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8-01-05 09:30: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网络时代 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二)教育内容信息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社会可以说是人类的信息共同体,它所实现的是信息的共享,并且在网络社会中,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使处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也不例外。因此,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具有信息化的特征。

网络时代,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的教材,并且通过互联网,使教育内容信息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但有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信息不同于知识,信息之于知识犹如声音之于音乐,需要加工才能成为知识。知识是对信息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与归类,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真正的知识,赋予其实际的意义。

(三)学习方式自主化

无法设想一个置身于信息海洋之中却对之束手无策的人,能够在网络时代大展身手;同时也无法想像网络时代的个体,能够依靠传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有效地实现自我的发展。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与信息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

网络时代的学习,应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之上的学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由“要我学”切实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方式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四)师生交往平等化

网络时代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时代。网络时代使以往的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根本的变化,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已成为一种现实,交往方式也由单向度向交互式转变。

网络时代的师生交往也将日益平等化、普遍化。在师生教学交往中,教师应从传统教学的传道、授业即信息直接提供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均应能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个性投入教育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交流、对话、感染成为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交往权威趋于模糊或消退,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宽容与和谐,教师不再是至高的权威,而是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去感染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奇特效果影响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普遍交往的关系。

二、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

网络时代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有了新的特征,这一切呼唤着教师角色更深层次上的重塑与转换。面临网络时代的挑战,教师一般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即坚持自己原有的角色,排斥角色更新,表现为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恐惧与不安,怯于去接近网络、掌握网络,而是避而远之。这些人往往过于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只是与他们同类的人来往,疏离外部新世界,遮蔽现实中的摩擦与冲突,固守旧有的“师道尊严”,面对变化束手无策。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即放弃自己原有的角色,向新角色投降,对新的信息技术盲目崇拜,对新事物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持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是由激进的性格决定的,乐于接受新事物,勇于接受挑战,但这样往往会造成教师角色体系的全盘崩溃。第三种选择则是辩证选择,既不放弃自己的原有角色,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而是向网络中的权威挑战,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很显然,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给教师角色以新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指出了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第二,教师应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社区内部的新的知识资源。第三,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第四,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第五,教师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第六,教师应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第七,教师应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第八,教师应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这个报告仅对教师角色转换作了笼统的概括,但对于面临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教师角色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网络时代,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一)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习之于生活,不再仅仅是一个先行准备的阶段,而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乃至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了学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习的目标,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获取现成的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培养发展包括生存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因此,教师应不仅仅扮演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应努力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与学生一道,共创美好的未来。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根据对未来时代发展前景的预测,使学生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未来,适应未来,而且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去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

其次,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所谓面向未来的意识,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去工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倾向性。所谓时间倾向性,主要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教师应从面向过去、现在转向面向未来,“未来不仅要渗透到他的骨髓里,而且还要铭刻在他高瞻远瞩,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见多识广的胸怀里”。(2)变化意识。众所周知,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未来是变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必须具有变化的意识,理解并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及变化的要求,进而根据这种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超前意识。如果说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时间的倾向性是表示教师对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的转变,变化意识表明了他们的适应性的话,那么超前意识就表明了他们的主动性。超前意识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具有核心地位,超前意识是形成人的主动行为的基础。

再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这包括预见能力和拓展能力。(1)预见能力。教师成为未来生活设计者,最为重要的是应具备预见能力,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在事件刚刚出现某种趋向的时候,就能预见到它的未来发展。人类所面临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昨日之是今日之非,今日之是明日之非,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并且这种变化的复杂性也增强了。尽管人们试图认识未来,尽管未来也是可以认识的,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不是人们简单地设计个什么模型和系统概括得了的。不但一个社会的未来是复杂的,社会中的每个具体的人也都面临着一个把握不定的未来。作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学生的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去尽可能地预见不确定的未来。(2)拓展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首先应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才能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二)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

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为顺利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1)新知汲取能力。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崛起,学习方式的自主化,正迫切要求21世纪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这里的“新知”,既包含某些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又包括大文化范畴中的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教师应保持对新知的热情,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以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消化新知,塑造自我。(2)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社会的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收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但信息有别于知识,信息经加工处理后才会成为知识,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教师由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应具备以下能力。(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等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趋势,具有信息化色彩,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放在教学软件的编制设计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上,还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2)课程开发的能力。在教师被公认为课程教材执行者的年代,“课程”这个术语的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它仅仅意味着把与本学科有关的材料分成一个个单元,规定出完成各个单元的时间,以此来表达按一定逻辑次序组合起来的概念和实例。而未来所公认的学校环境则应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那么“课程”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全部经验加以拓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本身就已渗透到了家庭和社区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开发中去。

(四)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具体地讲,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能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这样师生就可以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再次,教师应具备调控交往的能力。教师调控交往的能力对于协调师生关系,促进与全体学生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真实的同情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理解、信任、同情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另外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总之,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9f9eb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7.html

《教师角色的转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