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总结版

发布时间:2013-12-29 14:40: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课时

在大家的周记《理想的大学》中,很多同学理想中的大学都是清华北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你们的师兄,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25年任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他就是——朱自清。以前我们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春》,相信同学们对朱自清先生已经不陌生了,同学们能不能介绍一下朱自清?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浙江绍兴

今天我们学习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什么为主的散文呢?(写景)那写的是哪里的景?(北京清华园)“细节决定成败”。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同学们在学习古文时会看文章下面的解释,当然读现代文好像每个字我们都认识,但我们要同样需要看看我们认识的字组合起来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而且有一些作者会在文后标注写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这就关乎文章的写作背景,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而这些事情对作者有没有影响呢?或者是作者这段时期创作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而有一些作者喜欢在后面讲一下写作的心得和思路,这就方便我们理解课文。是什么时候的荷塘?(晚上)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现在我们先集思广益,看看其他人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非(1931-)江苏海门人,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家协会名誉会长。

这是别人眼中的荷塘月色,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心目中的荷塘月色大家先标注一下文段,然后看看朱自清先生游荷塘是不是漫无目的地游玩?同学们先找找看朱自清先生游荷塘的路线是什么?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空间线索——明线

作者不是漫无目的地游荷塘,而是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边漫步边思索。

那你们觉得当时朱自清游荷塘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是悲还是喜呢?凭你们的第一感觉。那我们现在一起来探讨一下朱自清的心路历程这是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烦躁不安)这一段就交待了游荷塘的缘由(寻找解脱)那作者有没有交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同学们先通读一下全文,看看作者有没有直接交待?

这时朱自清先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不知道旧时代该如何断裂,又不知道新时代何时到来,作者不满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

除了这一段还有没有文段是描写作者心路历程的?(第三段)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诵一下第三段,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章中用了一个踱字,表示当时作者是若有所思,并且是慢慢游走的,将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朱自清其他同学思考一下下面的几个问题:

这是课后第一题的问题

(引导:第四段讲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五段讲的是荷塘的月色,第六段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那作者有没有解脱呢?)这时作者的感情是不是发生变化?本来他在游荷塘前是喜悦的,他要享受荷塘月色,可是蝉声和蛙声却打破了他的宁静,他又开始有点忧愁了,所以说作者的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他首先是不宁静的,忧愁的,后来有了喜悦,可喜悦被打破了,又开始忧愁了)然后呢?作者有没有想到什么?(引导:他只是想到采莲的事情吗?由采莲的事情他还想到什么?

同学们知不知道采莲赋这首诗在旧课本中是被删掉的,你们觉得该不该删?我们首先来看看采莲赋的翻译,看看采莲赋到底写的是什么?

采莲的是谁?(少女,少年)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文章里说“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那作者为什么回想起采莲的事情?(诗中的少男少女是可以自由地去追寻爱情,而且他们之间是欢乐的,他们在嬉戏游玩,这到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联系一下背景,当时白色恐怖,国民党在屠杀共产党员,迫害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大家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而诗中却是……)

裴多菲有过一句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西洲曲》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怜子情如水)咱们古典诗词总是追求一种含蓄之美例如刘禹锡的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借情人思念爱人来表达出作 思念家乡,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当然作者思念家乡也可看出作者的逃避,我们经常说“家是一个避风港湾”也可看出作者烦闷的心情还没得到解脱。

采莲的场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个世界,又是一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世界,可是作者却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他说“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还有“这到底让我惦记着江南了”

这就是作者感情的脉络:他首先是不宁静的、忧愁的然后去寻找宁静,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有着一点喜悦,可是宁静却被打破了,作者回到了现实,又忧愁了。

那作者的忧愁是不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者有没有撕心裂肺,歇斯底里,肝肠寸断,呼天抢地?没有,我们发现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就是说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都是淡淡的,古人曾说:“知人论世” 孙伏园说“朱自清他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也从来没有感情冲动的语调,虽然那时我们都在二十左右的年龄。”我们可以知道朱先生不像鲁迅,用锋利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脏,“大爱”与“大憎”批判地淋漓尽致,而朱自清先生是平和的,这与孔子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得不过分,忧愁得不悲伤是相通的。

第二课时

上一节课我们主要理清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发现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这是作者的情,那作者的情是怎样体现的呢?我们曾经说了这一篇文章以写什么为主的文章?(),嗯作者的感情正是通过景来体现的。

首先找找作者写景的文段。

除了这一段,还有没有是描写景色的?第四段写了什么?

同学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刚才找出的有关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的句子,挑出一句你们喜欢的句子来讨论一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句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

1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2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呢?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

这一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作者为什么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歌声和清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还有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笑脸是抹了糖的吧!”文章第五段还有一句也是用了通感

1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3“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哪一段直接写了荷塘的月色?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如果让你们来写月光,你们会怎样写?)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

第四句的像是不是不是比喻句?下面的呢?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比较

②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示推测揣度

③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表示例举

④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示想象

并不是所有的像字都是比喻句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喜悦心情。

游玩地累了,作者也该回去了,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一下


第三课时

我们第一节课主要理清了作者的心理脉络,我们发现它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发现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并且是喜忧与共,第二节课分析了作者的景物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运用,那景和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毫无关联的吗?他们是怎样关联的?(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在淡淡月光下看到的荷塘真的是那么美吗?这个是真正看到的荷塘还是作者心中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的荷塘,我们经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作者把他的感情融进了景物中,荷塘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内心的荷塘了)去过你们知道清华园荷塘中的荷花和荷叶就像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吃不饱

开篇作者一语道清了自己“心情颇不宁静”,心绪烦乱之时想起了平日凄清孤寂的荷塘。在别人想来,他所描写的景色定然为忧云烦雾所笼罩。而作者则不是这样静静的环境,正是“心里颇不宁静”的需要,在“淡淡的”月光中,平日“阴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就变成“今晚却很好”了。在思索中,明白自己要寻求“自由”,作者描写荷塘是朦胧的作者将自己的追求宁静的感情融入荷塘中,一切都是“淡淡的”自己苦闷之外的片刻怡静之时的淡淡的喜悦自然洋溢出来。同时,本是静谧的乐土,“自由的天国”却有“蝉声与蛙声”。作者只能感叹说“快乐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表露出自己心境之凄然。又由面前的荷塘联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当年采莲旧事,油然牵出一缕忧古思乡的愁绪,说“这到底令我恋着江南了”通过联想,再次将心绪投入实景,情景交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28b9a1358fb770bf78a55f9.html

《荷塘月色总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