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记

发布时间:2018-05-26 18:19: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生才刚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马上接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百位又不够除比较困难。所以我先采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够除,让学生先尝试列竖式,然后采用集体订正,讲解。这时板书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白①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②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③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其次再教学百位不够除,这是要得知另一方法:④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小于除数,要看前两位,这是要让学生明白商应该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当学生明白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上了,那么他们就自然会懂得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一下商是几位数跟什么有关系,然后让他们判断书本上的练习十三1题。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快。

  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存在以下问题:①竖式没有写完整,②数位没有对齐,如

  ③还有少部分会出现移两位下来的;余数大于除数的。

  采取措施:让学生多练习,多说计算方法,逐步达到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我认为所有知识都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亲身体验出来,在这里我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生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例如,在新课开始时,我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可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下发现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在教学时,我能够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一是能改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将例题中的两题同时出现,便于学生比较;二是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例题中进行,此时我不直接告诉,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创造条件地展现学生的聪明才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进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在试一试、辩一辩、算一算等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了“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规律,掌握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连除应用题

连除应用题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解决连乘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连乘应用题的逆向思维。

   在列式计算时我都让学生尽可能的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要求出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在解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义,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说不清楚,只有那些好的学生才说的出来。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先是让他们找条件,学生找出条件后让他们从三个条件中找出两个向关联的条件,看看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求出什么问题;之后再利用新求出的条件和刚刚没有用的条件和起来解决问题,也就是找条件求问题,这样下来学生会说多了,经过几个题的练习,有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特点,学会了解决连除应用题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学生更多的是积累了解决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经验,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在应用题的学习中得到本质上的提高。部分学生当他们一拿到没有见过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还是无从下手,毫无解题思路。令我感到很无奈。


年、月、日

年、月、日是在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年、月、日的相关知识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挖掘可以为学习所用的素材供应学生学习。

我采用了四步教学法,即猜一猜”“说一说”“认一认填一填。我先安排猜一猜的活动,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通过说一说激发学生已有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再进行认一认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系统的整理;最后,安排了查阅年历填一填的活动,通过学生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份天数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还介绍了一些记忆方法。如:让学生利用口诀和自己的拳头来进行记忆。

这节课虽然比较成功,然而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的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大胆地打开门窗,让现实生活的灿烂阳光照亮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学习活动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从生活中走来,在生活中发展,为生活而服务的,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去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


平移和旋转

1、数学来源于生活

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导入时我运用了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火车、火箭、大风车、钟摆等的动画),并且用手势模仿着做做它们的运动方式,初步让学生感受平移与旋转的区别。我深知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所以在教学中,唤起并激活了学生的已知,自然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生活经验转变为数学现实,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来源及应用,使学生亲其所学。

2、知识来源于探索

当学生明白了平移与旋转运动以后,让学生观察“小房子”图,观察平移的方向以及距离。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获得知识。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在“做中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两位数乘两位教的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在教学中,我通过复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引出乘数是两位数乘法,先让孩子猜一猜计算方法,动笔试一试,,再查阅书本中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顺序,从而掌握乘的顺序,重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在实际教学时,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是部分学生仍有困难。我将在课后和练习课中再做个别指导。


观察物体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 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认识千米

相对于之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就比较抽象了,1千米的长度再也不能通过身体来记忆,只能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及河流的长度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并通过推算,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通过亲自走一走,可以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会千米和米的关系,200的跑道,走5圈就是1千米,从而认识到1千米1000,真正体验和感悟1千米的实际长度。体验千米的应用,学生对于本节知识也比较感兴趣。最后,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更有概念,我请学生课后去操场走出一个1千米,放学后在家附近也走一下1千米,使数学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千米的认识除了在课上了解,课后的查找资料也是对理解知识很有帮助的,回家后学生们还要借助网络或书籍了解一下河流等的长度。


认识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的质量单位的基础上安排的。“吨”对于学生来说平时没有接触所以是一个比较模糊也比较难体会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吨”的实际意义,我通过猜测家长和老师的体重、让学生尝试抱同桌,一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初次感受吨。在新知学习中,通过搬运课桌,抱抱你的同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吨,使学生对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在亲身经历体验中理解并掌握新知。

通过教学,学生对吨的认识还比较深刻,能较好的完成课堂作业,正确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而且基本能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学生自己动手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倍增,学习的知识也会很牢固,但对于平时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吃力,甚至有的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机会在里面起哄,所以这样的活动必须精心组织,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玩与学的关系,善于控制课堂,真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之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何谓完全?什么是对称轴?对称轴具有什么特征?在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中,学生被迫浅尝则止,根本没充分体会什么是重合完全重合。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对于如何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存在很大的疑惑。完全重合就像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无论是导入还是新授环节,总觉得太粗糙,缺少了一些数学味。

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只有我们俯下身来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撷取学生身边生活中的事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才会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感悟、深刻的体验,才能最终将这感悟、体验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终生,受用一生。所以以后的教学应加大学生在折和减方面的训练,以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认识分数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第六册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本课内容包括例1: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想一想:4个桃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本课在教学例1,学生似乎都能理解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但当教师问:分母4表示什么意思时,就有学生回答:表示4个桃子。在此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把4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1/4,是这盘桃的1/4。”接着,在教学“想一想”时,如果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4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有的学生就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4个桃的2/4,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也出现类似的错误。学生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这也成为本节课教学的难点。那么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扩散学生的思维呢?在二次上课时,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动。教完例1后,并没有马上进入想一想。而是出示:一盒有8个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的几分之几。一盒有12枝铅笔,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的几分之几?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分子,分母各表示的意义,明确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扩散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学想一想时,当学生再出现2/4时,我觉得可以让生比较1/22/4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要用1/2?明确把四个桃看成是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 每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1/2,接着可以再问学生, 6个桃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有8个桃,12个桃呢?桃的数量不断的变化,可为何结果都是1/2?让学生又一次扩散思维,突破难点,明确不管具体有几个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得出过程应当充满着学生的智慧。在设计时,我是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希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但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很好的把知识做透做实,比较急于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出现,作为一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所要做的,不是要告诉学生什么,而是听听学生发现了什么,通过数方格填表格的活动做好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当然这样的过程绝对不是为了把学习单上的内容填完整、汇报,要的是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在布满方格纸的图形中你这么填,你是怎么数的?到最后一个只出现了行和列的长方形你又是怎么得出他们的面积的?通过这样的数的方法你发现了什么?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从而引导推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其实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关键是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


平均数

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认识小数

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58fbaf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e.html

《教后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