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5 16:01: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作者:杨雨然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0

        摘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明确城市战略地位,坚持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产业转移问题也成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中的重点关注问题。天津作为京津冀三核之一,在承接非首都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京津两地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利用Eviews80软件,分析影响天津产业转移的因素,试图对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的路径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京津冀地区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协同发展,成为了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的第三个增长极。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交通、环保产业方面率先取得突破。通过明确京津冀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在2030年形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和首都功能核心化。因此,明确如何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地如何做好产业转移工作也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天津作为非首都功能的重要承接地,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和商贸物流优势,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天津如何做好非首都功能的承接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多种多样的产业转移理论。Lewis1984)提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他指出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非熟练劳动力富裕程度上的区别也成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1]Kiyoshi Kojima1991)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的产业转移理论表明,承接地的技术水平以及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2]卢根鑫(1997)提出了重合产业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为了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赢,发达国家的重合产业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形式来实现产业的升级转移。[3]石东平、夏华龙(1998)认为产业转移呈现梯形结构,将沿着劳动密集产业、资本密集、产业技术密集产业的方向进行转移和升级。[4]魏后凯(2003)提出的产业转移区位论从区位选择分析了产业转移问题,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空间的扩张过程,也是企业的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e15501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2a.html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