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介绍 中英文

发布时间:2013-0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J简介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 1876年(光绪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吴长庆庆军幕任文书,后袁世凯也投奔而来,两人构成吴长庆的文武两大幕僚。1880年(光绪六年)春,吴长庆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见,张謇随同前往。同年冬,吴长庆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黄县。1882年(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遣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督师支援朝鲜平定叛乱,以阻止日本势力扩张。张謇随庆军从海上奔赴汉城,为吴长庆起草《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等的赏识。 1884年(光绪十年)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袁世凯留朝鲜接统庆字营不久吴长庆病故,离开庆军回乡读书,准备应试。 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267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社会改良实践的失败:安一域而无以安天下
核心提示:一生追求政治改良,渴望社会进步的张謇,晚年却生活在军阀割据混战,专制黑暗超过前清的魍魉社会之中,其心情非常痛苦、抑郁。但是这位赤诚的爱国者,还是力尽所能,坚持不懈地反对战乱,为争取和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休战呼吁。
本文摘自:《张謇传》,作者:刘培林 张德义,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1912年— 1921年的10年间,大生企业系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1918年—19214年间,大生纱厂在海门常乐镇南扩建第
三厂,并拟在四扬坝扩建第四厂,在天生港扩建第五厂,在东台扩建第六厂,在如皋扩建第七厂,在南通江家桥扩建第八厂,于吴淞扩建第九厂。
在实力雄厚的大生纱厂支撑下,张謇以讲求实效的经济思想头脑和敏锐灵活的经营方式全方位投资经济社会各部门。
他投资盐垦公司,先后创办大晋、大豫,大赉,大丰等70多个盐垦公司,南到长江口附近的吕四场,北到海州以南的陈家港,包括南通、如皋、东台、盐城、阜宁、涟水等县,土地面积455万亩,投资总2119万元。
投资金融业:为解决新办企业的资金需要,大生系统1897年开始筹办淮海银行,191911月正式营业,董事长为张謇之子张孝若。连锁企业:大生企业集团除辛亥革命以前创办的重工、交通、食品、机器、印刷、文教、卫生、福利等企事业单位外,自1912年以来,先后创办与棉纺织业息息相关的许多连锁企业。为了适应大生公司的运输需要,张謇等陆续筹建大达轮船公司,大储栈等储运企业,以及许多服务性企业。1920年前后,张謇实业建设进入鼎盛期。当时他身兼南通实业、纺织、盐垦总管理处总理,大生第一、二纺织公司董事长,通海、新南、华成、新通等盐垦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理、南通电厂筹备会主任,淮海银行董事长,交通银行总理,中国银行董事、大生第三纺织公司董事长等等职务。为开辟国际贸易市场,张謇还先后与美国前任驻华公使芮恩斯磋商,重新规划、建立中美合办银行及太平洋航运业。

尽管向海外扩张的计划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生资本集团在国内却是首屈一指的大企业,成为长江三角洲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综合性企业。
在中国民族资本棉纺工业初创伊始,即险象环生,纷纷失败的困难时期,惟有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取得真正的成功,并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民族资本企业系统。它犹如昏暗中出现的一点星火,在近代中国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社会经济变革初期,为摸索前进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一线希望。它向国人证明:在同等的历史条件下,实业家是否具有明确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张謇兴办实业,创建大生纱厂,是为了“通州民生”,“民富国强”,“图存救亡”。 在此崇高目标的推动下,给了他历尽千辛万苦,艰难创业的决心和毅力,大生生产以后,又以高瞻远瞩的企业家精神和风度开拓前进,为大生制订了经营企业的总方针和灵活的经营策略,从而在面对日商和沪商在南通竞购原料棉和推销棉纱的激烈竞争中,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市场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至本世纪20年代初,张謇成为“中国第一个实业大 ”。对此,毛泽东也给予了肯定。他在50年代中期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过有4个人不能忘记: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不能忘记卢作孚。这是基于历史事实作出的客观评价和结论。1921年,正当张謇踌躇满志地筹备举办来年南通自治会第25年报告会,借以纪念自己70大寿的隆重时刻,通海地区突然遭到特大台风暴雨,以后又
是连续4天“疾风盛雨 ”,接着又遇秋潮大汛汹涌而来,外江内河同时泛滥成灾,使得张謇苦心经营的农垦,水利等地方自治核心事业毁于一旦。张謇面对自然灾害的严重打击,并不气馁,他决定将报告会时间推迟到1927年作为南通地方自治30周年庆典。
张謇希望今后5年期间,能够恢复破坏的农垦、水利工程,使大生资本集团达到更加繁荣兴旺的目标。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却是大生资本集团走向衰败的开始。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加剧了对华的经济掠夺,通海关布庄销路大大萎缩,使大生纱厂逐步失去了通海关庄布生产这个棉纱市场。
1922年,一个惊人的消息突然传出大生企业系统的两大盈利企业——一厂和二厂都出现严重亏损,一直被张謇视为财源利薮的盐垦事业,由于资金需求量大,又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性,水利工程尚未完全解决,如遇风潮大灾,多数赔累不堪,只好将这种“盐垦拖欠”转嫁到大生纱厂账册上,永无归还之日。由于大生纱厂历来实行“得到全分”的方针,严重削弱了企业本身的资金积累,特别是大盈之年自治锐进,又使大生企业摊子铺得太大,选成“事大本小”的尖锐矛盾。因此面对巨额亏损的困境,大生资本集团只有到处求援借债,以求苟延残喘。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债务如山,责难纷至。张謇在穷途末路上,只好将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利用外资”上。他先后与日本、美国商谈货款事宜,均未成功。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1924年大规模的江浙之战和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火一直延烧到张謇赖以生存的长江口,大生资本集团,不但销路受阻,并因这些军阀多次
来通,频加勒索,对已处困境的大生资本集团无异是投石下井的致命打击。
1925年,大生资本集团终因资不抵债,停产的厄运降临了。大生资本集团向雄心勃勃的江浙财团提出清资还债。当年7月,由上海方面的中国、交通、金城、上海四行和永丰,永聚钱庄组成债权人团,全部接管了大生厂。不幸的是,江浙财团也无法使这个老迈衰疲的大生纱厂起死回生。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日本纱厂的排挤下,大生纱厂依然产销两困,不久落入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手中。通海地区的企业王国在军阀混战、哀鸿遍野的情况下走向最后崩溃。
一生追求政治改良,渴望社会进步的张謇,晚年却生活在军阀割据混战,专制黑暗超过前清的魍魉社会之中,其心情非常痛苦、抑郁。但是这位赤诚的爱国者,还是力尽所能,坚持不懈地反对战乱,为争取和平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休战呼吁。
1918年他在护法战争前后,向南北双方发出劝和通电;1919年向齐燮元、卢永祥等江浙督军发出停战通电;1920年先后建议南北双方举行和平谈判和力劝直皖两方休战的通电;1921年再度劝说南北息争,参加张一麟等发起的“国是会议 ”,支持张绍曾等在庐山召开各省会、教育会、农会、商会联会, 举行的“和平会议”;1922年,劝阻直奉和江浙战争的通电;1923年,再度劝阻江浙战争的通电;1924再三劝阻奉直战争和江浙战争的通电;1925年劝阻南北军阀大混战的通电。但都未产生实际效果,他深感自己历年寻求和平的愿望终成泡影,内心充满对乱世的愤懑。为了在全国性战乱中保全通海一隅的安
宁,张謇不得不周旋于各派军阀之间;为了发展实业、教育和地方自治,他又不得千方百计寻求各级政府的庇护和维持。
尽管国内形势如此险恶,张謇对于欧战以后东西方列强的对华扩张计划仍未失去警惕,特别是对日本的侵华图谋格外关注。1919年,他通电反对皖系政府的亲日卖国外交,痛骂他们“悬‘亡国奴隶’四字为帜,无南北无智愚不肖皆耻之,行见举国沸腾也“。1921年太平洋会议即将召开,他虽力辞北京政府赴会充当高等顾问的任命,但却坚持出席“即将撤废二十一条协约及收回胶济路自办”的大会。他呼吁各派势力停息内争,捐弃前嫌,共同对外。1924年,尽管他正在加紧谋求日、美两国给予巨额贷款,但仍然公开谴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他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租界,领事裁判权以及关税协定等等。但是他的呼吁与劝说,在列强分赃、弱肉强食的巴黎和会上,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成果。
现代学者对张謇的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添加日期:2013-4-12 点击数:140 添加人:lsy



核心提示:1995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张謇的评价已上升为杰出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先行者之一。
本文摘自:《南通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01
,作者:周月思,原题:对张謇
历史定位问题的思考
1987年到2000年的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南通的纪念会的论文和有关讲话,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近20年来张謇研究的成果,如果对这四次会议的研究成果从范围和深度上作些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又各具有不同的特点,总趋势是沿着由浅入深的轨迹发展的。
1987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993年在南通召开的纪念会,还主要把张謇作为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革家进行研究。这样做并没有错,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些都是张謇以其毕生精力所从事的创新事业的主要内容。
再说,对历史人物特别是其活动涉及诸多领域人物的研究,总有个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从具体到概括抽象的发展过程,因而也是符合研究工作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的。但是,如果对张謇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把他作为一般的实业家、教育家进行论析,是不可能反映他全部活动的特点的,也就无法对他的历史作用作出总体评价,因为这些具体领域的活动,只是张謇全部活动的一个侧面,又都是服从于他全面改造旧制度这个总目标的,因而也就难以对张謇作出准确的历史定位。
19958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张謇的评价已上升为杰出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先行者之一。这一评价概括了张謇全部社会
事业的实际,反映了他对旧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高度,既不否定他在办现代实业、教育等具体业绩,又恰如其分地把这些事业视作他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达到了局部与全局的统一,从而也就把张謇与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实业家、教育家区别了开来,这无疑是张謇研究的一大进步。
2000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第二届研讨会上提出的“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的观点又有了深化,认为“张謇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值得以此为主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力求给张謇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顺应和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提出了不少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思想创见”、“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现代化事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先导的地位”和“较好地实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转型特点”等论据。
在这届研讨会上,还有学者提出了“儒商”的新概念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从论者的说明和解释来看,所谓“儒商”就是以儒经商;张謇高中状元后,本来也有可能走向宦途显赫,但他却淡泊仕途,毅然返回故里,把一生奉献给实业、教育与其他革新事业,是对儒家传统的扬弃,首先表现在放弃“学而优而仕”的官本位思想,从民间事业入手,谋求国家的复兴,以一个具有状元的崇高地位的在藉绅士,从事现代商业活动,是儒家精神和商业实践的高度结合。

还特别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儒家精神,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负责的精神,也就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传统。他们以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为了民族的复兴,而从事现代化的努力。由此可见,所谓“儒商”,就是指出于振兴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扬弃了儒家官本位传统,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农工商等经济活动和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儒者。
从张謇的经历来看,他确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儒者,后来为了民族的复兴而辞官从商,并毕其一生从事于现代化事业的开拓,是符合“儒商”的概念的。问题在于“儒商”这一提法能否切合张謇全部社会事业的实际?能否准确反映张謇历史评价的整体特点?对此,我有如下几点疑问:
第一,“儒商”的标准如何界定?张謇生活的时代是个重士轻商的时代,弃官从商的儒者肯定是极少数。论者既称张謇是清末民初那一代儒商中的出类拔萃者,就已肯定这类儒者已构成一个群体,并非个别少数人。那么按上述标准来衡量,除张謇外还有哪些具体人物可以列入?如张之洞,他也办了许多具有全国影响的现代化企业,但史学界已把他界定为“洋务派官僚”。如果因为他是个大官,又没有弃官下海,因此不能列为儒商的话,那么盛宣怀呢?他也是儒者出身,先当了官,后从商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不同的只是他仍保留有官的身份,史学界曾把他界定为近代买办官僚,如按“儒商”的标准来对照,我们该称他为“儒商”还是“官商”?又如在弃官从商的儒者中,
不乏主观目的主要是为了个人敛财聚富,但客观上却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国家的进步有一定贡献,我们又该称之为什么?
第二,名与实如何统一?“儒商”中的“商”字,顾名思义应是指商业,正如论者所称的以一个具有状元的崇高地位在藉绅士,从事现代商业活动,“以儒经商”。但即使完全跳出字面含义的束缚,把教育文化事业也包含在内,也还是难以全面概括张謇为了振兴国家、图存救亡的政治目标而对旧制度进行全面改造的特点。
第三,能否说张謇已完全扬弃了官本位?称张謇为儒商,就是说他已扬弃了儒家官本位传统,已“下海”经商和从事其它社会事业,不再是个官了。但从张謇的实际经历来看,且不谈五四前后他所兼挂的许多带荣誉性的社会职衔,就是从1895年开始创办大生纱厂、走上办实业的道路之后,先是在二十世纪初倡导君主立宪运动,担任过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又先后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实业总长和北洋政府的农工商部长,还兼任过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务,可以说他一直具有官的身份和地位,从未与官本位真正隔绝过。也正因为张謇一直拥有这种特殊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才使他能广泛结交各级军政界要员,周旋于官场,还能径入清廷对摄政王载沣“进最后之忠告”;当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可以争取到官府的一定支助;也才有可能为他所创办的企业申请到一定的垄断权。如果张謇仅是一个与官本位无涉的商人,以上这一切是根本无法办到的,何况他办大生纱厂从商之始,还是出于张之洞的授命。当然,张謇开始投身实业
后又当过官,又一直与官场打交道,目的是为其政治斗争和社会事业服务的,与一般的官员是有所区别,但称他已扬弃了官本位,好像已与官无涉,仍令人感到很勉强,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
第四,如何反映张謇在政治方面所作的斗争?张謇的全部活动,既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公益等社会性事业,又有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争取社会进步坚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方面的斗争,从而构成张謇爱国主义思想所特有的丰富内涵。“儒商”一词和“张謇是儒商”的提法,既难以概括张謇全部社会性事业的活动,又无法反映他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因此,需要作进一步探究。
Zhang jian is Late Qing dynasty schola China famous modern industrialists, educators, advocates "industrial national salvation. 张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

He started life more than 20 enterprise, more than 370 school for our modern national industry, the r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education, to make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called the "top industrialists". Chairman MAO when it comes to China's national industry once said: "light industry can't forget the zhang jian.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南通的张謇”

Thirty-one years guangxu period (1905, he established the first domestic in tongzhou, nantong museum garden museum.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Zhang Jian (politician
Zhang Jian (Chinese: 张謇; 1853 - 1926, courtesy name Jizhi (季直, sobriquet Se'an (啬庵, was a Chinese entrepreneur, politician and educationist.

Biography Zhang was born in Haimen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in 1853. He took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Qing Dynasty and attained Zhuangyuan, or exemplar of state in 1894, and subsequently served in Hanlin Academy. In 1909, Zhang was elected the chairman of Jiangsu provincial parliament. In 1912, Zhang drafted the Abdication Edict for Puyi, the last emperor of China. He was appointed as the Minister of Enterprise of the temporary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3, Zhang became the Minister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nd Minister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 Beiyang Government. In 1914, he served as the director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chievements Zhang founded the first normal school in modern China, Nantong Normal College. He established the first private museum of China, Nantong museum. The ideal he advocated, "Enterprise as Father, Education as Mother",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history. In his life, he founded over 20 companies, and over 370 schools,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modern China.

Zhang Jian, Wade-Giles romanization Chang Chien (born July 1, 1853, Haimen, Jiangsu province, Chinadied August 24, 1926, Nantong, Jiangsu, a leading social reformer and industrial entrepreneur in early 20th-century China. Zhang received a traditional Confucian education, and in 1894 he passed the top level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The following year China was defeated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Zhang retired from office to develop industry in his native Jiangsu and make it an example of modernization for all of China. With government encouragement and tax benefits, he built the famous Dasheng (Dah Sun Cotton Mill, which became the only ... (100 of 211 words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6508105866fb84ae45c8d32.html

《张謇的介绍 中英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