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谈国家课标卷文言文阅读五年命题的基本特征1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遮谈国家课标卷文言文阅读五年命题的基本特征
——兼谈2011年文言文阅读命题的瑕疵
特级教师王吾堂
2011年国家课标卷文言文试题,几乎和去年如出一辙,着眼语境推断,考查更加稳定。
一、试题选材稳定
国家课标卷文言文阅读以人物传记为命题材料似乎已经成了不成文的命题定律。2007年至2011年依次是《新唐书·韦丹传》《晋书·嵇绍传》《宋史·朱昭传》《明史·花云传》《宋史·何灌传》,人物传记已经成为文言文阅读命题的首选材料,甚至可以说成为一以贯之的材料选择。
二、题型设置稳定
文言文阅读试题五年来一直是设置4道试题,在全卷中以此排序为第4到第7题。其中第4题考查语境中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第5题以信息筛选的方式,从证明与被证明、表现与被表现的角度考查逻辑分析和逻辑推断的能力。6题属于综合考查,即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因果分析与判断、目的分析与推断、条件分析与筛选等逻辑思维能力。至于第7题文言文翻译的主观试题就是考查文白转换的能力,有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有文言虚词意义和作用的把握,也有对文言句式、文言文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考查。
三、命题指向明确
高考命题的设置,大多是以分值仅为3分的小题蕴涵大含量的素养测试和大价值的能力检测,尤其是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计更是如此,通过分值为19分的四道客观和主观试题来考查文言文阅读的四个重要考点。
1.对语境中实词意义的考查
4题表面上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好像纯粹是识记能力的考查,其实还包含汉字构造、文言词法、文言句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修辞等多种文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考查了依据这些文言知识推断语境中文言文实词意义的能力。2010年国家卷第4A项“杖剑谒太祖于临濠”的“杖”其后有名词“剑”,便可推知“杖”应该是动词,意思是像提拐杖一样“拿着”B项“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由于“翼”之前是人名“华云”之后也是名词“太



祖”,运用句法知识可知“翼”肯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保护,掩护”而《鸿门宴》“以身翼蔽沛公”一句中的“翼”前有介宾短语“以身”,其后有动词“蔽”,故知“翼”属于名词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翅膀一样”D项“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的“徇”,我们根据“徇”之后是四个地名,便可以推知“徇”应该是动词,意思是“掠夺”地盘。再如2011年课标卷第4A“辽人常越境而汲”中的“汲”字,形声字,从“水”从“及”,意思是“取到水”B项“灌迎高射之,发辄中”中的“迎”,若能明白其后的“高”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高崖”,便很容易判断出“迎”的语境意义是“面对”D项“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中的“彻”,其基本意义有“通,透”“治”“毁坏”等义项,根据语境判断其语境意义应该是“穿透”
2.对逻辑证明能力的考查
文言文阅读第5题表面上是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其实考查了阅读理解中关于文字意义理解、语段关系的理解、材料内涵与表现结果的关系把握等文本内在关系的理解,如2011年第5题,题干问“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考生优先要明白“行事有成”的内涵和意义,再找逐一鉴别试题所提供的六项材料或者叫做六个句子与“行事有成”是否存在证明与被证明关系,否存在表现与被表现关系,其中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是不是可以证明何灌“行事有成”呢?从下文(辽人)“忿而举兵犯我可知”可知,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不能证明“行事有成”;其中②“或著崖石皆没镞”的语境是“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是不是可以证明何灌“行事有成”呢?非也,因为他的行为“射箭”并不是箭箭“著崖石”,而是“或”,有时候才能射到高崖而“没镞”至于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是他给朝廷奏章的内容,并不是写何灌的行动,故不属于表现“行事有成”的材料。
3.对逻辑推断能力的考查
2011年国家课标卷第6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试题所给答案是DD项属于无中生有,“何灌阻止溃退未成”无据。但C项也是不正确的,C项说的是何灌因管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职务和知岷州、复守岷,兼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职务的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对应的原文是“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



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意思是说皇上下令他运输三十万担的粮食到并塞三州,何灌认为“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的话又要用马车八千乘(运费太大),而此时沿边一带正是麦子成熟收获季节,希望用运费来提高价格在当地收购麦子,上奏朝廷,朝廷答应了何灌的请求。据此可知,何灌的建议并不是“将水运改为陆运”,而是建议改水运为拿陆运的运费提高收购价格在当地收购刚刚成熟的麦子。再看看A项似乎也有点问题,A项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第二句又有两个分句,其一是“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其二是“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问题是第二句的第一个分句紧承接第一句,虽然没有关联词,但选项中的两句话是否有因果关系,或承接关系呢?我觉得至少有先后关系。这三种句意关系不论存在哪一种都与原文意义不符,为原文中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何灌在先,何灌射技震惊契丹在后。所以说此题唯一没有问题的选项是B项,但试题要求选择的是“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再看看2010年国家课标卷第6题,同样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A项。A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犯了因果倒置、先后错乱的错误,原文是“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说明文逊战死后敌人才破城,敌人破城后华云才被俘。所以说解答这类选择题,应该遵循以下三步:首先要看清选项有几个句子或分句,并弄清句间关系,尤其是弄清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承接关系和时间先后关系;其次是对应比较看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不是有依据,句间关系是不是合乎原文所表述的关系;第三,审查选项所表述的结论,看能不能依据原文推断出来,可以推断的话,看依据是否充分,条件是齐全,目的是否遗漏。
4.对文白转换能力的考查
文白转换能力,即文言文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需要储备多方面的文言知识和能力,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2011年课标卷文言文翻译句子的选择,我觉得主要是从文章整体意义上考虑,选择能够表现人物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7d789d4a0116c175f0e4863.html

《遮谈国家课标卷文言文阅读五年命题的基本特征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