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教学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议论文系列课
第二讲《议论文论据的运用》教学设计(根据本站视频特级教师喻旭初老师的讲座整理)
重庆奉节师范学校陈志宏
【提问】议论文有哪些特点?
【明确】首先要有论点,然后要有论据,还要有论证。【提问】什么叫论点?
【明确】议论文是一种要说明一种事理,阐发一种见解,表达一种主张的文体。这里的事理,这里的见解,这里的主张,就是议论文的论点。
这个论点,要让人相信,甚至要让人照着去做,那就要用材料去证明它,这个材料就叫论据。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论点必须要统率论据,而论据应该要证明论点,论据准确中肯,论点就证明得非常有力而且鲜明,如果论据不准确、不中肯的话,这个论点就成了一个空中楼阁。由此可见,论据的运用,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意义非常重要。【提问】那么我们想一想,议论文里的论据有哪几类呢?【明确】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板书:事实、理论)一、事实论据
【提问】什么叫事实论据?
【参考】利用一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利用一些大家都知道的能够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证明论点。
所谓事实论据,就是我们讲的摆事实,写议论文少不了事实论据,为什么呢,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活动】在使用事实论据时我们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试图通过做黑板上的这道题来看看使用事实论据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小黑板)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齐读)
实际上黑板上的文字就是一篇文章的小论点。现在,我请同学们围绕这个小论点,试着至少写一个事实论据。
请两位同学把写的材料写到黑板上。
【参考】①如果没有达尔文熟读精思,广泛取证,没有他坚持不懈地同基督教神创论斗争,斗争,再斗争,哪里会有对日后生物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物种起源》的诞生?
②有了爱迪生的千挑万选,不辍实践,才有了如今的万家灯火;有了诺贝尔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的试验,才有了可以随意控制的山崩地裂。【讨论】这两则事实论据的长处和短处。
【参考】第一则材料:①材料举得非常充分,也很准确,中心人物是达尔文,它说达尔文斗争,斗争,再斗争,坚持不懈地斗争,然后产生了有深远影响的《物种起源》,这点很符合论点的要求,达尔文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物,有辉煌的业绩,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努力,很切合论点。
②它的语言也很生动,它用“没有„„没有”这两个句子以及最后的“哪里会有”这样一个反问句构成了强烈的语气,非常能够打动读者。

1

③有一个弱点是第一句用的是没有达尔文的熟读精思和广泛取证,第二句用的是一个反复的成分,如果也像第一句一样用四字整句,就会使语言更加有气势,更能使读者产生共鸣。使材料更有说服力。
第二则材料:①两个论据比较切合中心论点。论点中说彪炳史册的人物,爱迪生和诺贝尔都符合这个要求。
②他所说的爱迪生的千条万选,诺贝尔的无数次试验,都是与论点中的非同寻常的努力相吻合的。
③语言方面,它语言比较生动,“万家灯火”和“山崩地裂”,都为这两个事例增色不少。④欠缺的地方,举的面比较窄,论点中有“古往今来”,它举的都是两个外国的例子,如果再能加上一个中国的例子,与“古今中外”相切合,效果会更好一点。
【小结】第一则事例写得很有气势,第二则事例写得非常整齐,通过这两个事例的选用,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在进行事实论据证明论点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确】首先,一定要紧扣论点。这是第一步,也是首要的问题,紧扣论点,就是要做到准确(板书:准确),就是选用事例的时候,一定要选典型的、能揭示本质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我们的同学中,有时候在这一点上有些失误,比如说,我以前出了这么一道题:“学然后知不足”。有些同学写马克思如何如何的博览群书,终于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写就了鸿篇巨作《资本论》【提问】大家想想看,这个事实论据有没有紧扣这个论点呢?【明确】论点是“学然后知不足”。学习发现不足,而马克思这个例子主要是用来证明勤奋地钻研获得了成功。事实上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证明今天我们训练的这个论点。所以我们在选择事例上首先要作到准确。
第二点,我们要注意,正如这个论点,因为试题中讲到了“古往今来”,而第二则事实论据举的都是国外的例子,要增加它的说服力,就要使它的材料更丰富,最好选一个中国的、古代的例子来与爱迪生或者诺贝尔相互映衬,这样更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在选用事实论据时一定要注意充分。(板书:充分)当然,我要讲充分这一点的时候,有一点要说明,并不是说举的例子越多越好,我们一定要注意举例的面要宽,而不是那种简单的例子数量的堆砌。
选用事实论据,第三点要注意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方面要生动。(板书:生动)这两位同学都注意了这一点,像第一则材料的“万家灯火”实际上是指爱迪生发明了灯泡,“山崩地裂”实际上是指诺贝尔发明了炸药,用这两个词来指代他们的杰出的发现。第二则材料用到了“斗争,斗争,再斗争”,紧扣住了“非同寻常”,因此我们在举例时一定要做到简洁而生动,这样更能打动读者,在这点上,有的同学在举事例时就简单地叙述,不大注意抓里面最有神采,最本质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
【活动】我们讲了事实论据要注意的这三点之后,现在我再听听底下同学在选用事实论据时你们的写法。
【参考】如果没有爱迪生坚持不懈,反复试验,没有他经年累月的收集整理,琢磨思考,哪里会有今日的灯火辉煌。
【点评】首先,她做到了准确,这里的爱迪生就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物,底下又写了爱迪生非同寻常的努力,而且句式非常整齐。

2

【参考】如果没有司马迁壮行千里,查访史实,没有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融百家之言,合一炉而冶之,哪里会有《史记》的“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点评】他选的是司马迁这个例子,首先司马迁是彪炳史册的人物,第二,她选的例子比较充分,虽然选的是一个例子,但是写了司马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非同寻常的努力,同时又引用了一些名言,这样使叙述的语言更加简洁生动。我们通过先前的一系列训练懂得了在采用事实论据时,首先要做到准确,再求充分、生动。而准确是选用事实论据的首要的一个条件。
【补充说明1事实论据要求的最后一点“生动”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要求比较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如果运用事实论据很生动,当然更好,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能做到准确、充分就不错了。
【补充说明2许多学生在举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所举的事例叙述得过分详细,有的详细到甚至超过全文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这造成了文章的文体不明。记叙文可以用描写,描写的手法可以很多,可以很详细。但在严格的议论文中,在用事实论据证明观点的时候,材料是作为一个论据出现的,所以一定要概述,所谓概述就是要少描写,概述出事物的一个概貌就行了,并且要根据论证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从表述上来说,也就是语言要简明、扼要,最后表达的效果就是用很简明的几句话就把这个事实基本讲清楚了。
【补充说明3如果连续举了几个事例,就会存在一个事例间的排列问题。不少同学有一个想法:反正举的例都是对的,都能证明观点正确,排在前后都没有什么关系,这个想法是片面的。严格讲,如果举几个事例,事例和事例之间的排列存在一个逻辑关系。如果举的例子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就会使文章严密而有序,论证就更充分、紧凑,说服力更强。
用一组事例的排列方法:(幻灯片)
1.按范围排列。如可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2.按时空来排列。如时间可以先举古代的例子,再举现代的例子。空间可先举中国的例子,再举外国的例子,或者相反。
3.按类别排列。即同一类的例子排在一起,如先排政治家的例子,再排科学家的例子。也可以是先排正面的例子,再把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也可以相反。(好处:这样让人一看就非常清楚。特别是如果正面例子和反面的例子排得比较好,就会形成对照,从而更好地证明正面的观点。
例文(06年全国卷高考作文,48分卷)(幻灯片)自古就有“海钠百川,有容乃大”。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时,只有虚心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才能使自己摆脱失败的泥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正是由于唐太宗虚心听取魏征的“诤言”,及时改正治国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之治”;正是由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春秋五霸。正是由于邹忌的虚心纳谏,使齐王发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才有了所谓的“战胜于朝廷”
【点评】三个压缩的以排比形式表达的中国古代事例。内容充实丰富,有说服力。美中不足之处是这三个排比存在顺序上问题。“正是由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春秋五霸”这句话有语病。这是一个文字上的硬伤。

3

二、理论论据
【提问】讲完事实论据以后,我们再谈一谈理论论据。何为理论论据呢?
【参考】理论论据可以引用一些名人的话来证明你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加以评论。【明确】主要是用名人的话或者经典性的论著来阐述观点。为什么要引用名人的话,采用经典上的论著呢?这样可以加深论点的说服力,增加它的深度和广度,让读者读起来更加信服。
【活动】同样我们仍以这个小论点为例,请大家写一段理论论据。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
【参考】是啊,没有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护理,哪里会有秋天的收获呢?历史上是很难找到单凭运气而成功的例子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受过千百次失败的打击后,才能磨炼出坚定的意志,只有肯付出比别人多上几倍的汗水,才能得到比别人多上几倍的经验与收获。
艾青说过“光荣的桂冠,从来都用荆棘编成。”的确,不播撒努力的血和泪,哪里会有收获成功的辉煌?超常的艰难困苦,充实了成功的价值,丰富了辉煌的内涵,因而为成功所必需。正如门捷列夫所说:“终身努力,使成天才。【活动】请大家讨论这两则理论论据的使用情况。
【参考】前者用“是啊”作为承上启下的部分,这个“是啊”告诉我们他上面所举的事例和下面的理论论证是构成因果关系的。从论证方法上,第二句,用春天、夏天的耕作来比喻努力,用秋天的收获来比喻成功,紧接着又用“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名句很好地扣合了论点中“非同寻常的努力”和“辉煌的业绩”的要求。最后又用两则“只有„„才能”的复句来对“梅花香自苦寒来”做进一步的分析,增强了这一则论证的说服力。它充分地运用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名句。
不足的地方有一点,就是如果在上面举了一个或者几个例子做事实论证之后,能对例子再作一个进一步分析,这样论证会更好一点。
第二则理论论据有三个优点,第一在于他的语言比较好,运用了比喻、反问这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生动和活泼,增强了句子的气势。第二,他的名人名言用得非常贴切,他用了艾青的话,这是一个比喻,起到了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最后用门捷列夫的话作为总结。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使成天才。”这样紧扣了文章的中心,更深入、充分地说明了终身努力对成功的重要性。第三点,它对中心把握得很好,它用“播撒努力的血和泪”扣住了“非同寻常的努力”,用“成功的辉煌”扣住了“辉煌的业绩”,这样它的论据总体来说更符合理论论据的要求。
但是,不足之处在于,他对于理论论据的分析略显不足,如果能够进一步运用正反论证并且更进一步地深入地把这个论据展开说明,就能体现出起承转合的气势,从而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结】这两位同学的分析都可以说非常中肯。通过这两个分析,我们似乎可以琢磨到采用理论论据时,应该要注意的一些方面,首先利用理论论据应该要注意到要十分的中肯(板书:一、中肯)中肯就是说,采用的名人名言也好,经典著作上的语句也好,一定要紧扣主文章的论点,时时刻刻把论点记在心里。第二个,是要名人名言,这里的艾青、门捷列夫,一中一外,而且都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这样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运用理论论

4

据的时候,运用名人名言的时候有两个倾向,一个就是只记大意,一个就是有时候会张冠李戴,把爱因斯坦说的说成爱迪生的,反正一个名人说了,不在乎哪个说,这个实际上无形中减损了理论论据的说服力,是谁说的就应该是谁说的。
第二点,理论论据要做到非常透彻(板书:二、透彻,透彻的第一个含义是不能只是引用名人名言,还要加以自己的分析。怎么分析呢,议论文就是阐述事理的,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但是它总有规律可循,无非是一些关系,如偶然与必然,整体和局部,现实和未来,大和小等等。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抓住这些关系。
【提问】你们看看这个小论点里到底包含了哪一层关系?【明确】原因和结果。原因是“做出非同寻常的努力”,结果是“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如果从这一点上,从哲学的层面揭示它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更加透彻。这是其一,要抓住论点,分析它的关系。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有的同学引用了之后就来一个“由此可见”,就把一个最精华的部分丧失了。这一点上大家要注意。
“透彻”的第二个含义,就是要能够把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理论分析的时候要把前面的事实论据再提升一下,总结一下,这样才会显得更加紧密。这就是透彻的两层含义。也就是说理论论据在揭示论点关系的时候要紧扣事实论据。第三点,我们在使用理论论据时,要注意看这样的句子,“超长的艰难的困苦,充实了成功的价值”,这样的语句就带有一种哲理性。议论不是信口开河,而要求取得一种警策的效果。(板书:警策)这一点上我们要相信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能发表出比较深的见解来,名人名言固然警策,我们也要站在自己的学习修养的程度上发表自己的一些真知灼见。
【补充说明】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运用理论论据能够做到“警策”当然很好理。但如果做不到,能保证“中肯”和“透彻”就不错了。
【小结】总之,我们在使用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时,首先都要求做到准确和中肯,其次,在举事例时要充分,但不能是简单地数量相加,事实论据不是多多益善。第三,分析时要透彻,揭示关系要紧紧围绕事实论据再展开。第四,在语言表达方面,举事例时要简洁生动,在说理的时候要注意增加文章说理的哲理性。我想,注意了这几个方面,论据就能很好地证明文章的论点。(板书:论据、论点)
【活动】我们刚才谈到的是使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要注意的一些地方。现在再听一听底下同学在采用理论论据时的写法。
【参考】归根结底,成功的花需要十倍于常人的汗水去浇灌,成功者的魔杖,便是爱因斯坦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世上无易事,要想在世界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汗水是必不可少的,“飞瀑之下,必有深渊”,相信努力之后,一定会有所得。
【点评】这一段理论论据首先紧扣住了论点,同时,它揭示了内在的关系,就是要付出汗水,99%的血汗才能获得成功。同时她的语言也比较警策,它把自己的分析和名言警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交相辉映。
【参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是李时珍还是爱迪生,他们都是主动地、自觉地从充满苦寒的事业中经历困难的磨砺,经历刻苦、漫游,李时珍才成为李时珍,爱迪生才成为爱迪生。经得了风雨,才能见彩虹。
【点评】首先,仍然扣住这三点要求。他紧紧抓住了中心,这里的爱迪生也好,李时珍

5

也好,都是杰出的人物,而且是经过了非凡的努力之后成为杰出人物的。第二,在这一段里面,它把里面原因和结果的内在的关系分析得非常紧密。这里要提到的是,警策的语句不一定是要板着面孔。如他化用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样一句话。这原本是流行歌曲的唱词,这句歌词,虽然通俗,但是哲理已经跃然纸上。大家在自己议论时候也不妨一这样的形式非常轻松地把自己的言论发表出来。
【活动】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能力的转移。请看黑板。我出这样的课题:“勤能补拙”,大家想想看,围绕这个论题,我们能够选择哪些事实材料和哪些理论论据?先谈事实论据:
【参考】“勤能补拙”就是笨鸟先飞早入林。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也知道他著名的三个小板凳的故事,他第一次做的小板凳并不成功,可是一次,二次,三次,终于做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小板凳。我们也知道方仲永的故事,仲永小时候是一个天才,他五岁便能指物做诗,而且非常有文采,可是他并不重视自己天资的发掘,而是一味的环游乡里,整天成为一个食客,所以他在12岁的时候所作的诗,已经很平庸了,所以可以说,勤对于拙或者是对于本来天资就聪明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聪明,可是历经两次失败,他终于终于做成了一把像模像样的小板凳,也凭借这种刻苦努力的精神,他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点评】这段事实论据非常准确,扣住了“勤能补拙”这一点。勤奋能把先天的不足补起来。它举了两个例,一个是爱因斯坦,还有一个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仲永,而且一正一反,构成了一个对比,这样的举例非常的充分,同时,她举例也没有泛泛而谈,精炼而且生动。
【提问】还有哪些事例能够证明这个论点呢?
【参考】华罗庚小时候的数学成绩并不好,总是不及格或者考个刚好及格,但他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中国一代著名的数学家。从国外来说,爱迪生也是一个著名的例子,爱迪生也并不聪明,但是,他经过自己的努力,弥补了他先天的不足,最后成了一个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大王。
【点评】举了爱迪生和华罗庚两个事例,写了他们天资并不过人,但是最后这两个人一个成为著名的发明大王,一个成为数学的泰斗,都是靠一个“勤”字,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举例的时候一定还要突出“勤”字,我觉得,这段材料这个“勤”字分量还不够充分。【提问】现在再看一下,围绕这个论点,还可以举哪些理论论据呢?(讨论)【参考】华罗庚曾经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俗语“笨鸟先飞”都能够证明“勤能补拙”这个论点。点评:还应该再揭示他的关系。在透彻上再做做文章这句话就反映出勤的作用,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主观的自身的努力,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也就是补拙,通过自己的主观的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华罗庚最终成为一个中国乃至国外都很出名的数学家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点评】这段材料不仅举了名言,而且这个名言就是华罗庚自己说的,举得太贴切了,举完之后又加以自己的分析,分析占两头,一个是“勤”,一个是“拙”。一个人天资有高低,特别是对于天分比较低的人,有的人是唉声叹气,但是熟不知,他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弥补先天的不足。这个例子举得非常好。
【提问】刚才有人举到了爱迪生,举到了爱因斯坦,我们想想,以爱因斯坦为例,他有

6

哪些名言点出了勤能补拙呢?【参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说,我是一个天才的话,那么,我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我不懈的勤奋和思索。(这个有没有扣住拙字?)爱因斯坦小时候是全校学习成绩最差的,而且被老师称为最笨的学生,他并非天才,但是他最后成为天才靠的是勤奋。
通过刚才的迁移训练,大家基本上掌握了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应注意的方面,那么,我们怎么更自觉地选用好论据呢?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个,像生活学习,要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第二,要向书本讨教,特别是每一天要积累一定量的名言警句。这样,我既有生活,又有理论,可以说实践理论,比翼双飞,更能够增加我们对事物看法的深度。这一点,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一个方向。板书:
论点
事实论据理论一、准确一、中肯二、充分二、透彻三、生动三、警策

7


两种论据的最后一点要求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要求比较高,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事实论据能做到准确、充分。理论论据能做到中肯、透彻就不错了,当然如果运用事实论据很生动,运用理论论据很警策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前面两条能保证了就很好。
许多学生在举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犯一个毛病,就是所举的事例叙述得过分详细,有的详细到甚至超过全文的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你这篇文章到底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啊?对材料一定要概述,概述就是要少描写,概述出事物的一个概貌就行了,并且要根据论证的需要,对材料加以取舍。从表述上来说,也就是语言要简明扼要,最后表达的效果就是用很简明的几句话把这个事实基本讲清楚了,它跟记叙文不同,记叙文可以描写,描写的手法可以很多,可以很详细。这里是作为一个论据出现的,它只要用概括的语言把事情的基本内容讲清楚就行了。
如果说一个学生连续举了几个实例事例排列的方法:1.按范围排列。比如说你可以由小到大,由个人到国家。
2.按时空来排列。如时间可以由古到今,先举古代的例子,再举现代的例子。空间来说,先举中国的例子再举外国的例子,或者相反。
3.按内别排列。即是说同一类的例子把它排在一起,如,先排政治家的例子,然后在排科学家的例子,也可以是先排正面的例子,把反面的例子放在一起,也可以相反。这样人家一看就非常清楚。特别是正面例子和反面的例子排得比较好的话,会形成一个对照,从而更好地证明正面的观点。其中我想重点讲讲第二种按照时空排列:
比如刚才学生回答问题有几段写得非常精彩,开头一个是古今中外,他就举了古今中外至少是两个方面的例子。他先讲古代的,在讲现代的。先讲外国的,在讲中国的。有的地方你还提示了,两个都是外国的,能不能换一个,学生很快反应了,如果这个地方能够换一个中国的,那就更好了,这样论据就更充分,扣住了古今中外,而且材料也更充实。我们举一篇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一篇篇幅不长的议论文《谈骨气》一开头一个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下面是先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接下去就举例了,他举的例子就是按照时空来排列的。由古到今,先说古人不食嗟来之食,接着讲文天祥不受利用,绝不投降,最后再讲闻一多作为一个民主战士,拍案而起,面对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绝不屈服,他还映照着前面理论论据的这个秩序。但从这三个例子看来,它是由古到今的。最后再讲我们现在无产阶级比历史上任何阶级都更有骨气,更有条件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排列就很好了。这样看来事实论据的排列还是有讲究的。不是有些同学所想的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先排哪一个,后排哪一个无所谓。但是,写得好的议论文,在排的时候,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运用的过程中,它是比较灵活的,有的是先事实论据,举了以后进行分析,分析以后再用一句话,也就是理论论据来作为结论。也有的是先来一个理论论据,一句名言,然后用一句话过渡引出几个例子,最后,再对例子进行分析小结。甚至还可以有其他的写法。看来先掌握最基本的,就是你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熟练了,你可以灵活运用。这里面不能太机械,一切以表达效果好坏为准。只要是能充分地说明你的观点,又能被读者所接受,哪一种排列都可以的。
补充,就是我在讲《六国论》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第二节,他的论证,有事实,有理论,

8

而且他的排列非常的严密,他摆事实有概括的举事实,还有漫画式的举事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然后底下就是自己的分析,奉之弥烦,侵之愈急,然后再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则材料翔实而且注意了组合排列。这个例子很典型,事实上我们在学过的课文中,碰到的这样好的例子是不少的。不过,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注意。如果是每次学议论文,特别是学到议论文论据的运用的时候,做有心人的话,到了高中,应该说有相当的积累,不过我们刚才把他调理了一下,从逻辑的角度,提醒学生,在论据运用的时候,注意事例之间的逻辑联系,按一定的程序排列。排的方法当然可以灵活多样。
现在我们进行的材料作文的训练,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有些同学,对材料压根不引用,有的二三百字都是照抄原文。
根据材料写议论文,这几年练得比较多。高考考的主要形式,也是根据材料写成一篇议论文,在我的印象当中,议论文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左右。这当中又有百分之七十左右都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有些同学材料不管多长,几十个字也罢,几百个字也好,一概照抄无误,作为第一段,如果说这段材料是三百多字的话,那不得了了,一篇文章800多字,你引用的材料就占了三分之一,那下面的议论就很少了,就会产生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这样是给议论制造的某种障碍,因为这个篇幅占得太多,下面没有多少地方来展开论述了,那么怎么办呢?你要想到这段话要进行概述,就是在事实论据运用的时候,不能太长,怎么概述呢?材料作文进行概述的方法有三种:
一、摘取其中的要点。就是说材料可能有二三百字,它并不是每句话都很重要,把里面最重要的摘录出来。这是一种方法。
二、选取关键的词语。不过选择出来还要加以重新组合,因为关键的词语,这个词可能在第一句里,那个词可能在第四句里。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关键性的词语重新加以组合。三、用一句话概括。比如说1995年高考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鸟的评说》,不少同学那年考试就把这首寓言诗一字不漏,照抄无误,作为第一段。至少占了150字以上。实际上,你用一句话就可以了。比如:你不要重复材料本身了。直接说关于《鸟的对话》这则材料告诉我们:下面就接着用你自己的一两句话要表述一下,我们看了这个材料以后,我受到的启发。如,关于《鸟的对话》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对自己,对别人,都要一分为二,首先看到别人的长处,同时也要想一想自己也有短处,不能光想人家的短处而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是不全面的。这有点像开门见山的方式。这样很节省篇幅。
这是一种方式,也可以开头材料一句不提,前面的论述部分还是围绕材料来谈,但是没有涉及到材料某一句具体的话,写完以后最后小结可以来一句,以上,就是我看了《关于鸟的评说》这则材料以后受到的教育。这样,主体的议论部分就非常充分了。
考试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如果真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除了刚才讲的以外,一定要让学生不要忘记,不管是开头还是结尾,如果,一句都没有提到材料,那你就不是材料作文了。从考试的角度,就要扣分。那么,有两种,一种就像开头,或者第二种,分析完以后一定要提一句,这就是某某材料给我的启发。两个以上的事实论据排列次序问题:
事例和事例之间有一个逻辑关系。如果举例子时能够非常符合逻辑地举例,论证就会更加充分、紧凑,论证也就更加有力。因为逻辑很讲究严密性,如果说,所举的例子能够按照

9

一定的逻辑关系来排列,就会显得严密而有序。文章更紧凑,说服力更强。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事实论据,可以考虑一定的顺序,要么先古后今,要么先中后外,或者先是摆历史的论据,然后摆现实的论据。或者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总之,有一定的顺序可言。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也可以说是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一篇议论文,如果说他的论据是可靠的、充分的,那么,一般来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就很有说服力。但是论据不是一种类型,论据到底应该怎么来运用,这里还有一些技巧问题。
事实论据注意的三点和理论论据注意的三点,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最后一点注意要求比较高,对大多数而言,能做到前两条就不错了,当然运用事实论据很生动,运用理论论据很警策,当然更好,如果做不到,前面两条能保证了就很好。毛病分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说,一个学生他连续举了几个事例,就有一个事例的排列问题,不少同学有一个想法,反正我举的例都是对的,都能证明观点正确,排在前面排在后面没说明关系,其实这个是片面的。严格讲,如果举几个事例,事例和事例之间怎么排列,这里面有一个逻辑关系。如果我们举的例子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来排列,就显得严密而有序,文章更紧凑,说服力更强,如果是用一组事例的话排列的方法:其中我想重点讲讲第二种按照时空排列:
比如刚才学生回答问题有几段写得非常精彩,开头一个是古今中外,他就举了古今中外至少是两个方面的例子。他先讲古代的,在讲现代的。先讲外国的,在讲中国的。有的地方你还提示了,两个都是外国的,能不能换一个,学生很快反应了,如果这个地方能够换一个中国的,那就更好了,这样论据就更充分,扣住了古今中外,而且材料也更充实。我们举一篇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一篇篇幅不长的议论文《谈骨气》一开头一个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下面是先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接下去就举例了,他举的例子就是按照时空来排列的。由古到今,先说古人不食嗟来之食,接着讲文天祥不受利用,绝不投降,最后再讲闻一多作为一个民主战士,拍案而起,面对特务的手枪,宁可倒下,绝不屈服,他还映照着前面的理论论据(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秩序。但从这三个例子看来,它是由古到今的。最后再讲我们现在无产阶级比历史上任何阶级都更有骨气,更有条件创造美好的未来。这个排列就很好了。这样看来事实论据的排列还是有讲究的。不是有些同学所想的只要能够证明观点,先排哪一个,后排哪一个无所谓。但是,写得好的议论文,在排的时候,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运用的过程中,它是比较灵活的,有的是先事实论据,举了以后进行分析,分析以后再用一句话,也就是理论论据来作为结论。也有的是先来一个理论论据,一句名言,然后用一句话过渡引出几个例子,最后,再对例子进行分析小结。甚至还可以有其他的写法。看来先掌握最基本的,就是你先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熟练了,你可以灵活运用。这里面不能太机械,一切以表达效果好坏为准。只要是能充分地说明你的观点,又能被读者所接受,哪一种排列都可以的。
《六国论》第二节的论证,有事实,有理论,而且排列非常严密,摆事实有概括的举事实,还有漫画式的举事实:“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然后底下就是自己的分析,“奉之弥烦,侵之愈急”。然后再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10

火不灭。”这则材料翔实而且注意了组合排列。这个例子很典型,事实上在学过的课文中,碰到的这样好的例子是不少的。不过,我们平时可能没有注意。如果每次学议论文,特别是学到议论文论据的运用的时候,做有心人的话,到了高中,应该说有相当的积累。幻灯片:例文分析。
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c224046b307e87101f69602.html

《议论文中论据的运用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