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

发布时间:2013-01-17 09:3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汉族, 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汉族,主治医师。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继承人跟师发表论文目录

1. 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33.12,Page1147-1149.陈善国.

2. 中药治疗顽固性哮喘36.《心理医生》,2011.05.总第192期,Page50.陈善国

3.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3.19.Page27-29. 陈善国.

4. 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3.21.Page33-34. 陈善国.

5. 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21.2.Page246-247. 陈善国.

6. 枳术汤丸治疗便秘.《中医临床研究》.2011.10.3.19.Page55.唐伯亮.陈善国.唐峻山等.

乐至县中医医院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

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作日,独立临床实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二)教学要求
   通过继承工作达到下列要求: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4 继承人结业时提交由本人独立完成的、能反映指导老师临床经验和专长的体现疾病诊疗全过程的临床医案30份。
      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
       (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
    (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
    (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要对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临床病案进行批阅、指导,批语须在100字以上。

(五)继承工作的平时考核由指导老师和科室负责进行。主要考核继承人平时学习情况、跟师临床和独立临床时间。继承人应认真做好跟师学习笔记,平均每月要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或指导老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整理,交指导老师批阅。

转自www.911CHA.com

继承人跟师学习经验总结

一、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

唐伯亮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唐老师先后从师于我国著名痔漏专家曹吉勋、李雨农、赵志星、徐廷翰等。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手术10000余例,治愈率在95﹪以上。他先后被授予《内江市名中医》、《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等称号,曾任资阳市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历经30于年,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他在本地享有盛誉。

唐老师认为肛痈多因外感六淫,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致邪毒壅积皮肤之间。脓毒旁窜则肛周发病,营卫不和则发寒热,热腐肉烂而化脓成痈,脓无出路不通则痛,脓毒外攻破皮而出则流脓水。认为本病与肛腺感染化脓有关,若治疗不当或失治,则易形成肛瘘。

1 中医辨证

唐老师强调治疗肛痈时要重视中医辨证。而临证时首先则应辨阴阳。阴阳是八纲辨证的纲领,欲正确诊断疾病,必须首先辨其阴阳。同时在辨阴阳过程中,不能只看一时的表象,要全面分析疾病的症状,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1.1 辨阴阳:阳证多起病急,肿胀高起位于皮肉,肿胀局限,跟脚收缩,皮色红赤,疼痛剧烈,病程短,溃后脓出黏稠。常伴畏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阴证多起病缓,脓肿平坦平坦下陷,肿胀范围不局限,跟脚散漫,位于筋骨,皮色紫暗或皮色不变,无红肿灼热或微热,不痛、隐痛或抽痛,病程长,溃后脓液稀薄,神疲乏力,畏冷等。

1.2 辨虚实:认为肛痈是由于湿热流注肛门,结成肿块,郁而化热,溃腐成脓,其中又有虚证和实证之别。实证:多因过食膏粱厚味,嗜酒,湿浊不化而生。先于肛周出现一小肿块,继而出现剧烈疼痛,常有红、肿、发热,肛门坠胀不适,坐卧不宁,按之灼热,局部肿块凸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虚证:多因脾、肺、肾亏虚,湿热乘虚下注而成。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肿块平榻,皮肤暗红或不红,按之肿块微热或不热,可伴低热和盗汗,兼有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肾虚遗精,耳鸣等症,舌质淡,脉细数。

1.3 辨脓液:①辨脓液的有无时,关键在于肿块的软硬;②脓肿的部位深浅是切开排脓的重要依据,若深浅不辨,盲目切开,将误伤正常组织还可能使感染扩散;③查脓液的气味、色泽,以了解患者正气之胜衰,邪气之进退,为治疗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2 常见证型辨治

唐伯亮主任认为肛痈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其特殊性在于一旦形成就很少有自愈或药物治愈的可能。多数需要通过手术才能根治,但也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来缓解症状,促进愈合。他主张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法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外治法主要应用熏洗、敷药(包括油膏、栓剂等) 、手术等。《外科证治全书,痈疽治法统论》指出“初起者,审其症而消之,成脓者,因其势而逐之,毒尽者,益其所不足而敛之……”.唐老师指出临床常见证型为火毒蕴结,热毒炽盛, 湿热下注,阴虚邪恋等. 要因脓肿所处时期不同,其治疗各异。① 初期: 应选用消散药物,促使初期未化脓的肿块尽快吸收消散。② 成脓期: 以扶助正气,托毒外出,避免毒邪内传为主。③ 收敛期: 以补养气血为主,从而恢复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促使疮口早日愈合.对于毒邪未尽者,切勿使用补法,以免毒邪内结不散。

2.1 内治法

2.1.1 湿热下注:肛门旁灼热疼痛,肿胀较甚,排便时肛门坠胀不适,纳呆口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稀溏.舌质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法:方用清热利湿汤和龙蛋泻肝汤加减。

2.1.2 热毒壅滞:多见于脓肿早期,肛门周围突然红肿热痛,持续加剧,坐卧不宁,触痛明显,表面灼热,溃后脓液黄稠,可带有腥臭气味. 伴有畏寒发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法(清热散风,行瘀活血) 方用黄连解毒汤和仙方活命饮加减。

2.1.3 火毒内陷:肛门旁局部红肿热痛不明显,可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红数有力. 治法:清热,透脓毒托,方用:透脓散加减.病情较重,神昏、谵语.可用清瘟败毒散加减。

2.1.4 阴虚内热:肛门旁肿痛,局部肿物平坦,皮色暗红或不红,按之不热或微热,病情发展缓慢,溃后脓液稀薄,疮口内陷,身不热或微热,午后为甚,可伴骨蒸潮热,颧红,夜间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除湿法(滋阴清热,除湿软坚) :方用滋阴除湿汤或青蒿鳖甲汤加减。

2.1.5 气血两虚:肛门胀痛不甚,坠胀,成脓缓慢,溃后脓出清稀,新肉难生,疮口久而不敛,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纳呆,苔薄少津,脉细数而弱. 治法:补益气血法: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八珍汤加减。

2.1.6 寒邪凝滞:肛旁肿块坚硬,不红不热,不痛或隐痛,伴神疲乏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太薄白腻,脉迟缓.阳和汤加减。

2.2 外治法

2.2.1 外敷法:在脓肿尚未形成的感染初期,局部感到疼痛或轻度肿胀,表面稍有红肿但不发烫,在化脓以前可以应用外治法,以使炎症消退,或控制炎症进展。①金黄油膏:陈皮15g、苍术10g、厚朴10g、白芷12g、制南星8g、大黄6g、黄柏12g、姜黄12g、甘草6g、天花粉15g、乳香6g、没药6g、金银花15g,将药物研成粉末,用凡士林煎熬化与药物调匀成膏,在脓肿未破时涂于肿块处。具有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消肿止痛的作用。②生肌收口丹:龙骨5g、冰片1.5g、珍珠3 g、琥珀8g、炒炉甘石10g、轻粉3.5g、血余炭12g、乳香5g共碾为细末,消毒后掺于患处。具有促进溃疡生肌收敛的作用,适用于溃疡脓腐已净者。

2.2.2 外洗法:①清热解毒、消肿利湿:苦参12g、生地黄12g、蒲公英30g、白芷12g、金银花20g、苍术10g、黄柏12g、石膏30g、连翘12g,煎水300ml每天便后坐浴,适用于肛痈手术后伤口渗出较多者每天便后坐浴。②清热疏风、散结止痛:金银花20g、荆芥12g、防风12g、苦参12g、生川乌6g、生草乌6g、苏木18g、地榆12g、蛤蟆草18g、甘草6g,煎水300ml每天便后坐浴,适用于肛痈术后疼痛明显者。

2.2.3 手术治疗:肛痈起病急,发展迅速, 在确诊时几乎都有化脓.需立即切开并充分引流,不能让其自行溃破,以免贻误时机,加重病情形成肛瘘,甚至危及生命。 唐伯亮主任长期应用的方法为,低位切开引流术和高位切开挂线引流术。肛缘较表浅位置较低的肛痈,消毒后在骶管麻醉下行低位切开引流术.并分离脓腔间隔,使引流通畅,脓腔内填塞纱条,术后每天按肛门开放伤口换药.位置较深.及其他各类肛痈,则用切开挂线引流术。具体操作:①经骶管麻醉后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肛周皮肤,铺巾后探查肛内. ②于脓肿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长度超过脓肿边缘,切开皮肤,皮下至脓腔,放出脓液后,将食指伸入脓腔清除脓腔分隔,可用0.5﹪甲硝唑液冲洗脓腔。③用术前准备好的尾端系有橡筋胶线的银质探针,从脓腔基底部探入,相应肛窦穿出,经括约肌部分作挂线处理. ④四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以防出血,(若无出血也可不缝合). ⑤检查伤口无活动性出血后,肛内塞入美辛唑酮栓一粒,塔形纱布压迫,宽胶布固定,术毕. ⑥每天便后龙胆泻肝汤加减煎水坐浴后,消毒伤口换药.术后第2-3天如无出血可拆除缝线,并每天消毒脓腔,在脓腔内填塞紫草油纱条或0.5﹪甲硝唑液纱条直至痊愈。

3 结语

通过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多年临床实践的肛痈辨治经验认为:肛痈起病急,发展迅速,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 以免贻误时机,加重病情,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并以手术治疗为主.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配合手术治疗,具有效果确切,复发率低,避免了二次肛瘘手术,对肛门括约肌功能影响小从而防止了肛门失禁的优点,减轻了患者痛苦。同时患者应注意:①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开水. ②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肛门清洁,养成每天定时排大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和腹泻,大便时不宜久蹲,用力努挣. ③及时治疗肛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胃肠疾病,防止诱发肛痈.④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二、唐伯亮主任学术思想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领悟老师学术思想的同时,我也在中医理论上有了自己的一些理念和创新,总结如下:跟随唐伯亮名老中医学习中医已有三年时间,回过头来看看,了解了不少中医方面的知识。但还有些许不足。三年来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这一门学问,有了一个宏观的轮廓。确定了一个中期目标就是,全力打造扎实的中医知识体系。就我目前的理解,这个知识体系,应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及中医临床各科,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等。此外还有《中医药史学》、历代影响较大的各名著,当然这里面首先是四大经典,此外,诸如《脾胃论》、《傅青主女科》、《丹溪心法》、《儒门事亲》、《医林改错》、《医学入门》、《医学三字经》等都应包括其中。但是除这些纯中医之外,要学好中医,我想在这个知识结构中还要包括《人体解剖学》、《营养学》、《心理学》、以及西医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这些,对下一步如何入手,就有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半年来值得欣慰的是,学习中医,我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相反,对于中医的热爱之情有增无减。有一种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痴迷的感觉。我想如果,这种学习势头良好地保持下去的话,不出十年。我就会成为一个中医通。四大经典,已粗看一遍。中基也精读了一遍。中医药学,方剂学都记住了不少。如果近期能把中医内科看完的话。就能初步把理、法、方、药给统一起来了。阅读中医临床论文时,看到一味味中药和一个个药方,如同老朋友一般,再也不感到陌生了。当然,三年来也有遗憾,平时在医院业务比较繁忙,在中医学习方面时间需要抓得更紧,学习的方式也需要更加灵活。这些,会在下一步的学习中医时考虑到,及时作出调整。根据自己理解的中医知识结构,排下了学习时间表。要不畏艰难,不急燥,要入细,深思慢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为下一阶段走进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注意综合学习、各方面齐头并进、并及时对跟师学习期间遇到的难题及时总结。

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到,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在生产力、技术手段特别落后的古代,中医已形成一整套的治疗思想、诊断技术和方法,这是非常不简单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学问,也提供了一种系统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以感冒为例谈谈中西医治病的异同吧。感冒的症状主要包括: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头痛,甚至全身酸痛、高热不退。西医通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然后通过化验等手段大致分清病原体是细菌抑或病毒,给予解热镇痛、镇咳、抗炎治疗,若确认与病毒有关,还有可能开出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鱼腥草注射液、银翘清热胶囊之类的中成药。唐主任认为:中西医各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治病思路、方法,都是人类在探索人体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成果,不能以西医的思维看待中医,更不能简单地评论孰优孰劣;中医是建立在辨证的、唯物的基础上的治病之学;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是朴素的,但很完整;在治疗变态反应(过敏)、病毒感染、衰老、慢性功能失调等领域,西医至今并无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法,有时候还要求助于中医中药,唐主任运用中医理论的望(神、色、舌、苔、唇、体征)、闻(听患者自述)、问(重点症状及细节、起因、二便、月事)、切(脉诊),把握患者的体质(阴阳),再参合环境、气候条件(四时),分清风、寒、燥、热、湿及其夹杂关系、轻重程度,最终定性(春瘟、暑湿、秋燥、风热、风寒等),然后按解表、化湿、清热、解毒、温里、散寒、止咳、化痰等用药法则拟出方药。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相对于专业医生来说,普通群众心目中对中医中药恐怕主要有以下几个误解:一是理论过时,挺玄;二是同病不同药,想不通;三是疗效不确切,没有实验数据说明;四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绝缘,太土;五是不分科,没有科学的细化分工;六是药物反应大;七是剂量太没谱,随手一抓,10克行,15克也差不多,无法信任。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唐伯亮用中医治病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1.是重视中医治未病, 2.是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中医往往会出现同病不同药的现象,实际上是(表象)同而(本质、病因)不同的缘故。 3. 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中医用药禁忌比西药少得多。中医传统上只总结出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服药忌口等四大类情况。中医在用药上出问题,一般主要是下列情况:一是诊断错误,下错药,这是医师水平问题;二是用量畸大,属庸医所为,象胡万林之流;三是没有遵循中医传统用药。      

唐主任经常强调, 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正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因此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这就是健康的本义啊。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啊?这些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主要工具,只有熟练了解了其性质,凉热湿寒,酸甜苦咸,归经,毒性,升降沉伏,相关禁忌,等等,那么我们就不能在关键的时候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也根本不会起到预后的良好效果。

为下一步跟着唐主任学习,积累问题。我把中医本科教材上所列的常用药,记在一个巴掌大的口袋书里,随身携带。抓住点滴时间进行记忆,每天晚上回去默写,自己测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记下了300味中药的大致功效。在记这些枯燥的名词时,我主要运了口决、歌决和自编故事联想进行记忆。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搞高记忆效果,真的好爽啊。另外,我觉得,我们生逢在网络时代真是很幸运的,不论什么药,只要想了解,在百度里直接搜,图文并茂,一目了解,既有生物学特点、药性特点,还有现代的实验分析。中药记熟后,现在正式背方歌了。这虽然也是记忆,但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感觉到,这个记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在分析的基础进行,在体会的基础上进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前人组成的动机、思考和其中的奥妙。这样就容易记了。并且通过背方,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的药性,进一步强化和加深对中药的学习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力争在两个周内,记100个以上常用的方子,来一个强化冲刺。为以后进行中医临床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唐主任在带教期间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及时批阅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医案、严格要求 “读经典、诵经典。通过这三年中医师承学习, 替老师开处方,注重实践。在带教中,坚持以实践经验和技艺教学为主,辅以参观考察。运用勤考促学、勤写促学、勤用促学等方法,学习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仅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还在老师接诊之际,对各种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方面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运用了以前在学习西医时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中医理论中的,气血津液就与西医理论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通过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特点.背药性、方剂.还要根据老师诊治疾病的辨证方法及时总结和调整学习方法。独立病房临床实践,边学习、边体会、边应用,在临床中学习、体会、分析、总结老师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师承期间,通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先后有多篇论文在国际中医中药杂志》、《中医临床研究杂志》、《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心理医生杂志》等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

目前中医院和中医师的数目越来越少,除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其他很多地方的中医院病人、生意越来越少了。这是否意味着中医离我们越来越远, 值得大家深思。其实作为每一个中国人,中医始终在我们身边,离不开,推不掉。我们平时吃的稻米、大枣,喝的茶叶、酒、蜂蜜,做菜的马齿苋、淮山、藕、莲子,当调料的醋、姜、草果、陈皮等等都是中药。有些中药还跟人的身体有关,如:血余炭(头发烤焦的粉末)、人中白(尿之结晶)等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及日常生活都与中医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医其实已经渗透进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和血液里了。所以每一位医学人士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克服困难, 认真总结医疗经验,通过各种方法把中医不断传承发扬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308517650e52ea5518987c.html

《名老中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