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

发布时间:2018-07-23 09:25: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

1课时

教学内容:P11P22 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2632(2个十)6(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20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 复习P1 1 P22. 2.P412题。

2课时

教学内容:P3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 ? 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 P3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

①左边有310,就是30

②右边有32,就是6

从而使学生理解:12里面有1个十和2个一,312就是31032的和。

(2)看图学算法;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

这样想:10×3=30 2×3=6 30+6=36

(3)指导学生看书P33,质疑。让学生口述12X3的口算步骤。

(4)小结:一位数乘两位数,可以把一个因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后再相加。

2P34

让学生在例3的基础上,先类推试做;然后可通过四人小组议论,归纳出口算的方法;再由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小结:120是由1个百和2个十组成的,120×3是求:3120是多少,就是3个百和320的和。计算时这样想:100×3=30020×3=60300+60=360

三、练习

1P33下面的“做一做”。

2P34下面的“做一做”。

1题:计算后,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讲述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谁还能想出别的口算方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有目的地请中下生板演;及时纠正错误。第3题,可用开火车比赛的形式进行。

3.有白乒乓球21个,花乒乓球的个数是白乒乓球的2倍,有花乒乓球多少个?一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四、作业:1.复习P33、例4 2P445题。

3课时

教学内容:P4练习一第6 —— 11题。

教学要求:巩固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熟练、灵活地运用口算方法:i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

2.口算乘法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

1.填空:

121×3可以读作( )乘( ),积是( )。

23×6读作( )乘( ),表示( )个( )相加。

332× 3读作( )( ),表示求( )个( )倍是多少

2.做课本上第,7891011题。

7810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如比一比,看谁算得对又快或以组为单位开火车,看哪组最先到达目的,夺到红旗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9题是有多余条件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练习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决定是否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特别注意辅导中下生。

3.第12、,13题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实际安排在堂上进行或在课外进行。

4、思考题。可制作活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从小华家到公园无论走哪条路,到学校以后都有四条路可到公园。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的图画一画、数一数、找规律达到同样的目的

每项练习做完后都应做好评价订正工作。

三、作业:1.熟记乘法口诀。

2P46题、P510题。

2、笔

一位数乘二、三、四位数

1课时

教学内容:P61,例2.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细心检验的习惯。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6复习的内容。口算乘法及竖式书写格式。

二、新课教学:

1. P61

①从口算引入:出示题目后问“用口算时怎样想?

②笔算方法:借助P6的实物图,指导学生阅读P6虚线围成的方框里分步演算过程。

③总结计算方法。

2P72

(1)让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类推出计算方法,加深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理解,着重抓用2乘百位上的24个百,写在积的百位上。

(2)注意竖式的书等格式。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注意”的内容,让学生把例2再乘一遍,并告诉学生,今后可用再乘一遍的方法,检查乘法算得对不对,培养细心检查的习惯。

三、练习设计:

1. 课本P6“做一做”。

2.课本P7“做一做”。

3.P71题第一横行,第2题第一横行。

四、作业:1.复习P61,例2 2P71题第二横行。

2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 3—9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竖式书写格式。

教学手段: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笔算 213×2 24×2

二、练习设计

1. 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先读题,再分析解答。

2. 练习一第4题,笔算下列各题。

3. 练习一第5题,列式计算。

4. 练习一第6题,口算下列各题。

5. 练习一第78题,应用题。

6. 练习一第9题,脱式计算。

三、 作业

复习课本第8页。

3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P93P104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幻灯,每位学生一份小棒。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课本P9复习的内容:

5×36 2×97 6×83 4×75

二、新课教学:

1P93 24×3=

1)摆一摆

①第一行摆2捆。(每捆10),另4根。

②再摆两行分别与第一行同样多。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列出式子;

①每行多少根?共几行?

②要求3行一共有多少根怎样列式?

(3)在动手操作中明确算理。

34根是多少根?10怎么办?

32捆是几捆?加上刚才的一捆现在一共是多少捆?

③一共有几捆几根即多少根?

(4)观察幻灯图片,学习算法。

(5)指导学生阅读P93,质疑。

(6)让学生讲述72是怎样算出来的。

2.例4的教学

(1) 学生读题后,讲述乘的顺序。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04

小结:让学生讲述P104怎样算。重点讲清4乘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9得多少1应向前一位进几,乘积百位上的7是怎样得来的

三、练习设计。

1.课本P9做一做和Pl0做一做。

2.课本P112题。

3.计算;

42×3 15×2 271×3 516×4

4.计算接力赛。(分四组,每组3)

(除参赛的同学外,其余作裁判,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四、作业;‘

1.复习P93P104

2P111题。

4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

教学要求: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学手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计算P113题。

3P11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4P114题、第5题。

5P127题用比赛的形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算对要做好小靖工作。

6P1289题如因时间关系可作为活动课内容。第10题应提示学生找出规律再填表。

四、作业:

复习P911的内容,理解、熟记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5课时

教学内容:P135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13复习的内容。

2.计算517×3后订正,并让学生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新课教学。

1P135的教学。

(1)用幻灯显示例5的插图,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式子:454×4

(2)先由学生试算,通过集体评论订正、进行学习。

(3)把例5与本节“知识铺垫”(2)的竖式对照,找出异同点,使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

2.小结:“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时应注意:用一位数乘第一个因数的某一位时,要看看后一位乘得的积有没有进位,如有进位,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练习设计:

1. P13“做一做”

订正后,让学生找出哪一道题最容易出错,为什么?

2.填上适当的数:

4.指导阅读P14《你知道吗? 开阔学生眼界,培养学习兴趣。

四、作业:

1.复习P135 2P1412题。

67

教学内容:课本P143—P1617题。

教学要求:

I能正确地、熟练地应用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体现认真、细致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手段:幻灯、游戏。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练习设计:

1.听算:(只写得数)

500×7 21 ×4 320× 3 1000×9 430×2

2.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改正

135×5= 525 269×6 = 6564 4273 × 5=8456

3.计算下面各题。

(1)5173是多少? (2)42531是多少? (3)232倍是多少?

4.课本P143456题。其中第4题可用比赛形式(看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或3分钟内全做对的给予表扬。)

5.课本P158911题,P161213141617题。

其中第8题可作为游戏题,人人参与。如教师先把题目写在幻灯片上,每行一张。进行接力赛,看哪行做得又对又快。

P1612题先让学生计算,小组讨论找规律,再按规律接着写叶、两个式子。此题也可作为数学活动课的内容。

16题的教学参照《教学用书》P34,第17题参照P33

6.做好练习的订正工作。

三、作业:

1P157题。

2P1510题,P1615题。

3、一个因数的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课时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上的例6~例8和“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五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3个盘子,6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3×4表示几个几相加? 2×5表示几个几相加?

2.第二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要求3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用加法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0+0+00

教师:用乘法怎样算?想一想是求几个几相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

教师:“0×3”表示什么呢?(30相加.)

教师:“0×3”表示30相加,结果得0.想一想,0×5等于多少呢?为什么?(0×5表示50相加,结果得0)

2.教学例7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下面两组算式:

3×4 5×6 4×3 6×5

让学生说出得数后问:每一组的得数怎么样?(都相等.) 教师:我们刚学过0X3=0,那么3×0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0×30下面板书出3×0=0 再出一组算式0×99×0让学生回答得数是多少,最后出0×0让学生填,得出0×00

教师小结:大家看这些算式(指着上面的算式)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都得00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教师把写好“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句话的小黑板挂出来,让学生一齐读一遍.

3.做例7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4.教学例8

教师先出示112×4,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用一位数乘多位数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然后将第一个因数112改为102

教师:102×4,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同112×4是一样的.乘的时候也要用第二个因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第一个因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教师边说边把算式的得数写出来.

5.做例8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五中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让一两个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四、作业

让学生做练习五中的第23题.

2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做一道小题,使学生明白题意,先要进行乘法计算,再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9和例9下面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六中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四、小结()

第三课时:用乘法计算有关元、角、分的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0和例10后面的“做一做”,练习六中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出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一些有关元、角、分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有关元、角、分的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出示下面各卡片,让学生口答。

19分=( ) 15角=( )

145角=( )( ) 60角=( )

126角=( )( ) 40角=( )

二、新课

1.教学例10

出示例10,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让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提问:想想该怎样计算?接着教师在黑板上贴上虚字:元、角、分,并提问:题里告诉我们每本书是325分,边说边在虚字的“元”下面写上3,“角”下面写上2,“分”下面写上5.再写出乘法竖式

3 2 5

x 3 然后让学生一齐计算这个竖式.

计算出积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975是几元、几角、几分,为什么?然后在横式上写上积,最后写答案。

2.做例10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直接在教科书上写竖式计算,计算出积后,在横式上写出积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六中的第67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抄题写得数.

2. 做练习六中的第8 教师说明题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做练习六中的第910题.

让学生连续做第910题,要提醒学生看清题意,写清单位名称.先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17题.然后集体订正第910题.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每一步是怎样列式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4.整理和复习

课题一:复习乘法计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上的第1—5题,练习七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 通过对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笔算乘法

1.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1题。

指名不同的学生读出每个算式,并说出得数.

2.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

二、整理和复习口算乘法

让学生口算下面各题.

20×4 50×3 14×2 1000X×5 6×30

200×4 500×3 140×2 800×6 320×3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生口算第3题。

三、课堂练习

1. 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根据竖式说得数是几元、几角、几分.

3.做练习七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七中的第2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把这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

五、作业 练习七中的第3

课题二: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上的第6题,练习七中的第49题.

教学目的:通过对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做整理和复习中的第6题。要求学生用7钟分算完。

二、做练习七中的第4

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抄题写得数.教师限定时间1分钟左右,然后集体订正.

三、做练习七中的第56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四、做练习七中的第7

教师出示第7题的两个条件,指名读一遍这两个条件.然后让学生默想2分钟,之后指名口头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教师把学生口述的条件和问题写出来,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五、做练习七中的第8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六、做练习七中的第9

让学生看好计算路线,以免漏做题目.然后一齐开始.教师记下先做完的前几名学生给予以表扬.然后让先做完的学生做第11题和下面的思考题.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口算除法

课题一: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

教学内容:29—30页的例一、例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口算用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会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69根小棒(其中6个整捆,9根单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8÷4 6÷3 6÷2 35÷5

9÷3 8÷2 4÷4 24÷6 16÷4

2. 学生独立解答教科书第29页“复习”的第23题。

二、新课

1.教学例1

1)先让学生拿出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2)分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3 接着问:我们能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得数呢?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呢?

4)当学生列出“60÷3”后,教师提问: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你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适当地讨论一下.指名说一说思考过程,教师适当引导。

5)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6)试算:600除以3 6000除以3

7)教学除法的两种读法.

8)用两种方法读算式:600÷36000÷3

2.做第30页上面的“做一做”.

3.教学例2

1)让学生摆出准备好的69根小棒.提问:把6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根?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演示,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 接着问: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计算时应怎样想?

3 结合分小棒的过程说明计算方法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并提醒学生想一想每组上下两题的联系和区别.集体订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此作简单的讨论.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回忆本节课内容,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

练习八的第23题.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几千几百的数

教学内容:P313P324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口算用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的数。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口算24÷2=,并说出口算方法。

2.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新课

1.学习例3

(1)出示例3.口算240÷2=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小组汇报口算的方法.

(4)教师反馈小结: ·

先算百位200除以2100,再算十位40除以220100+20=120

5)练习提高:第31页“做一做”,并指名说口算方法.

2、学习例4

(1)口算40÷2 20÷2

(2)出示例4120÷3

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指名汇报说出口算方法.

(3)教师总结并板书:

120看作12个十,然后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120÷3=40 想:12个十÷3=4个十=40

1200÷3=? 怎么想?得多少?

(4)练习提高:第32页“做一做”.

(5)练习八第45题.

三.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给出数据,让学生提出问题,完成题目.

一年级有200人,分成4个班。

二年级有240人,分成4个班。

三年级有243人,分成4个班。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练习八的第67题.

2.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 35-361、例2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准备:5捆零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完成P35复习的内容

二、新课

1. 教学例1

(1) 出示42÷2

(2) 这道题口算时怎样想?

(3) 试用笔算来计算。

(4) 小结

2. 教学例2

(1) 出示例2

(2) 学生试算。

(3) 集体订正。

(4) 通过这个例子,谁能说一说做笔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除后有余数怎么办?

(5) 结合例2边整理计算过程边说明: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被除数的哪一位除后有余数(要注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就把余数与被除数的下一位数合起来继续除。

4.做例2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九中的第13题.

1.第1题,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竖式的写法.

2.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同时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做.订正时,注意强调每除一次如果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3.第3题,先让学生写横式,再用竖式计算,最后订正.

四、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课题二: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指明用竖式计算56÷4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28÷4,教师: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12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2,要写在个位上.

2.教学例4

让学生独立完成例4

学生进行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和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则

小组讨论,研究、总结法则.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十的第12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

六、作业

练习十的3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是怎样的?

二、看题讲除式后,全班竖式计算结果:

1. 381商是多少?

2. 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几?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三、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126÷3 47÷6 25÷3 46÷6 27÷5 54÷7

2.根据一位数除法口算求商练习表,由同位两个同学互相出题讲商。

四、应用题训练:P4110

五、分组夺红旗。P405

六、竖式计算:P418

七、P4111)看题分步列式。

1)学生家到校的路程。 80×7=560(米)

2)小丽用的时间。 7+1=8(分)

3)小丽每分走的米数。 560÷8=70(米)

八、作业:P419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例5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教学目的:1.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可口述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编题

教师:兴趣小组买了一些器材.(出示课件)音乐小组买了7架电子琴共6475元;航模小组买了2个航空模型共368元;摄影小组买了5部照相机用了6475元……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每架电子琴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7

求每个模型的价格的算式是:368÷2

求每部照相机的价格的算式是:6475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

二、运用法则,探索学习

1.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小组讨论:在计算一道除法题之前,怎样看出商有几位数?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规律: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的位数与被除数同样多,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56千克苹果,装在8个筐里,算算每筐多少千克?

3.你能像老师这样给大家出道题吗?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会计算用一位数除商三、四位数的除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知识铺垫

口算:900÷3 26÷2 38÷7

二、 练习设计

1. 口算下面各题:P433

2. 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P434

3. 分组练习题:P435

4. 脱式计算:P449

5. 应用题练习:P448)(10

6.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P447

7. 选做题:P4411)(12

三、作业:1.复习P42-44 2.P43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46页除法的验算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知道商和除数相乘等于被除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具准备:复习用卡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 72÷8= 72÷4=

7×6= 8×9= 18×4=

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应用,内化新知

1.出示例6441÷7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3.初步练习:做练习十二的第1

4.小组合作,学习例7

出示例72463÷5=

(1)小组合作,计算例7,有问题或有什么新发现可以提出。

(2)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教师小结: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三、练习与质疑

1.完成“做一做”

2.算算对不对.

多媒体出示:小明家搬了新家买了一些东西,爸爸让小明算出每样东西的单价,请你帮小明检查一下他算得对不对.

6把椅子共1080元,一把椅子170

3个电扇共453元,一个电扇153元.

四、看书质疑,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34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P49-50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1.知道“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得0”,并初步理解其道理.

2.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能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激趣

1.口算

30+20 50-30 20×5 60÷3 0+5

12-0 0×2 3×0 0×5 9×0

2.笔算

484÷4 498÷6 804÷3 408÷2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学习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个人看法。

2.学习例8 0÷2=?

(1)组织学生讨论,计算题目得数,并说出理由。

(2)学生间交流质疑,得出结论:0÷2=0

(3)出示口算:0÷3 0÷5 0÷9

(4)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几个算式及结果,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理论升华: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同时明确“不为0”的含义.

3.练习深化:做49页“做一做”的习题。

4.导入例10的学习.

(1)学生独立试做.

初步感知“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前面无余数,这一位上的数不是0又不够商1,怎么写商”这个问题.

(2)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一般有:不写商、商0占位等.

(3)验算质疑,确定“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通过验算324÷3108与错例324÷318来对比,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4)练习与反思.

50页“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

三、练习与应用

练习十三的第12(每题前两个)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题余下部分。第345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4页的例11、例12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口算练习:60÷3 160÷8 3000÷5 80÷4 420÷7 3600÷9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

1.用048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看谁组成的多.

2.依次用第1题中组成的三位数408804480作被除数,用3去除,导入例11教学.

三、 自主探索

1.学习例11 480÷3

(1)学生独立用竖式求商.

(2)学生板演汇报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质疑,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3)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4)练习与反思:第53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2.学习例123424÷6

(1) 学生独立试做,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3)小组之间汇报解决方法,辩证质疑,验算结果,总结计算方法.

(4)教师理论升华:着重于求出商的十位数,个位还余4,不够商1则商0

(5)练习:做第54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四的第12(每题任选两个)

2.练习十四的第4(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

3.第53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第54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4.用036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用6除,求商各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的第12题余下部分,第3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页的第15题,练习十五的第1—4

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本单元新学的口算除法.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笔算用一位数除多位数,并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叙述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除法

1.做第57页的第1题和第3题.

1题,先让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互相检查读法是否正确,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60÷2的含义,并让学生说一说0÷8=0应该怎样想.

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时,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帮助.集体订正时,可以有意识地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十五的第1题.

教师提出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同时提醒学生不能只图快,首先要正确.

二、复习笔算除法及除法的验算

1.第57页第2题,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的各种情况.先让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判断的商的位数是否正确.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法法则.

2.第57页第5题,复习除法的验算.

教师问:要想检验除法计算得对不对除了用再算一遍的方法检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验算?(乘法)

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订正时,要提醒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注意检验.

3.做练习十五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复习文字叙述题

1.第5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注意对数量关系的复习,为应用题的复习做准备。

2. 做练习十五的第3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

四、 作业:练习十五的第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576)(7);练习十五的5-9

教学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乘、除法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加、减、乘、除法的笔算法则

1.做第57页的第6题.

每做一题,让两三名学生说一说笔算法则.

2.做练习十五的第5题.

教师提出要求:看谁在7分内算完,而且又算得对.提醒学生:首先要计算正确。在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如果7分钟内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可再延长1分钟.集体订正时,对错误及时纠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6题.

做题前可让学生先说一说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然后根据班里的情况或全做或选择几题做.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57页的第7题.

教师先出示第7题,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解答过程。

2.做练习十五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然后,让学生口头改编题.可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改编的题写在黑板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两道题的联系和区别.

如果有时间,可继续做第89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第11题和第59页上的思考题.

三、作业:练习十五的第89题.

三、千米和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例1、例2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教师: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那么1厘米是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

2.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3.教学例2

教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引出“分米”的认识)

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10厘米的长度就是1分米.让学生拿出尺子指出1分米的长度.

教师拿出米尺,在黑板上先画出1米长的线段.然后同学生一起从0刻度开始,每数出10厘米划一个记号,一直数完.

教师: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谁能说一说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师板书:1=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

4.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量,注意观察量得不够准确的学生看一看是量的方法不对,还是读数不对.

2.第2题,教师先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再把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横线上.还可以再举些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谁能说一说,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例3、例4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直尺一把,7厘米长的一张纸条,1米长的绳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2.填空 1=( )分米 1分米=( )厘米

10分米=( )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1=( )厘米 10毫米=( )厘米

二、操作体验

1.量出教师发的纸条的长度.

(1)独立探索.

量出教师发的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同桌互相交流。

(2)汇报交流,教师注意定向引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3)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把纸条的长度单位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

(4)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多种方法,正确的教师要给予肯定)

(5)教师说明: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710毫米 (板书:7厘米=70毫米)

(6)练习质疑,说出想的过程.

2厘米=( )毫米 5分米= )厘米

3=( )分米 4= )厘米

做上面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习例4

(1)出示题目:一张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2)同桌讨论.

(3)汇报交流.

(4)教师强调: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8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板书:80厘米=8分米)

(5)练习质疑,说出想的过程.

30毫米=( )厘米 70分米=( )

50厘米=( )分米 200厘米=( )

做上面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练习应用

1.教科书第62页“做一做”。

2.练习十六的第34题.

3.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5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

1.先数出5毫米厚度纸的张数,再算一算:5厘米厚度的纸约有多少张?2分米厚度的纸约有多少张?

2.量出100米的距离,试走一下这100米要走多少步?走一个来回用几分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小组交流,整理资料

(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多远为1000?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几圈是1000?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媒体播放“一辆大卡车和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动感画面,

请学生特别留意路边的里程碑.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计算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把课题补充完整)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间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跑两圈半是1000米.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

3.估想:

(1)让学生闭眼想象,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2)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十七的第12)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对千米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五、课外实践作业

1.实际走一走,看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

2.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说一说.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1、例2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 ) 1000=( )千米

24=(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3千米=( )米.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示这样两个问题:

(1)1千米是多少米?

(2)3千米是几个1000?

学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谁知道例1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1000米,就是3000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5000=( )千米.

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多少米是1千米?

(2)5000米是几个1000?

学生回答问题时,引导学生想出:1000米是1千米,5000米是51000米就是5千米.所以空格里填5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1)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2题,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可说明题意,然后再让学生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中的第3—9题.

1.第3题,教师先说明题意,再让学生做.

2.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第5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然后,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把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4.第6题,是长度单位换算的混合练习。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限定做题时间,看一看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练习.

5.第7题,指名读题后,教师与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对长江上这两座大桥的长度加以比较.然后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解答.

6.第8题,可请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7.第9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说明题意,让学生把结果填在括号里.

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吨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准备: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 )千米 4千米=( )

1000=( )千克 8千克=( )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质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吨到底有多重呢?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出示大米袋挂图)

教师:每袋大米重100千克,请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多少袋?那么10袋是多少千克?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水泥每袋重5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20袋重多少千克?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5=(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算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1000千克,5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八的1-5

1. 1题,日常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东西很多,写出或说出几个。

2. 2题,教师先说明图意,让学生把结果填在括号里。

3. 3题,让学生自己做。

4. 4题,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即可。

5. 5题,先让学生说一说书上画的都是什么东西,然后把合适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四、混合运算和两步应用题

1. 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上的例1、例2混合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卡片,让学生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6×4+18 18+4×6

69÷3-14 50-35÷5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16×4+6×3提问:

“同学们看看这道题有哪些运算?有没有括号?”“在一个没有括号的式题里,只有乘法和加法,要先算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计算后。

让学生观察一下这道题的特点,再提问.:“这道题与前面学过的乘加式题有什么区别?它有几个乘法?”“它求的是两个乘积的什么?”“求两个乘积的和,就要先算出什么?(先算出两个积)“那么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吗?

随后教师重述一遍上面的分析:这道题求的是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将此题按乘法同时脱式的方法重做一遍.

2.教学例2

1)让学生试做

16×4-6×3 16÷4+6÷3 16÷4-6÷3

(2)比较上面的4个算式.

3)小结.

从上面的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的三步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两个积、两个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那么要是求一个积与一个商的和或差,这个乘法和除法可以同时脱式吗?

让学生做“做一做”中的第5小题,588÷7—29×2.做完后,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道题乘法、除法可不可以同时脱式计算,为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从上面的几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求两个积()的和()的三步混合式题,乘法和乘法、除法和除法、乘法和除法都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3.巩固练习.

做第72页上“做一做”中的题.做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出计算步骤,再计算.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九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做题前先让学生想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3.做练习十九的第3题.指名一学生读题,并看图说出每支铅笔多少钱,每本写字本多少钱,然后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计算出买铅笔、写字本各用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2. 两步应用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6页例1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多媒体播放动画:

10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纸花……其中,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即例1)

(2)同学们做了黄花25朵,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三种花一共做了多少朵?(此题以后再研究)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1

(1)学生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

(3)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多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2.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6页的“想一想”)

3.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分析比较例1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三、动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教科书第76页“做一做”的题目.

2.课中游戏---猜猜看。如两生报出自己的年龄(或其他物品),教师说出自己的年龄(或其他物品)与两名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猜猜教师的年龄(或其他物品)

3.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第77—78页例2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第一组)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或用挂图、小黑板),每生各准备一条红、黄、紫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一家超市的全景,画面从外到内逐步显示超市全景,并配音解说:这里的货可真多啊!一排排货架上放满了各式各样物品,真是琳琅满目,这里有……到气球货架处定格,并显示以下画面及字样:

(1)黄气球17

(2)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

(3)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学生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黄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花气球有多少个?(即例2)

(2)花气球17个,红气球比黄气球少9个,花气球的个数是红气球的3倍。三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此题以后再研究)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习例2

(1)学生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

(3)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多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并揭示课题.

2.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教科书第78页的想一想)

3.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分析比较例2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三、动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7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2.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36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82—83页例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第二组)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多()几求和、几倍求和()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2.弄清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各准备一条黑、白纸条。

教学过程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1.媒体显示白兔、黑兔在草地上吃青草的图景,并提供以下信息:

(1)黑兔有10只.

(2)白兔比黑兔多6只.

2.学生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10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6只.白兔有多少只?

(2)10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6只.两种兔共有多少只?(即例3)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第(1)小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教学例3——即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试做例3,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

(3)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多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4)讨论:分析比较第(1)小题和例3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3.改编例题,求异拓展(即课本第83页的想一想)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分析比较例3与想一想中两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课本第83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变式题:第8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公园里有6只小猴,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4倍。 ?

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几个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3.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一第12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页的例4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第三组)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研讨等活动,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该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会分步列式解答.

2.初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自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一套(或挂图、小黑板),学生各准备一条红、黄色纸条。

教学过程

一、呈现材料,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水果店买卖繁荣的景象,并提供以下信息:

(1)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54筐.

(2)其中苹果有45筐.

2.学生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编数学问题.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54筐,其中苹果有45筐.梨有多少筐?

(2)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54筐,其中苹果有45筐.苹果比梨多多少筐?(即例4)

(3)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54筐,其中苹果有45筐.梨比苹果少多少筐?

(4)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54筐,其中苹果有45筐.苹果的筐数是梨的多少倍?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学生独立解答第1小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学习例4---即第(2)小题.

(1)学生独立试算,遇到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学生汇报交流,集体研讨辩论。

(3)教师小结:教师边口述题意,边用多媒体依次显示线段图,结合线段图重点说明这道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4)分析比较第(1)小题和例4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3.学生独立试做第(3)(4)小题,小组内交流讨论各题的想法.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分析比较例4与第(3)(4)小题的异同,看能发现些什么?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7页“做一做”的第12题.

2.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第1—3题.

3.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上的第1—3题和练习二十三的第12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加()法和乘()法运算的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加深理解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教师出示第92页上的第1题.

870÷6-34×4 28×3+168÷7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做

2.教师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120×3+42×5 525÷7-176÷8

35×4-126÷6 1827÷9+34×3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92页上的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然后让学生改变上题的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口头改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然后集体订正。要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的两步应用题.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复习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1)做教科书第92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把题目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让学生通过改变题里的问题,把它改编成另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中下等生回答解题思路。说得不完全,其他学生补充、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38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160+90 640-400 80+550 43×2 1800÷6

900×9 5600÷8 120×3 350-70

学生独立口算,做完后指名中下等生说得数,全班订正。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题.

735×9÷7 6138÷3+784÷8

2628÷(68-59) 542×6-208×5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重点说说第34小题的乘法、除法为什么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3.做练习二十三的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想想要求大雁每分比蝙蝠多飞行多少米,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大雁的飞行速度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时

4.做练习二十三的第6题.

这道题有两个问题,做题时要提醒学生做完第一问时别忘了第二问.做完后,可引导学生对两问的解法进行对比:这两问第一步都必须先算什么?第一问的第二步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问的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使学生明确虽然已知条件都相同,但由于问题不同,所以用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5.做练习二十三的第7题.

指名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让学生通过改变上题的条件或问题,把上题口头改编成另一道两步应用题.要尽量鼓励学生编出不同的两步应用题。

6.做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改变上题的条件或问题,口头改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5—97页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的: 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面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准备:长、正方形图片、带有平行四边形图案的实物图片、方格纸、钉子板、七巧板、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框的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出示长方形图片,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正方形图片,提问:“这些图形都是什么图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所围成的图形,都有四个角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5页上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现在大家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然后再用三角板量一量它们的边,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操作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量黑板上的图片,并说出自己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教师还可以请其他学生补充.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或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教师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提问:“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也是四边形,而且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一样的(用手比划或用三角板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出示一张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的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方不同?”为了帮助学生看清楚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分别相等的,教师可以剪一个和方格纸上画的同样大的平行四边形,把它斜着的一组对边比一比。学生回答后,教师一边重述一边板书。

3.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作业:练习二十四的第1—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7页例2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定技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钉子板、方格点子纸、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激趣促学

1.多媒体播放动画,激趣促学

(一座漂亮的房子,红窗、绿墙、金色的屋顶)

2.学具操作,沟通旧知.

小房子的墙面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以小组为单位围出以上图形,并讨论,每个图形怎样围成的?

3.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屋顶是什么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画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在钉子板上独立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怎样围的.

(2)小组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讨论怎样围的.

(3)学生班上展示作品.说明围法,集体辩论

(4)教师总结围法:

“我是先用橡皮筋拉出上面一条边,占6个钉(间隔5个空格),再往下数3行,向左错过两个格,横着拉出下面一条边,也占6个钉和上面一条边一样长,围出平行四边形.”

2.在格子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1)学生独立探索:仿照钉子板上的围法,试着在格子纸上画下来.

(2)小组研讨,交流。

(3)学生展示作品,说明怎样画的.集体研讨辩论.

(4)教师总结画法.

3.基础练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不同方位(解释)的平行四边形来,比一比,看谁画的又标准又多.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97页“做一做”)

右边的图是平行四边形吗?怎样改才能围成平行四边形?

2.变式题.(练习二十四第6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101页的例3-5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用具:小黑板、直尺、线绳、皮尺、用铁丝围成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

2.出示小黑板,小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分别量好每个图形各边的长.

3.让学生量教科书第100页例3中三角形和正方形各边的长.

4.提问:

“小黑板上三角形的3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

“小黑板上正方形的4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

5.请每个学生先算出第100页例3中三角形3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再算出正方形4条边一共长多少厘米.

二、新课

1.教学周长的含义.

教师讲述:刚才我们在小黑板上、在书上量了一些图形的边长,还计算了每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这样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有用的。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正方形,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请学生到黑板前操作.

“知道正方形的边长以后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先让每个学生自己计算.学生算完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0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四、作业:练习二十五的第23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页例6、例7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定义,知道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钉子板、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森林动物园里小兔和小鹿在比智慧)

1.第一局:它们来到一个边长是5米的花坛旁边:

(1)计算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看谁的方法最巧妙

(2)教师总结算法:小鹿答案是5+5+5+5=20()

小兔答案是5×4=20()

谁的巧妙?说明理由.小兔胜第一局.

学生独立算出后订正

2.第二局:它们又来到一个长6米,宽是4米的长方形的草坪旁:

你们围草坪跑一圈是多少米?

二、联系旧知,探索新知

1.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讨论算法.

3.学生汇报,集体研讨算法.汇报自己的做法.

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互相提问题.

4.教师定向,总结算法.

5.归纳概括,揭示课题.

我们把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长的总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说一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判断小兔这样做对不对.

篮球场是一个长方形,28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102页“做一做”)?

(1)28+15×2=58() (2)28×2+15×2=86() (3)(28+15)×2=86()

2.算出下面长方形的周长(以下题选于练习二十五第567)

3.一个长方形枕套,长50厘米,宽30厘米.四周缝上花边,要用多少厘米的花布?

4.课后实践作业:

请量出练习本、数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10)以及相应的除法;比较熟练地笔算用一位数乘、除多位数;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先让学生回忆本学期学过的乘、除法口算,再让学生做P108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2题.

教师可提出要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把时间控制在3分内.

做完的错误较多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补充练习.

二、复习笔算

1.做第108页的第1题.

教师先把三道乘法题写在黑板上,请三名同学到前面计算,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特别要注意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法则.对被乘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乘法计算要特别强调.还要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样的计算可以用简便方法.

做完乘法之后,再出示三道除法题.可以采取与乘法类似的方法,对笔算除法进行复习.还可以让学生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和验算.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题.

教师控制时间6分.可以指明哪道题需要验算.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先审题,再列式计算.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看谁在10分内做完.注意提醒学生要认真计算,首先要计算正确,不能只图速度.做题时,教师巡视,集体订正.发现错误要及时处理.

第二时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的第36题.练习二十六的第59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计算比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能够比较顺利地分步解答一些含有三个已知条件和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做第108页的第3题.

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再出示第2小题,也让学生说说怎样脱式计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练习机会.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先审题,再填空.可以让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按图示的每一步计算正确就可以了.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订正时对有错误的学生,让他们找出原因并改正.

二、复习应用题

1.做第108页的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然后让学生改变题目的问题,口头改编成一道两步应用题.

2.做第108页的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然后,让学生改变第三个条件口头编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改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口头改编的应用题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如:

(1)一个粮仓存小麦85吨,存大豆60吨,存的玉米比小麦和大豆的总数多38吨,存玉米多少吨?

(2)……总数多38吨……

(3)……存的玉米是小麦和大豆的总数的2倍.……

(4)……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多38.……

(5)……存的小麦和大豆的总数比存的玉米少38吨.……

3.做第109页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分析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画出线段图加以说明.

然后让学生把问题和已知条件调换,变成不同的两步应用题.改编后,可以再让学生说一说线段图怎样改,再解答出来.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的第79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第21*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

教学目的: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10分米,1千米=1000米,1=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

1分米=10厘米 1=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题.

教学目的: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

1.做第14题.

让学生同时做,教师计时,做完了举起手来,教师告诉所用时间,学生把时间记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到3分时,看有多少人做完,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2.做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做第16题.

做题前,先小声地说一说运算顺序,然后再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2700÷5+306×485×6-1799÷7是怎样脱式的,为什么乘除法可以同时脱式.

4.做第17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如果有些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稍加提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要想求出平均每月节约水费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今年前6个月平均每月的水费知道吗?该怎样求?

5.做第18题.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可以问一问学生:第二问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在哪里?

二、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补充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a43f8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0.html

《小学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