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意象

发布时间:2019-07-24 12:09: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1、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表现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起。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天地一沙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的雄浑情景与浩瀚气势。通读全诗,我们会很容易发现本诗是写诗人垂暮之年漂泊的凄苦景况。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以乐景抒哀情。
  2、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是诗人哀思的借托,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前两句写出了一幅残阳暮日的悲壮情景;后两句则写出了一幅明星弯月的凄清景象。这两幅景象虽美,但一个可怜揭示了诗人真实的情感。暮时风景固然壮阔,然已近黄昏;夜时情境纵然美丽,独无人欣赏。以美景写哀景,哀意之深实在难以言喻。月在此,早已不可与诗相分离了。
  3、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的出现,常常将诗人的内心悲苦上升到一个极高境界。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人用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一句写出了一幅极度悲凉的情景,令人读到此句便感伤万千,月在此,功不可没。
  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其它咏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的诗词不还有很多: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等。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柳树的文学意象

  1.“柳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芙蓉又称为芙蓉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有道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我国古代诗人笔下,却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
俗语有云:大吐苦水。由此可见,有苦之韵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杜甫)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古往今来,水亦为许多诗人对友人寄以怀缅之意而用。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杜甫)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总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滚滚长江东逝水,写的是水之磅礴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

有雨中赏花的欢乐,也有雨中送别的忧愁;有雨中思念爱人的牵挂,也有雨中忧国忧民的伤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雨在孟浩然这个山水田园派大诗人的笔下,显得分外缠绵、细腻。通过听觉形象,诗人描绘了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其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跃然纸上。
如果说《春晓》中的雨是江南美景中的一湖静水,那么杜甫《白帝》中的雨便是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滔滔黄河了。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这里运用了民歌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雨翻盆写出了雨势的急骤,同时也暗写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似乎是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控诉,也体现了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借寒雨来抒发对友人被谪的愤懑和怀念之情。浥雨同时也为送别渲染浓郁气氛。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场朝雨,洗去了道路上的轻尘,也蕴含了诗人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不舍之情。朝雨和客舍、杨柳共同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也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自然环境。
在思念爱人的牵挂中,雨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李商隐《春雨》) 这首诗借助飘洒迷蒙的细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杜鹃残忍,专横,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宣城见杜鹃花 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 ,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二)古代诗人常借杜鹃表送别之意。江上送客白居易 (唐)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 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 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的无以复加。

(三)古人常借杜鹃以怀人。锦瑟李商隐(唐)锦瑟《锦瑟》文字锦绣华美,情意缠绵迷离,人以为悼亡为最多。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四)古人常借杜鹃以伤春。惜春杜牧(唐)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整首诗却写得伤而不沉。

(五)古人常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踏莎行秦观(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诗人有意识的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所以作者笔墨沧桑凄惋,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由此可知,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六)古人常用杜鹃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成都胡曾 (唐)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 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   杜宇,虽禅位退隐,国亡身死,却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似有不甘。哀怨凄悲,动人肺腑的叫声,怎能不让时主警醒呢?因此杜鹃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七)古人常用杜鹃寄寓征人未归之意。杜鹃花杨万里(宋)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暮春时节,杜鹃花开,杜鹃声起,声声不歇,啼血不止。满眼满耳尽是思人之事。诗人从对方切入,杜鹃泣血不停,征人滴泪不止,表达对征人的无限思念。

当然,杜鹃除了作为悲情之物的象征外,或为勉励,或积极进取,因数量较少,只好另当别论了。这里仅举两例。送梓州李使君王维(唐)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士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

猿啼

古代诗歌中写到猿啼时多指哀音。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凄怆、孤寂无以出之,故借猿啼而写出。
李白《远别离》: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李白这首诗开头即写娥皇、女英二女哭舜的故事。二女心中的离别之苦是何种程度呢?李白先用夸张,说这苦有万里之深;再从视觉写,这苦犹如日月无光,乌云惨淡;又从听觉写,这苦恰似昏昏烟雾中听到猩猩啼哭,淫雨霏霏中听到魔鬼长啸。猩猩即猿的一种。
杜甫《秋兴之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音查,义斫)。……”《秋兴》写于杜甫晚年旅居夔州之时,诗中多写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这第二首的前两联,写的是:身在孤城,落日西斜,遥望北斗,思念京华,在这样的时候,听到几声悲切的长猿鸣啸,禁不住泪如雨下。

 红豆 ,产于两广一带,又名相思子,形如豌豆,朱红色。古人常用来象征爱情或相思。.相思红豆是我国的独特的文化产品。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红豆悠久丰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来自这美丽动人的传说,更由于王维的《相思》诗而传遍古今,名扬四海。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根据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写就的脍炙人口的《相思》诗,它反映出那个历史时空的青年男女在确定终身大事时,以红豆饰品作为情物相赠情人的动人情景。从此,红豆成了纯洁爱情的象征。爱情无价,红豆无价。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患难与共分离后的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南浦长亭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长亭都喻指送别。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而长亭则是古代设在路边供人休歇的厅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0e264afe4733687e21aa12.html

《诗歌中的意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