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段落大意

发布时间:2016-06-14 22:17: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师,我写的过渡句不是很机械化,就是起不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答:同学,你好!写文章时,总要由这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由这个内容向另外一个内容发展,这中间往往要用一些词、句去串联,这就是过渡。过渡就像一座桥,衔接层与层、段与段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写出的文章就会给人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感觉;过渡得不好,读者就会觉得文章生硬、别扭。那么,怎样才能够作好文章的过渡呢? 一、承上启下过渡 这是在议论或记叙之后,用一句或几句话既对上文作归纳,又对下文作启引。如《赵州桥》一课,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写道:“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前半句承接了上文,概括了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后半句则是下面要讲的内容了。有些时候,在记叙之后,不需再承上作归纳小结,而是直接用一句或几句话引出下文。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在写西沙群岛的海鸟时,就用“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一句作为启下的过渡。 二、转折式过渡 这是在议论或记叙某一内容之后,突然将笔锋一转,转到另一个话题,引起下文。如《太阳》一课,课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到了第四自然段,用“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话作了转折,接下来当然是写太阳和我们的关系密切了。 三、自然过渡 这种过渡不用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只是用一句话来表明观察角度的移动。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当作者参观完了中央大厅、大礼堂之后,用“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一句话,自然地把读者从一个场景带到另一个场景。 四、用时间词过渡 在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时,常常按时间顺序叙述,这时常用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进行过渡。如《飞夺泸定桥》一课,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是:“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这句话不但交待了时间的过渡,也加强了内容的紧迫感,让人读了觉得文理清楚。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时,用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顺序来作自然过渡,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有条理。 当然,过渡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根据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只有 掌握了过渡的技巧, 写出的文章才能层次分明,通顺连贯。 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 主讲:童光军 知识精讲 一、知识点概述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读懂一段话”,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归纳 段落大意”。这里所说的段落大意,和上一讲所讲的概括小段的段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上一讲所说的“段”是指自然段,这一讲的“段”指的是我们阅读理解后给文章划分的段落,也有的称为意义段。因此,要归纳段落大意,首先要给文章划分段落,再进一步归纳段落的大意。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与讲解 (一)划分段落。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思路以及文中各个自然段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读懂全文,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常常需要顺着作者的思路,给文章划分段落。常见的划分段落的方法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按时间的推移分段、按空间位置的转移分段、按不同内容分段、按文章的写法分段等。一般来说,正确地给文章分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记叙文常常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记叙的,因此,就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例如《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先写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然后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之前到泸定桥;接着写红军夺下泸定桥;最后写红军通过泸定桥,继续北上抗日。课文围绕飞夺泸定桥这件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因而可以把文章分为上面这么四大段。 2、按照时间的推移划分。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凡按时间顺序写的,都有表示时间的短语。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将全文分成四段。但从时间这条线索,也比较好划分。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这次战斗的目的;接着写天还没亮的情景;然后写中午发生的情况;最后写黄昏时候,我军把敌人全部歼灭的情况。因此,按时间的推移,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可以帮助我们划分段落。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是:“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时候”。   还有许多写景的文章也是按时间的推移描述的。如《观潮》一课先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照时间的推移全文可分为四段。又如《第一场雪》这篇课文,先写下雪前天气的变化;再描写下雪时的景色;然后写雪后的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可以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这样的顺序把课文分为四段。再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是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的,因此,也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 3、按空间的位置的变化分段。   这种按照空间位置的变化划 分的方法适合于地点、场景变化为线索的游记、参观访问记等文章。如《长城》这篇课文,先写远看长城的样子,接着写近看长城的构造,又写站在长城上看到长城样子及作者的联想,最后是作者对长城的赞美。按照观察点的不同可以把文章分为四段。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洞的时间和目的,然后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记叙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因此,按地点位置的变化可将本文分作六大段。 4、按内容不同分段。   这种按内容来分段的方法适合于通过几件事来写一个人或说明一个问题的文章。例如《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赞扬了廉颇和蔺相如的美好品质。文章可按三个小故事划分段落。又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大海的景色;第2自然段写海边早晨的景象;第3自然段写沙滩上的贝壳和捕鱼船队的归来。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了海滨的美丽景色,因此,归为一段。第4自然段写小城庭院的树多,第5自然段写小城的公园美,第6自然段写小城的街道美。这3个自然段从三方面描写小城的美丽景色,因此,也归为一段。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这篇课文可分为两段。 5、按文章特定的结构分段。   有的文章的结构很清楚。如用“总分”结构写的一般可分为三段或两段。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法: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写了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第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第4自然段总起来描写桂林的山水。因此,按总——分——总的方法可将全文分为三段。又如《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也是采用的“总——分——总”的写法:课文先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建立在共产主义事业之上的,然后分别讲恩格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帮助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亲密合作,最后总结全文,讲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因此,按照写法可以分为四段:开头总起为一段,中间的分写为第二、三段,最后的总结部分为第四段。   还有的文章是以回忆式、倒叙式结构写的,例如《灯光》,一般可分为三段或两段;还有的如作者已经在写文章时分好了段落,用一、二、三……表示,比如《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还有的用小标题表示,或者空行表示,比如《夜莺的歌声》,这类文章实际上已经分好段落。   以上所讲的分段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要结合课文,灵活运用。有时同一篇文章可用不同的方法分段。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又可以按时间的推移分段。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被捕前——被捕——法庭上——被害以后)给课文分段,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那年春天——可怕的一天——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给课文分段。   划分段落时还要注意如下事项:   一是有些文章自然段不多,或四、五段,或七、八段,自然段很整齐,这样的文章我们可采取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先罗列出来,然后把相同内容的自然段合并的方法来分段。   例如《太阳》一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第8自然段总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分析各自然段的段意,发现1至3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合并为一段。段意: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4至8自然段都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因此,也合并为一段,段意取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句的后半句: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有些文章,自然段多而碎,不可能用上述方法分段,我们可以用找出作者思路的方法,或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例如《苦柚》一课就属于这种情况,无法用“内容合并法”分段。通过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是按“思柚——买柚——启示”这样的顺序记叙故事的。因此,按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段,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三是有些文章中心事件非常突出,从哪里开始到哪里截止写了一件完整的事,我们可以采取提取中心段的方法,先将中心段提出,然后再将中心段前后分段。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中心事件是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的。我们先找出记叙周总理一夜工作情况的段落(第2至6自然段),然后再分析其余的段落。第1自然段写作者送稿子给周总理审阅,第7、8自然段写作者在回来路上的感受和激动的心情。因此,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四是在分段时,注意开头句和结尾句,过渡段和过渡句,这些对分段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伟大的友谊》这篇课文的第4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 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一个过渡段,在全文起承上启下作用,从上面的生活关心,引出下面事业上的合作。因此,根据这个过渡句我们可以给文章划分段落。过渡句承上部分所写的内容可划分为一段即:“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启下部分所写的内容划分为一段即:“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过渡段一般与启下部分的段落为一段。这样一划分就剩下了开头一个自然段和结尾一个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各成一段,很明显,这篇课文可分为四段。   又如《古井》这篇课文的结尾句:“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个结尾句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从结尾句我们知道全文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第2自然段);二是古井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第3至5自然段)。剩下的文章首尾两处自然段可以各成一段,很明显这篇课文分为四段。 (二)概括段落大意。   正确地概括段落大意,有助于我们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只有真正读懂文章,才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段落大意,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概括段意的具体方法。 1、摘句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句子作为段意。这些句子,一般可以从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和段内有过渡句的段落中选出。   例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的第二大段:   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到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但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485只。   “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句话是这一段的小结句,总结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又如《詹天佑》一文的第一大段: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就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这段的中心句,点 明了这段要介绍的主要内容,因而可作为这一段的段意。 2、合并归纳法。   有时,一个段落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很难分辨主次,概括段意时,就必须把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   例如《鲸》这篇课文第四段(包括4至7自然段)共有四层,分别从鲸的食物、呼吸、睡觉、生长等四个方面介绍鲸,这些都属鲸的生活习性。因此,把这四小段合并起来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3、取主舍次法。   因为段意要求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所以就得取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   例如《少年闰土》一课中的第三段: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这一段写了两层意思:第1层讲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第2层讲闰土来到城里的感受。概括段意时,只取最主要的内容: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形。 4、提问整理法。   一个段落总有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在阅读时,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然后把它们整理成段落大意。   例如《小珊迪》的第二段:   晚上,旅馆的侍者说,有个男孩要见我。小孩被带进来,我发现他不是卖火柴的那一个,但可以看出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小男孩在破衣服里找了一会儿,然后对问:“先生,您是向珊迪买火柴的那位先生吗?”   “是的。”   “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4个便士。”小男孩说,“珊迪受伤了,不能来了。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了,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还有7个便士也不知哪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时可先问:这段写谁?干什么?(小珊迪的弟弟给“我”送找回的零钱。)再出问题:小珊迪为什么要弟弟来送钱呢?(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然后整理答案,归纳为:小珊迪的腿被马车轧断了,他派弟弟给“我”送找回的零钱。 这种归纳段意的方法常提出的问题有:“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等等。 5、列小标题法。   列小标题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 摘录法,就是从一段文章中摘录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浓缩法,即把段落大意浓缩成小标题。   列小标题的角度:列标题可以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考虑,可以从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意义的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时间或地点的角度去编列等等。究竟从什么角度去列标题,应该从每篇文章的实际情况出发;怎样列最容易使小标题贴切、简要、醒目,就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列,但是在一篇文章中列小标题的角度尽可能要一致。   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用摘录法可以概括出如下小标题:   ①望着妈妈笑   ②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③把水缸挪回原地   ④什么也没看见   ⑤有志不在年高   ⑥雨来没有死   《小英雄雨来》用浓缩法可以列出下列标题:   ①游泳本领高   ②上夜校读书   ③掩护李大叔   ④与鬼子做斗争   ⑤河沿上的枪声   ⑥雨来没有死   以上两种列标题的方法都是从内容的角度去考虑的。   又如《第一场雪》一文,从时间的角度列小标题比较合适,小标题为:   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总之,段落大意是指段的主要意思。一篇文章通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可以使我们了解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文章的思路是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般地说,一个自然段就是一段的,要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几个自然段合起来成一段的,要舍弃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   归纳段落大意的要求有八个字,就是:明确、完整、简要、通顺。   “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54.学会依据中心安排结构,划分段落 组织材料,除安排写作顺序之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安排文章结构,划分段落。 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一点,写出的文章虽然不是“通篇一大段”,但十有八九都是“老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这样的文章尽管结构还称得上完整,可是太呆板、笼统,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作文的质量。 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划分段落呢? 前面不是讲了怎样安排文章写作顺序了吗?事情发展转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时间推移了,方位、处所、地点变换了,该转入记叙另一类别事物(或内容)了,该转入记叙事物(或内容)另一方面特点了……凡此种种,都应该在段落上有所体现, 都应该划分新的段落。这样,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不是“老三段”了。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本文在安排结构、划分段落上有什么特点: 我班之最 我们班上的51位同学好似51朵美丽的鲜花,开放在春天的花园,争芳斗艳。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常会冒出几个“最”字来。 最喜欢体育的要算何亮了。一提到上体育课,他立刻变得精神抖擞,因此深得体育王老师的喜欢。每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何亮总是第一个报名。瞧,他站在起跑线上,两只拳头紧紧地握着,又笑眯眯地向看台上的我们挥舞着,好像在十分自信地说:“第一名非我莫属!” 于珊和刘玉俊最擅长舞蹈。她俩长得秀秀气气,又细又长的身子配上惹人喜爱的小脸蛋,好比两朵娇艳的鲜花。当然,每年的六一晚会都少不了她们的节目。今年,她们又将送给大家什么节目呢?噢,是双人舞——《春天的故事》。 最怕羞而又手巧的男生要数邹昊了。每当老师提问他时,邹昊羞得像小女孩,脸刹时变成了一块红布,声音小得跟蚊子哼似的。坐在后排的同学开玩笑地说:“就是把我们耳朵接上天线,恐怕也难以收到邹昊的声音。”你别看他胆小怕羞,做起细巧的活儿来可是一流的。团花啦,剪纸啦,彩色染纸啦,他真称得上高手。 51朵花儿各有各的芳香,51个同学各有各的拿手活儿。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何亮会是一名为国争光的著名运动员,于珊和刘玉俊成长为最优秀的舞蹈家,邹昊将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工艺美术大师呢! 这篇文章的结构像不像一座小小的楼房呀?一座楼房,要先分为几层——这是它的大层次;每层再分为几门——这是它的中层次;每个门还要分几室几厅——这是它的小层次。本文的结构不也是这样吗?全文由三大段(大层次)组成——第一大段概括介绍班上51名同学好似51朵美丽的鲜花,争芳斗艳,各有特点;第二大段具体介绍班上同学各有哪些特点;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写“51朵花儿”各有芳香、拿手活儿,前景无限美好。第二大段又分为三层(中层次)——第一层介绍最喜欢体育的何亮;第二层介绍于珊和刘玉俊最擅长舞蹈;第三层写邹昊最怕羞而手巧却是一流的。当然,这第二大段当中的每层又可以按照“先一般介绍再列举事例具体说明”的次序各分为两小层(小层次)。如果用示意图来表示这篇文章的结构、段落,就是: 这种安排结构、划分段落的方法很有代表性。一般地说,文章不管是写人记事(含写活动)的、写景状物的,也不管采用的是哪种组织材料的顺序,都可以采取这种安排结构、划 分段落的方法。 古人提倡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所谓“猪肚”,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像猪肚一样,写得充实饱满,生动具体。而上面这种安排结构、划分段落的方法就很好地体现出这一点。它不但冲破了“老三段”,而且通过将中心段分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但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里归纳段意的方法要统一,不能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七。问题法 用提问题的方法概括段意。如《课间十分钟》第一段写同学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第二段写东墙边的同学是怎样活动的,第三段写大树下的同学们是怎样爬杆的,第四段写同学们是怎样丢沙包的,第五段写其他同学都在干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c34924f705cc17552709e8.html

《概括段落大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