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发布时间:2020-07-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1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2. 主旨、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这首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 诗人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为什么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答: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之大、风之猛烈和风之无情。
6.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



答:“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表现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7.对于南村群童的举动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以群童的顽劣、无所顾忌来表现诗人的年老无力;群童是无知的,当时的社会背景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就作者来说是无可奈何的。(意对即可)
8.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答: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 ——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9. 请说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表达作用。
答:景物描写,①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实写自然环境,描绘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渲染凄苦的氛围;②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心境,愁苦的心情;③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或为下文作铺垫)
10.“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请你简要地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答:安史之乱;从755年开始到763年结束,是当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发动的反叛朝廷的叛乱,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
11. 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 答:作者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天亮,反映了作者眼前生活的艰难。
12.“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请说出它的意思。
3



答:①茅屋漏雨,在风雨中飘摇。②“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国势溅衰,也在风雨中挣扎。
13. 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答:直抒胸臆,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1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答: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5. 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答: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16.请简析本诗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特点。
4



这首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
17.本诗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
答: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更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8.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答: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19.有人说,这首诗中诗人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0.理解性默写
①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②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呼喊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表现诗人受欺辱却无奈的句子是: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来倚杖自叹息。
5



④诗中写秋天阴晦、预示秋雨将至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描绘雨至屋漏情形的句子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⑥作者追忆自己生活坎坷的经历、表明时局动荡的句子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⑦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2.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6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b5abc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c6.html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