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战略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04-26 10:01: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战略对策研究

  一、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形势与趋势

  1.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成为知识经济两大增长点和两大主导产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取代传统的制造业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和趋势:

  第一,随着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文化产业日益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新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0年美国的版权产业达到4572亿美元,占GDP10%,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1994年,美国的音像业成为仅次于飞机出口的第二大出口商品。据19998月《环球日报》报道,美国电视节目生产制作量占全球的75%2001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达700亿美元。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1/4是文化企业。日本的音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二大产业,其文化娱乐业经营收入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产值,成为日本新兴支柱产业。后发达国家韩国,提出文化立国战略,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进行培育,不仅在研究规划、政策制定上,而且在资金扶持、出口创作生产基地、建立国外营销网络开发名牌产品、奖励名品精品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金支持力度很大的措施,使文化产业呈迅速发展之势,目前其动画片出口已成为世界几大出口国之一。预计不久的将来韩国将成为文化出口大国。

  第二,受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文化产业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发展到资源国际化配置的程度,形成了一批跨国性的巨型文化产业集团和综合性的传媒集团。

  当今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打破地域和行业分割,突破部门界限,通过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实现文化结构的战略性重组和文化资源的国际化配置。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文化产业已呈现出集团化、规模化、跨国化和网络化发展态势。2000年,美国最大的两个文化企业集团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公司合并成为超巨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达300多亿美元。2001年,迪斯尼集团年收入达254.亿美元。经营全球图书、报纸、杂志及电视、音乐和印刷业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德国贝塔斯曼集团,2001年销售收入达170亿美元。日本的富士产经通讯集团是一个由近百家与大众传媒有关的公司组成的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年经营收入达10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次大规模的广播、影视、报纸杂志、音像制品等媒体、文化集团合并收购浪潮,出现了十多个经营收入100亿元以上的综合性超大型企业集团和三十多家经营收入20亿~100亿美元的大型媒体集团。早在20世纪80年代,所有美国主要传播媒介就已经被50家大公司所控制,而且美国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形成了高度垄断的文化金融资本。一些大型跨国集团还把新兴的信息网络优势与传统的影视制作、旅游、娱乐、体育等产业结合,实行文化资源的高效组合并开辟了一些新兴产业。跨国公司组建大企业集团的目的并非是企业资产和人员的集中、归并或同行业内部单位数的单相加,更重要的是实行技术、市场、人才、经营和品牌等综合优势的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扩张能力。

  第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竞争实力不断向外扩张,特别是向欠发达国家渗透与扩张,对实力较弱国家的文化发展将产生巨大冲击,人世后的我国也将面临严峻的国际文化竞争形势与挑战。

  国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经营和运作的,其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国外文化市场的争夺能力,目前已发展到跨国经营和资本输出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的输出,形成由其主导的国际文化产业与贸易的分工体系,同时文化领域的产业兼并的规模还将不断扩大。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过不断的大规模地兼并和重组,将形成一批大型集团,形成垄断之势。当前多媒体综合性跨国文化集团的垄断已经形成,他们越来越多地控制全球文化产品消费市场份额。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投资不足,缺乏扶持和激励机制、产业发展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及人才方面的缺乏等原因,在文化贸易方面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当前一些跨国文化集团已经渗透到我国文化领域,并有继续扩张和占有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趋势,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外文化资本与文化产品对我国文化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地挑战。

  2.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

  第一,各级党和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改革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在全国兴起了文化产业浪潮。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省市文化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蓬勃发展之势。截止2000年底,广东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及文化娱乐业总资产650亿元,总产值630亿元。广东音像制品产量占全国的50%。上海市宣传文化系统总资产已达260亿元,经营收入100多亿元,创利18.3亿元。北京市截至2000年底,全市除旅游业外的其他15个文化行业,已有注册资本金达50万元以上的文化企业法人单位3301个,从业人员18.2万人,拥有资产655.6亿元,创造增加值104.4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例达到4.2%

  第二,通过改革体制,整合资产,媒体产业集团化发展迅速,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以全国性文化产业集团中国广播电视集团及中国出版集团为主导,截至2002年底,中国大陆已经成立39家报业集团,10家广播电视集团,11家出版集团,7家发行集团。广东省已组建了报业、出版、发行集团,特别是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深圳特区报四大报业集团资产规模大,科技实力强,社会影响大。2000年,广东4个报业集团总资产83亿元,总收入达64亿元,其中,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41亿元,总收入27亿元,2001年盈利达14亿元,总资产、净资产、广告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全国排名第一。上海文广集团由27个文化企事业核心单位组成,总资产达到142亿元,2000年经营收入达40亿元,利润10亿元,成为文化产业集团的龙头。北京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北京广播影视集团,资产达50亿元。有些文化企业还通过上市,进入资本经营阶段。上海文广集团的东方明珠、湖南广电集团的广电传媒公司、北京广电集团的歌华公司相继上市。到2002年全国共11家传媒公司上市。同时跨媒体投资方兴未艾,北大青鸟等上市公司已经全面涉足报刊、网络、有线电视等领域。这些媒体集团的发展凸显出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壮大,增强竞争实力,抢抓先发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竞争态势。

  第三,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新闻出版印刷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和文化旅游业五大板块,这五大板块构成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这些产业在我国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并且产业带动性、关联性强,能带来产业发展的成熟效应,因此也是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重点。

  应清醒地看到,与国外文化产业相比,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文化单位和大多数文化企业还缺少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经营管理能力,不管是从管理上还是从运行机制上看,距现代企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体制障碍、机制障碍和结构障碍。从组织体系到统计体系都还缺乏一套统一有效的机制和统计标准,管理体制与评价机制都还在探索之中,由于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无法进行总体评价和把握。由于各省市统计界定不同,各省市之间无法进行统计比较。

  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采取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作用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焦点问题。据有关专家预测,2050年以后,文化产业将与信息产业共同构成我国两大主导产业,并且信息产业将成为负载着高知识、高文化的高技术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将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因此,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集团,促进文化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形成大企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相配套的文化产业格局已成大势所趋。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河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与主要经济成分构成根据河北省现有的普查统计基础,我们通过按行业与按行政区划相结合的普查方法,对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健身娱乐业、游览景区管理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九大行业法人单位和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的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进行了查统计。统计汇总结果表明:200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8410个,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共15625户。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37.2万人,金省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169.07亿元,创造增加值61.23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1.1%

  全省文化产业形成了以国有经济成分为主导,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的多种经济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由五种所有制成分构成,其所占比重分另U为:国有经济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5%,占固定资产的35%,占营业收人的44%;其他内资占总数的50%,占固定资产的32%,占营业收入的31%;私营企业占总数的32%,占固定资产的20%,占营业收入的20%;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占总数的3%,占固定资产的13%,占营业收入的5%。国有文化经济形成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和文物业三大主导板块,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民营文化娱乐、健身娱乐业迅速发展,投资建设了一批以天山海世界、怀特大海乐园、世纪高尔夫球场、德宝保龄球馆等代表的投资规模或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和数千家中小型文化娱乐场所。民营经济增长速度近三年来都在30%以上,民营经济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2.资源优势与骨干企业

  河北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创池了一批著名品牌,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

  第一,具有较丰富的文化资源,创造出了一批著名品牌。河北省历史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国家级文物和省级文物拥有量居全国第三位和笫一位;有世界文化遗产3(长城为几省省市共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座,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模范地区32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省级文化先进县56个。河北省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各具特色的民间文艺几乎遍布全省。全省拥有47个戏剧剧种,数以乃计的民间歌曲,70余个舞种,其中评剧、河北梆子是全国著名的剧种。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河北省还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牌吴桥杂技、武强年画、曲阳石雕、衡水鼻烟壶内画等。文艺业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仅1997—2002年共获得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梅花奖等全国性、国际性奖项300多项。全省形成了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节、保定敬老健身节等十几个国际性和全国性的文化节庆品牌。

  第二,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重要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省有投资规模或经营收人上千万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130多家,形成了以河北日报集团、河北新华书店集团、河北旅游集团、河北杂技集团为代表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形成了一批由博物馆、图书馆、娱乐场馆、体育场馆、文化馆、新华书店、影剧院等构成的较全面的文化设施体系。

  3.优势产业及在全国的位次

  河北省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特色产业是新闻出版印刷业、文化艺术业、文物业、广播电视业。

  新闻出版业和印刷业(包括报刊业、出版业、印刷业和图书批发零售业)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关联性较大的主导产业群,其经营收入为882593万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的54%。全省新闻出版业共有13家出版社、344家报刊社、8839家印刷企业、5200余家书报刊和电子出版物。2001年,新闻出版系统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完成利润总额3.4亿元,两项指标均在全国排第4位。其中,出版、印刷、发行各环节销售收入在全国分别排第7、第6和第4位,利润总额分别排第6、第15和第1位。2001年省新华书店集团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居第4位,利润居第1位。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以报纸为依托,广告、发行、印刷三大支柱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经营活动不断拓展延伸,是河北省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传媒集团,固定资产总值超过2亿元。2002年,集团总收入已达2.67亿,河北日报发行量基本稳定在27万份左右,增幅位居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31家新闻出版集团中销售利润排第7位;资产利润率在31家新闻出版集团中位列第1位。在全国500强企业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在实现利润、资产总额、人均利润三方面均已进入全国500强企业的前50名。

  文化娱乐业和文物业是河北省文化系统的优势产业。文化系统文化产业总产出77205万元,居全国第18位,增加值43448万元,居全国第13位。其中文化娱乐业总产出18340万元,居全国第2位;文物业总产出19425万元,居全国第4位,增加值9641万元,居全国第2位。

  广电业是河北省的优势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前列。2002年全省广电业固定资产约22亿元,经营收人10亿元。省电台广告收入4200多万元,在全国省级台排名第4位;省电视台广告收入超过3亿元,在全国省级台排名第13位。广播电视业主要技术指标处于全国前列。

  三、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存在问题的总体评价与判断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总的状况是: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整体实力较弱、活力不足、发展能力较差、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较低,还不具备成为支柱产业的规模。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三个不到位和两个主要障碍。文化产业发展三个最关键的环节不到位:

  一是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文化企业不到位,文化事业经营单位向企业改制的任务还很重;

  二是多元化投资主体不到位,现有文化体制和投资主体的单一化,导致民间投资主体不到位,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三是政策措施不到位,缺乏整体的规划、协调与管理,提高统一管理效率,发挥政策效率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两大障碍是: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是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人才短缺与人才闲置并存,原创能力差是提高文化产业扩张力与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2.体制障碍分析

  现行文化体制的弊端与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行政性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宏观调控能力差。行政部门的分割,造成文化单位小而散、量多质次、布局既分散又重复,投资不足与重复投资的问题并存,资金分散与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并存,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及调控难以形成合力。

  第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文化产业,文化单位作为行政附属物,缺乏自主权和生存发展能力。行政性的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结构不合理,文化单位缺乏竟争和创新发展能力。

  第三,事业型的管理模式使不少文化企争业单位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用政府的资金来生产,忽视成本核算,缺乏效益观念,缺乏市场和产业意识,缺乏按市场规则进行管理和运作的经验。

  近年来,由于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的弊端和问题与原有的经济体制相似而且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管理主要还是按行政区划、行政隶属关系、意识形态进行管理控制,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虽也进行了以文补文、多元发展、内部改革等探索,但从整体上还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总之,现行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从文化发展的主体来看,宣传文化系统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无论是干部人事制度,还是劳动分配制度,均实行机关化的行政管理模式。事业单位体制束缚了文化单位的手脚,也助长了思想。从政府管理模式来看,由于存在着对文化资源与文化市场行政部门与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缺乏整体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管理薄弱、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严重。同时,各级行政文化管理部门直接控制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的人、财、物和企业的重大决策,行政审批成为管理部门管理的主要手段,管办不分使文化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从文化发展模式来看,国家财政是文化事业投资的主体,文化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财政事业性投入,在文化单位总收入中,财政投人占到了50%以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财政的支持能力。受传统体制影响,文化投入只重做事不重产业,由此产生效益不高、资源浪费和文化资源使用效率低、发展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

  3.产业发展阻碍分析

  行政事业型文化发展机制及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使文化事业向产业化经营转换和发展遇到以下突出问题。

  第一,缺乏宏观的综合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经营机构,缺乏大谋划与组织能力。

  文化资源的分散管理,不利于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和领导管理薄弱,使优势文化资源的配置,优秀文化产业项目、产品、服务的开发,优势文化企业的成长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很大影响。如用地问题、投资问题、贷款问题、资源管理分散及企事业单位责权不清等问题,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壮大和进一步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竞争力。

  是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现状的一个通俗概括。,即规模小,缺少有强劲持续发展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即由于缺乏规划和行政管理,资源浪费,无序发展;,即盲目性大,形不成合力,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抵消;,即产品质量不高,深度开发不够,科技含量低。企业小型分散很难形成合力,无法推动大型项目和产生综合效应。

  第三,缺乏总体的行业与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带有自发性、部门性和盲目性,形不成合力与产业带动力,扶持政策不配套,力度小,在市场准人、投融资、多元化经营、税收减免、专业扶持等倾斜政策不足。

  第四,投融资体制仍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政策框架,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吸引外资及民资投入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目前河北省大多数文化单位属国有性质,资金的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和财政优惠政策,在调动民营资本和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尚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因而抑制了文化产业资本扩张。发展资金短缺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目前,河北省国有大型文化企事业单位没有产业资本投人机制,也不能吸纳国内外的投资,依靠现有收益很难实现扩张性发展,一些处于一般状态的文化企事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收益状况有的略有盈余,有的还处于亏损状态,只有依靠吸纳投资和信贷才有可能获得较大发展。一些非国有文化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大都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又无法获得信贷支持,致使发展乏力。近年来出台的一些文化经济政策(如专项扶助、列收列支政策),尽管采用了一些市场手段和办法,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一种办事业的投入方式。尤其是在运用市场化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通行的投融资方式以及产业政策、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缺乏一整套思路、办法和措施。

  第五,文化科技投入不足,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差,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原创及开发资金投人不足,无法形成可以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产业链。河北省文化研究机构较多,不乏人才,但缺乏原创能力与开发策划能力。原创能力是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也有人说版权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所以建立文化产业创新体系,提高原创能力,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第六,缺乏产业经营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文化产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经营问题,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一个存在巨大潜力的大市场,中国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文化事业是赔钱的买卖是赔本赚吆喝呢?这里一方面是对文化产业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缺乏经营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市场经营意识、市场经营开发能力与巨大的文化市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业领导管理者,对市场规律认识不足,对大胆地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驾驭能力;一些文化单位仍习惯于,政府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缺乏市场开拓和产业经营胆识与能力。如河北省为第六届国际吴桥杂技节开幕式,曾投资100多万元,创作生产大型杂技和魔术晚会《玄光》。开幕式上演出完毕后,即刀枪人库,马放南山。还是全国第六届艺术节组委会邀请这台节目赴南京演出,引起轰动。江苏省一文化经纪人看中这台节目,与河北省文化部门签约,由其组织演出半年,每场支付我方费用16000元。这台节目在江苏常熟首场演出仅经纪人就收入22万元。从这一事例可以出,我们还缺乏文化产业经营意识和市场经营能力。

  第七,文化品牌开发能力和水平较低,品牌运作能力差。河北省具有国内外广泛影响的品牌少,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清河羊绒服装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着缺少大产业、高起点的品牌运作,特色文化资源、节庆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缺少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品牌项目,缺乏具有轰动双应和吸引力的活动策划。

  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规划构想

  1.战略思路与目标

  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河北省未来7年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任务与目标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求,破除两个障碍,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产业主体与投资主体,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与市场竞争力,为建设文化大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旅游业为支柱,文化制造业、文化艺术与文物业、娱乐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竞技体育业为基础,着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构筑以龙头企业集团为主导、文化产业基地与文化产业带为主框架的大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突出燕赵文化特色的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集群化大文化发展格局。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与构想,配套实施六大战略:

  以改革发展为目标,实施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战略;

  以文为本,实施文化经营扩张战略;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与重点城市带动战略;

  以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为主体,实施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战略;

  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多元化投人和滚动发展战略;

  以市场体系与营销网络建设为重点,实施消费拉动与生产促动互动战略。

  2.战略措施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和战略思路,应重点采取七大措施:

  第一,以体制改革与机制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为主导,文化中介机构为纽带,中小文化企业专业分工合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产业良性循环。

  第二,规范并强化政府的职能,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推动作用,启动财政、税收、金融、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方面的主导力,选择能发挥综合效应与带动力的项目,整合分散的国有资产,组建集团,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项目开发、产业经营与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强要素市场、中介服务市场、产品交易市场等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生产要素流通、产权交易、社会化服务、国际化网络化营销体系的文化大生产系统,实现产业的集聚与扩张,提高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第四,发挥国有文化经济主导作用,加快社会办文化产业进程,形成体制内、体制外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发展机制,调动全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与产业交叉联动发展的局面。

  第五,采取切实有力度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选择发展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积聚力量,集中发展。做大做强有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培育出一批知名品牌,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建设一批有分量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市场,形成几大特色产业带,形成几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特色产业。第六,发挥名城、名人、名品效应。以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先进县、民间艺术之乡、工艺美术品加工生产基地为载体,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六,以研究创作、经营管理及工艺技术人才培养为重点,实施文化人才战略,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从而保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3.构建大文化格局的构想

  构建大文化产业格局的规划构想是:争取在十一五期间组建十大文化产业集团,构建以省会城市及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带,形成文化产业多元化、集团化发展格局。

  在现有的集团基础上,组建全省报业发行集团、有线电视网络传输集团、戏剧集团、民间艺术集团、民间工艺品集团、文化娱乐集团、体育业集团、文化信息集团、游览景区集团、咨询策划集团。争取利用7年左右的时间组建十大文化集团,构筑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骨架。

  重点城市发展定位和构想是:

  石家庄市充分发挥省会文化产业优势,集中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基地、文化旅游产业带、艺术与演出基地、健身娱乐基地、体育基地;

  保定市综合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与文化资源及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体育、文物旅游、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博览,构建综合性大文化旅游带;

  邯郸市围绕开发赵文化资源,集中发展文物旅游基地、艺术博览基地、工艺品基地,形成有特色的赵文化产业带;

  唐山市利用评剧、陶瓷两个博览会及文物、传媒、民间艺术资源产业优势,集中发展文物旅游基地、艺术博览基地、信息网络与广播影视基地和体育基地;

  承德、秦皇岛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综合性的集观赏、度假、游乐、购物为一体的大旅游业,形成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带,带动相关文化制造与服务业的发展;

  廊坊市以构建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充分利用毗邻京津及现有的会展、教育和艺术优势,重点发展演艺、健身娱乐、现代文化旅游基地及印刷业基地,争取建成全国音乐演艺基地;

  沧州、邢台、衡水利用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沧州杂技武术基地,邢台历史文化旅游、图书批发、民间艺术基地,衡水民间工艺与艺术品生产基地。

  4.建立和完善管理、经营及投融资三大保障机制

  建立强有力、高效率的组织与决策机构及经营运作机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保证。近期急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是:

  第一,建立全省文化产业综合规划协调机构。成立由省委主管领导挂帅,由省委宣传部与政府有关综合部门组成文化发展委员会。

  第二,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构与经营公司,负责国有生产的管理与授权经营。

  第三,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来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文化企业(集团)投人为主体,同时吸收民间投资,滚动发展。作为引导性资金、扶持文化产业项目与优势企业发展。

  第四,组建投融资公司,发挥投资引导作用,融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发挥政府主导与市场拉动两个推动力。

  第五,研究制定突破行业壁垒与地区分割,发展统一市场,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联合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产权授权经营、产权流动与重组机制的办法与保障措施。

  五、文化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的重点与措施

  加快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需首先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体制和机制问题,要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培育具有竞争发展与扩张能力的产业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切实解决河北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体制不顺、各自为政、结构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通过改革达到强化政府职能,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1.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政府的主要职责

  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规范自律、企事业单位自主发展的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及经营机制。

  应重点在三个方面理顺政府及其部门与文化单位的关系。

  一是国有文化资源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使所有权与经营分开;

  二是文化事务管理者与承办者的关系,使宏观管理权体承办权分开;

  三是文化市场的执法者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依法行政权与合法经营权分开。真正解决目前文化体制主体错位、职责不清、权利模糊的问题。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制定全社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依法管理社会文化事业,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制定法规和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为文化单位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及市场准人规则,发挥产业导向作用。

  2.政府的主要职能与机构调整的主要设想

  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政府文化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与政策调控及强化行业管理转变,真正承担起法规建设、政策制定、监督管理、发展导向等宏观调控职责。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建立标准化的文化信息系统和文化产业统计评价体系和文化产业信息库,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区域文化发展监控与评估系统。要重新调整合并职能部门,建议组建大文化厅(合并新闻出版、广电旅游等文化机构),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逐步改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况。强化政府大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大文化资源组合、大文化产业联动、大文化管理协调、大文化政策统一配套的宏观调控作用。为此,要成立省和各市的文化发展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组织。该委员会由负责宣传文化事业的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省、市委宣传部,其职能是:研究与沟通文化产业发展信息;制定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管理区域性文化发展基金;与国内外对应机构的联系以及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参与重大文化项目的论证。

  要加强对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通过资产重组,产权置换,结构调整,改变小型分散单一的经营格局,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扩张和兼并,使文化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和资本经营扩张主体。要尽快研究制定大文化发展规划,研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研究制定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集团化发展方案,研究制定推进改革,扶持产业和文化单位(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充分发挥文化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

  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过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扶持,使文化产业在产业研究、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开发等方面严重滞后于其他产业,造成文化资源的盲目性、重复性投资和建设,市场层次较低,运作方式落后。因此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扶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形成健全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文化产业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要借鉴上海、广东、北京等发达省市所采用的零承包政策、列收列支政策、财政差额拨款创收全部留存的政策、开征特种附加费政策、建立各类文化发展基金政策、对文艺工作者的个人收入采取特殊政策等,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的发展。

  要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仅靠政府投资办文化,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为社会提供的文化服务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娱乐市场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得以迅猛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一个开放的市场和民营资本的进入。投融资机制问题对国办文化产业单位来讲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在投资方式上,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性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建立多渠道投资文化产业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投资融资格局。

  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的切人点是尽快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机构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在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和布局、文化产品生产的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发挥资金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

  文化管理的政策创新在当前主要是应突破长期形成的文化管理条块分割的矛盾,根据性质相关、产业联动特征,借鉴国际管理经验构建大文化管理模式,通过组织创新推进经营型和非经营性文化的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真正使各地各部门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大则大能跑则跑能飞则飞。要制定鼓励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协调和服务作用。按照小政府、大市场模式,构建政策体系框架,建立高效、综合的文化政策管理体系。

  4.文化单位的企业化改制与内部改革

  培育具有自主产权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环节。因此,产权制度改革是文化企业体制创新的关键。文化单位改制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文化企事业单位的部门所有制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也无法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所以,文化产业化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是确立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产业的进程,因此,要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逐步把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真正把文化企业办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根据这一根本原则与目标,借鉴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经验,要首先明确产权,在明确产权基础上组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和国有生产经营公司,由文化产业资产经营公司,负责国有文化产业的资本运作。在清产合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授权经营机制。经过以上几大步骤才能实现文化单位转制的目标。

  目前的文化事业单位还是一种准行政性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改革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按照文化企业的不同性质、不同类型,采取国有独资、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不同方式进行。要精心组建一批主业突出、品牌名优、综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发展和多媒体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社会资金注入文化企业,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中央明文限制的除外);鼓励国有文化独资公司对下属公司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内部股份制改造。中小企业可以实行更为宽松的政策,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内部职工和社会法人、自然人向改制企业投资人股,置换国有股;鼓励经营者和技术骨干持大股,使股权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采取租赁、承包或出售等方式,实行资产重组;对少量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文化企业实行兼并、破产和关闭。在改制过程中,要加强资产的评估的监管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在一定过渡期内,原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变。

  经过改制,国有文化企事业应有四方面自主权:

  一是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所有权。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合理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对目前文化单位所使用的文化资产,通过委托、承包、租赁、转让等多种形式,授权给文化单位法人代表经营管理,使文化单位拥有包含国有资产在内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真正的法人实体。在授权期间内,法人代表有权对这些资产进行盘活,抵押、转租等经营活动,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

  二是干部、人事聘用自主权。彻底打破原有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制度,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可授权在基数内的相对自主,对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实体,应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参照企业劳动制度,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

  三是收益分配自主权。文化企业有权在法律政策内自主决定收益分配。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也要打破现行的工资制度,大胆探索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四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权。政府不再直接下达指令性的、文化产品计划,不能无偿调用文化企业的人、财、物及文化产品,逐步建立文化产品的政府购买制度。

  在改革与资产重组、优化组合基础上,要增强企业活力与发展能力,还要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体制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建立起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人能高能低的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加快劳动制度改革,鼓励实行职工身份转换,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全员聘用制。取消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干部、工人身份界限、行政级别,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劳动用工制度。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在人员选择使用中实行公开招考、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积极推进人事代理,逐步变单位人社会人。改变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委任制,实行经营者公开招聘制。加快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国有文化企业可自主选择年薪制、项目工资、协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积极推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坚持分配与绩效挂钩,向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档次,建立完善责任制及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根据文化的产业属性,公益性单位的改革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发展公益事业的管理经验,针对中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变政府文化的事业职能范围,实现政事分开,改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增强其发展活力,提高事业管理效率。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事业单位也有一个提高活力与效益的问题,其内部运行也应借鉴产业的运作机制,建立既有竞争激励机制又有责任约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完成公益性文化职能基础上,开发经营性文化活动,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要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更快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没有思想大解放,没有认识的提南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大发展。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牢固确立文化产业意识,是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当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思想观念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改革发展的障碍,必须在观念上实现三破三立

  第一,要破除将文化仅仅作为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公益性意识形态属性的传统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传统观念所形成的宣传文化系统特殊论,片面强调文化生产与舞台表演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它的市场属性,用宣传文化系统的特殊性来抹杀其产业属性。实际上,文化既是一种社会事业,更是一种经济产业。如果无视市场作用,文化资源就得不到高效率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文化生产就不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先进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繁荣和发展。以往人们将文化部门看成是靠财政拨款兴办的单纯投人型的公益性事业,是一个只投人、不产出的领域。其实文化产业是以智力、技艺和信息为主要资源的物质消耗少、附加值非常高的产业。文化产业带动力强,发展影视、娱乐、旅游、出版、印刷、广告、会展等文化产业,可以带动信息、餐饮、房地产、服装、交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可以产生数倍的乘数效应。文化产业劳动力密集,可以广泛吸纳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这在我国企业机制转换、工人大量下岗的情况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的观念,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文化发展应首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所谓社会效益,对社会的发展有益无害、健康向上是其最基本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效益的最终实现应体现在经济效益上。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和观众越多,社会影响越大,经济效益越好,其社会效益也必然越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是有机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因为只有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和消费者,才能实现获得社会效益的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市场的最大化,也即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要破除把发展文化产业看作只是文化系统的事,是发展文化的一种权宜之计的狭隘观念,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多种文化并存的条件下,先进文化要赢得主导地位,走产业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消费,提高公民文化素质,活跃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提高支柱产业的文化与科技含量,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从而加快现代化进程。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互相交融,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要充分认识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国际强势文化的挑战,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从根本上实现从单纯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到既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又重视文化的商品性、产业性的转换;从单一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到既强调社会效益又强调经济效益的转换;从单一强调文化事业,到既重视文化事业又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转换;从单一重视文化的公益性,到既重视公益性又重视经营性的转换;从只重视国有文化单位,到既重视国有文化单位又重视发展民办文化企业的转换。要加大舆论宣传和人员培训力度,切实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对文化产业战略地位和作用及发展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宣传理论界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的轰动性宣传,制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为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对发展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共识,从而赢得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2.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及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与扩张能力

  经营意识、经营机制是文化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要求。不论是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单位,都要增强产业意识,增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经营文化的意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质就是按产业模式改造文化事业单位,构建现代文化经营与扩张机制,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中的作用,应建立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文化企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各种区域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

  发展区域性文化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是增强行业的自我管理和有序竞争的重要途径。要建立文化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形成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各行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培育和扶持一批专业市场调查、宣传包装、策划和咨询服务公司,发挥其中介沟通、服务作用。

  文化投资的多元化、社会化是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投资以产业化的方式运作,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部分参与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能够促进社会化的投资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结构,使文化产业在市场供给与需求之间以及供需内部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格局。要鼓励和放宽各种社会资金投放文化产业,对于新兴和创新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安排一定的政策性贷款用于发展各类文化产业。设立省市级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市场型文化资产经营公司。要积极调整文化产业资产存量结构,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力。

  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人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人机制。对国有文化单位实行资产重组,强强联合,组建一批产业化程度高、生产经营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综合效益明显、在市场竞争中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加大文化投资力度,拓展文化投资渠道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目前深圳已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商投资等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办文化的格局。除了政府投资、社会集资、吸引外资外,最重要的是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事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深圳万科文化传播公司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子公司,由开始赞助文化活动,到直接投资文化建设,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纳入企业的经营范畴,作为企业产品开发,他们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推出了一批文化精品,如获政府奖、金鸡奖、百花奖及东京电影节特别奖的影片《过年》,获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节的影片《找乐》以及投资2000多万元艺术性极强的电影大片《兰陵王》,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投资500万元建立了万科文化基金会,扶持高雅文化,奖励文化人才。另外,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以旅游景区为依托,以六个艺术团体为媒介,集建筑、历史、民俗、民族歌舞文化之大成,开展多类文化艺术表演与交流活动,取得了巨大的产业开发效益。锦绣中华开业一年即收回全部成本,民俗文化村开业九个月收回全部成本。以上典型事例表明,文化产业的滚动发展和良性循环并形成扩张机制,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因此,要把全省文化经营的重点调整到以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经营、文化设施利用上来。应建立和完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实现产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行使各种自主权;其次,应使文化产业形成规模经济,通过资产重组,产权置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源互动、共享,加强产业内外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发展与扩张的机制。

  3.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

  突破行业壁垒,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取得综合效益来实现产业的扩张,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根本上改变河北省目前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相对分散状况的根本出路是,以优势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关联性强、能形成规模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主业突出、综合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就在于整合利用全国的文化资源,取得了文化严业化开发的巨大成功:一年收回投资并取得了“18”的需求拉动乘数效应。上海东方明珠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东方明珠有限公司先是由上海广电局投资和卢湾区无偿拨地为基础兴办,然后以贷款的方式整合了上海八大银团的资金支持获得了上市的机会,从而为做强做大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该集团不仅跨越了广电传媒行业领域,还跨越了旅游、文化领域,延伸到了社会生产与服务的诸多行业,包括餐饮业、交通业、房地产业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投资10亿元兴建了上海大剧院,促成了上海文化局、广电局的合一,投资4亿元收买了上海东方电视台东视广告公司的90%的股权,再以该广告公司所获得这4亿资金买下了东方台的部分广告权,这种有效地资源整合,提高了东方明珠集团的实力。

  要参照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的产业组合方式,着力抓好全社会各方面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将各行各业、各市各县蕴藏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挖掘出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相关领域内两强合并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共享文化资源,降低成本,又可避开政府对新文化企业在税收和许可证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跨行业综合,多领域发展文化要比单个领域发展机遇大得多,选择收购其他有利可图的文化产业,既可以规避行业内风险,又能寻得更大的文化发展空间,获得更大利益。跨国产业综合,采取强强联手的方式,以互补为前提,结成战略联盟,以求共同发展是拓展国际市场的有效途径。因此,通过市场机制促进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骨干文化产业和龙头文化产业,乃至发展跨部门、跨地区以及国际性的文化企业集团是河北省文化产业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实现规模化发展,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启动财政、税收、金融、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方面的主导力,选择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效应的项目,整合宣传文化口分散的国有资产,组建行业性地域性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大趋势接轨。组建集团不仅是一个合并机构换牌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形成扩张与发展的机制,增强活力与竞争力。发展集团要和发展小而精、小而专的专业性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优势的互补与联合,形成联合的优势,而不单是数量与规模的优势。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专业化、协作化的大生产协作体系。做大做强产业集团,不能靠行政命令,必须运用市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式来组建和运作,通过投资控股、股权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推进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实现产业规模扩张。以资产为纽带,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对国有资产的重新配置,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益。

  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可分三步:

  第一步,已经组建的省级集团要加快完成对省本级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搞成翻牌集团。只要是国家政策没有限制的,都要按照现代企业集团要求,加快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并努力朝规范上市方向发展。文化演出业要积极探索和实行团、场联合和代理制,以市场拉动剧团、剧场和经纪公司的内部改革,充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以实力较强的剧团或演出公司为龙头,以一批剧院为实体,建立演出院团联合体。文物业可利用文物资源优势,成立文物保护与开发集团,建立文物保护与积极经营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第二步,组建全省性文化产业集团。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省出版集团等现有文化集团,可向全省性集团公司方向发展。加紧省广电集团的组建,要以网络传输公司建设为切人点,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有效整合全省的广电资源。

  第三步,在做大做强现有集团基础上,创造条件,适时培育和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

  要实现产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就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地。而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之一。因此,要全力培育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一般可以是由文化产品生产区、主题公园、大型的文化市场以及与之配套的生活服务区等方面组成的综合性园区,也可以是以某项产业为重点、兼顾其他的单项性园区,特别要注重发展以电子出版、影视、新型主题公园等高科技文化产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园区。进入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要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规费减免等方面实施优惠的政策,促进产业集聚,以吸纳国内甚至国外大型文化企业到产业园区内发展。

  采取项目驱动办法带动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带的建设。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精心策划具有震撼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以项目良好的市场回报率去吸引投资、去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以项目的滚动发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带的形成。因此,集中力量和优势,谋划重点标志性影响性大的产业项目是加快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4.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与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与高新技术的应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建立科学人才机制,把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全省和各市人才培养规划。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要加强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艺创作表演、文化科技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更需要一大批优秀的文化管理经营策划与中介服务人才。

  因此,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进行统一的开发、综合利用,坚持开发现有人才和引进急需人才并重的方针。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用人机制,形成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人才存储结构分析、人才流量流向分析、人才资源储量分析、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人才战略和政策研究。

  发展文化产业要着力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加文化产业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现代化水平。瞄准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对文化生产、传播及消费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加速文化信息互联网建设。通过对广播电视、书刊印刷、文化娱乐等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更新改造,推进文化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文化信息运作数字化进程,包括广播电视数字化,文化资源数字化以及以有线电视为基础的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发展高科技娱乐设施和电子娱乐软件,提高影视制品、广告装潢制作水平,部分关键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确保文化产业能够在新的技术平台上保持更强的竞争力。

  要以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技术为重点,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享受到新技术所带来的崭新的影视、表演等文化艺术产品与服务。要从多媒体技术高度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势,通过信息产品深加工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开发文化产业社会服务的新领域,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5.以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发挥名城的产业带动效应

  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基础,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放在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上。历史文化名城所透射的传统文化魅力和形成的城市知名度,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拉动力大,辐射作用强,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通过名城的文化开发建设,发展名城优势文化产业,将名城建成综合性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如何定位,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由单一投人型发展模式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模式转变,盘活名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资源,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路子,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培育和发展现代都市文化,提高中心城市的文化辐射力,对提升区域整体的文化形象具有龙头导向作用。要突出培育都市文化意识和城市文化品牌理念,塑造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地域特色和品牌城市的都市文化形象。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城市雕塑、广场、旅游景点、城区绿化以及广告、街名、店名等要注重特色,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的文化建设,将文化信息化工程以及城市文化形象展示的标志性设施建设优先纳入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加大对中心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在立项、资金、用地、规费和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

  来源:河北省信息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3a74f1ea300a6c30c229fd4.html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战略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