从"伟大工程""新的伟大工程"90年来,正是始终根据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建设,我们党才能够不断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深化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

——六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若干年后回头再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



人民日报评论员: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七论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青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这既是历史的生动写照、现实的深切呼唤,也是对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殷切期待。

我们党的90年伟大征程,就是一部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的“青春之歌”。9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90年来,刘胡兰、雷锋、张海迪、李向群等一批批年轻优秀党员前赴后继,为鲜红的党旗添光增彩;一代又一代从青年时期就追随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今天,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年轻人有近1/4,呈现着党的事业对青年一代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从毛泽东把青年生动地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鲜明提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从江泽民反复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到胡锦涛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发挥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作用,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党的伟大事业才有了继往开来的辉煌。

历史证明,青年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联,才能大有作为。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约定“20年后来相会”的80年代新一辈,到追寻红色足迹的80后、90后……一代代青年用激情与行动,表明他们无愧于党的期待、无愧于人民的厚望,也宣示他们必将无愧于使命的召唤。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利益、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发挥青年作用,重视青年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赢得青年,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各级党组织应该努力做到,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拼搏奋斗,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

瞩望未来,到建党100周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需要始终如一的朝气、锐气与勇气。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人类。当年,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发出的殷殷召唤,依然是今天我们伟大事业的青春宣言。只有党的队伍里始终洋溢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春激情,党的肌体里始终流淌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青春血液,我们伟大的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伟大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人民日报社论:永远为人民而奋斗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90年前,在中华民族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面貌,把中国带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在党的90华诞之际,回首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展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篇章、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8000多万党员、13亿中国人民,无不倍受振奋、倍觉自豪、倍感光荣。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彪炳千秋的三件大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广阔道路,更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1201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震古烁今的三个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这三个转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交织、几近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这确实是一个绝大的变化,是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以来无可比拟的大变化。这些变化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90年历史,是一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史;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探索史。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理论勇气,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的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伟大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浴血奋战闯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自力更生铺就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解放思想开启一条改革开放之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筚路蓝缕的探索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环顾世界,还有哪个政党有这样的实践能力,28年革命历程,记录一个政党的奋斗成长;30年建设岁月,见证一个民族的顽强奋进;32年改革开放,诠释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90年波澜壮阔的进步中书写社会主义中国辉煌篇章。

多少悲壮,多少豪迈,多少光荣。90年风雨砥砺,一个真理颠扑不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多少曲折,多少探索,多少奋斗。90年岁月峥嵘,一个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0年党的发展历程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就在于始终保持并不断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相信人民,着眼人民根本利益,才能获得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毫无疑问,我们取得了堪称伟大辉煌的成就,但要永远牢记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广大人民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们创造了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业,但要永远牢记与我们的宏伟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当前,我们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蓝图全面展开,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坚决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考验。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必须将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将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苦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作为指导、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更加始终不渝地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党同志须时刻谨记,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强国富民,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

永远为人民而奋斗,我们将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畏风险、不惧挑战,不断探索、不懈奋斗,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美好前景,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常思做人 为政 用权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⑧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将会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如何做人、如何为政、如何用权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考验,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长思之。

为什么立身要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立身,如何做人,不仅是个人的修养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导向和引领。领导干部以德为先,其意义就在于,忘记做人之本不仅贻害自己,更会贻害党的事业。我们要记住,领导干部来自老百姓,但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为什么为政要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吏者,人役也”,古代官吏尚且懂得为官是清苦之事,早起晚睡,夙夜为公,不敢有须臾懈怠。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应该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话虽朴实,道理却很深刻。

为什么用权要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最近伏法的贪官许迈永、姜人杰,即是明证。贪腐不是天生的,所谓“温水煮青蛙”,一旦不能正确看待权力,不能正确处理私利,就会闻不到马屁的臭味,看不见诱饵的祸心,听不进良言的规劝。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个不可逾越的红线。

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想一想,参加革命为了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下什么。想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警醒,自觉把人生坐标定位于服务人民群众,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真思亡危方能存安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⑦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亡则存。居安思危是执政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执政者应有的政治责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警示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的存在,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这些告诫与论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90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防止因腐败而导致的“政治风险”,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积极破解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腐败现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乱源,轻则引起群众的反对和不满,重则引起“第二次革命”,造成干部“霸王别姬”、党和国家改变颜色。邓小平同志教育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从党的执政实践来看,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从世界政治史来看,执政党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有效地预防腐败,才能保持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政府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谋划和推进反腐倡廉,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反腐方略不断完善,反腐斗争不断深入。面对各种新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面对依然严峻的反腐败形势和繁重的反腐败任务,迫切需要认真研究产生“消极腐败的危险”的深层背景,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的腐败,各种腐败现象的根源无不或深或浅隐藏在权力之中。而权力的腐败,又源于权力的异化。不管是吃拿卡要、贪污受贿,还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无不背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造成公权私用、以权谋私,给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损害,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带来损失。

事实证明,腐败往往是主观和客观防线双双失效的结果,没有自律的权力,必然走向异化;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化。也正因为如此,各级领导干部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只有筑牢精神防线,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免疫力,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底气。

另一方面,“行使权力就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种监督的力量,既来自于制度——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保证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更来自于人民——推进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行使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群众雪亮的眼睛是遏制腐败现象的利器。只有织密监督网络,规范权力运行,抵御消极腐败危险才会有可靠保障。

危险的存在,既是警醒,更是鞭策。现实在考验,人民在期待,党员干部如何老实做人、干净做事,党和国家如何剔除腐恶、气正风清,说千道万,行动是最有力的回答,实效是最得人心的答案。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以信仰之旗凝聚青春力量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⑥

一个政党要赢得未来,就一定要赢得青年。

走过90年,中国共产党依然焕发青春的朝气。8000多万党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1/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这样的“青年特质”:“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抗日战争初期,诗人何其芳这样描述延安对青年磁石般的引力。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多达4万余人。

“到农村放飞梦想,靠奋斗实现价值。把人民当作根本,以奉献锤炼品格。”2008年,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这样倡议同学们把青春奉献给广袤田野。到目前,农村已迎来20多万名大学生“村官”。

到延安去、到解放区去,支援边疆、志愿服务……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一代代青年聚拢在共同的旗帜下。历史背景不同,人生经历各异,现实选择却如此一致,正因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总能感受进步的脉动、向前的浪涌,总能向着未来的曙光、时代的潮头而去。

当代青年成长的背景,是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从城市化的“前锋”到信息化的“主力”,他们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独立的思想、更自信的心态。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选择,同样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选择: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万余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有入党意愿。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坚信: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从来就是一个共同体。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每个人都会追问人生的终极价值,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就要把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跳出一时一事、一人一地的局限,用更大的尺度来考量生命的质量,用更广的视野来观照人生的价值,每个年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而这,不正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承担起的使命吗?

青年的选择,是对党的信任,也是对党的鞭策。当前,我们正行进在“历史的三峡”,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只有勇敢革除自身弊病,防止“四大危险”的侵蚀,才能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我们的队伍。也只有超越既得利益,不失时机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才能激励更多青年创造共同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罗庚向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真理、国家、民族、人民,激励了多少年轻人慨然前行。走过90年,唯有继续把这样的信仰放在肩上,我们才能永远与青春同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中国制度”撑起“中国传奇”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⑤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二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的发展,不但给本国百姓带来了实惠利益,更让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是如何创造的?在一些国际观察人士那里,这始终是一道颇难破解的“中国式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揭示了中国成功的制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始终快速发展,创造出追赶现代化的“中国速度”,除了“中国制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释放的巨大活力,还在于“中国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决策与执行的高效率、强大的动员力等独特优势,具有始终坚持在学习基础上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纠错求是等优秀品质。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突破了西方世界既有的制度设计和价值理念,创造了与过去5000年全然不同的中国历史,把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也正因如此,在有些人眼中,“中国制度”总显得有些“另类”,不符合其预设的价值标准。于是,各种“崩溃论”、“威胁论”接踵而来。质疑、批评、否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影随形。

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成功,都必然有其相应的制度支撑。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没有一整套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亿人口的脱贫、成功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怎么可能使经济总量跃至世界第二,实现人民生活的总体小康?怎么可能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疲软的全球经济注入活力?怎么可能一次次战胜自然灾害挑战,从容面对社会转型风险,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放下理论层面的争议,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证。资本对制度极为敏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吸引投资的能力,是公认的观察一个国家制度优劣的晴雨表。中国能够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稳定地引来外商直接投资,引来全球五百强企业投资设厂,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对“中国制度”的认可。外国媒体评价,这表明全球用资本对“中国制度”投了赞成票。

经历了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的制度建设实现了在时代大势下既自觉扬弃自己又主动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激荡交融的双重选择。神州大地上演绎的“中国传奇”,显示了“中国制度”所具有的独特包容力、整合力,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既吸收他人长处,又不放弃自身优势,更不固步自封,“中国制度”必定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活力源泉。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准备困难” 就有“事业成功”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④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风波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③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面对掌声是否头脑清醒,面对成绩能否看到问题,是一个政党先进与否、成熟与否的“检测仪”。

在建党90周年的辉煌时刻,在“给中国共产党打高分”的赞誉声中,胡锦涛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充满忧患意识地向全党敲响了警钟:世情、国情、党情正在深刻变化,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种考验”复杂严峻,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更加尖锐。

“中共以忧患意识迎接90华诞”,这是海内外诸多媒体当下的普遍印象。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带着“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在“开除球籍的危险”下开始改革开放,在“居安思危”中迎来新的世纪,在“忧患在心、准备在先”中战胜疫病、地震、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风险挑战。勇于从挫折中奋起,善于在忧患中奋进,已经成为我们党最为重要的政治品质之一,也为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未来提供了深刻启示。

忧患源于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不管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促改革、谋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党才会实事求是地看到问题与不足,才会深切反思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差距,才会极其重视密切联系群众的传统,才会高度警惕贪污腐败对人心向背的影响。

忧患激发动力。多难兴邦,多难励党,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战胜“九八洪水”到创造“汶川奇迹”,越是生死抉择,越是搏击风浪,党的政治本色就越是彰显,修正错误、自我完善的能力就越能大幅提升,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就越能加快。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如何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鼓起攻坚克难的勇气,不断探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检验着共产党人的执政能力与水平。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种考验”无所不在,“四种危险”警钟长鸣,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说,忧患意识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总把群众当亲人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②

党以民为本,党因民而兴。论及我们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满怀深情地这样概括:“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群亲情深似海,回望历史,我们会更深刻地体会这段话的丰富内涵。

孟良崮的枪声似在耳畔断续响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胆气久久回荡。“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渊子崖村誓与敌人一搏到底的悲壮感天动地。

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坚实的“火线桥”。王换于用全部“家底”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致使三年中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相继夭折。

按下《沂蒙山小调》的播放键,眼前跃动的是八百里沂蒙一幕幕“党为民、民拥党”的大情大义。这铭刻着鱼水深情的革命老区,令人深深感动。正如陈毅元帅所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历史不会忘记,井冈山上走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党的群众路线下了“定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石;历史不会忘记,长征路上沿途群众救治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千古佳话;历史不会忘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为人民服务”的忠诚宣誓;历史不会忘记,土地改革的策源地西柏坡,群众迸发出“土地回家了”的欣喜。

回首以望,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立场始终不变,群众路线薪火相传。平型关划破寂静的枪声,天安门前庄严的宣告,南海边奏响高昂的“春天旋律”,汶川地震的温情呐喊与挺身,共产党人所迈出的每一个有力脚步,都会烙下一个“人民至上”的深深脚印。在改革攻坚的今天,坚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国共产党愈发成熟与自信。

然而,也有少数党员干部摆不正群众位置,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将群众“摆得过远”,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抓“小九九”、“揭伤疤”;有的将群众摆得过低,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屑向群众学习,不情愿为群众办实事。这些都会导致党员丧失群众基础,淡化党群深情,危害不浅。

倘若说,党是溪水,群众便是泉眼,泉涌才能长流;党是大树,群众便是土壤,土沃才能根深。党群同心,其利可断金,其力可移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①

“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时刻回答的重要命题。

细心的人发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多达136次。“紧紧依靠人民”、“拜人民为师”、“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如此充满感情的论述,既是对辉煌成就的科学总结,也提供着开启未来的“钥匙”。

回望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人民”,始终坚持着一种行动——“为人民服务”。只有理解了党与人民的关系,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才能破译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为什么能够从各种政治力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历经挫折还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支持,为什么能不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任何政党都必须行动着,如果没有行动,政党必然从政治中出局。90年来,正是因为将革命、建设、改革的宏伟蓝图转化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将为人民服务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才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历史时期,重申“人民”的重要性,继续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依然呼唤这种“行动的政治”。

今天,对肩负重要使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论是经受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这“四大考验”,还是抵御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这“四大危险”,仍然需要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人民服务”仍是我们一切努力的方向。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把握前进的航向,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建党90周年之际,在当年曾经见证“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的革命老区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谈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时,由衷地“向全省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同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了“站在人民立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的要求。“上下同欲者胜”,我们深信,一个把人民利益书写于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的政党,一个在各个层面都能与人民互动、为人民掌权用权、替人民谋求福利的政党,必将获得最为深厚的力量,保持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以下为光明日报内容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这段话对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持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来说,具有着深刻的警示作用。

9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三件大事。这三件大事之所以能如此辉煌、成功地完成和推进,关键就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事实确实如此,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完成和推进这三件大事。

但是,在目前,一些人不仅轻视理论,而且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实践。他们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企图或者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理论,或者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替代马克思主义。他们并不是用西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的东西来充实和推进马克思主义,而是从根本上消解马克思主义。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按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如果中国共产党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那么她就不能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也不会再自觉地聚集在她的旗帜之下。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的思想。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坚信”的要求,即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两个坚信”是辩证地统一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也许,一些人对把马克思主义称为“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是那么地不自在和陌生,他们太习惯于把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称为“颠扑不破的普世价值”。在一定意义上,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正是对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正面回击。胡锦涛总书记还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知、学以创业。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明确而严格的界定,即一是界定了这个理论的性质,是搞社会主义;二是界定了这个理论的“承上”关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是界定了这个理论的方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面对着这样一个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的前途充满着希望。

在当今中国,是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如何确立中国未来的走向。现在有些人一再强调中国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富强、和谐、公平、正义等这些核心价值来发展,所谓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富强、和谐、公平、正义的国家。这并没有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民所梦寐以求的,都构成我们中华民族振兴的主要内容。问题在于,几乎所有这些内容,是除了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其他所有政党、所有制度、所有国家都能够接受的。那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些追求与其他什么政党对这些的追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这些追求与在其他什么制度下对这些的追求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当然区别有很多,但是最核心的一个区别就是中国共产党把所有这些都与共产主义这一大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把所有这些纳入我们共产党人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的大同世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给人的一个强烈印象是,把中华民族、东方文化的复兴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复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与有些人撇开共产主义这一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把建立民主、自由、法治国家作为中国未来走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在这一点上,构成了是不是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分水岭。

实际上,只有把实现民族振兴与实现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只有把中华民族复兴所展现出的前景与实现共产主义所展现出的前景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把中国人民的奋发向上、众志成城的精神调动起来!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振兴,只能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国家精神基础之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当年之所以能够点燃起整个民族的激情和梦想,除了实现民族解放这一现实目标之外,还在于向人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今天我们要重新点燃起整个民族的激情和梦想,仅仅靠实现民族振兴还是不够的,还得靠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我们要把民族振兴上升到激情和理想的境界,即共产主义的境界。当今中国需要新的目标、新的口号,这些目标和口号要能够使人激动、使人沸腾,要使人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显然,只有把实现民族振兴与实现共产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目标和口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的伟大,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就体现在这里。

  (陈学明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党的成立、党的使命、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党在当前和今后的任务,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连在一起,通篇贯穿着我们党一切为了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最高原则和精神。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事实证明,这些论断完全符合我们党90年的奋斗历程和中国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19世纪初之前也一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世界强国。但自欧洲工业革命兴起后,中国开始落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更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奋起抗争,开启实现自己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然而,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统统归于失败,中华民族不仅未能挽救颓势,相反日益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但也“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国人民要解放,必然要寻找新的道路和新的领导力量。

正在这个时候,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紧接着,中国爆发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由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而建立的。党在建立之初便提出,现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发展中国的实业;以后又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解决的争取国家独立和工业化这两大问题当成了自己最近的奋斗目标,把做中国工人阶级的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当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解放劳苦大众和复兴中华民族这两大任务当成了自己必须挑起的革命重担。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资产阶级手中接过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领导权,一靠有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以及在这条路线指导下的一系列正确主张;二靠有一支忠实实践党的纲领,信仰坚定、舍身忘己、前赴后继、打不垮拖不烂的骨干队伍。党的正确主张包括,中国革命要分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要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联合广大农民和团结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主张最符合中国的实际,最能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党才可能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吸引和凝聚到自己身边。正是因为拥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党才可能带领中国各族人民,通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扫清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政治障碍。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此后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也好,改革开放也罢,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除了靠主观努力外,还要善于抓住客观机遇。中华民族在近代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丧失了机遇。而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缩小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重要原因也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实现了和平、独立、统一(除台湾外),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包围的政策,但是苏联答应全面援助中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这个机遇,改变了原来打算先搞十来年新民主主义、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将有限的资金、物资、人才等资源集中用于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以后,又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有这些,使中国得以用较短时间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美国为从东南亚脱身、集中力量与苏联争霸,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这个机遇,提出三个世界理论,果断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为后来实行开放政策铺平了道路;同时利用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寻找投资出路、转移部分制造业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与它们的经济贸易往来,引进了一批对国民经济起重要作用的先进设备。随后不久,“四人帮”被粉碎,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国际形势进一步出现缓和,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这个机遇,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从此,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上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世界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对新兴经济体依赖度越来越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的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发展。面对这一机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下决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和促进工业化,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节能环保的力度,使我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从而让中华民族再次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使伟大复兴的曙光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内外条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除了要善于抓住历史机遇,还必须做到内有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外有和平安全的周边环境和友好和谐的国际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辛探索,开辟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营造了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和总体安定的社会环境,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安全和良好的周边及国际关系,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有这一切,使中国以世界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步步变成为现实,也使中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毛泽东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中华民族复兴,就是用50年到100年的时间,把中国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按照毛泽东的设想,邓小平在上世纪80年代又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战略,党的十五大把21世纪的头50年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把本世纪头50年分为两个阶段,即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从现在到2050年的40年与1840年到现在的170年相比,时间虽然不能算长,但经验告诉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道路上,会有各种机遇,也会有各种挑战和风险。我们要战胜这些挑战和风险,保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预期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无疑有很多。但在所有条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只要牢记历史使命,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与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我们就一定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继续担当好领导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朱佳木)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体会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动力,同时也需要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工作,并寄予厚望。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要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邓小平同志提出文艺要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江泽民同志要求作家艺术家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伟大人民的优秀作品。胡锦涛同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运动之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努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功立业。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强调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我们党的领袖的这些重要论述,精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和任务。

当前,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变化,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尽管社会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和任务没有变,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变,评价标准也没有变。我们必须以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使文学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

文学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展现当代中国人民的良好风貌,充分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和当代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唱响时代主旋律。红色经典是我们的文化精品,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不能随意解构、扭曲和亵渎。文艺具有娱乐功能,但是娱乐也有正谬之界、雅俗之别、文野之分,绝不能搞“娱乐至上”,推销低俗媚俗庸俗。文艺走向市场是应该的,但不能被那只“看不见的手”模糊了判断标准,为了扩大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发行量把腐朽没落的精神垃圾当作“卖点”。最近一个时期,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主题各地开展了很多活动,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唱红歌。一首首红歌以其厚重的历史、昂扬的歌词、优美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全国红歌嘹亮,唱者受感染,听者也受感染。唱红歌使“银屏生态”、“舞台生态”乃至整个“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变化。在为之鼓与呼的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关于“歌言情”、“诗言志”的深刻的思考。

在一定意义上说,作家是以作品为主要载体的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胸中正气不足的人、生活“内存”不足的人、道德修养不足的人,是绝难承担用文学的形式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之重任的。

要担负起这个重任,广大作家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改造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文艺问题的精神与认识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论文艺的经典著作,也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我们党的领导人有关文艺的重要论述。我们党的领导人的论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情况,回答了新问题,作出了新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广大作家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观点,不断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要担负起这个重任,广大作家要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我们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它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养育了作家,作家应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作家深入生活是获取创作素材和灵感的过程,更是接受生活教育和人民教育的过程。要练好深入生活这项基本功,自觉拓展渠道,走得出,沉得下,蹲得住,防止走马观花和形式主义。现在一些浮躁、肤浅的现象,一些热衷于翻拍、山寨的现象,究其根源都与不同程度地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有关。事实反复证明,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汲取题材、体裁、诗情和画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文学才有源头活水,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要担负起这个重任,广大作家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朝着德艺双馨的目标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是每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作家毕生的功课。人格决定文格,人品决定文品。广大作家应该以做一个高尚的人自勉和互勉,秉持高尚的文学理想,修炼良好的个人品德,做人民尊敬和喜爱的作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

深入学习贯彻“七一”讲话: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转载人民日报)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连日来,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七一”讲话,他们表示,每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获得人民支持拥护,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不断巩固。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和推进这三件大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说:“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如果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讲话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戴焰军表示,自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到夺取政权,中国先后出现过3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包括国民党这样曾经一度执政的政党,但唯有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走向成功。

讲话指出,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些年来,我们发现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虽然党和政府花了不少钱、下了很大力气,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甚至遭到群众的反感。”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分析,“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的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脱离了群众,没有从群众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七一’讲话把脱离群众当作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决不是危言耸听,必须高度警惕。”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帮助所住村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开好一个解放思想、促进发展的讨论会,帮助制订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帮助上一个好的致富项目,解决一些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形成一个促进作风转变、推进项目建设的调研报告……今年以来,山西实行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制度,要求省委常委带头,每年拿出3天以上的时间住村,与当地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截至目前省、市、县、乡各级共有7万多名干部下乡住村,共住村1.2万多个。

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区长金所军通过学习“七一”讲话,对“六个一”活动密切干群关系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讲话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践证明,健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确保解民忧、增民利、惠民生的重要保障。”

戴焰军说:“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少走或不走弯路。”

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七一”讲话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我深深地感到,对于群众的事,发展的大事一定要办好,生活的‘小’事也一定要办妥。”海南琼海市委书记祝春荣对“七一”讲话有着深刻的感触:“正像总书记讲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让群众对我们为他们办的每件事都满意,实实在在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群众才会真心拥护我们。”如今在琼海,接待来访群众,已列入市党政班子领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日程。在琼海在线网站上,可以看到2011年市委市政府领导轮流接访日安排表,祝春荣今年共安排了14次接访。

辛鸣指出:“目前,各地广泛开展了干部下基层、大接访等活动。事实上,群众并不会在意我们深入基层给他们种了多少地,而是在意这种行为背后是真情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因此,干部下基层千万不要做走马观花的过客,不要做叽里哇啦的‘钦差大臣’,更不能做采风猎奇的观光者,要以群众自家人的身份,与群众端同样的碗,与群众睡同样的床,与群众干同样的活,为群众切切实实地谋利益,群众才可能真正把你当亲人。”(姜洁)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回顾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瞻望了中国发展繁荣的光明前景,也总结了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经验,达到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经验总结的新高度。

毫不动摇地坚信马克思主义。坚信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就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发展和创新。《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依凭信念产生的强大动力,才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成就。在当代中国,坚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性,坚信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坚信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不断完善的发展性,排除一切干扰,毫不犹豫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定不移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通过实践,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团结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在当代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化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化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持之以恒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要求。《讲话》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90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两次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懂得基本原理,把握精髓实质,掌握世界观方法论;就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潮流趋势,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

不失时机地回答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新课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压力,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动力。《讲话》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90年来,我们先后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以及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回答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就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回应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回答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新课题,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持续,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社会稳定,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难题,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这些基本经验科学回答了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怎样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重大问题,90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百倍地珍惜这些经验,大胆地运用这些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就会青春永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生机勃勃,中华民族就会兴旺发达。(作者: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博士 教授 于建荣)

有“准备困难”就有“事业成功”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

(转载人民日报)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这样告诫全党,同时再次强调“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令人警醒,催人自省。由此不禁想起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

60多年前的这次会议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却专门讲“准备困难”。他说,我看光明多得很,但是我们更要准备困难。困难多得很,比如外国大骂,国内大骂,失去几大块根据地,被消灭若干万军队,爆发内战,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经济困难,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以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竟一口气列出了我们党可能面临的17条困难!

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困难,“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这正是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的政治智慧,也是中国共产党90年光辉历程的启示。

事实上,从党成立的那天起,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时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被人家拦腰一枪打在地上”,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洒大地,革命形势几入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前有环境严酷的雪山草地,后有敌人的武装追击,内有张国焘分裂的危险,困难几乎达到无法想象的程度。但共产党人战胜了艰难困苦,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你要是没有碰到那个坏事,你就学不到对付那个坏事的本领,所以艰难困苦能使我们的事业成功”。

党的90年历史反复证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困难预见得充分一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一些,我们才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够越发积极地准备和应对,最终创造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样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大跃进”的挫折,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甚至“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错误,等等。但是,中国共产党人靠自己的力量渡过了难关,纠正了错误,从困难中奋起,进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创新实践,开辟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今天,作为已经拥有8000余万党员的执政党,面对更加繁重复杂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必然还会遇到更多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困难,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共产党人敢于正视和面对困难,有能力战胜风险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口头政治报告(注:毛泽东文集中确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一文)中曾告诫人们的那样:“麻烦还在后头,不要怕麻烦。要革命就会有麻烦,而且有时非常麻烦”,“世界上不会没有风波……我们党现在经常遇到风波,有大风波,中风波,小风波,我们不要怕风波。现在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强了,不至于被风波淹没。要在中国这个海里淹死我们党,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会的。”

历史可以告诉未来,前进道路上,有“准备困难”,就必定有“事业成功”。(孙东升)

从严治党 化解“四大危险”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摆在全党面前有“四大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总结了目前我们党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强调当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成功经验,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战胜新的困难和取得新的胜利的法宝。但是,面对我们党执政以来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些人产生了差不多、过得去、享清福等懒念头;有些人理想信念动摇,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有效克服这种危险,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信念教育,增强党员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增强全党的创造活力,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始终保持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干事的创业局面。

我们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但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不愿学、不想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党员干部忙于日常事务,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不会学的问题比较明显。这导致了部分党员干部缺乏领导科学发展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缺乏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和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要有效化解这方面的危险,需要增强党员干部向书本、向群众、向实践学习的意识,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教育党员干部把终生学习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同时,要建立干部优胜劣汰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走上来,打造一支能够担当发展重任,工作有魄力、敢抓敢管而且管得好的党员干部队伍。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比较严重,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漠视群众疾苦,甚至侵犯群众的利益。要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需要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自觉地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同时,要进一步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经验和方法制度化、规范化。

反腐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那些明显触犯法律规范的贪污贿赂型的腐败犯罪行为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损失,其他各种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等消极腐败行为同样会严重损害党、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的形象。要有效化解消极腐败的危险,需要党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同时,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实践证明,不管面对什么考验、什么危险,只要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各种考验,有效化解危险,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 孙晓莉)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专家解读③

“四个考验”体现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这一重要论断中,重申并进一步系统论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概括的四个“考验”,确实体现了我们党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促人深思、使人清醒。

90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和积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这无疑令全党和全国人民无比自豪。然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能否带领全国人民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再造党的新辉煌,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考验。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观察和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清醒地指出党的建设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个“考验”的提出与系统论述,使我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有了更为清醒、更为务实的认识视角,在新的形势下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

我们党已经成立90年,在全国执政62年,拥有8000多万党员,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任重道远,执政考验确实是第一大考验。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中国和我们党注入巨大的活力,但同时也使我们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强领导核心,确实面临着繁重的考验。当前国际环境一方面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外部考验不容回避。这“四个考验”相互影响、彼此渗透。要顺利迎接“考验”,就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不自满、不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善于根据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找准并冷静应对我们所面临的新考验,历来是我们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要全党沉着科学应对、扎实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经受住“考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 杨明)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专家解读④

怎样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多处谈到“精神力量”、“精神动力”、“精神追求”、“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讲话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讲话把“精神懈怠的危险”放在“四个危险”之首,令人警醒。

我们党历史上培育出来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苦难走向辉煌,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在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为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呈现蓬勃生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建设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成为共产党人豪迈气概的生动体现;在改革岁月,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成为我们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党的伟大精神,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延续,是几百年来中国人民追求独立、民主、富强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百余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凝练升华。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面对历史的重大机遇,应对时代的严峻挑战,我们共产党人在今天更要大力弘扬以下精神: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求新求变,贯穿创新主题的光辉历史。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推进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上迈出了新步伐。着眼未来,我们要把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勇做先锋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最集中最生动的表达。我们党就是为了服务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更要勇做时代先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一个根本点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的锤炼中,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的政党,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是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和精神追求。据不完全统计,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仅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370万名。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共产党人要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志存高远、乐于奉献,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伟大事业。

坚持以德为先广纳人才

——四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总书记的讲话内涵深刻,从党的先进性的根本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高度,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认真地贯彻落实。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要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人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只有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一贯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不仅坚持“德才兼备”,还特别强调“以德为先”,这是一个十分鲜明的用人导向,抓住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否有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修养素质,而且更关系到人民福祉、国家兴衰。“德”强调的是政治立场、道德品质、思想作风,是做人为政的根本,“德”的根本标准就是党性。以“德”为先,要求我们的干部始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它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干部来体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必须对干部的“德”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只有坚持以德为先,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先进性;只有坚持以德为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只有坚持以德为先,大力弘扬优良作风,才能更好地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因此,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强国梦想,关键要靠人才。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拘一格广纳群贤,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有希望。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证。伟大的事业必然吸引和造就广大的英才。以我们的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必将使我们的党始终保持蓬勃活力,使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谈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七一”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化了对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课题的认识。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是要求党的建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符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通过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党的建设在科学化轨道上不断迈向新高度,从而更好地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挑战提出的重大课题,是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和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紧迫要求。

总结建党90年来的历史得出一个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90年来,正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先进性,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团结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从只有几十个成员的小党,发展到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389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出色完成,与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密不可分。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自身的科学化建设。90年来,我们党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的原则,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始终高度重视党员的思想水平和素质提高,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党一刻也没有放松自身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摸索出一条适合国情党情的科学化发展道路。

当前,我们党要面临的领导执政、外部环境等考验,是前所未有的。同时,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成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宏伟目标的任务,就成为我党当前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要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当前,全党同志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上来,深刻把握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各项要求,应对各种考验,消除软弱危险,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86ae150b4e767f5acfceca.html

《七一讲话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