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银行深度报告-深圳金融

发布时间:2018-10-05 08:10: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微众银行深度报告

——引领金融价值链重构

励雅敏 黄耀锋

一、互联网银行从此登上金融舞台

伴随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落地,存款利率进一步放开后,2014年底中国银监会首次批复了5家民营银行,12月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旗下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下称微众银行)正式获准开业,成为中国首家落地的互联网民营银行。

目前微众银行以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化编制进行组织架构的设计,下设5大事业部:零售、信用卡、同业、科技以及战略事业部。微众银行的主要客户定位将立足于零售及小微业务,同业对公以及科技战略事业部将主要承担支持工作。据调研,目前微众银行在深圳的总部大约到位的员工人数在400人左右,其中一半左右的人员为科技互联网方面的IT技术人员,另一半为金融从业人员。微众银行从股东到高层管理人员都有极强的互联网背景,其内在创新精神将是作为互联网银行先驱的重要基因所在。

1:民营银行及微众银行设立时间表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平安证券研究所。

对比微众银行与招商银行的经营范围,主要的差别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一般存贷款业务方面,微众与一般银行无异,但主要限制在小存小贷上,即个人及小微企业存贷款业务为主;二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微众拥有结算、代理担保、交易及投行等一般业务资格,相比而言招行拥有衍生品的交易资格以及短期融资券的承销资格是微众所没有的;三是两者主要的不同点在于招行被授予外汇方面的代理交易等业务资格,以及证券基金、社保的托管资格,这两方面微众银行并没有获得相关的资格。整体而言,微众被赋予了较宽泛的银行业务经营范围,仅在外汇、投行、托管等几个业务领域略有局限性,同时存贷款业务的主体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在经营领域方面并没有看到微众超越一般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如互联网银行的经营方面)。预计进入营业之后,互联网银行也需要按照一般银行一样进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资产质量等监管指标的约束。在经营的法律公平上,并不会有明显的特殊性。

1:微众银行与招行在经营范围方面的具体差别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公司公告、平安证券研究所。

二、一切变革从“账户”开始

银行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存贷汇”三个方面,而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于账户。互联网金融所立足的四个方面:基础设施、平台、渠道以及场景,一切的核心竞争其实也是对客户基础账户的争夺。“得账户者得天下”,一切流量变现的起点均来自于用户信息,而账户是用户信息最集中的聚集所在。

(一)储蓄账户虚拟化,带来远程开户时代

对于银行账户的监管,我国主要有以下几个部门文件规定:央行发布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及《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部门规章形式进一步明确单位及个人银行账户规章;国务院颁布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正式确立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基础的实名制原则;国家颁布《反洗钱法》,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了银行账户管理的原则。

我们理解央行的最重要底线在于“反洗钱”以及对身份真实自愿的核实。“面签”仅是实现以上原则的最简单实务操作惯例。只要在技术手段上能够有证据证明开户人身份的真实性、自愿性,通过远程面签甚至非面签而以其他手段交叉验证真实身份的创新并不违反现有规章法规。当然从早期试点的角度而言,微众等网络银行的开户仍将以“远程+面签开户”的形式为主。

2007629日,央行会同公安部建成联网核查系统,全国各银行机构都加入到这个系统。从此,银行机构在办理银行账户业务以及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支付结算、信贷等业务时,可以通过该系统核查相关个人的公民身份信息,从而方便、快捷地验证客户出示的居民身份证的真实性。联网核查系统的建成运行,为银行机构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一种权威、便捷的技术手段,标志着我国在切实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特别是个人账户实名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预计微众银行也将获得接入系统资格,其脸部识别算法将依托腾讯的后台。一旦通过央行以及公安部的核准之后,即能够通过脸部识别来完成远程开设账户的功能。

考虑到现有账户法规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桎梏,央行自2014年开始对电子账户以及远程开立账户的规定开始放松。强调:强弱实名帐户的分离监管;单位及个人远程开立结算及非结算账户的限制。从制度及法规上确立了远程开立账户的可行性,这将加快银行零售业务的流程改造。

我们预计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通过验证之后,微众银行将依托腾讯微信平台入口,或者直接接入到微信已有的应用接口(如在微信钱包中直接植入银行模块),亦或以其为入口转接到自行开发的APP软件,支持客户远程开立银行账户。利用脸部识别等技术以及腾讯极强的多维社交网络数据进行身份识别,以满足央行及公安部对账户的实名制及反洗钱监管要求。微众银行所采取的人脸识别技术,由腾讯自身技术团队所开发,通过生物技术来开立账户及保证实名制。与VTM(远程视屏柜员机)不同之处在于,该技术可以软件形式装在任意终端上实现。

(二)账户变革将带动零售银行渠道及媒介的虚拟化

微众银行缺少网点优势,再建像传统银行类似的过千上万的实体线下网点对于微众来说必定不可行。我们预计微众将建立“1+N”的网点格局,少量实体综合性的“旗舰型”网点——构建客户体验、线下互动、少量柜面或者现场业务柜台,且更多以开放形式。辅以较多自助型、单一功能型网点,甚至依靠与若干银行构成联盟的形式(参考“柜面通”业务),弱化实体网点的成本投入以缩短业务扩张周期。

未来在微众的带动下,我们认为银行的渠道优势将会被分解:由于账户开立规定的限制(单位仅允许远程开立非结算账户),同时对微众等互联网银行的定位仍将局限在以普惠金融为目标,业务模式上定位于“个存小贷”,经营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储蓄,主要是个人及小微企业存款。大中型的对公客户、同业客户的相关领域,微众短期内将难以撼动,传统银行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垄断能力仍将延续。

受到微众等互联网银行冲击较为明显的将是零售银行渠道。从银行的渠道演化路径看,个人零售业务的交易将逐步迁徙向互联网化,实体零售网络将更多承担服务及用户体验的功能:交易的集中度从线下实体网点向电话、ATM、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演化;而线下网点将承担更多销售/服务为主的功能,例如私人银行客户的资产管理及理财定制服务,社区银行的小区金融服务,小微客户服务等。

2:银行渠道的发展变革趋向于自助远程

资料来源:德勤、平安证券研究所。

在渠道变革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将是银行对IT设备及流程的再造。201275日,广发银行在北京推出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家24小时智能银行并铺设了第一台VTM机具,这标志着银行零售业务朝远程、智能、虚拟化服务的方向又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2012年以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银行也开始尝试新型的网点创设,特别是网点数量较少且拥有扩张动机及潜力的中小银行。未来伴随社区银行、直销银行、互联网银行等模式的进一步深耕细作,远程自助型设备的投入将不可避免。

在构建起账户的线上支付环境之后,我们预计微众银行的银行卡将主要以虚拟账户形式存在,辅以少量的实体卡以完成线下刷卡支付。同时在线下,依托微众APP,完成小额的移动端近场取现、支付结算业务,这将是微众银行利用的主要手段。这意味着,无论是近期近场NFC支付、扫码支付等技术的快速推广,还是未来可能做到的人脸及生物特征识别支付,银行卡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正在逐步淡化。但我们需要承认,在无卡化时代推进过程之中,仍需要解决手机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及银行、清算机构四方利益链条的问题。

利益链条的重构明晰,以及重量级选手的入场使得移动端近场支付趋势在2015年伊始便初露端倪。伴随着银联、三大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以及手机厂商,特别是苹果IPhone6的推出,NFC进场支付和扫码支付已经逐步被大众所接受。201412月,招商银行在北京宣布其移动金融产品“一闪通”正式上市。“一闪通”不仅能够通过手机进行大额、小额安全支付,还能够通过手机办理ATM存取款和网点业务等,是全球首款基于手机的涵盖线上、线下、大额、小额等各种应用场景的全功能移动金融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其他银行也会跟进,“无卡取现”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场取现”。借助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标准确立及精度的提升,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在安全支付领域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认为支付领域未来可能面临:NFC(银联、银行、手机/电信运营商主导)、扫码支付(线上第三方支付平台主导)、生物识别技术等“三足鼎立”的局面(银行可能会继续创新跟进)。

三、微众将带来存贷业务的价值链重构

受制于网点的铺设,微众银行将不会走传统银行的存贷利差模式。业务模式上定位于“个存小贷”。依托腾讯庞大的社交平台网络,拓展存贷款业务的模式将不再追求“大”,而是追求“准”。

(一)银行新盈利增长点将从规模走向流转速度

来自于资本金的压力以及经济下行的信用风险压力,使得银行在近两年开始主动放慢放贷的节奏,银行“信贷额度”硬约束逐渐转向“资本金、风险”硬约束。

从工行的贷款发放情况我们明显地看到,累计发放的贷款规模与全年新增的贷款量之间的乘数在2012年以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中长期投资需求下行、同时贷款风险加大,银行主动缩短贷款久期的缘故;另一方面,银行也更加注重信贷增量的投向和存量调整移位的统筹结合,以提高信贷、资本等有限资源的资金使用效率。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微及经营性贷款,银行普遍采取了更多定额随借随还的经营模式,这大大提高了社会及银行内部资金的运用效率,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真实资金运用成本。而对于银行而言,项目风险的把控及时性以及资金的流动性风险,也会大大降低。二是用更高收益率项目来替代存量低收益信贷。同时,加快贷款资源周转,银行将得以在企业的现金管理、信贷资源调配、支付结算等领域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回报。三是利用资产证券化、结构化产品设计,更大限度进行风险收益对接。优化整体的社会风险收益配置效率,使得高风险偏好资金和低风险偏好资金均可以获得资源优化效率使用。

3:工行贷款发放周转速度逐年提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平安证券研究所。

4:资产证券化市场将加速发展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平安证券研究所。

同样存在资本限制较为明显的阿里小贷,也更多采用了资产证券化的模式来加快及提高其有限资本金的利用效率。目前阿里小贷大约有150亿的存量贷款规模,而在过去两年中阿里小贷通过资产证券化发行的产品达到50亿。我们估算其持有劣后部分的收益率至少在50%以上。

对于微众银行而言,目前其资本金为30亿元,按照8.5%的资本充足率,假设全部发放贷款也仅最多能够自行发放350亿左右的贷款总量。而这样的规模并不足以满足腾讯8.3亿QQ4.4亿微信活跃用户需求。若假设考虑撇除两者重叠部分,腾讯总计有10亿的用户数量,其中我们预计微众银行每年将转移1%-2%左右的客户迁徙率,第一阶段,未来3-4年完成大约6%左右(6000万)的目标客户挖掘。如果其中平均每人的资金需求量在10000元,则意味着未来第一阶段微众将潜在6000亿的贷款有效需求,这将是微众目前资本金远远无法独自承受的信贷规模。加快存量的周转,将利差更多转换为服务及中间业务收入,将是微众银行的必然选择。因此,微众银行更希望能够搭建的,是成为小微客户信贷需求以及传统银行资金之间的撮合平台。

(二)大数据及供应链才能真正打开银行小微信用蓝海

民生银行是上市公司中介入小微金融最早、最坚决的银行。自2010年起,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增速递增。然而以网点、人员的铺设成本而言,银行的投入成本过大而无法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外延式发展。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体现在上市银行。未上市的银行中,诸如在小微领域贷款,也是民营银行的代表泰隆银行、台州银行等,在过去两年间承受了成本收入比快速提升、不良率攀升、存贷比资本受限导致规模扩张停滞的尴尬境地。

5:民生银行小微贷款增速下降,不良快速上升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平安证券研究所。

在利用线下“人海战术”、发放抵押担保类小微的模式受阻,叠加经济下行周期小微不良爆发趋于严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尝试新型的互联网模式。如利用线上供应链金融原理,招行开发的“小企业E家”平台(P2P),兴业银行开发的“兴E贷”以及平安银行开发的“贷贷平安”1.0以及2.0版本,加快小微贷款线上化、供应链化、信用化、大数法则化趋势。

互联网电商、平台、计算机软硬件制造商等有数据积累的公司也意图介入小微金融征信、增信及授信领域:1、借助第三方支付、电商等数据开拓小额贷款业务:阿里小贷的商户小贷、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等个人消费贷款透支业务。2、借助互联网积累的数据进行供应链上下游闭环开拓模式:上海钢联借助积累的大量丰富、精细的钢铁及相关行业数据,以及众多国内外大中型钢铁企业会员优势,构建“钢银电商”网络平台,打造资讯、交易、金融、仓储、物流全产业链闭环,完成线上线下互动;地产、汽车等产业链较长的行业也将有极大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潜力。

银行渐渐意识到传统线下手段进行小微开拓的模式必将受到规模、地域以及风控模型的局限性而无法获得期望的风险回报。2014年中信银行与银联合作POS网贷,打开了银行与互联网大数据拥有商之间的小额贷款合作线上O2O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合作而非竞争,错位而非重叠

2015212日,华夏银行与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两家银行将在资源共享、小微贷款、信用卡、理财、同业业务、生态圈业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这次合作开启了现代商业银行与新兴互联网银行合作的大幕,是两种银行形态的首次战略牵手。

在全市场都在担心互联网民营银行可能对传统银行带来颠覆性影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早期互联网银行给传统银行带来的应该是改变而非取代,是合作而非竞争。对于银行而言:其在对公、同业等大额信贷领域的优势非互联网金融可以简单撼动。而在零售领域,银行虽已进入到小企业及小微零售的贷款领域,但主要以企业对公客户为主,小微零售涉及面仍非常有限,且业务模式仍以线下传统信贷员模式、资产抵质押担保、经营性用途贷款以及百万级贷款为主。相比而言,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P2P等立足于小额信贷支付领域将会与微众在目标客户群体方面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叠。线下模式仍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规模增长将会受到地域与风险的局限难以扩张。微众等互联网银行早期囿于实体网点限制,需要依托传统银行来协助办理业务。

微众银行的大数据将使得风险收益曲线整体下移。即引入大数据消灭信息不对称性,降低风险溢价。同时将该部分补贴给投资者以获得高于平均投资回报的收益率水平。在这过程中利用征信来将非标准化信用以标准化的利率水平体现出来,是其最大的竞争壁垒。

6:各金融机构在小微贷款领域竞争分布图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事实上,利用传统的信贷员线下模式发放单笔贷款金额若低于50w以下,银行可能就会进入亏损,这是银行无法完全做到真正小微下沉的原因。微众银行与传统银行可以合作进入到这一领域,相关的产品模式可以包括:1、共同设立项目资金池,构建银团性质的循环授信贷款,共同承担客户风险,均分溢价。2、构建结构化产品,构建优先、劣后分级产品。微众银行与其他资金来源方根据自身风险偏好程度高低,来选择合适自身的收益率产品。微众将成为银行的资产管理中介机构。3、微众银行输出信用模型的纯中介模式。根据外部银行的目标授信群体的特征、模型参数进行筛选,或直接提供客户的信用评分报告。可以根据客户导流的数量规模、有效信息/报告使用数量以及参与投资成功案例收益分成的模式进行利益分配。

四、引入新信用评审模式,做银行和客户的“接口平台”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风险定价能力将成为银行盈利乃至生存的关键所在。而资本的约束在未来将愈发体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微众银行的诞生将加快:1、风险定价产业链——征信、增信、授信三环将重构:腾讯拥有大约10亿左右的社交客户,我们预计微众银行每年将转移1%-2%左右的客户迁徙率,3-4年完成大约6%左右(6000万)的目标客户转移。借助微信/QQ、腾讯征信、财付通、京东以及其他应用场景所积累的信息数据,客户+数据势必使得微众将注重信用运用的征信及增信前段,而非授信。2、通过微众银行的融资平台和征信将有能力将个体个性化的融资需求进行标准化利率定价,借鉴国外Lending Club的经验,转换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向客户销售。3、从客户账户出发,做银行/金融机构的“平台”:微信立足腾讯足够大的客户流量,将成为众多银行销售端极有吸引力的拓展渠道。通过微众完全可以构建平台:代销合作银行/金融机构各类理财产品、构建理财/金融产品转让平台、共同开发理财产品。

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机构,对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安全、稳健经营势必是其经营的第一要务,相比而言,创新及改革的机会成本被冗余的机构设置及僵化的激励机制所束缚。传统银行在未来如果希望介入小微而减少成本投入,其可行方向为:一是通过互联网银行少量资金投入,引入模拟、试验以及少量的客户测试机制,产品成功成熟之后推广给合作银行,从而来降低试错的成本。二是借鉴互联网的跨界合作,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筛选目标客户,向客户“定投”融资产品,来降低客户营销的成本。三是信贷审批的依据无须再局限于抵质押物和央行征信记录,而是有望逐步拓展至社会公共信息、家庭与职业财产信息、消费记录、社交信息等全方位立体的信用数据,为银行准确判断简化风控流程,提高风控效率创造条件。

微众银行将来成为腾讯、腾讯社交生态圈闭环中的中介端口,外部的金融机构以及实体厂商可以通过这一接口提供融资及商品服务。微众利用腾讯征信数据优势,可以将小微及消费融资的成本降低,同时给予负债投资者高于社会平均的收益率回报。

7:微众银行将成为银行及客户的接口平台

资料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

(责任编辑:何顺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79d3c9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d.html

《微众银行深度报告-深圳金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