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

发布时间:2015-08-30 17:58: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六章 诗词对联常识P127

第一节 诗词常识

一、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P127

所谓格律,指诗、赋、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㈠韵和押韵

A本指“和谐悦耳的声音,旋律”,引申指诗赋中押韵的字。

B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因一般是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C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和谐,押韵是诗歌的基本格律要素之一。

㈡四声和平仄

1.四声

A中古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B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C中古四声到现代四声的变化情况是:

中古的平声字,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中古的上声字,有一部分后来变成了去声;中古的入声后来消失了,入声字分别并入了平、上、去三声。

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2.平仄

A平仄实质上是对汉语声调的再分类。

B平指没有起伏升降的声调,即中古四声中的平声;

C仄指有起伏升降的声调(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D现代有人借用这一概念,以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关于近体诗中平仄的具体要求,我们将在下面介绍。

㈢对仗

A对仗是近体诗除平仄以外的另一重要格律因素。它是一种特殊的对偶,由两个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组成。

B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把这种对偶的语句称为对仗。

二、诗律P128

㈠古体诗和近代体诗

A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诗体名,两者是相对而言的。

B古体诗又叫古风,

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形式,不讲平仄和对仗,用韵也比较自由。

近体诗

A又叫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B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因为它形成得比古体诗晚,到唐代才完全成熟,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

C叫它格律诗,是因为与古体诗相比,它的格律要求十分严格。

D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诗体概念,而不是时间概念。

㈡近体诗的格律

这种格律要求可以概括为: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平仄,讲对仗。以下分别叙述。

1 句数及每句字数

A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诗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

B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

律诗都是八句,

绝句都是四句。

另有一种排律(长律)句数不限,但必须是偶数(古体诗的句数有的是奇数)。

从每句字数来说,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两种。

近体诗有4种主要形式: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简称五律、五绝、七律、七绝。

注意:

律诗和绝句都是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律诗的第一联至第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⒉押韵

近体诗在押韵方面与古体诗的不同在于:

第一、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用仄声韵的很少;

古体诗则既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第二,古体诗的用韵方法有一韵到底和中途换韵两种,韵脚有逐句韵(即每句都押韵)和隔句韵的不同。

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不许中途换韵;韵脚只有隔句韵一种(一般是偶数句押韵)。

3.平仄

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可以概括为:一句之内,平仄两两相间联内两句,平仄相反相对;相邻两联,平仄相合相黏(nián)。

(1) 一句之内,平仄两两相间

这是指,一句之内,平和仄要两个两个地隔开,不要连平或连仄。

仄仄平平仄(甲)

平平仄仄平(乙)

平平平仄仄(丙)

仄仄仄平平(丁)

在这四种基本句式前面加上相反的“平平”或“仄仄”,就构成了七言的四种基本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

仄仄平平仄仄平(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丙)

平平仄仄仄平平(丁)

2)联内两句,平仄相反相对

这指的是,在一联中的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之间,相应的字要平对仄,仄对平。这一规则在诗律中叫“对”。

“对”的关键在五言的第二、四字七言的第二、四、六字,其中又以五言的第二字和七言的第二、四字尤为重要。

3)相邻两联,平仄相合相黏

所谓“相邻两联,平仄相合相黏”,是说后一联出句的平仄要与前一联对句的平仄一致,即平黏平,仄黏仄。

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的平仄分别一致,即分别相黏。这一规则叫作“黏”,又与“对”合称“黏对”。

3 对仗

1 对仗的种类

对仗的基础是词的分类(即语法中的词类)

同类的词互为对仗。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数目(数词)自成一类“孤、半、独、双”等字也算数目;

第二,颜色自成一类,一般不与其他形容词相对;

第三,方位自成一类,一般不与其他名词相对;

第四,不及物动词与形容词相对

第五,联绵词一般同联绵词相对,有时也同联合型合成词或联合词组相对;

第六,专名一般与专名相对(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第七,干支一般与干支相对。

依照传统,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一些小类,例如:

天文(天日月星风雨雷电等)

时令(春夏秋冬年岁朝夕等)

地理(地山石丘水海江河等)

宫室(宫室殿堂楼台门户等)

器物(床帐帘刀剑杯盘等)

衣饰 (衣冠巾带裙袍裳履等)

饮食(茶酒餐饭油盐酱豉等)

音乐(钟磬琴瑟倡优宫商等)

草木(草木松柏桃李茱萸等)

人伦(父子兄弟师友夫妻等)

1 对仗的常规

A对仗的常规是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用对仗,首联和尾联都可用可不用。

B绝句不要求对仗。但在具体作品中,对仗的使用比较灵活,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⑵与对仗有关的几组概念P132

1.工对和宽对

A所谓工对,即工整的对仗。

B所谓宽对,就是不属于以上所说工对的几种类型,只按相同词性构成的对仗。

2.正对和反对

A.正对和反对是从出句和对句意义上的关系的角度来分的。

B.正对指同义词相对

3.借对和流水对

这是近体诗对仗中的两种特殊类型。

借对有两种情况。

A一种是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乙义或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②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温庭筠《苏武庙》)

B另一种借对是借音。例如:

③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梅。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④事直天在,归迟白发生。

(刘长卿《新安奉送穆谕德》)

⑤次寻书札,呼儿检赠诗。

(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

⑥思家步月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

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所谓流水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一联中的两句,字面相对,意思相承,它们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

⑧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骆宾王《在狱咏蝉》)

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⑩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遣悲怀》)

2 对仗与语法结构

三、词律P134

(一)词的起源和特点

1、起源

A词起源于,最早产生于民间。

B词最初是配乐的诗,它所配合的音乐是兴起于隋,以汉族民间音乐为主,糅合少数民族及外来音乐而形成的新声“燕乐”(即宴乐)

C词叫“曲词”或“曲子词”,也就是为曲调填写的歌词。

D 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就主要是唐代的民间创作

E现存最早的文人词,诗人李白《忆秦娥》和《菩萨蛮》

2、词的特点

A它和诗不同,不仅表现在句子的长短不齐,而且表现在平仄、对仗和用韵等方面。

B词在宋代曾被称为“长短句”。宋代以后“长短句”成为词的别名。此外,词还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名。

(二)词调、词牌和词谱

1、词调

指词的曲调,即写词时依据的乐谱。

2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

3、词调和词牌的关系:

同调异名、异调同名和同调异体三种情况。

A、同调异名即同一词调有不同词牌名。如《卜算子》又名《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

B异调同名恰好相反。如《卖花声》既是《浪淘沙》的别名,又是《谢池春》的别名;《子夜歌》既是一个词调的本名,又是《忆娥》和《菩萨蛮》的别名。

B同调异体是一个词调有几种别体,如《满庭芳》这个词调,《钦定词谱》以晏几道的作品为体,又列了周邦彦、黄公度、程垓、赵长卿、元好问、无名氏的词6种别体。

4、词的分类P135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A58字以内为小令

B5990字为中调

C91以上为长调。

根据分段的不同

A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B不分段的叫单调,往往是小令。

《十六字令》《如梦令》《忆江南》等

B分两段的叫双调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浪淘沙》《蝶恋花》《沁园春》等。

C分三段的叫三叠,如《兰陵王》。

D分四段的叫四叠,只有《莺啼序》一调。其中双调的词最为常见。

词的相关知识

A.词的一段叫一片。片,由音乐概念的“遍”演变而来,本指将同一曲调重唱一遍。又叫做一阕(què)。

阕本指事情做完后关上大门,引申指乐曲终止,后来又被用作词的单位名称,即一首词称为一阕。

宋以后则被用作“片”的同义词,指词的一段。

双调的词最常见,所以人们常称双调词的两段为上片(阕)、下片(阕)或前片(阕)、后片(阕)。上下片(阕)的字数、句式和平仄往往是相同或近似的。

关于词谱。

A词谱本指词的音乐曲谱,后演变为词的格律形式,即各个词调的字数、平仄、韵脚、句读、段落等。

B词谱的出现,是在词乐衰亡失传以后。

(三)词牌和词题

A、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B、词题是一首词的具体题目。

C、大量词作既无词题又无小序,而同一词牌的词又很多,所以人们提到某一首词时,往往在词牌下标明该词的首句。如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四)词的押韵、平仄和对仗

1.词的押韵(以下一般掌握)

词韵历来没有正式规定。宋代词人一般根据当时的实际语音用韵,后人据此归纳编纂成书,就成为所谓词韵,其中比较通行的是戈载的《词林正韵》。

词的用韵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一韵到底,如《沁园春》;

二是同部平仄互押,如《西江月》;三是平仄换韵,如《菩萨蛮》。

2.词的平仄(以下一般掌握)

与近体诗的平仄比较,词的平仄有两点不同:

3.词的对仗(以下一般掌握)

第二节 对联常识P138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一) 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

A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二) 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

A使对联获得独立外在形式即载体条件的,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桃符”。

B古人很早就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于是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C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ǎ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三) 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

⒈对联与赋和骈体文

2 对联与律诗

3 对联与词

4 对联与曲

二、对联的分类

㈠春联

春联指春节时贴的对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勤耕看廪实;

长啸待风生。

2 门联

门联也叫门对,指贴在门上的对联。门联不同于春联,它不是在节日里临时张贴,而是长久地刊刻或悬挂在门边。

例如岳麓书院头门的门联: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

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又如南京中华门联:

虎跃龙,一带江山如画;

天翻地覆,万方气象更新。

3 堂联

A堂联也叫堂对,指厅堂墙壁或楹柱上的对联。

B起于而盛于

C有人认为它是由座右铭演变而来,所以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志趣和抱负。如林则徐自勉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又如郑板桥自题其江苏兴化故居联: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4 喜联

喜联又叫婚联,是结婚时所用的对联。这样一副喜联:

太伯流风,琴心胆;

丘明垂范,厚德容。

5 寿联

A寿联是用于祝寿的对联,一般是称颂寿者功德祝愿寿者健康长寿。

B例如相传为最早寿联的宋代文士吴叔经贺黄耕叟夫人寿联(农历三月十四日):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6 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的对联,内容大都是评价死者业绩,颂扬死者情操,表达作者哀思。

如曾国藩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褓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又如钱昌照鲁迅联:

侠骨柔肠,横眉俯首;

胸中海岳,笔底风雪。

7 交际联

交际联即用于酬赠的对联。有时是以一副完整的对联相赠,有的则是双方各自撰句合成一联。

前者如郭沫若毛泽东(嵌名):

色绘成新世界;

风吹遍旧河山。

后者如抗日战争时柳亚子和郭沫若各自撰句称颂对方而合成的一联:

才子居然能革命;(柳赠郭)

诗人毕竟是英雄。(郭赠柳)

8 名胜古迹

这是指镌刻或悬挂在风景名胜或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三、对联的格律要求P142

A对联的单位是“副”。

B上部分叫“上联”“出句”“出边”,下部分叫“下联”“对句”“对边”。对联的格律要求有以下四条:

㈠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

㈡出句与对句相应的字词性相同

出句与对句内容相关

A如果对联上下联不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而是各说各的,这叫“对开”,是作对联的一忌。

B如果上下联意思完全相同,这叫做合掌,也是作对联的一忌。

㈣出句与对句平仄相谐

四、对联的格式P144

㈠对联的横额

A对联除上、下联之外,有时还配有横额。横额又叫横批。

B横额是对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统领协调上、下联的作用

C春联常用横额有:“人寿年丰”“九州同春”“百福骈臻”“岁序更新”“物阜民康”“普天同庆”等。

D婚联常用横额有:“天作之合”“地久天长”“花好月圆”“珠联璧合”“比翼双飞”“情同连理”等。

E寿联常用横额有:“松鹤延年”“南山之寿”“南极星辉”“椿庭日永”(男寿用)“金萱永茂”(女寿用)“椿萱并茂”(双寿用)等。

F挽联常用横额有:“容宛在”“风范永存”“绛帐空悬”(挽师长)“翰墨遗香”(挽文友)“神伤棠棣”(挽兄弟)“德及梓里”(挽邻居)等。

G对联的横额若语句精粹,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副对联增色不少。

㈡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张贴(或悬挂)方法

A写长联时,由于字数较多,往往一行写不下,要分作几行书写。写上联时,必须从右往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写下联时,从左往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和上联相同的几格,上、下联每行必须平头。这样,上、下联形成一个“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B对联的贴法是:以观赏者为基准,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从右到左或从左至右均可。

五、对联的领词P145

常见领词有:

一字的:

正、看、问、怅、爱、怕、想、料、算、待、凭、嗟、念、将、叹、数、更、况、怎、若、方、已、应、尽、莫、对、须等。

二字的:

看他、那堪、休说、问他、何况、何须、况是、未省、只是、何必、无怪等。

三字的:

倒不如、最堪怜、最难忘、且看那、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复何数、岂徒览、莫辜负等。

六、对联的断句P145

第一,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第二,要注意对联中的领词。

第三,要注意利用联中的反复词语,根据反复词语的位置来断句。

第四,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对联的上下联的语法结构与节奏一般相同。若遇到某联不好断句,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句子去断。一副对联,上下联断句处必定是在相同位置上,如果上下联断得不一样,那肯定是其中一联断错了,或者全联都断错了。只要其中一联断句正确,另外一联就可依照它在相同位置处断开。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更有利于正确断句与领会联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1156942a1a37f111f1855bc8.html

《第六章诗词对联常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