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植物意象及其蕴意

发布时间:2019-02-07 00:06: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二〇一五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创作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不仅开辟了诗歌中写实与抒情的创作道路、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诗歌语言、表现手法以及体裁方面也有很大贡献。由《诗经》植物类意象所代表的的比兴手法,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为增强诗歌的含蓄性和形象性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加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经》中记载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许多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并且真实地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存状态,形象地传达了先民的情感世界

《诗经》中描写了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丰富的意蕴同时这些植物描写也有着特定的艺术效果由于《诗经》植物描写的丰富意蕴及强烈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诗经》在后世人们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故而,诗经中所描写的植物大量地被人们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由此形成了《诗经》中极为经典的植物意象。并且这些植物意象对于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植物蕴意

ABSTRACT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glory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 not only opened up a poetry of realism and lyric writing road, laid the status of folk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t also shown a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poetry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style. The metaphor tactics of plants, also become the mos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expression, it provides a great help to enhance the implicitness of poetry and iconicity. moreover, it improved the artistic charm of poetry. Recorded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not only many has high medicinal value, but truly shows the survival state of the ancient people, vividly convey the enclosed within the walls of the emotional world.

Described in the book of songs has a wide variety of plants, these plants have a rich meaning and describes these plants including the artistic effect. Because the plants depict the richnes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a strong artistic effect, especially the book of poetry in our liv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impact in people's lives. Therefore, the plants depicted in poetry to be a lot of people used to express certain emotions, resulting in a classic plant images in the book of songs. And images of these plants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literature of later 

ages.

Keywords: Book of Songs, plants, implication



诚信声明……………………………………………………………………………………

摘要…………………………………………………………………………………………

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

第二章 《诗经》中植物意象之意蕴…………………………………………………3

2.1 情之媒介……………………………………………………………………3

2.2 福德象征……………………………………………………………………4

2.3 征役载体……………………………………………………………………6

第三章 《诗经》植物的艺术效果……………………..……………………7

3.1 结构方面……………...…………………………………………………7

3.2 意境方面...…………………………………………………………..………8

3.3 情感方面…………………………………………………….………….10

第四章 《诗经》植物对后世的影响………………………………………………………11

4.1《诗经》意象的经典意义…………………………………………………………….11

4.2《诗经》意象群经典化的原因………………………………………………………14

4.2.1《诗经》的反复传诵………………………………………………………..14

4.2.2用诗:名物制度与礼制传统………………………………………………….15

结论…………………………………………………………………………………16

参考文献…………………………………………………………………………………18

致谢………………………………………………………………………………………19


第一章

情景关系(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在我国传统诗论研究中占重要位置,也是文学研究中探讨的重要课题。《诗经》作为中国抒情诗源头,在情景关系方面有着重要特色。《诗经》中所写之植物,与其开创的“赋、比、兴”手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情感、文化等方面解读,了解《诗经》中的叙事抒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诗经》的内在意蕴,能够使我们更加正确地解读这一重要的文化瑰宝。《诗经》中植物意象描写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展示了春秋以前(多指周朝)我国历史生活画面。《诗经》所记载的植物,在后代许多诗人的作品中仍可见到。解读《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不仅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周王朝历史发展过程,还能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加深我们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巩固了传统文学在现代学习中的地位,使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华夏精神得到弘扬。

叶舒宪先生的《<诗经>的文化阐释》虽然不是专门研究《诗经》植物意象的著作,但是其中也关注到植物描写,对于景物的文化意蕴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该书《爱情咒与采摘母题》一节,通过举例《诗经》中的《关雎》《卷尔》等篇目讲述了植物意象与男女爱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举出《柏舟》《大车》《葛生》《素冠》等篇目中的植物意象,分析了男女互诉情意的内容,阐明了从情咒到情誓的发展。在第七节《治病咒》里,讲到“鸟兽草木之名”。书中讲到“据统计,《诗经》中的习见植物名有132种之多” [1]。这说明了《诗经》在博物学和药物学方面的认识价值。如荇菜的叶及根皆可以入药,且能够解热利尿;卷耳能散风止痛;芣苢有镇咳利尿的功效,谖草能够明目安神,消肿利尿等。吕华亮的专著《<诗经>名物的文学研究》,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探讨《诗经》名物运用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艺术成就和审美趣尚。尤其在第二章第三节中着重讲述了“草木鸟兽鱼”[2]几类意象的文学价值及影响,这些对我的研究都大有帮助。

任力钧的《诗经景物描写谈》认为“诗经的景物描写绝不是孤立的,无论是从抒情作用还是画面表现看,景物描写都十分重要。”“《诗经》的景物描写虽还未能构成人们独立的审美意象,但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上绝不乏精彩之笔,它就像色彩斑斓的蝴蝶点缀在诗三百中。[3] 束有春的《多彩的诗卷》(诗经景物描写之一)着重剖析了景物,尤其是植物描写所反映的周王朝历史发展过程,展示了春秋以前我国历史生活画面[4]近二十年来《诗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语言学、写作技巧、思想内容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在《诗经》景物描写研究方面,许多学者都提到了“景与情”的观点,通过研究诗经比兴手法,阐述诗中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内在联系,并上升到中国传统诗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得在《诗经》中比重不大的景物描写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景物描写中的植物意象在现在的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也有所提升。

诗经》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思想或主流思潮的制约与影响,历代诗解者因为时代所限,解释《诗经》不尽复合原意,甚至做了一些曲解。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发现之前的研究总的来说都是从《诗经》植物意象群及其影响来写,然而对于植物意象的分类并不明显。意象包括“象喻式意象”和“描述式意象”,前人的研究大都以《诗经》中的象喻式意象为主,很少提及到描述式意象的作用。并且在讲到植物意象的作用时,虽然有提及到对后世的影响,如对后世园林的影响等,但少有提及《诗经》植物意向的定型过程,如“柳、桃”等。此外,《诗经》中植物描写在后继诗人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对寻常百姓文化生活的影响也不尽细说。

我们在研读前人著作时,必须带着审慎的态度,对前人的解说既不可盲从,也不可一笔抹煞。此,我的论文将总结《诗经》植物描写类型,从社会、历史、美学的角度阐释景物描写对诗人感情传达的作用,并论述《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对后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植物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二章 《诗经》中植物意象之意蕴

2.1 情之媒介

《诗经》中表达美好情感的植物意象颇多,主要作用在于植物传情。这些植物主要包括果实、花草等。《诗经》中男女表达情感互赠的果实多是娇巧玲珑、芳雅清香、令人喜爱之物,如木瓜、青梅、花椒。[5]

《卫风·木瓜》就以果实相赠来表达情感:投我以木瓜、木桃、木李,报之以琼琚、琼瑶、琼玖。对方赠予象征自己情谊的果实,便回赠比其价值高出很多的玉器。这种情感可能是表示爱情,也可能是表示友情,但都显得十分高尚和珍贵。这种情感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是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情谊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 [7]又如《摽有梅》中所叙: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6](P24)青梅酸酸涩涩,正是代指情窦初开的女子青涩的情感。诗中女主人公的求爱方式大胆而委婉,以青梅树上果实的多少来预示时光的飞逝、青春的流失,希望能够马上有心爱的男子及时来求婚。再者,《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 [5]以起兴的手法,抒写花椒之美。茂盛粗大的花椒树,枝叶繁密,碧绿的枝头,花椒子鲜红欲滴,随风飘动阵阵清香,采摘下来十分丰富。诗歌以此为铺垫,紧接着以椒喻人。比喻新奇恰当,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赞美了高大健壮的男子,人丁兴旺,子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那样众多。后两句对人物的赞美进一步深化,隽永含蕴,有余音袅袅之感。

《诗经》中关于描写采摘女子的诗篇亦有不少。在这些采摘诗篇中,最为典型的是采桑女子。《七月》中就有记叙: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6](P99)描绘出一幅明丽活泼的画面。而采桑女子这一意象对后世文学的桑林之作影响甚大,如汉乐府诗歌当中有通过讲述秋胡戏妻,其妻因鄙夷丈夫的行为,最后投井自尽的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女子高尚的情怀以及坚贞不屈的意志。曹植的《美女篇》中讲到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7](P449),借采桑女的命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此外,国风中的《采萍》[8](P33)采用问答体的章法,摇弋多姿,连绵起伏。生动形象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出来。而《采蘩》一诗中,则体现的是宫人们祭祀采蘩的艰辛,记录了她们夙夜在公[6](P17)的悲凉。

《诗经》中有不少诗篇爱情诗以美丽的的花草来传递男女情感。如《静女》[6](P48)一诗中第二、第三两章,让人们很是赏心悦目,诗中尤其注重写神写实。照理来说,彤管比荑草更为贵重,但男主人公却对受赠的彤管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的鲜艳色则,而对于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赞颂说洵美且异。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 [9](P59)显然,男主人公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诗中也有所提及,这荑草是心中的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的,物微而意深,自然比任何东西都珍贵。这些互赠的植物,不讲贵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在这里我们不妨说其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便是恋人红润美丽的面容,而那种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不做深究;而接受荑草,却能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心仪女子所传送的那种有着丰富内容的不同寻常的真情实感的深切体验。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彤管,荑草正是因为蕴含了浓浓的情意,才会被喜爱和珍惜。在我们看来,这种情感是一种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而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不为钱币,不图其他,只为追求简单纯洁的恋情。初生的荑草鲜嫩幼小,但终有一天会长成茂盛的草丛。这也意味着恋人之间的爱情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双方的情感也将更加的强烈。

弃妇诗是《诗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抒发了妇女们生活心酸吟唱背弃和被弃之苦,原始先民们用朴素而简单的语言表达隽永情感。而在这些质朴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绿色植物的影子[10]如《氓》一诗中就运用了的意象。其中说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6](P66)这是以繁茂时的桑叶来比喻年轻女子美好的青春时光以及恋爱初期对方情感的炽热。衰老败落的桑叶则比喻女主人公年老色衰于是被丈夫抛弃的悲惨现实。女子容颜逃不过岁月的洗礼,她的被弃是因年华已逝而并非德行不淑。但女主人公通过这一意象的运用,即使抱怨却又节制,她知道生物的盛衰规律因而对于自已的遭遇也接受。同时,诗人在遭到背弃这一现实以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后人进行劝诫,说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将男女爱情比作桑葚。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爱情也是美好的,可是人若过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还可以得到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这是多沉痛的领悟!此外,在《白华》一诗中也用到的意象,其中写道樵彼桑薪,昂烘于煁 [6](P164)以桑薪不得其用,兴女主人公美德不被丈夫欣赏,反遭遗弃的命运。学者王先谦有云:诗人每以薪喻昏姻,桑又女工最贵之木也。以桑而樵之为薪,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贵贱颠倒甚矣。[11]与自身命运相反,维彼硕人,想起那个妖大之人现在却媚惑丈夫取代了自己的位置,这一切实在都是煎熬人心的事情。因此这一意象在弃妇诗中折射出了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贴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社会生活。

2.2 福德象征

《诗经》中对鲜花硕果、松柏和其它具有才德的嘉树的赞颂与对恶草的憎恶之情一直绵延到后代文学作品之中。

宗白华曾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12]中国人在诗歌中的形象思维方式表现常是借物传情,寓情于物,因而十分的耐人寻味。随着先人文化素养的提高,审美观念的进步,人们开始用自然界美丽鲜艳的植物来形容女子的花样青春和花容月貌。“在青春飞扬的时光里,馨香的植物在相悦的男女之间传递着爱的香甜。如花的年华,芳香的爱情在烂漫的世界里开的如此热烈,细细品来,有如愿爱情的欢歌,有尚未遂心的忧伤,有离别时的伤感,情思蔓延,丝丝缕缕…… ”[5]

《桃夭》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简洁精炼。这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贺婚诗,以桃树的花、实、叶为比兴来表达对新娘的祝福,气韵天成且词彩绚丽。以桃叶的茂盛来喻新娘带来家族的繁盛,以桃花的浓艳来喻新娘的姿容娇艳,以桃实的圆润欲滴来比喻新娘有子富贵。细看来,桃树的生长过程其实也喻示着家庭的成长过程:娶来美丽的新娘、新娘生贵子进而多子多孙,给整个家族带来昌盛绵延,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整首诗歌贵在对新娘的颂赞,“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 [6](P6)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个“宜”字,掷地有声无可替代植物的插入使得诗歌有了生命,有了光彩。虽然《国风·周南·桃夭》的主旨,也有人认为这是先民进行驱鬼祭祀时的唱词,其内容是驱赶鬼神,使之回到归处,并祈求它赐福人间亲人。但总的来说,桃花、桃实、桃叶所代表的都是一种福德!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中说:“花卉等植物纹样为什么会成为女阴的象征呢?从表象来看,花瓣、叶片、某些果实可状女阴之形;从内涵来说,植物一年一度开花结果,叶片无数,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所以,远古人类将花朵盛开、枝叶茂密、果实丰盈的植物作为女阴的象征,实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13]而在古代,女子最大的功德便是繁衍子嗣,开枝散叶。《诗经》中许多花卉果实,实际都是对女子德行的美好象征。

又如《葛覃》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劐。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6](P4)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到:“妇人以其夫久从征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14] (P73)此诗第一节由茂盛的葛绵延到中谷,以黄鸟集于灌木欢唱的情景起兴,表明女子与夫家的和谐;第二节也是以茂盛的葛起兴,并说女主人公无论用细葛还是用粗葛织的衣服穿着都舒适,说明女子在夫家十分的勤劳手巧,持家有方。这两节所描写到的葛覃,象征的便是女子的才德。类似的内容《王风·葛藟》中也有提及:“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6](P81)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解释为“葛藟本蔓生,必有所依而后附,今乃在河之浒与与漘,无乔木高枝以引其条叶,虽足自庇本根,而本根已失,奈之何哉?故人一去乡里,远其兄弟,则举目无亲,谁可因依?”[15]葛藟的生活习性是攀附于灌木或树上,正是这样它的生长才更为茂盛,而今葛藟却不在适合自己生长的河边,藤枝蔓延却无所攀附,这就引起诗人的感叹。以此隐喻自己葛藟一样孤立,一样所处非所宜之地:远离家乡,孤苦飘零,无所依附,凄凉悲苦又感慨万千。葛攀附树木如同人依附家族而有依靠一样,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福禄,这里的葛又与福禄相联系。

《诗经》中的松柏四季长青,任凭风吹雨打和酷暑严寒,仍顽强挺立,志操坚贞,饱经世事沧桑也阅尽人间春色,是长寿和坚强意志的象征。如《小雅·天保》中就有记载:“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徧为尔德。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6](P121)朱熹认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骞,亏也,承,继也。言旧叶将落而新叶已生、相继而长茂也。”——《诗集传》。[14] (P105)这是一首祝福君主的诗,重在咏叹天降百福。人民安居乐业,君主施惠于下,百姓被君主道德感化,故臣子感恩戴德而颂扬君主的事业如月初日始般充满希望。小荷才露尖尖角,身体像南山一样长寿,如松柏一般长青。诗句极尽祝福之能,以此表明臣子对明君的爱戴之情。这几句诗因此也演变为后来常用于祝寿的吉祥语:“寿比南山不老松”,为青松立了一个恒久的长寿形象。而且松柏这种旧叶未凋,新叶又生,青青相承,深苍浅翠,也常用来比喻子孙绳武。松柏的特征是:木质紧密,主干挺直。因此历来被人们看作是上等的建筑材料。《诗经》时代松柏就已经大量被人们用于造船、建房和打造棺椁等。《诗经》中有大量描写松柏造船的句子,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6](P51)松柏造船,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希望由此看来,松柏自古以来便也是福德的象征。

除松柏、竹子、梧桐之外,《诗经》中还有以其它嘉树比喻能者贤人,以恶草喻恶言小人的诗篇。《鄘风·墙有茨》中:“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6](P52)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用比兴,以描写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开始,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下来又提到,这些污秽之言即便是被人知道,也不可宣扬出去,因为一旦讲出去就如扫墙上蒺藜被扎一样受到伤害。暗示社会政治及宫廷生活的黑暗。《卫风·伯兮》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6](P72)”。写一位妻子从不梳妆打扮,不是因为没有膏沐,而是因为丈夫征战在外,无法相见于是女主人公头发如同蓬草一样乱糟糟。在这里,“飞蓬”也具有了随风流徙、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的蕴意。

2.3 征役载体

西周时期,北方蛮夷入侵,战乱频繁。虽然最终王师击退了戎狄,但是战争的巨大破坏性,也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常年服役的士兵心怀忧伤,更多的是流露出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家庭的留恋。《诗经》中的植物与征役主题,主要“从植物与男儿征役之苦,植物与征夫怀归,植物与思妇思归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6]

关于“植物与男儿征役之苦”这一类诗歌,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采薇》。《采薇》可以说是三百首诗歌当中描写最精彩最生动的一首,程俊英曾说《采薇》一诗“是一位士兵在返乡中所作的诗。表达了戍边士卒久役在外,思归心切的思想情感。”[17]诗歌内容现摘录如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6](P123)

诗中提出战士久戍不归的原因是“玁狁之故”并将薇菜的生长过程作为时间参照物,暗示了将士戍守时间和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这里的薇菜代表着征人的情感,伴随着采薇由出生到长成,征人的思家情怀也与日俱增。薇菜刚发芽时,征人的思家情绪就已开始,只是在与外敌对抗的过程中,不得不舍弃小我,保家卫国。这个时候的思家情绪还能一定程度被战斗激情所冲淡;到薇菜蓬勃生长之时,士卒们的思乡的忧愁便如眼前的薇菜一样生命力旺盛,不可遏制地在心中生长起来,即“心亦忧止”“忧心烈烈”。然而到薇菜长成之时,膨胀的思想之情已经将征人的心折磨得苦不堪言,使他们的心情如生病一样痛苦。

思乡之情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之一。征夫怀归,就好像风中缓慢摇摆的柳条与亲人挥舞告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人征战结束归家时的情景。在回忆来时情景之后,不免黯然神伤,有着沧桑隔世之感。杨柳的依依不舍和战士惜别家乡之情浑然天成的交织在一起。杨柳不但是一种景物,而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载体。

在战争过程中,那些怀揣思乡之情的战士们忧心忡忡,独守家中的妻子恋人(思妇)也是望眼欲穿。为排遣这种思念之情,女子们便开始采摘萱草遥寄相思。如《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6](P72)女主人公思夫心切却又无法排遣,因为听说萱草能使人忘忧,于是想要将它种在堂屋的北面,希望能减轻对爱人的思念。可想而知,女主人公对远戍未归的爱人的思念已经浓烈到极致,痛苦得像生病一样,不得不找办法排遣心中的忧愁。此时的萱草,不单单是一种奇特的忘忧草,也寄寓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思念。《卷耳》云:“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6](P6)诗歌以从妇人采摘入手,委婉的表达了该女子内心的苦楚,她的内心一直在想像丈夫在外经历险阻的各种情况。这里采摘的苍耳即代表对爱人的思念,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媒介物,想要将这种情感毫无保留地传达给爱人,然而她不停地采摘,不断地装往自己的背筐,却始终无法装满。由此可见,她对爱人的思念也是无穷无尽于是她放眼望去,多么希望眼前出现期盼已久的爱人,但是路途迢迢,一眼望去始终不见良人归来。在望向远道而毫无希望之后,身心疲惫的她干脆将背上的卷耳弃置在大道旁,卷耳即是她的思念。她的情感满满的溢了出来,使她承受不住那种苦痛,于是想要放下思念,另外排遣。这里写到她弃置卷尔,以此来衬写怀人的焦虑和痛苦。

总之,无论是薇草、杨柳、萱草,还是卷耳,都成为了征人思妇在情感上的的寄托,从而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第三章《诗经》植物的艺术效果

3.1 结构方面

《诗经》中所记叙的植物,在结构内容方面的作用很多,如用在开头以调节韵律,唤起情绪、引起下文等。但多表现为以一种植物表示时间的推移、起兴(即触物兴词,客观事物出发了诗人的情感)[5]来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贯穿全诗等。

《诗经》中以植物起兴的作品中,许多植物并无实际蕴含的意义,只是在结构上起到调节音律,便于吟唱的作用。这类植物起兴是最为简单的一种,如《楚茨》一诗中,先言密密丛生的野生蒺藜,与下文提到的祭祀场景并无实际的联系。当然,在大多数诗篇中,植物意象总是有丰富内涵的,它们除了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外,还能够塑造意境。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不仅是“家”和“华”协韵引起下文,同时,用桃花的美丽娇艳,来比喻新嫁娘的美丽娇艳。桃花闹春,也喻示着婚礼当天的喜庆热闹。并且全诗的情感是喜悦欢快,用开得繁盛艳丽的桃花起兴,情感一致,烘托了喜庆的气氛。

再如《氓》一诗中,写到桑树和桑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6](P66)从桑叶青青描写到桑叶黄落的过程这里的桑叶并没有寄寓诗人的情感,但是却在结构上起到一定作用。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同时为下文诗人发出感慨“吁嗟女兮,无与士耽”以总起下文,有着紧密联系。“自然景物描写在结构上还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8]又如《伐擅》,这是一首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全诗一共三章,每章前三句以劳动人民伐木工作的场面为背景。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浓郁的反抗情绪,而且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并且这三章的劳动场景均有变化,所咏内容也有发展:坎坎伐檀兮,坎坎伐辐兮,坎坎伐轮兮[8](P86)。劳动场景先是砍伐树木,然后造车辐,再造车轮。这样,随着对自然劳动场景的变换,一个完整的、富有动态感的造车场面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类诗篇《诗经》常为三章,清人方玉润曾说道:“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15]诗人的植物描写恰如其分,在诗中起了联系篇章结构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关于时间变化,《采薇》诗中通过“作”、“柔”、“刚”展示了薇草从破土生出到茎叶幼嫩再到茎叶粗硬的完整生长过程,表现了一年内的时间变化。《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8](P98),该诗在每章的起首两句都用一幅画面表示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概念。“为霜”、“未晞”、“未已”描绘了露珠变化成霜,霜变化成水,水达到未全干状态的三个过程,生动地展示了从清晨到正午前的漫长时间。

3.2 意境方面

王国维在论词时就提出了“境界说”,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19] 并且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诗经》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专门论述“境界”的专著,人们对于境界以此也没有什么见解,《诗经》中的诗歌也并不是全都有意境,只不过说其中很少一部分诗歌具有了意境的某些特征。这一部分“有意境”的诗歌首先表达的感情是自然真挚的,其次是在抒发感情前以普通的草木和语言来营造气氛,便于抒情。“这其中包括能引发读者情思,即产生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这部分诗歌往往通过对某一或多个意象的描绘形成一幅幅生动连续的画面,富有故事性,形成有意境的故事。”[20]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摽有梅》[6](P24)这首诗中的梅子意象,通过梅子生长、成熟、采摘的三个过程,表达诗人的意愿和情感,使整首诗有一幅幅画面,成为一个有趣而完整的故事。诗中的“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仍然处寻觅。全诗三章,“庶士”出现了三回。“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指的是众多的小伙子。由此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呼唤爱情。如今梅子黄熟之时,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这不得不令人内心着急。青春流逝,主人公便以落梅比。梅从三成熟、七成熟到熟透落地,三个不同时间推进的过程,象征着姑娘对爱情的迫切渴望程度的步步加深,以及对婚姻标准的节节降低。梅子意象成为怀春女子渴望爱情之心情变化的象征。在此,梅子这一意象除了表示青春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主人公的心境,也营造了一种愈演愈烈的意境。“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三个过程展示了梅子由繁茂衰落这也正是在一遍遍提醒那些“庶士”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代无名氏的诗歌,想必也是深受此处影响的。

《诗经》中还有一些诗篇表面上没有去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读者的想象使这一景物清晰化,从而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比如《芣苢》一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苯营,薄言掇之。采采竿营,薄言搏之。采采芣苢,薄言桔之。采采芣苢,薄言齐领之。”[6](P11)这是一首记述农家妇女采摘劳动的诗歌,诗中生动而细致地描写了妇女们采摘劳动时的一连串动作,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但并未直接描写自然景物,运用优美而单纯的语言,采用回环复沓、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表现手法,配之和谐的音调和明快的节奏 ,创造出一种气氛来启发读者的形象思维。细读之,就能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田间风光画。诗人并没有使用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简单借助“芣苢”这一植物意象,描写了采摘过程以及采摘前后的动作,但读来却让人感到意境唯美而真切,深得自然之至味。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画面感,是因为诗人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融人到采摘环境和采摘过程之中了。这首诗的情感是作者在采摘过程中内心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情感,于是连空气中都充满着快乐的气息。这种意境的创造对后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也有影响,更加追求诗歌语言的平淡自然,讲求意境的创造,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个特征。由此看来,《诗经》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也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诗中所营造的氛围。

3.3 情感方面

《诗经》篇目中少有叙事的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诗经》可以说是一部抒情诗集,它所表示出来的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现实的热情,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人的创作。自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其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使得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成就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其大多篇章都有着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以先民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周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植物描写在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诗人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这些情感有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弃妇的深深的哀怨之情,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崇拜之情,征人游子的思家之情,对黑暗社会现实有力的控诉……这些情感的载体本文在第二章中稍有提及,下面将进行系统论述。
关于传情寄爱。在《诗经》中,不仅有大量的篇目提到花草植物,还有许多花草具备了一种传情达意的艺术作用《黍离》[6](P75)是一首征夫写给妻子思念诗,该诗通过一个征夫之口,娓娓道来他别妻离家痛苦和愁思,充分表现了他对妻室的思念。诗人服役在外,历经春夏秋冬各个季节,亲眼目睹了黍稷长苗到抽穗到结出果实的过程。服役时间年复一年,不免会触景生情。黍是女性的象征,这勾起了他长时间别妻离家的痛苦,思念之情和抱怨相互交织黍稷的成长过程也寄寓了征人满满的情怀,并且愈来愈浓。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十分高大,开出的花瓣颜色繁多,在古代也是女性的象征。《有女同车》[21]中将与我同乘一车的女子容颜比作木槿花,艳红美丽。这里,木槿花代表的则是诗人对同行女子的念念不忘之情。她的容颜美丽端庄,在诗人脑中萦绕不去,故而写下此诗。《诗经》里的桃,艳丽端庄。是男子有室,女子有家的象征。长久安宁的家庭气息里,有桃的包容、清香、日积月累的蜜露的喂养,古人取桃为诗,以此表达祝愿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愿望。《桃夭》中用桃树来比喻初嫁新娘。因为桃树结果甚多,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这种传统一直延留至今,现在有的地方女性出嫁时家人也会在她的被子里,枕头里放上花生、桂圆、红枣之类的食物,取早生贵子之意。桃树长势茂盛,桃花也鲜艳欲滴,结果甚多,象征着多子多福。《桃夭》贺女子出嫁,是对女子的深深的祝愿之情。这种情感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首诗歌,并且还有所增强。《桃夭》一诗喜庆,吉祥而又热烈。历来就深深奏响在历代出嫁的姑娘们的心弦上。

植物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之美,古代诗人经过不断的想象和联想,使植物的硕果累累、鲜艳色泽与女性的体态相关联。由此还暗示爱情的美好,青春的美好,融合了情感和感觉之后,形成了意象。传达了对爱情美好,婚姻幸福的追求和歌颂之情。

当然,《诗经》中也有多篇写弃妇哀怨的篇章。有人曾把“弃妇的形象”喻为枯萎的玫瑰,把她们的“爱”喻为凋谢的爱。女儿的命运如同一朵玫瑰,有含苞欲放、葳蕤艳丽、凋谢枯萎这几个过程。弃妇诗中的主人公的命运也正如同玫瑰一生的三个阶段,前两段是爱情美好,生活幸福,而等到花朵凋零,女子人老珠黄,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弃妇,留给自己的也就只有深深的痛苦和哀怨。《中谷有蓷》[6](P79)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蓷:益母草。指枯蔫的样子。这位弃妇在一个荒年被丈夫抛弃了却又无可奈何。该诗共三章,首句均以蓷的枯蔫起兴,反复吟咏,写妇人遭遇的可悲。诗中的这位妇人深感遇人不淑,追悔莫及,但处于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之下,她能做的,也只有慨叹、哀号、哭泣。同样,在《谷风》[6](P41)中有提到“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是“苦菜”的意思。荠则是指“甜味的菜”。两种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味道,比喻了女子在幸福的时候她认为茶再苦,也和荠的味一样甜的心态。在这里“荠”象征女子被爱时的快乐和幸福,“茶”比喻女子被弃的痛苦哀怨。这首诗与前面一首有所不同的是,女主人公没有后悔,而是大胆地控诉丈夫背弃诺言,遗弃自己的不耻行为。在传达自己被弃的痛苦时,借各类意象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写得凄婉动人。

植物意象在情感方面的艺术成就,还要提到《七月》[6](P99)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农业生产情况,不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各类意向的塑造都是围绕着一个“苦”字,从年初写到年终,按照季节的先后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们高强度的劳动和多种类的工作面。诗的二、三章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婉转,农家女子开始采桑。桑树在很多诗篇中代表的是希望,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因为“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里就涉及到当时的社会关系问题了。“公子”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所以桑叶一方面预示着姑娘们的美貌,另一方面传递着她们对自己人生不自由的担心

第四章《诗经》植物对后世的影响

4.1 植物意象的经典意义

“《诗经》中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仅再现了那一特定时期大自然的美,反映出那个时代们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能力,而且对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理想和诗歌艺术传统,促进中国山水田园诗的诞生和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4] 尤其是后是对诗经当中一些经典意象的继承,更加使得我国文学花园显现出繁花锦簇的特点。

《诗经》中所产生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但表现在写作手法方面的传承,还表现在经典意象的流传。“口头文学的作者们,习惯用套语来表达同一类景物,再用这类景物来表现或象征比较固定的思想感情,这景物,我们称作类景物”。 [22] 随着生产斗争的发展,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类思想感情也日益复杂,诗人们发现单靠原来的“赋”或“比”的创作手法,在表达日趋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已显得很不够用,这就促使人们去研究探索更多更恰当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新方法,这时候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法“兴”就开始出现了。《诗经》中运用到起兴手法的诗篇多先描写动植物意象。并且这些意象经过多次运用,就变成“类景物”。《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再运用到比喻手法时,必然会与其所比喻的事物有着一定联系。而这种联系会给人产生鲜明的印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思维印象。帕里-洛德理论认为,“早期诗歌的基本性质是口述的,而口述诗歌总的语言特点则是套语化与传统性。”[23] 《诗经》就具有深厚的口述文学创作传统。“类景物”在诗歌中多次重复出现,是以套语为基本形式构成的一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景物。由于《诗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其中的这些套语和动植物意象自然也逐步经典化。关于《诗经》植物的经典意义,我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总结:传递福和德的植物;表达思念与离别的植物;象征男女相悦的植物。

后世诗人对于《诗经》当中的抒情发愤之作的继承,最为明显的是爱国诗人屈原。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就有提到“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清人方世举在《兰丛诗话》中说过“比兴率依《国风》之花木草虫,《楚辞》之美人香草止而”,关名《静居续言》“《离骚》有风人之思,故托之美人香草,以见其悯世疾俗之志”。《诗经》中有不少诗篇以嘉树来象征德才兼备的君王,对其进行歌颂。美人则代表着美好的事物,虽然都出现在爱情诗中,但“美人”总是给人带来希望。以恶草来表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或残暴的剥削者。屈原继承和发展《诗经》中的这个传统,将香草比作有着深厚爱国情义的德高望重的忠臣,美人象征君王,而《离骚》中出现的“恶草”则代表的是那些阿谀奉承、扰乱纲纪的奸险小人。屈原曾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因此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离骚》[7](P151)中讲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以栽种兰草、秋蕙、芍药、杜衡、白芷等香草以喻自己为国培养的人才。这些花草植物意象寻其根本,都出现在《诗经》当中过。因为屈原对小人特别痛恨,因此诗歌中常以恶草来喻奸佞小人,“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以艾草暗喻小人,“荃蕙化而为茅”,将茅比喻成奸邪的谗臣。与屈原的生平遭际、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内涵就显得更加丰富。此外,《诗经》中的“松柏、竹、梅、兰、梧桐”等意象皆有表示高洁情操和美德的作用。《诗经》赋予松柏的品性,经过历代文人的创作加工演绎,已经沉淀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如“松菊延年,寿比南山不老松”都成为颂祷祝寿的习惯用语。松柏还比喻坚贞高洁,如“岁寒三友”“竹松承茂”等。直至今天,松、竹都表现为一种正直不屈的精神。尤其是竹子的意象更是被后世诸多文人颂赞,自《淇澳》[6](P61)以来,历代文人将竹寄寓自己高洁的品质。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竹子的象征意义始终是正气的。竹子象征着生命的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和柔韧坚强,代表着君子风度。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自己的住宅周围种上竹子,以示自己心态的坚韧以及情操的高洁。凤凰是上古的神鸟,代表着高贵和圣洁,梧桐是圣雅的植物,故凤凰非梧桐不栖。诗经中《卷阿》就有记叙:“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6](P204)这里凤凰比作贤臣,梧桐作为明君。描绘了一幅高冈梧桐郁郁苍苍,朝阳鸣凤宛转悠扬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君臣相得的和谐气氛。凤凰具有高贵圣洁禀性,只择梧桐树栖息的特性,后世诗歌中也多有赞颂。如《奉和圣制过宁王宅应制》“竹院龙鸣笛,梧宫凤绕林”白居易也有诗句“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凤凰栖居梧桐的特性随着时间的演变衍生出“良禽择木而栖”的深远意蕴。

关于传达思念的植物意象,最为典型的是杨柳。《诗经》作为源头开始,赋予了杨柳别样的蕴意。如《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勰在其专著《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一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的柔长多情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24]我国古典诗、词、曲等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深意,“柳”即“留”后代很多写离别之情的诗词歌赋也多借杨柳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挽留之深意。《采薇》之中写到的战士离开家乡戍守之时,杨柳树生长茂盛,随风摇摆,好像在挽留远行的征人。杨柳依依,表达的是恋恋不舍的心情。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7](P559)中写到“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都是以柳传情。与此同时,后代的诗词歌赋中也将杨柳关于表达“思念与不舍”的意蕴完美继承。如汉乐府中的《折杨柳》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P33)都是透过远戍边关的将士的愁苦,来以杨柳传递思念故国家园的思想感情。

关于男女相悦的植物意象。本文第二章在讲植物意象作为“情之媒介”时就有提到“木瓜,青梅”的传情达意之功。《诗经》中有许多植物含有表示相思爱恋的蕴意。

《诗经》中的兰、芍药。古人恋爱时,常以芙蓉、芍药赠之以表达对对方的爱慕之情《离骚》中讲到在追求宓妃时“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兰花芳香四溢,诗人以兰花赠之,一方面表明自己很注重个人情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求得美人之心。同理,在《湘夫人》中也可以看见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7](P166)这里写兰,也是为了获得情侣的欢心。古人赠送兰花给心仪之人,以求结得秦晋之好。再谈芍药!《诗经》中芍药早就与离情、定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世诗文中也一直对此典型意义有所继承。如江淹的《别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当中的芍药之诗[7](P409)讲述的就是下界有男女用芍药来表达爱意,吟唱情歌的故事。这里写赠芍药来表达离情别绪。

桃花在当今社会也常常比喻成爱情。从诗经《桃夭》中引申出来的象征新妇美好德行

的特征经过继承与发展,最终成为象征美好爱情的媒介。清人姚际恒评日:“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25]后代诗人就曾多次将佳人曼妙的身姿与桃树相比,将佳人美丽的容貌与桃花相提并论。或以此来表明自己对佳人的爱慕之情,或以此来传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4.2植物意象群经典化的原因

4.2.1《诗经》的反复传诵

《诗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息地广泛流传。一方面在于它的创作属于口头文学创作,群众基础十分深厚。由于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创作技巧学习,不免有很多诗歌中的词语、意象(前文提到的“套语”)是对前人的沿袭。再者,《诗经》中的植物描写种类繁多、缤彩纷呈。它们的药用价值和美学价值都十分丰富。在这些作品中,孔子最早关注《诗经》动植物描写的功用和美学价值,鼓励弟子学《诗》能够“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今用现代科学的分类方法来研究诗经中的植物的专著则有陆文郁的《诗草木今释》。

《诗经》时代的植物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在当时生产力条件的限制下,先民们日日夜夜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劳作,他们对大自然的情感十分丰富。有依赖敬畏,也有爱护欣赏等。长期与植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必然会使植物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传诵诗经的人们,先是学会认识草木植物以增长见识,而后因生活需要了解可享用的植物和要保护的植物。古人用植物医疾保身,也用植物祭祀祈福,还用植物来美化环境。诗经时代的劳动人民采集药用植物表现了他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在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医学设施不够完善的社会大背景下,中下层百姓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和研究一些有价值的药用植物来强健体魄和延长自己的生命。草木的药用价值在当时很受重视,比如劳动人民采艾蒿、贝母等植物用以治疗疾病;车前草、益母草等可以用来治妇科病;萱草能够使人静心,于是独自在家守望的女子们,就种萱草以忘忧。再如一些有香味的植物能够使人气定神闲,赏心悦目,古人采摘它们用以怡神或赠与他人。于是许多植物像“兰草、芷、艾、薰”等便附带了关心,爱慕等情感特征。

关于诗经时代的植物在园林建筑审美中的定型。曹林娣的著述《中国园林艺术论》

有论及:“殷王囿、圃已具备了后世园林的文化基因,如人工挖池筑台,掘迟养鱼,

只是范围扩广,主要借助天然景色,多利用自然草木和鸟兽。”[26]除天然植被外,空地

上也种植花草树木、瓜果蔬菜。而这些草木在后世建筑当中运用颇多,楠木、松柏、竹等种植在园林之中,不仅能使环境优美,还能给人赏心悦目的心境。当然,这些建筑材料的选取,也是与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生态习性、物候变化 [27]息息相关的。如许多园林中会在夏天栽种荷花,主要是因为荷叶的特质是“出淤泥而不染”并且荷花能散发出怡人清香,这类植物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直至后来才有了高洁志趣这一蕴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诗人们对植物的价值认识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创作方法。这个时候才深情体验到植物的特性,借景抒情,使一切描绘的景物成为他们美好情感的象征与寄托。

4.2.2 用诗:名物制度与礼制传统

《诗经》产生“礼”的形成确立时期。当时人民讲求礼仪,在婚嫁、祭祀等方面有了系统的礼仪体系,人民在交往中往往通过互赠礼物来传达真情实感古代祭祀多用水中植物,以祈求丰收,庇佑子孙。因此,许多祭祀的植物便带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往后的诗歌创作中形成定型。《周礼·天官·冢宰》:“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28] 周人在祭祀时多用艾、薰、蒿等有香气的植物,其目的是为了吸引神灵。正是因为得到了多次使用,这类植物便广为人知,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自然也就数见不鲜。随后的诗人也正是因为这类植物的特性而逐步使它们典型化,成为美好品德的象征。同样如“荇菜、蘩、萍”等也是祭祀诗中的典型意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地理环境和农业模式让人民的性格十分温厚内敛,因此他们表达各类情感的方式也十分含蓄。诗经时代的人民表达爱情不是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赠物来含蓄地向对方表明心迹,这种表达模式也极大地推动了赠答文化的发展原始社会的分工明确:女子负责采集瓜果蔬菜等,男子负责捕鱼狩猎等事宜。先秦时期虽然出现农耕文明人民大多时候还是会从事采集渔猎等一系列生产活动。《诗经》中许多篇目就是以采摘为主题,如“采葛,采藻,采蘋,采蘩”等闻一多先生在《诗经研究》中说“原始社会之求致食粮,每因两性体质之所宜,分工合作,男任狩猎,女任采集,故蔬果之属沿相为女子所有。”[29]可见女子长事采集,植物也就逐渐与女子息息相关,甚至发展为以果传情在《诗经》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婚配习俗。男女双方一旦相互爱慕,多说都会赠定情信物。这些定情信物当然取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之中,《诗经》时代的郊外植物十分茂盛。初春时桃花烂漫、暮春时卉木萋萋、清秋时蒹葭苍苍。其它植物如“木瓜、木桃、木李”“”“兰花”等也无不令人沉醉。这些草木植物多次被赠送与心仪之人,于是在后世的继承与发展中,便形成了特定的含义,即代表着爱慕之意。

由此可见,周代礼制诸如赠答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文化中经久不息,对植物意向的定型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以上论述我们能够了解到,植物意象虽然只是《诗经》内容的一小部分,但却是使诗歌成为一个浑融整体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诗经》是抒情之作,《诗经》中记载的植物意象是其抒情的手段。周人会精挑细选一些恰当的植物意象作为感情的载体,找到所选意象和诗人感情的一致,最终达到了意象(景)与情的统一。或者借一些景物起兴,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对整个诗境的创造,诗人情感的表达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如“杨柳依依”表达对家园的款款依恋;“桃之夭夭”传递对新娘美好的祝福;“苍苍蒹葭流露出君子的种种愁肠……挑选合适的植物草木意象传递诗人的喜怒哀乐,营造诗歌的深远意境,展现诗性的各类之美。这些作品情景交融,意境初生,对后世诗歌的艺术审美和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源于先民一致的情感表达和共同的心理体验,也深深影响了后代文学作品,虽然不同时代的人们生活内容、生活经历不尽相同,但源于祖先的精神风貌、爱憎欢歌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俗文学中的山歌俚曲,现在人们日常熟悉的事情以及人类天然的喜怒之情不管时间怎么变迁也都一直存在。随着《诗经》中植物意象蕴意的定型,后世文学对其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诗经》借物传情,寄寓在花草树木上的情感对后世文学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和启发,后世作品既继承又发展了《诗经》植物诗意化形象。”[5]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尔雅》于鸟兽,草木,皆专篇释之,而《神农本草》亦祥言其性之所宜用,可知博物之学,儒者所甚重矣。”[30]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鸟兽草木的实际作用确实不容忽视,我们的先民在长期采集、耕种、治病、建筑以及绿化的过程中,在郊外和原野上寻觅、会见佳人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次的欢乐悲哀中,沉淀成了我们共同的精神遗留。

通过对《诗经》植物类型的考察,我发现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往往又被人忽略的事实——所选植物多为农作物,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等,几乎没有一例如后世文人常赞颂的“梅兰竹菊”等观赏性植物的咏物诗。这意味着《诗经》中的植物首先是根植于周代农本立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现实的,具有功利性,故而广泛地分布于《诗经》的各个风格体式并且被反复吟唱。例如有了农事诗中对植物釆摘劳动的记述和一些类似致农经验的语句的出现。以此种种,都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周代的生活及礼制。

参考文

[1]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吕华亮.诗经名物的文学价值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3]任力钧.《诗经》景物描写谈[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2-31

[4]束有春.多彩的诗卷——《诗经》景物描写研究之一[J].南京社会科学,1994-08-15

[5]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08-05-01

[6]《诗经》[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7]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孙晶晶.《诗经》[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彭远利.《诗经》中弃妇诗所选用的意象[J].贵州大学学报,2011-7-25:195

[11]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02-01

[1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59

[13]赵国华.生殖文化崇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15

[14]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5]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9

[16]黄丹丹.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文化解读[D].陕西:西北大学20105:2

[17]程俊英.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7:463

[18]曹文江,尹建章.试谈《诗经》中的自然景物描写[J].许昌学院学报,1989-10-01:3

[19]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1:5

[20]王吉云.《诗经》草木意象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4:32

[21]孙滢.《诗经》植物意象微探[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2(4):8

[22]马煦增.初探《诗经》中的类景物[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0:73

[23]陈抒.《诗经》采摘意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4:12

[24]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78

[25]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25

[26]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14

[27]雷晨.《诗经》植物意境对园林植物造景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6

[2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3

[29]闻一多.《诗经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2(12)

[30]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89-690

致 谢

论文的完成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幸福快乐的。从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到正文的反复修改,可以说是把酸甜苦辣都经历了一遍。虽然也有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迷茫,但是依然在导师邹远志副教授、评阅教师小湘教授、各位答辩组的老师们、同学们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不断地有所进展以致顺利完成。看着论文的各个部分逐渐成型,论文整体轮廓逐渐清晰,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在此要特别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邹远志副教授。素来认真严谨的学术作风要求我每一个步骤和工作都要细心细致地完成好,以高标准来要求我,这样当然也促进了我从最初的选题到开题答辩再到最终定稿都能够比较顺利完成。在当初开题框架不是很成熟、语言不凝练的情况下,邹老师十分细心地为我修改批注,提出意见,让我在增强思维逻辑性、凝练

语句表达方面受益匪浅。真的非常感谢邹老师!您辛苦了!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评阅教师李老师。他们认真耐心的教学风范,随和温润的儒雅气质都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次作为我的评阅教师,也在论文的修改方面给予了我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论文的完善有着十分大的推动作用。非常感谢!

再次我要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朋友们和同学们。由于写论文需要大量的参考资料尤其是一些学术界的著作、论文和期刊等资料,除开我自己找寻到的,其他的一些我无法下载或者找寻到的资料都有在各位朋友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地找到。这对我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真的十分感谢!在行文中也会碰到一些疑问,他们都会细心地回答和帮助我,让我少走许多弯路。感谢同学们和朋友们的帮助。

然后我要感谢四年来教授我们各科课程的老师们。是你们认真严谨的教学,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尤其是一些老教授们让我见识到了优雅泰然的儒风形象,也让我对君子形象有了很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这也是促成我这个论文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的辅导员张旻老师,是她一直负责且及时地将各种有关的通知及资料上传给我们,这对促进我们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论文和其他各事宜都是至关重要的。

谢谢你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8cfac5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3e.html

《论《诗经》植物意象及其蕴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