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5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5-10-22 10:35: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浙江省丽水市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S—32 K—39 Ca—40 Mn—55 I—127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小题,1-5小题每题4分,6-15小题每题3分,共50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我市对生活垃圾已经实施分类投放,金属饮料罐应投放在标有哪种标志的垃圾箱中

A.可回收废物 B.有害垃圾 C.厨房垃圾 D.其它垃圾

解:金属可以回收利用,金属饮料罐应投放在标有可回收废物的垃圾桶内,故选A

2.规范的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口没有紧挨、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3用电设备发生火灾时,可用装有液态四氯化碳的灭火弹扑灭。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据此推测四氯化碳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导电 B.不易燃烧 C.不易汽化 D密度比空气小

解:A、根据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用电设备火焰上灭火可知,说明四氯化碳不能导电,故错误;

B、四氯化碳能够用于灭火,说明不支持燃烧,不燃烧,故正确;

C、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容易汽化,故错误;

D、灭火时,液态四氯化碳迅速转化为气态并覆盖在火焰上,说明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错误;

故选:B

4如图,某同学将一张细条状铝箔纸的两端分别压在干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铝箔纸发热并燃烧。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时干电池的正极与正极相连 B.用普通纸代替铝箔纸也能燃烧

C.实验中铝箔纸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该实验能说明短路带来的危害

解:A、实验时干电池的正极与另一节的负极极相连;

B、用普通纸代替铝箔纸也能燃烧是错误的,普通纸不能导电断路;

C、实验中铝箔纸发生化学变化,因为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基础;

D该实验能说明短路带来的危害,是正确的

故选:D

520℃,在两只各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0克氯化钠和蔗糖固体,搅拌使其充分溶解,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相等 B20℃两者的溶解度相等

C.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蔗糖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A、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两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因相同温度,相同的溶剂,氯化钠有剩余的溶质,而蔗糖没有剩余的溶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氯化钠溶液中有固体剩余,则20℃时,在50g水中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溶质有剩余,则为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因在20℃时,在50g的水中蔗糖固体没有剩余,则可能是恰好达到溶解的最大极限,也可能是还能继续溶解溶质,则溶液可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6往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如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物质的

质量随加入锌粒的质量变化关系,则这种物质不可能

A.溶液中的水 B.生成的铜

C.生成的氯化锌 D.参加反应的氯化铜

解:A、往一定量的氯化铜中加入过量的锌粒,无水生成,且溶液中的水也不参加反应,所以水的质量不随着反应的进行而有所变化,和图象不相符,故符合题意;

B、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铜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化铜反应完毕,铜的质量不再增加,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

C、锌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锌的质量逐渐增加,当氯化铜反应完毕,氯化铜的质量不再增加,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

D、锌和氯化铜反应,所以随着锌质量的增加,参加反应的氯化铜质量逐渐增加,当氯化铜反应完毕,不再变化,其变化与图象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A

试卷Ⅱ

二、填空题

7.高纯硅是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过程如下:

请回答:

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氯原子的个数为

2)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原理:SiHCl3(纯)+H2 高温 Si3X,则X的化学式为

解:(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3个氯原子.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前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3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硅、氢、氯原子个数分别为10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X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和3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Cl

故答案为:(13;(2HCl

8.小科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类别为横坐标绘制了右图,每种物质中都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纵坐标的数值对应,图中字母均表示初中科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已知A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CDEF均含有铜元素。请回答:

1)“AH2OB”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2)写出BD反应得到C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列举3种能与E反应得到F的物质

解:A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且其中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为+6,故可能是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能转化生成B,且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故B可能是硫酸,CDEF均含有铜元素,硫酸能转化生成C,故C可能是硫酸铜;BD能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D可能是氢氧化铜;氢氧化铜能转化生成氯化铜,故E可能是氯化铜;F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F是铜,带入图中,推断合理;

1)三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硫酸,该反应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填:化合反应;

2)硫酸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填:H2SO4+CuOH2CuSO4+2H2O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置在铜前的金属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铜,故可以是铁、锌、镁,故填:铁、锌、镁

三、实验探究题

9.在老师指导下,小科做了如下实验:点燃燃烧匙上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盖上玻片,钠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集气瓶内壁附着黑色小颗粒,燃烧匙上粘附着灰白色固体。小科获知灰白色固体中的黑色固体成分是碳,但不清楚其中的白色固体成分是什么,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假设一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假设二: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

假设三: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步骤1:取燃烧匙上灰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溶解,过滤,得到滤液;

步骤2: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固体的成分是氧化钠。

有同学认为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步骤3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结论是

步骤4取少量步骤1中的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向所得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则假设 成立。

解:猜想2: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结论不正确;故填: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

猜想3: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故填:白色固体中还有碳酸钠;

猜想4:加入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碳酸钠,并完全沉淀,过滤后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其中不含氢氧化钠,故填:二

10.科学实验方案是根据特定实验目的而设计的。在学习了“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到“盐酸能电离产生HCl,氯化钠能电离产生NaCl”。为深入研究某一问题,小科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请回答:

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解:因为稀盐酸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H+Cl-),探究谁使指示剂变色需要把这三种粒子逐一去验证.第一次加入蒸馏水是要验证水分子的;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溶液是验证Cl-;第三次是验证H+;通过实验现象就可以判断出来是三种粒子中的哪个起的作用.

1)往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后,乙试管中的溶液将变为红色;

2)小科设计的实验方案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酸中的哪种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故答案为:(1)红;

2)酸中的哪种离子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四、解答题

11上课时,老师演示了“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可学生分组实验又是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小科对此产生了疑问。老师解释说:“从某个角度分析,每一种制取氧气的方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长处”。请你对这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三个不同角度说出它们的差异和优势。

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

差异:1、反应物不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

2、反应条件不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常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加热;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使用长颈漏斗可以随时添加液体,高锰酸钾不能;

优势: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常温,可以节约能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快;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环保,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能避免加热过程中损坏仪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能制备催化剂二氧化锰.

故答案为:差异:1、反应物不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固体和液体,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固体;

2、反应条件不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是常温,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加热;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使用长颈漏斗可以随时添加液体,高锰酸钾不能;

优势:1、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常温,可以节约能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快;

2、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环保,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干燥;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能避免加热过程中损坏仪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能制备催化剂二氧化锰

12.资料一:原煤中含有硫,燃烧时生成的SO2会污染空气;

资料二:测量SO2含量的反应原理为SO22H2OI2=H2SO42HI

资料三:加了生石灰的原煤燃烧时可减少SO2排放,反应原理为2CaO2SO2O2高温 2CaSO4

请回答:

1)原煤燃烧产生的SO2在雨、雪降落过程中会形成,它能腐蚀建筑物、使土壤酸化等;

2)取用原煤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样品13,缓缓通过含碘(I21.27毫克的碘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则该工业废气中SO2的含量为毫克/3(假设工业废气中的其它物质不与碘反应);

3)若该工业废气中含有128SO2,要除去这些SO2,理论上需在产生该工业废气的原煤中加入含氧化钙80%的生石灰多少克(假设工业废气中的其它物质不与氧化钙反应)?

2014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3.(3分)(2014•衢州)“五水共治,治污为先”是我省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你认为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 不任意排放生活污水 B 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C 工业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D 牲畜粪便适当处理后再施用

考点: 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很多.如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而任意排放工业废水、使用含磷洗衣粉等会污染水源,就要加以禁止.

解答: 解:A、生活污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有利于保护水资源.故A正确;

B、应适量使用农药和化肥,而不能禁止.故B错误;

C、工业污水会造成水体的污染,工业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故C正确;

D、牲畜粪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和禽畜的健康带来危害.会造成环境污染,应适当处理后再施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牲畜粪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应进行适当的存放和处理.

 

8.(3分)(2014•衢州)衣服上沾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直接用水很难洗净,要除去白色衬衣上的铁锈,你认为比较适宜的液体是(  )

  A 白醋 B 酱油 C 酒精 D 洗洁精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酸能和某些金属单质、某些金属氧化物、某些盐、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物质.

解答: 解:A、白醋中含有醋酸,醋酸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醋酸铁和水,从而把白色衬衣上的铁锈除去,该选项方法正确;

B、酱油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C、酒精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D、洗洁精不能和氧化铁反应,该方法不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酸的性质,解答时要从酸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3分)(2014•衢州)金属钴(Co)与铁的化学性质相似,都能与稀盐酸反应,在化合物中钴元素常显+2+3价,下列说法正确是(  )

  A CoCl2读作“氧化亚钴”

  B CoCl2中钴元素的化合价为+2

  C 金属铜不能与CoCl2溶液发生反应

  D CoCl2中钴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根据化学式给物质命名;

B、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计算钴元素的化合价;

C、根据题意,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够和盐酸反应,判断反应;

D、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解答: 解::ACoCl2读作氯化亚钴,故A说法错误;

BCoCl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钴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B说法正确;

C、金属钴(Co)与铁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能够和盐酸反应,说明Co位于氢前,因此Co的活动性比铜强,故铜不能和CoCl2溶液发生反应;故C说法正确;

DCoCl2中钴元素的质量分数=×100%≠33.3%,故D说法错误;

故选项为:BC

点评: 本题属于信息题的考查,可以依据题目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14.(3分)(2014•衢州)小科在碳酸钠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滴入适量经过稀释的硫酸溶液,在该实验过程的操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  )

  A 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手被腐蚀

  B 乙中将滴管伸入试管内,是为了防止试剂滴落到试管外

  C 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避免瓶中试剂受污染

  D 戊中将水缓慢倒入浓硫酸并搅拌,是为了防止局部过热引起酸液飞溅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从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药液流下时腐蚀标签去分析解答;

B、从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去分析解答;

C、从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防止盖上瓶塞时使瓶中试剂受污染;

D、从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甲中试剂瓶标签正对手心,是为了防止药液流下时腐蚀标签;故A错误;

B、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不应伸到试管内,应竖直、悬空正放,故B错误;

C、丁中试剂瓶盖倒放在桌面上,主要是为了防止盖上瓶塞时使瓶中试剂受污染;故C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里,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的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量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这是非常危险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实验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

 

16.(3分)(2014•衢州)试液在科学实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实验中所用的试液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

选项

实验

试剂

使用目的

A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酚酞试液

能指示反应是否恰好完全

B

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

酒精

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C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红墨水

使用读出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

D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亚甲基橙溶液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盐酸呈酸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进行解答;

B、根据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进行解答;

C、根据利用红墨水可以更清楚地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从而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进行解答;

D、根据口腔上皮细胞是透明的,不好观察,因此需要染色进行解答.

解答: 解:A、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盐酸呈酸性,都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所以可借助酚酞试液指示反应是否恰好完全,故A正确;

B、酒精能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所以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来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故B正确;

C、利用红墨水可以更清楚地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从而判断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故C正确;

D、口腔上皮细胞是透明的,不好观察,因此需要染色,亚甲基橙溶液是用来染色的,而不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关键是试剂在滴加顺序不同时现象不同,产物不同的判断.

 

20.(3分)(2014•衢州)小科为研究“碱与盐反应”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每支试管盛有3毫升溶液,分别向试管中滴加3滴溶液,除氢氧化钙溶液是饱和外,其余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组和乙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B 乙组和丙组实验均能观察到蓝色沉淀

  C 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丁组多

  D 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氯化铁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

解答: 解:A、甲组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乙组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乙组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丙组能够观察到红褐色沉淀,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乙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和丁组相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虽然氢氧化钙溶液是饱和的,但是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戊组实验产生的沉淀质量比丙组少,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二、简答题

23.(4分)(2014•衢州)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请回答:

1)变化I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 受热升温 (写出一项即可);

2)变化发生的是 B (填序号)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根据图示中的变化情况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 解:

1)从图可以看出,变化Ⅰ只是分子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变化I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受热升温;

2)变化Ⅱ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并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

1)受热升温

2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用到了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变化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5.(4分)(2014•衢州)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所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回答:

1)图中是指 溶剂 

2)将5克食盐固体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你是如何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的? 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考点: 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溶液的组成考虑;(2)根据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考虑.

解答: 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所以图中“?”是指溶剂;

2)不溶解的固体会沉积在烧杯底部,所以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可以确定食盐固体“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1)溶剂;(2)烧杯底部观察不到食盐固体颗粒.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溶液的组成,不溶解的固体会聚集在烧杯底部.

 

28.(6分)(2014•衢州)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钙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同学想确定其组成成分,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了如下实验(各步骤中加入的试剂均为足量);

请回答:

1)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碳酸钠、硫酸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白色沉淀部分溶解的原因是 BaCO3+2HNO3=BaNO32+H2O+CO2 

2)如何判断固体粉末中是否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取澄清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能观察到沉淀产生,就可以确认固体中有氯化钠存在,否则就不存在氯化钠.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解: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酸,硫酸钡沉淀不溶于酸.

取固体粉末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得到澄清溶液,所以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加入氯化钡会生成白色沉淀,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硝酸,所以沉淀中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碳酸钠,固体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题中的实验现象,所以固体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1)通过推导可知,固体粉末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白色沉淀部分溶解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2)要检验可能含有的物质氯化钠,可以用硝酸银检验,但是氯化钡会引入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会造成干扰,需要先加硝酸钡检验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并除去,再加硝酸银检验氯离子,实验步骤是:取澄清溶液少许,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若能观察到沉淀产生,就可以确认固体中有氯化钠存在,否则就不存在氯化钠.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所给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题中所给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最后确定混合物的组成成分.

 

三、实验探究题

30.(4分)(2014•衢州)小科用如图所示的科学仪器装配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装配一套该实验装置,除选用序号为FGHI的仪器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ABD (填序号);

2)装配该气体发生装置时,小科在检查完装置的气密性后,放置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盛有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固定试管时应做到 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所需要的仪器去分析解答;

2)从为了使药品得到充分的加热,所以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稍稍向下倾斜去分析解答.

解答: 解:(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由于反应需要加热,所以需酒精灯,试管是反应容器,铁架台用来固定试管,集气瓶和毛玻璃片用来收集氧气,导气管用来传导气体;故答案为:ABD

2)为了使药品得到充分的加热,所以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稍稍向下倾斜,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药品高锰酸钾中含有的湿存水就会以水蒸气的形式,顺着氧气流,流向导管,当它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口时,又会冷凝成水珠,如果试管口向上,这时水就会倒流到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从而导致试管底部因骤冷而炸裂;故答案为:铁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

点评: 重在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各注意事项

 

32.(6分)(2014•衢州)小丽利用底部有一个小孔的大试管,如图甲所示配制成一个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1)实验前,关闭止水夹,先将试管底部稍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观察到 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小丽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那么CO2NaOH是否发生反应?为此又做了实验: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生瓶变瘪,于是认为CO2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 二氧化碳溶于水 

3)小科从变瘪的软塑料瓶中取出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入 氯化钙 溶液(填一种盐),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就证明了CO2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碱的化学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检验有多种方法,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据此分析即可.

2)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生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被吸收了,针对以上现象,有两种可能:①认为CO2NaOH发生了反应;②认为二氧化碳与溶于水;

3)因为变瘪后的塑料瓶内有碳酸钠生成,所以若加入酸性溶液会有气泡生成.

解答: 解:

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都是根据装置内外的压强差形成水柱或气泡;故该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是:关闭止水夹(或用手指堵住导管),将试管通底部分浸入水中,再用手握试管,观察通底处是否有气泡冒出.观察到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在集满CO2的软塑料瓶(如图乙)中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盖紧瓶塞振荡,发生瓶变瘪,于是认为CO2NaOH发生了反应,小衢提出质疑,认为导致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还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3CO2NaOH的反应有碳酸钠生成,所以若加入氯化钙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证明了CO2NaOH的反应确实已经发生.

故答案为:

1)试管底部有气泡冒出;

2)二氧化碳溶于水;

3)氯化钙.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原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四、分析计算题

36.(6分)(2014•衢州)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判断面粉品质优劣的测定项目通常有:淀粉含量.灰分含量及面粉酸度等.面粉酸度的度数是指中和100克面粉中含有的酸所耗用质量分数为0.4%氢氧化钠溶液的毫升数.面粉酸度与面粉品质的关系如下表.

面粉酸度与面粉品质的关系表

面粉酸度

4.5°

4.5°

面粉品质

新鲜面粉

陈年面粉

霉变面粉

请回答:

1)为检测某种面粉中是否含有淀粉,取一定质量的面粉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缓缓加热,溶解,取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若溶液 变蓝 ,就说明该面粉中含有淀粉.

2)称取5克某种面粉放入锥形瓶,加入适量蒸馏水搅匀,为减小实验误差,现用质量分数为0.004%氢氧化钠溶液来进行测定,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2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计算该面粉的酸度,并判断其品质(忽略两种氢氧化钠溶液密度的差异)

考点: 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 1)根据碘遇淀粉变蓝进行解答;

2)根据5克某种面粉消耗0.004%氢氧化钠溶液22mL进行解答.

解答: 解:(1)碘遇淀粉变蓝,所以取少量试液置于试管中,滴加碘液,若溶液变蓝,就说明该面粉中含有淀粉;故填:变蓝;

25克某种面粉消耗0.004%氢氧化钠溶液22mL,所以如果改用0.4%氢氧化钠溶液,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0.22mL,那么100g这种面粉消耗0.4%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0.22mL×20=4.4mL,即面粉酸度为4.4°,在2°﹣4.5°之间,为陈年面粉.故填:陈年面粉.

点评: 把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并能切实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本题可以激励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浙江省丽水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4分)(2013•丽水)C3N4是一种新型材料,它的硬度比金刚石还大,可用切割工具.在C3N4C元素的化合价为+4,则N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4 B 1 C 3 D +3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C3N4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C3N4C元素的化合价为+4,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4)×3+4x=0,则x=3价.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2.(4分)(2013•丽水)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C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D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反应物、生成物模型图可直接得出该物质由几种原子、几个原子构成,进而确定物质的结构,判断反应的形式.

解答: 解:A、由图示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单质的分子由一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多种原子构成,所以可以看出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

C、由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可知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由反应的图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3

故选A

点评: 该题关键是从模型图中看出各物质分子的构成,注意解题是要考虑到模型图中每种分子有几个参加反应,利用反应时的微粒个数关系及结构可很轻松的判断.

 

3.(4分)(2013•丽水)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 因用电器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 阴天或傍晚移栽树木,提高成活率

  C 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

  D 在食品袋里充入氧气,延长食品的保持期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常见气体的用途;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电线着火首先断电进行解答;

B、根据阴天或傍晚移栽树木有利于树木的成活进行解答;

C、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进行解答;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进行解答.

解答: 解:A、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首先要断电,用水浇灭是错误的,水能导电,不能用水浇灭,故A错误;

B、阴天或傍晚移栽树木有利于树木的成活,故B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故C错误;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能在食品袋里充入氧气,以延长食品的保持期,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的判断,通过该题,对一些操作不当的做法需要引起注意,加以修改.

 

4.(4分)(2013•丽水)规范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如图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过滤

C

闻气味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C、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解答: 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3分)(2013•丽水)为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小强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在每组的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放稀盐酸和稀硫酸;向同组的两支试管各滴加同种试剂.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B

C

D

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根据盐酸与稀硫酸的不同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区别两种酸,需要借助差异,而不是共性,所以要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上入手.

解答: 解:区别两种酸,需要借助差异,而不是共性,所以要从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上入手.

A、盐酸硫酸都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都没有反应现象,没法鉴别,故A错误,

B、盐酸、硫酸都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没法鉴别,故B错误,

C、石蕊遇酸变红色,盐酸、硫酸都是酸,不能鉴别,故C错误,

D、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盐酸与氯化钡不反应可以鉴别,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在鉴别物质选用试剂时出现的现象应当是不同的,难度不大,便于解答.

 

6.(3分)(2013•丽水)遂昌农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制成竹炭制品,实现增收致富.竹炭是竹子经过炭化处理后形成的多性材料.竹炭具有的性质是 (  )

  A 无色固体 B 易溶于水 C 不能燃烧 D 有吸附性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依据竹炭的成分是碳,结合其多孔性依据其物理及化学性质分析解决.

解答: 解:由于竹炭是竹子经过碳化处理后形成的多孔性材料,所以其颜色为黑色,主要成分是碳所以可燃烧,多孔性说明竹炭具有吸附性,由于炭不易溶于水,所以竹炭也不例外.

故选D

点评: 此题是有关碳的知识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有关碳的性质,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7.(3分)(2013•丽水)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20℃,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B B物质的饱和溶液从30℃降温到10℃,变成不饱和溶液

  C 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A物质,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 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A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后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后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

C、据30℃时A的溶解度分析解答;

D、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温的方法.

解答: 解:A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据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溶解度减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正确;

B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降温后析出晶体,依然是饱和溶液,故描述错误;

C30℃A的溶解度是20g,所以3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25A物质,充分溶解后最多溶解20g,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正确;

D30℃时,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考查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细心分析即可.

 

二、简答题

8.(6分)(2013•丽水)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小红同学总结了氢氧化钙的四条化学性质(如图),即氢氧化钙与图中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氢氧化钙与酸碱指示剂反应,小红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红 色,

2)利用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CaOH2+Na2CO3═CaCO3↓+2NaOH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1)根据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考虑;(2)根据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考虑.

解答: 解:(1)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氢氧化钙属于碱,所以酚酞试液变红;

2)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用观察法配平,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

故答案为:(1)红;(2CaOH2+Na2CO3═CaCO3↓+2NaOH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酸碱指示剂遇到酸和碱变色情况,熟悉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9.(4分)(2013•丽水)某同学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两块表面积相同并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定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1)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测量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bc 

2)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 AB (填字母编号).

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再读数.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1)根据氢气不易溶于水,通过排水法把水排入量筒内,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分析;

2)在测量氢气体积时,为了使测量更为准确,要注意上下移动水准管,使左右两管的液面相平,以使量气管中的气压与大气气压相等,读数时视线应与左管内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以减少观察误差.

解答: 解:(1)利用等量代替的方法,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可知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是:bc

2)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应于量气管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每次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是为了防止水的压强造成的误差;故选AB

故答案为:(1bc;(2A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量气的方法,关键是把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注重压强知识的运用及读数的方法.

 

10.(4分)(2013•丽水)有限的元素可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均由下表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H

O

Cl

Mn

Fe

1)甲溶液在黑色固体乙的作用下生成无色气体丙,丙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甲溶液中的溶质是 H2O2 (用化学式表示).

2)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固体丁放入过量戊溶液中,得到浅绿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向所得浅绿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甲溶液,生成氯化铁和水,则该反应的反应物是 FeCl2H2O2HCl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1)根据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的原理分析;

2)①根据铁与盐酸反应的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②依据反应的产物以及①的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 解:解:(1)二氧化锰是黑色固体,双氧水是液体,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氧气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故A溶液为双氧水溶液,化学式为H2O2

2由现象可知丁为铁,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变为浅绿色.

可知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生成的氯化亚铁和过量的盐酸,甲溶液为双氧水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铁,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FeCl2+H2O2+2HCl=2FeCl3+2H2O

故答案为:(1H2O2.(2FeCl2H2O2HCl

点评: 熟练掌握初中学过的常见物质及常见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

11.(8分)(2013•丽水)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1)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2)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如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反应产生的CO2未被完全吸收等.为减小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开闭情况是 打开弹簧夹ab,关闭弹簧夹c 

3)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 偏低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4)已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 硫酸钠;硫酸钠和硫酸;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直接写出仪器的名称;

2)根据装置的设计意图可以知道反应前鼓入空气的目的是除去B中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反应后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保证将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出,可以据此来判断并完成解答;

3)反应生成的气体在逸出的过程中要带出一部分水蒸气,如果没有装置C则会使D装置中吸收的物质偏大,而使测量结果偏低,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4)根据题给的信息结合硫酸和碳酸钠反应来完成该题的解答.

解答: 解:(1)图中所标的仪器的名称为锥形瓶;

2)根据装置的设计意图可以知道反应前鼓入空气的目的是除去B中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前应该打开弹簧夹ab,关闭弹簧夹c,从而使B装置的中的空气排出;

3)反应生成的气体在逸出的过程中要带出一部分水蒸气,如果没有装置C则会使D装置中吸收的物质偏大,这样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也就偏大,从而使测量出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偏低,导致结果偏低;

4)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若硫酸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的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若硫酸过量,则得到溶液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若硫酸的量不足,则得到溶液含有的溶质为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打开弹簧夹ab,关闭弹簧夹c

3)偏低;

4)硫酸钠;硫酸钠和硫酸;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点评: 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赏析问题情景,找到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再根据实验的反应原理,分析推断出该物质的组成成分,然后得出所要探究的物质中该成分的组成.

 

四、分析计算题

12.(8分)(2013•丽水)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 A 仪器相同(填字母编号).

2)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 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方便操作 

3)用乙装置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消耗了0.7310%的盐酸.请计算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多少克?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分液漏斗仪器相同进行解答;

2)根据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方便操作进行解答;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使用的氯化氢质量可求得生成CO2的质量.

解答: 解:(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分液漏斗仪器相同;故填:A

2)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方便操作;故填:药品用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方便操作;

3)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CaC03+2HCl=CaCl2+H20+C02

73 44

0.73g×10% x

x=0.044g

答:实验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是0.044g

点评: 此题综合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综合性强,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很好的解答本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f7a51e25acfa1c7aa00ccd4.html

《2013—2015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