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

发布时间:2021-03-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1.本课是自读课文,文字较多,片段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在指导学生自读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借助文旁的批注进行思考。
2.本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多个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鲁迅形象,展现出鲁迅的个性和气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3.萧红作为女性作家,对生活有敏锐的感知力,而且她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赏析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法 指导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自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环节一

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留给我们的印象,但这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一、助学资讯


环节二

环节二
1.作者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有改动。鲁迅先生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他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

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咳嗽ké sou 调羹tiáo ɡēnɡ) hé) 杀(mǒ) ....kāi 忧郁yōu yù) chuǎn nì) ..对(jiào 然(yōu 2.词义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眼睛不济:眼睛不顶用、不发挥作用。
校对:按原稿核对抄件或付印样张,看有没有错误。 忧郁:忧愁苦闷。 草率:轻率,不慎重,含贬义。 悠然:安闲、闲适的样子。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三、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结合文旁批注理解文章内容。将对问题的思考简要记录在书上。




环节三 环节三

一、深层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留客吃饭;4)调侃玩笑;5感染快乐;6阅读来信;7)随意处理校样;8许先生忙碌的工作;9看电影的路上;10)先生的休息;11)先生陪客;12)吃鱼丸;13认真对待包纸;14)对待工作和休息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萧红以细腻的文笔,片段式的叙述刻画了鲁迅多个侧面。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自读课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先小组内互相交流,后推选代表做班内交流分享。
鲁迅既具有思想家的特质和文学家的风采,又是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一个体察孩子的好父亲,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教师随笔:
关于批注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建议:
第一,写人的文章,刻画人物形象是重点,可以围绕鲁迅的形象特点进行分析;
第二,关注文中有表达效果的语句,体会萧红的语言特点及语言背后的深意;
第三,理解萧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的情感;




环节三
第四,捕捉阅读中灵性的感悟,若有所感则马上提笔记之。
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看?
1)文中撷取凡人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凡中伟大的特点,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2)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3提供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再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

二、语言赏析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样写鲁迅先生的笑声有何作用?
动作描写,夸张的写法,鲁迅先生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2.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透过这样的描写,你有何感受?
作者在苦苦追忆一位精神之父,字里行间都是以一个女儿的口吻、语气进行倾诉,其中的钦敬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3.“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描写鲁迅深夜工作的背影,有什么深意?


体现了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三、探究写法
1.选材视角独特。
本文借助日常琐事展现鲁迅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一面。描摹片段之间似乎没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却串珠成线勾勒出了鲁迅先生的个性、气质。
2.平淡中蕴含深情。
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3.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现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信手拈来,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
环节四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
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
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环节五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教学反思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用圈点批注、合作交流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批注、认真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c1f5d8b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1.html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