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2-07-07 17:01: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周治中

指导教师 郑艳清

200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贯穿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地,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也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其教学模式也十分多样。新的课程标准呼唤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全新理念。教师的教育目标有待更新,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这一科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众多的学生特别喜爱上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学生欢迎的并非课程本身的教学知识,而是它的教学载体——计算机。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我就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硬件”特点

1)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心智(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动作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动作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把它看成和其他工具一样,是错误的。

2)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所有其他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工农商学兵各行业,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从海洋到天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用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3.实践性强

1)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不上机则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备配置对教学有很直接影响,设备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

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要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刚掌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软件”特点

1.促进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学视角,强调的是如何使不同人群和基层平等享受教育权利;二是教学法视角,关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建立比较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对教育民主这一理念的实现,无论从社会学视角还是教学法视角来看,均具有独到的贡献。其根本原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信息资源从过去被少数人拥有变为人人拥有,这就从客观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传统教育关系,极大地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言,基本趋向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可转换为学习自主化。当今的教育环境正从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有位美国历史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过去上课时故意找些课本以外的材料拿到课堂去讲,学生们对我很佩服,以为我的知识很渊博;现在网络进了教室,情况就完全变了,我讲什么他们几乎都知道,看来不能再玩老一套教学把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遭到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化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善于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指导者,从当教师变为当教练。作为走向学习自主化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知情权,让他们事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建议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经过预习以后应该能够理解大部分内容,剩下的只是一些疑惑和问题,那么课堂就会成为充满问题和积极研讨的场所,民主化气氛便会油然而生。

2.支持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改革趋向,是还基础教育以终身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和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允许他们自主探究的信息空间、合作交流人际互动空间以及自由建构的知识空间。网上信息空间隐含着无穷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通常是劣构的,需要学习者利用工具进行检索和加工,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筛选和提炼,然后才能内化并建构为个性化的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信息获取和加工提炼能力对学习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单凭学习课本上的良构知识难以培养这类能力。

3.创建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者一直以来梦寐以求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只能让学生们听同样的课和做同样的作业,个性化无从谈起。利用网络,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目前网络虚拟空间的大小是由硬盘存储容量决定的,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体量足够的虚拟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进行知识建构和展现个性。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有限的教室时空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笔者认为,学生的集体智慧发展也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惜迄今未受重视。

4.创设拟真学习情境

为了实现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内容上,需要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生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表现为重视知识学习的境域化,让学生在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创设拟真的学习情境,支持知识的境域化学习。笔者将境域化方法归纳为原型化(针对现象)、角色化(针对人物)、案例化(针对事件),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支持这些境域化方法的实现。

当然,信息化教育不应该排斥社会实践。我们提倡全空间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可以发生于教室物理空间、社会现实空间以及网上虚拟空间。全空间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优化意识和多方位的角色转换能力。

5.实现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其特点是注重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注重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发展性评定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电子学档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和知识作品,还可以利用量规工具进行个人自评和同伴互评。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综合特点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2.应用性特点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3.趣味性特点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结语

以上讨论只是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支持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的潜力,要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能力还需要技术以外的许多因素,比如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估制度、服务支持体系、配套政策等。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无论如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广大教师就应该成为操纵此魔杖的高明魔术师。所以我们列出了这些特点,他们不但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利用技术支持多种创造性的教学与评价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a7bc466ddccda38376baf5a.html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