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转论坛:挺进“转型时代”

发布时间:2013-01-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军转干考试
军转论坛:挺进“转型时代”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中国经济历经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转型时代”

我们已日益强烈地感受着发展的“倒逼”: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倒逼,美欧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再工业化”的旅程,给中国制造平添了更大的压力;中国经济要素红利流失的倒逼,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等基本要素的优势已见明显弱化,高端的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尚远远不足;社会公平诉求、民生权利保障的倒逼,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底层大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期待,催生着全新的发展需求。

转型,已是发展的新的主题。

当下的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难得契机。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大刀阔斧,壮士断腕,纷纷行动起来。我们从战略性产业的新兴、低碳型经济的生长、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的突破中已经看到,机会之窗正在打开,希望之光正在升腾。

转型的内涵是明晰的:看宏观经济,是从投资主导走向消费拉动;看城市成长,是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看产业发展,是从要素依赖走向创新驱动。同时,转型的理念应当是务实的。尤其对传统产业在转型中的走向,应有清醒的把握。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绝非意味着摒弃传统产业;大力倡扬中国创造,绝非意味着逾越中国制造。

传统产业、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引擎,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沉重,绝不能轻言弃守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尤其是传统的中小企业,是激发经济活力、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还当为它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创造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要深深植根于既有的产业基础,并以现代科技去提升、改造、拓展中国制造。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它是坚实的转型基础,宝贵的转型资源。转型需要的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新生。比较优势可以转换,中国制造不会终结。只要它与多元拓展的市场需求相契合,只要它与不断推进的业态创新相融合,只要它与引领未来的科技变革
1





军转干考试
相对接,它就依然拥有无限生机。

转型的取向是相通的: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同时,转型的选择应当是多样的。转型不是口号,不是运动。毕竟每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不一,资源禀赋不一,人文背景不一,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样,转型就转出了发展差异化,转出了核心竞争力。

从区域看,有不同模式。苏南经济产业层次高,扩张规模大,体系支撑强,更有条件以上海为龙头率先进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崛起一条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浙江民营经济活力强,集群成长性好,可以提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典文本;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坚持“就地转型”与“就近转移”相结合,首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崭新模式,探索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行试点。

从城市看,有不同路径。有苏州、无锡的“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导向,有武汉、长株潭的“两型社会”的试验,也有重庆、成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探索。为什么不少地方新兴产业的起步,很快陷入一哄而上、产能过剩的雷区,踏进腾笼换鸟、鸟去笼空的盲区?还得举自己的旗,走自己的路,对接国际领先,张扬本地优势。

从产业看,有不同视角。或坚持产品价值提升:运用新兴技术、先进文化和低碳理念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和生态附加值。或探索产业业态创新:在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中,逐步形成更为多样的产业业态,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或注重产业空间开拓:引进来,走出去,深度整合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或追求产业生态优化:打造产业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配套,释放综合竞争优势。

转型的空间是广阔的:工业、农业,城市、乡村,企业、政府,都面临发展转型的时代课题。同时,转型的推进应当是系统的。它需要制度改革的跟进,需要人力资本的开发,需要创新能力的培育。

转型的支点在于市场机制的活力。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寻找其中的奥妙,政府强势主导有目共睹。但是,转型的深入,恰恰要以政府职能的深刻转换为前提,以市场功能的充分释放为动力,更多地依靠企业家的变革精神,依靠劳动者的素质优化,依靠市场化的倒逼机制。

2





军转干考试

应当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际,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着力于产业政策的引导、市场制度的建设和高端要素的供给。应当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建立技术、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在转型中闪转腾挪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转型的力量在于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成本的上涨不是坏事,我们还有人力资本的开发,人口红利的消减不足悲观,我们还有头脑红利的积聚。要紧的是,我们应当放眼更其广大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同样是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样承载着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希望,同样蕴藏着推进经济转型、实践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应当着力于新的比较优势的锻造,力于更具潜力的蓝领创新,着力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催生出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

转型的加速在于创新能力的培育。随着中国制造从低端向中高端推进,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从互补向竞争层面转换。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造宽松社会氛围,13亿多人口蕴涵的巨大市场需求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让全社会的思想激情自由迸发、聪明才智尽情涌流,中国经济当会在转型中跃上一个新的高度,闪亮一个新的时代。

3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cacb2dccbff121dd368370.html

《军转论坛:挺进“转型时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