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2-06-08 20:58: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摘要“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本文认为大学精神应包括:危机意识、以人为本、拥抱孤独,创新相伴、与真理为友、关注国家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危机意识;创新;以人为本

巍巍青山,著其沉稳;悠悠绿水,名其灵性;现代大学,谓其精神。上善若水,精神之于大学亦若如此。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学者眼中大学精神的至高境界,然而此“大学”非彼“大学”,那么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精神又该如何阐释呢?今日的大学又该如何才能长久不衰呢?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又该如何使其莘莘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一、 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的教授和学生。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思考什么。也许,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地天立地的人物。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就能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抽象却富有魅力,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代表。王翼生认为: “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

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那么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又该以什么样的现代大学精神迈向世界,迈向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时代精神引领现代大学潮流?

二、引领时代的强劲脉搏现代大学精神

1、拥有危机意识

中国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

一所大学要前进、想发展,必须树立风险忧患意识:要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有一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危机感。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讲到: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可见树立忧患意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学院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大概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国人都知道在美国有个大名鼎鼎的哈大学,其实哈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甚至几乎夭折走到今天的辉煌境界。哈人认为,他们与其他院校的一个不同点就是,特别关心走下坡路和被国家体制吞噬的危险,有众多的人决心进行创造性工作。这的确是哈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精神。在18世纪下半期,北美洲已陆续建立了九所院校。这一切都是哈不能忽视的压力,也是其难得的动力。哈人非常明确,如果想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事例与特色,才能在教育改革的风浪中求生存求发展。正是哈佛人自身拥有的危机意识,才迫使他们自强不息,才有今日哈佛的神话与传奇。

说忧患意识,不是要我们消极悲观,不是灰心丧气。相反,它要我们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从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当代大学想要屹立于泰山之首,想要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悸动,一概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成绩的一面,也要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既看到学校奋斗目标鼓舞人心,也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因此,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如此,现代大学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树立科学发展观,争创一流的现代大学。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所谓以人为本大学精神,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以外,还要做好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心理健康辅导、爱心救助贫困生等学生服务群团。
在艾略特任哈佛校长的时期就曾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的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其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它有两层意义:第一,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第二,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和谐、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3、拥抱孤独,创新相伴

20世纪30年代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影响至今,他说:“所谓大学者,并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说大学不在于楼高院深,而在于有大师。何谓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上给“大师”的定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因此,人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大师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很深的造诣,冠绝天下,受人尊敬的人。正是这样的大师、大学者、大学问家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履践者。

真正的大师必须拥抱孤独,并把孤独作为自己的新娘。……驱逐陪伴,让孤独成为你生命中的习惯。然后所有能力就会充实而完满并平稳上升,就象森林里的树木和田野里的鲜花……独立思考,那么所有的地方对你来说都是友好和神圣的。在醉心于孤独探索的基础上,现代大学才能奠实其自立于学术之林的基础,渐入到自由独立的佳境。

不仅大师需要拥抱孤独,学院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呢?当你想拥有自己的特色,想拥有自己的团队,可前面并没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学校还要继续吗?当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遭受挫折,经历磨难,当我们仅有的一点希望也被现实摧残的粉碎,你还想要自己的特色吗?当然要,也必须要,一个大学,特别是一所现代大学,想要发展,想要独领风骚,那你就得有自身的专长。这时,你就需要与孤独相伴,忍耐寂寞。只有在孤独寂寞中依然顽强生存的人,才能经受的住任何风吹雨打,最终傲立于彩虹的尽头。

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大学得以强大的关键所在, 更是现代大学在社会整体中保持自身前沿阵地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 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那么现代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是要培养整天只知道背书本、只唯书、只唯上的人才吗? 是要培养那些只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人才吗? 当然不是。现代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要培养具有世界前瞻性眼光的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在一所没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只有在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面, 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培育下,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这样, 在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我们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学者。现在, 我们的大学所缺少的不是高楼大厦, 不是优美的校园环境, 不是出现在试卷上的接近满分的优秀成绩⋯⋯现代的大学真正缺少的是创新精神。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 大学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 经过训练的谨慎的思考态度, 谦恭的行为, 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任积累的思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在《论教育》中就指出: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 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这本身就要求现代大学要着力培育和发扬卓越的创新精神。我们说大学的文化创新, 其关键点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受、不图进取, 那么, 这样的国家, 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 没有不走向衰落的。”因此, 他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胸怀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开拓进取、执著追求、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同样的道理, 只有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时刻追求突破、超越和报效社会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所不辱时代使命的大学。这才是大学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所以, 现代大学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 勇于创新, 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可说是不合格的现代大学。

4、与真理为友

著名的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讲话中这样感慨,学校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这种注意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声望和财产日益增长时,各种集团自然会受到诱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证据,军事和情报部门试图使我们的教授们参加秘密的研究工作,并对我们作出种种限制,以避免我们的科学发明落入敌人之手。商人们寻求和我们的科学家建立关系,以帮助他们开发新产品。社会活动家敦促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力、尊严和威望同种族隔离等罪恶和不公正作斗争。公众指望我们利用我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帮助解决地方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十分明确: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见识何为与真理为友

现代大学今后的校训中是否会出现真理这样的字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倡导的大学精神,应该崇尚真理。同时,要让这样的精神体现在办学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笔者注意到,我国不少大学在确定校训之后,就在学校各个地方悬挂写有校训的横幅,并开展征文活动,对校训广而告之,可是,在具体而微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活动中,却难见校训的影子。这是因为大学的具体办学制度,并不支撑校训,与其所倡导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崇尚真理的大学精神,简单而言,就要求大学的办学制度,摆脱行政的干扰和利益集团的控制,只认是非,不问利弊,追求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非其他的官场价值或商业价值。对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而不是听上级安排,顾及某些群体的利益,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只有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中,才能始终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让真理的光芒在大学闪耀。

5、关注国家需求

高职高专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院校的重要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进入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带来对人才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高职院校要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在办学体制上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定位,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要立足于国家需求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去解决自身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

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国家需求也应该是这类大学应该具有的现代大学精神,它虽与以学术为主的院校不同,但其目的,其目标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增彩添色。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现代大学精神亦是如此,以其最强大,无形的魔力,滋润着千千万万的大学。

在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要求大学必须开放胸襟, 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意识来开拓大学的未来,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 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大学精神的精华与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 发扬光大我国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小梅,巩红.现代大学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理论导刊,2004.05.

[2]肖真.学校发展大家谈,谈忧患意识[J].燕山大学报,2011.05.

[3]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赵鑫姗.什么是大学精神[J].文汇报,2001.02.

[5]张双.树立忧患意识,深化教学改革[J].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报,2008.0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b492e4b2b160b4e767fcf18.html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