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

发布时间:2019-01-18 09:02: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析  (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历史上曾经有过鼎盛辉煌,也曾有过闭塞落后。今天,西部历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那些前赴后继的建设者们,挥洒着青春和汗水,为西部的再度辉煌,奉献着智慧和才干。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专题编写的。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老舍的《草原》描绘了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表达了蒙汉民族间的深情厚谊。《丝绸之路》再现了发生在两千多年前这条伟大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生动的一幕,表明了这条交通要道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重大作用,作者的民族自豪感洋溢在字里行间,引起读者对昔日西部繁荣昌盛景象的遐想。《白杨》通过父子两代人的交谈,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热情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可将搜集到的有关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边疆开发、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在课文教学中作相应安排。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1—2课时。

四、教学建议

本组有两篇是老师们熟悉的传统课文。《草原》原来安排在九义六年制九册第四单元,同组课文有《威尼斯的小艇》《三峡之秋》。学习本组课文,目的在于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白杨》原来安排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里,同组的课文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高粱情》《幸福是什么》,学习这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受到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教育。

虽然两篇是传统的课文,教材组织单元的主题非常鲜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也可以富于时代感。《草原》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对西部的向往之情。《白杨》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老一辈建设者为了西部的发展和繁荣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新选的两篇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习《丝绸之路》,绝不仅仅是了解有这么一个历史故事,增长历史知识,重要的是了解西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建设西部的热情和愿望。《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与《白杨》相搭配,表现了新一代建设者建设西部的伟大成就。

《丝绸之路》一课修改了很多次,还不太理想,教材修订时考虑更换。

五年下册第一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都提出了一个语文学习的要求:把握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阅读训练,也是学生阅读能力较薄弱的一个方面。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我的发现栏目中作为一个训练点安排,并提示了怎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一个训练点应该贯穿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即使单元导语中没有提出这一训练要求,在教学中也需要加以重视。除了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提示的这一把握文章中要内容的方法(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其他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抓住文章自然段里的中心句、阅读文章时提出问题等。

本单元主要从阅读的角度提出训练的重点: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句子表达上的作用。

导语中提出的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在这一单元的课后思考题中体现得很充分,在备课的时候,要重视利用课后的思考题来设计、组织教学。

高年级的交流平台是中年级我的发现的延续和发展。由于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交流对西部了解和认识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草原》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白杨》中的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也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掌握。

习作信封的写法十分重要(通信方式的改变,没有多少人写信了),但有一较难处理的问题,就是信写好后怎么寄出去。教材编排不可能提示具体的邮寄地址(全国的小学生都往同一个地址邮寄,怎么处理收到的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

  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4、教学建议

以童年为专题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并不少见。如,一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是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甜蜜和幸福,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儿童生活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三年级下册儿童生活则在体现童年快乐生活的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以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本组永远的童年,描述了一个个

独特而珍贵的童年感受,使我们认识到: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保持童真。

与以往以童年为主题组织单元的一个区分点是:本单元从写的角度安排了一个训练点:表达真情实感。教材在交流平台中作了提示。4篇课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围绕一个主线:学习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的。

《童年冬阳骆驼队》在《人民教育》引起讨论:这是一篇成年人怀旧的课文,作者林海音回忆自己很小的时候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断,抒发了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惆怅。课文容易引起老师的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a.想想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什么收获/女同胞看情感电视剧;b.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场面描写的语言特色和感情朗读、背诵是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不赞成改编课文的文体或把时间用在自己创作的文章中。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呼兰河传》,也是成年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如果单独解读这篇课文,可以看出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的快乐,还有浓浓的亲情。老师们也以此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的。但从小说《呼兰河传》来看,萧红作品中的这段文字,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是带着点谈谈的忧伤的。能否先引导学生读读《呼兰河传》,再学习课文。

这篇文章的编排,也为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回忆童年生活做了一些铺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劝说为主题的模拟

表演和写发言稿的内容,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安排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项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是发现、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体会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本次综合性学习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把这次综合性学习和本组其他各项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时,教师要整体观照本组教材编排的特点,整体安排教学活动,做到教学内容自然融合,教学活动能够协调进行。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

          略读课文2—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3课时,

         交流平台、日积月累l课时,展示台1课时。

 、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高年级专题组织的多元化。从体裁/语文学习的角度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有相声、剧本,故事,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训练的重点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说话、写作用语都要得体,做到得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本组还安排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台湾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20%-40%。台湾新党主席谢启大说过一句话:陈水扁搞去中国化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台湾的中华文化底蕴太深了,他去不掉。我认为海峡两岸统一,最重要的是大陆不要去中国化。近几年跟台湾、香港语文界同仁接触较多,给我的感受是他们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厚的。

?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朗读基本的要求:正确、通顺、流利;(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背诵。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的朗读指导十分重要。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如孔君平诣其父”“孔君//诣其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正确停顿是未闻孔雀//夫子家禽思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的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如,像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如《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就杨氏之子来说,似乎存在教养问题,客人到家里做客,和小孩子开个玩笑是正常的,杨氏之子却反唇相讥,好像不大好。修订时考虑重新更换,如果老师们有比较好的文言文,也可以推荐给我们。

晏子使楚

课文根据《晏子春秋》而改编,《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课文讲述的内容在原著中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分别为: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入狗门第九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桔第十。编者将这两个故事合编在了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课文对话较多。教学可以这样安排:初读课文,了解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握主要内容,理顺文章思路。再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并把晏子的话多读几遍,体会其应答的机智、绝妙。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从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和从语文透出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并结合课文内容,交流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最后还可以阅读、思考:课文是怎样通过语言来描写人物的,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如学生感兴趣,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

这是一个短小的独幕剧剧本。读剧本,一要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二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三要了解剧本这种体裁的特点——用角色对话推进情节、塑造人物,以及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中间穿插布景以及人物动作、神情等的提示语。剧本不大适合全文朗读,更适合在熟悉人物台词的基础上表演。

打电话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相声名段,也是小学课文第一次引进相声这种体裁的课文。编进剧本、相声,意在丰富课文的样式,服务于语言的艺术的专题。相声,不适宜朗读,宜浏览。可先浏览全文,搞清楚这段相声讲的是什么事,针贬的是什么人。而后,两人一组分角色读一读,一来熟悉一下语言,二来体会一下相声语言讽刺、幽默的特点。接下来,还可以结对练说,并推举代表在班上说个片断。

有条件的,还可以找来经典相声段子的录音、录像,听一听,看一看,进一步感受相声的语文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4、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的编排主题、课文新意都不够,但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还得要编排。/人教版教材从2001年第1版至今没有改过版,有的版本现在已经是第67版了,改版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课改之初编写的教材没有重视把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编进教材中。

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从两个方面提出:一是阅读方面,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写作方面,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这一组课文,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教学本组课文,要使学生被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所打动,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受到国际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但要两个方面问题:一是老师感动学生无动于衷;二是老师感动感染了学生,学生也感动。感动只是达到了学习目标的一个方面,语文学习光感动不行,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得到了什么。

本组有些课文,如《金色的鱼钓》《梦想的力量》篇幅较长,可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课程标准在高年段提出了默读的速度要求,即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中,还提出了学习浏览的要求,这也是课程标准在高年段提出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要达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靠什么?靠训练。默读、浏览的训练,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已经有意识地渗透了,如《小英雄雨来》的学习。什么是打好小学的基础?训练默读和浏览

编排这一单元的背景:

a.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4-06-01):四、加快课程、教材、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材建设,严格教材审查。……特别是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等学科的教材要增加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关内容,以保证那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革命传统文章、故事进入课堂。要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建设中,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广泛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梦想的力量》:编排这篇反映儿童生活的文章,试图改变这个单元课文题材过于革命化、过于沉重,增强课文的可读性和教育的可接受性。

关于革命传统课文教学注意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

a.语文教科书编排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并不影响教科书的整体面貌。/人教版一直没有改动,有的版本教材已经是第5版或第6版了,原因是以前对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重视不够。

b.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乃至现在提倡的航天精神都是一致的。当今时代的人,仍然需要从这些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c.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应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语言典范,思想健康,有启迪价值,而且便教利学。

d.不能一提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内心就产生反感、产生抵触的情绪,更不能有过激的言行。这与人民教师的职业要求不相符的。

几点建议

a.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

b.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c.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字上下功夫。体现在要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

例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体裁是小小说。这篇课文塑造的是一位普通的老汉——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小说一般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面貌,表现社会生活。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抓关键点。如,提到董存瑞,我们自然会想到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碉堡的形象;说到黄继光,就会浮现出他奋不顾身堵敌人枪眼的形象。一些老师在教学《桥》时,常常注意到课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简练、准确、生动,如像泼像倒,而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两个最关键的词往往被忽略。就是《桥》这篇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应该在这两个词语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父爱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提示: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否定从整体入手,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整体——部分——整体。

d.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不要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不要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是,近年来却有人任意地解读这篇课文,认为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五壮士奋勇杀敌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于是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我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现场教学,但非常惊讶于这位老师处理这篇课文的态度和做法,更惊叹于居然有人要为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现代思想、现代精神而激动、呐喊。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思想、现代精神,而不尊重作者表达的情感、教材编排的意图,任意解读、歪曲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不提倡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悠悠中华,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篇章。本组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项教学内容。4篇课文有根据司马迁《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将相和》;有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有根据《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景阳冈》;还有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的《猴王出世》。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也是本组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学,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本组4篇课文在这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个方面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适度拓展,举一反三。本组课文都是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要注意由此生发开去,虽然不要求学生通读原著,但可以查查相关资料,听听他人介绍,读读某些章节,让学生知道这些名著的存在。名著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仅通过一组教材的学习和阅读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全面感受名著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组教材无非是引子和例子,主要目的还是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安排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2课时。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采用课文带名著的编排方式,从课文的学习,引出相关名著的介绍。包括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如,学了《将相和》,了解《史记》;学了《草船借箭》,了解《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了解《水浒传》。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排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给学生打开了阅读古典名著的窗口。

这一组课文的编排,与六年级下册的外国名著导读的编排意图是一致的: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阅读整本书,感受文名著中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习作方面提出缩写的要求/教材第一次提出这方面的训练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单篇短章的阅读而不关注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会很高,也不全面,不能算真正学会了阅读。因为篇章固然便于精细研读,但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这样精细研读的机会并不多,更多的是阅读相关书籍,讲究的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何况在通常情况下,整本的书同篇章相比,知识的容量总要大些,思路的拓展总要复杂些。

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当课文内容相对独立的时候,课文带名著重在引出对名著的介绍。如,课文《将相和》改写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几个独立而完整的小故事,这些故事与《史记》中的其他章节没有多大的联系。又如,课文《猴王出世》和《景阳冈》虽然都节选自两部长篇小说,但故事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带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使学生知道所学的课文分别出自哪部名著,这些名著大致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谁,有哪些大家很熟悉的故事出自这些名著,这些名著的地位和价值如何,等等。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老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名著。如,《将相和》最后写道:廉颇和蔺相如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由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视野。

如果课文内容与名著紧密相连,课文带名著不仅要介绍名著,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名著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明白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拿《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学习来说,周瑜诸葛亮商议军事、要他负责造箭十万,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如果知道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这样的问题就必须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孙权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因此,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去看看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连环画、电视剧、戏曲录像、白话小说,或者老师做相关的介绍,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将相和》根据《史记》改编,课文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一个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伸敌国的气势,不仅维护了赵国的国格,也维护了他自己作为一个使者的人格。不要说他经过巧妙斗争胜利地回来了,即使他在这个时候死在秦国的宫廷也是重于泰山。这是赞美蔺相如的生死观,文章也赞赏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深深打动我们的还有:超越个人的名和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荣辱观……尽管故事发生的时间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精神风貌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草船借箭》以为主线,把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抓住叙述的几要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后思考练习: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学习有条理地表达。此外,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

《景阳冈》《猴王出世》都是属于古典小说,与现代白话文相比,语言风格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句的用法、意思与现在都不一样。如,筛酒是斟酒,榜文是指旧时官府的告示。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相比白话文,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两篇都是略读课文,因此,不必在词句的理解方面有过多的要求。学生有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做解释,但不必主动讲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两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还是在于把握重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如,《景阳冈》提示语设计: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布局谋篇的方法,了解选材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这一单元的课文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老师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阅读相关的名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和我们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走进信息世界分成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上述这些,学生还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提供。这是继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之后又一次课内外一体的、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目前,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进一步使学生熟悉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如,活动前要制订计划,活动中要发扬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活动后要展示和交流成果。每个板块后一些要求认读的字,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认读,并在活动结束时盘点巩固。

这次综合性学习建议开展的活动有:(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其变化。(2)开展调查,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3)通过讨论或辩论,能够正确使用媒体,辨别信息的良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一般一星期完成一个板块。开始时可以用l课时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结束时用1—2课时展示、交流学习收获。为了便于开展活动,可以适当调整课时,必要时可把几节语文课连在一起上。

4、教学建议

一、明确两组阅读材料的不同作用

首先,这两组阅读材料是基于不同的学习任务的:第一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当然不可能仅仅依赖阅读材料去完成,但阅读材料中确实包含了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有效信息,并且和学习任务之间有对应的关系。第二组阅读材料的学习任务是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里其实就暗含了怎样做研究的方法指导,而这正是这一组阅读材料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从这两组阅读材料的组成来看:第一组阅读材料文体多样,有故事、说明文、演讲稿/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了写演讲稿的练习等,写作特点繁杂,显然不会因为文本的形式方面的因素而进行整合;而这组阅读材料的内容却比较集中,反映了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组阅读材料是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以这篇研究报告为范本,学生比较容易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第一组阅读材料,其实不是让学生去文,而主要是这一篇篇文章里的东西,探究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和当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或者是借该选文学习文章里所讲的东西,或者是由文章里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文章相关性大小不等的学习活动。第二组的两篇不同类型的研究性报告,其目的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性报告的样本,使学生了解研究性报告的基本写法,并尝试着自己写研究性报告。

二、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一)关于第一板块

一方面,可以通过组间互动交流让全班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了解阅读材料上的内容。

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作体验等形式,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它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关于第二个板块

训练目标:利用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五年级上册:活动计划和调查报告;六年级上册:活动总结;六年级下册:读写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听、说(口语交际)、读(阅读)、写(作文)融进活动中,教材不单独安排这几方面的内容。

研究报告在人教版实验教材中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前学生对它是没有多少了解的。这种在文本中蕴含的文体知识,如果直白地陈述那是违背编者的意图也违反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反复读这两个研究报告,让学生对研究报告产生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求同的综合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把握这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共同之处。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都有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一篇是爸爸咳嗽的病因,一篇是李姓的历史和现状;(2)研究报告都需要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奇怪的东南风》搜集整理了爸爸咳嗽和天气方面的资料,《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搜集整理了李姓的来源、人口数量、名人等方面的资料;(3)研究报告都有关于某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奇怪的东南风》发现爸爸的咳嗽是因为二氧化硫的刺激,《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对李姓的来源、名人和人口数量给出明确的结论。(4)研究报告是基于事实的,结论都是在认真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

综合的阅读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的一般特点,而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获得关于研究报告这种文体更具个性,更鲜明的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研究报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大致可以发现:(1)研究报告有一定的写作格式,但是并不太严格,可以像《奇怪的东南风》那样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按照像《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那样写得比较规矩。(2)研究报告的语言都很平实,但是也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奇怪的东南风》语言比较自由童趣一些,《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就显得严肃一点。(3)研究报告的研究的问题可以多种多样,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当学生对研究报告是什么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自己想探究的某个问题入手,独立或与其他同学合作进行探究活动。这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缺乏一个整体的思路,他有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但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个环节完成后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两个简单的研究报告中获得启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阅读这两个研究报告,对两个研究报告进行一次深度解剖,从问题开始,不断追问下一步做什么,细致的分析作者研究的思路。在对两个研究报告的分析梳理中归纳出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

比如仔细分析《奇怪的东南风》一文,就能了解一次完整的问题研究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小作者从生活中一个细微的发现入手,提出了一个探究的问题,通过收听广播和观察记录,获得了相关的一些信息,在对这些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小作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着一个研究报告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感知探究问题的途径,还可以让学生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样,在《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文中,学生们会发现相似的问题探究过程,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通过归纳两篇研究报告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上获得启迪。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4、教学建议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编排了3篇课文。其中《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首次采用从几个不同的作品中节选需要的段落,由这些段落组成一篇课文的作法,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编排这一组片断,与其他写人的文学作品不同之处是:重在学习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的表达方法。/人物的语言、动作

训练的重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中国名著之旅已经作铺垫)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有一个训练点: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情感。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是在此基础上的延续与发展。

在《人物描写一组》里,教材在每个片段前,都编排了一段关于该人物形象选自何书及该书大致内容的介绍,有的还交代了片段的大致背景。三个片段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从年龄上看,有儿童,有青年,有老人;从性别来看,有男的,有女的。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来看,第一个片段侧重动作描写,第二个片段侧重细节描写,第三个片段侧重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三个片段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面。这样在有限的篇幅里展示了多种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习到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这是在一个完整的篇章中难以做到的。

一个基本的要求:拓展阅读,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教材的篇幅所限,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条件限制教师可以找出相关材料打印好让学生阅读。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这个片段的后半部分还有精彩的描写,建议老师可以结合在一起,加深对小嘎子人物形象的理解。

哈!手枪归我啦!

小胖家伙直朝门墩跑去。

慢着!小嘎子脑门上哄哄冒火,又羞又急,咱们是三盘两胜,倒一回就归你啦?——还有两盘呢!

又三盘两胜啦,你可真会耍赖!好,三盘就三盘!小胖墩儿挺挺胳膊,乘着一股盛气,又骑马式当中一站。满头燥热的小嘎子,等不得他站稳,奇袭似地窜上去就是一腿,把小胖墩儿扫了个趔趄,可是没有倒。小嘎子紧接又一扑,搂住脖子就按。不料小胖墩儿一哈腰,抓住了他的两肋。小嘎子按了两下没按动,忽觉下半身发起飘来。急撒开脖子去救肋下,却只落得揪住了对方的胳膊,脚下接连又打了两个悬空。手枪啊手枪!险险乎就要不保!小嘎子这回真急了。

他两眼一转,照对方肩膀上就咬了一口,只听哎哟一声,就在小胖墩儿一闪身的工夫,小嘎子顺水推舟,一个绊子把他扔倒了。

这挺不光彩的一招,可惹恼了旁边一个看热闹的。只听瓮声瓮气一声大嗓子喊道:嘿!怎么咬人哪?小嘎子急扭头,是个四十多岁的黑墩子。

由于片段只是这个篇章的一部分,因此,从片段中感知到的人物形象与原著相比,可能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拿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来说,从片段的语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小嘎子有一种孩子似的狡猾,好胜心强,挺有心计,这与小说中小嘎子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有联系,但不完全一样。教学中,不一定硬要用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去扣片段中的人物,而应该忠实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其实,正因为有差异,我们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如何解读《临死前的严监生》?

有的老师说,咱们中国人历来都提倡勤俭持家,即使有金山银山,奢靡浪费也会败家。严监生如此表现,为什么就说他是吝啬而不是节俭呢?

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应该放置在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考察。故事发生的环境是:晚间,本是点灯的时候;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挤了一屋的人,预示着要发生重要的事情;桌上点着一盏灯,这些都可以成为点两茎灯草的理由。再看严监生本人:课文交代他是一个十分有钱的人,在病入膏肓、已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他固执地伸出两个指头,不肯撒手西去。病床前众人纷纷猜测,但都猜不到他的心思,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一种不被理解的痛苦),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愤怒、焦躁和痛恨),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一种执着的失望)。他这样执着、顽固地交代遗嘱,可见此关系重大。最后,当终于有人知道了两个指头的含义时,他登时就没了气(放心了)。一个垂死的人,临终前没有想到自己的亲人,也没有留恋自己的生命,而是对两茎灯草耿耿于怀。这样的举动显然违背了人之常情,因此可以说,在片段里这个细节刻画是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或者说人物的性格特点是相对确定的。

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将这个细节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限制这个细节的意义。设想以下,如果这个细节发生在另一种情形下,人物的性格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与小说描写的大相径庭。假设严监生的这一动作不是发生在他临死前,不是发生在应该掌灯的时候,而是发生在他点不起灯,发生在天亮的时候,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应该称道的节俭美德了。

联系作品、联系时代背景,这样的取向在课文的编排中是有所体现的。教材在介绍《儒林外史》这部作品的时候,就特别指出: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当然,在教学中,这种联系做到什么程度,老师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要求做灵活处理的。但一个总的原则是,不要去深究。要考虑到这毕竟是面对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深入,教学需要浅出。

如何解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这个片段可以说是小学语文课本里最难的课文了,片段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珠光宝气于一身的装扮,这些描述不仅语言艰涩,而且由于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理解也困难。教学中,没有必要字斟句酌地了解具体的意思,只要学生通过整体阅读,感受到人物华贵、气派的身份和地位即可。不妨老师先示范朗读,再带读,自由读,多用一些时间把课文读通顺是必要的。

片段中大量精彩的语言描写,集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应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的。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样放诞无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里,有着很多的规矩阿和封建礼仪。贾母是这个家庭至高无上的人物,在贾母面前,邢夫人、王夫人都要敛声屏气。当时场合也是个个恭肃严整,孙子的媳妇王熙凤却如此地放诞无礼,体现了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那泼辣张狂的个性)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王熙凤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课前需要老师给学生讲一讲《红楼梦》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及互相间的关系。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肉麻的恭维,体现王熙凤逢场作戏,善于阿庾奉承,八面玲珑的性格特点)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

转悲为喜速度也太快了点,三个不间断的连问,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嘘寒问暖,纯粹是在做表面文章。只管告诉我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长辈架势。体现王熙凤机变逢迎,察言观色,奉承贾母而又无不显示自身权势的性格特点)

片断中的第一自然段,教学的重点是读通顺,意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编者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不必深究

这篇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修订时是否更换也想通过调研听听老师们的意见。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有17篇作品,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作者独具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得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编排这篇课文还有一个意图,现在社会上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一些绝技面临失传的境地。希望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后对民间艺人、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初步的认识,看看能否引起他们对平凡工作的兴趣。

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因为他刷墙的技艺高超。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给我们的感受是很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如果在平凡的岗位中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这是刷子李留给我们的思考……

《金钱的魔力》主要采用人物的言、行前后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人物的语言等前后发生的变化,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可以抓住这一重点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教学,特别是到了高年级要体现以放为主的教学理念。就这篇课文而言,可把握两大环节:

第一环节: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找出抒写老板和托德言行、神情发生变化的句、段,想一想,他俩开始怎么做、怎么说的,后来怎样,他俩为什么这样做、这样说,作家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这一环节时间要充分。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讨论、交流作家马克吐温笔下刻画的这两个人物性格特点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可作适当提示,如托德接过百万钞票时,神情变化的一段话(P142),通过作者细腻的刻画,体会托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金钱的魔力有多大。

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介绍作家及其相关作品,以加深对作家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马克吐温作品的兴趣。

提示:关于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之前,要提出明确的、合适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进行自主学习。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既大力弘扬丰厚博大的民族文化,也十分尊重世界多样文化,并注意从全人类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这种思想也反映在课程改革之中。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课本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本组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可结合本组教学适当安排。

 二、教学目标:

教学时,要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还要适当考虑本组课文作为本册最后一单元,对本学期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等,要加以复习与巩固。整组课文在理解上的难度不大,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极好凭借,可充分利用学生过去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可用12—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4、教学建议

这是一组比较轻松的单元,安排本单元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能增长学生的认识,开阔孩子的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从写的角度安排训练的重点:体会抓住景物、风情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综合运用

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四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走遍万水千山已经做了安排。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198011月率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赴德国参观访问后写下的,距离1935年他第一次出国留学德国,已经有几十年啦。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描写风情类的散文,就是作者在描述奇丽景色的同时,也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让人读后深受启发。教学中,要抓住几个难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

《威尼斯的小艇》是本学期学的第二篇马克.吐温的作品。也是一篇传统课文,编排在这个单元,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抓住事物(小艇)的特点/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并把人们的生活同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不仅仅局限在单纯描写事物(小艇)的特点/有点儿类似《桂林山水》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二是弄清楚事物(小艇)的特点、人们的生活以及景物三者之间的关系,感受小艇和威尼斯这座古老城市和谐共处的关系。

阅读链接的处理,可以提出比较阅读的要求:课文写的威尼斯的小艇,链接中的短文写的是威尼斯的夜晚,学习了课文和短文,简要说说威尼

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也可以推荐其他作家描写威尼斯的文章拓展阅读。

除了阅读链接里乔治桑写的《威尼斯之夜》,冰心和朱自清也写过威尼斯的文章:

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苏州。但是苏州基本上是陆地上的城市,不过城里有许多河道和桥梁。威尼斯却是由一百多个小岛组成的,一条较宽的曲折的水道,就算是大街,其余许许多多纵横交织的小水道,就算是小巷。三四百座大大小小的桥,将这些小岛上的一簇一簇的楼屋,穿连了起来。这里没有车马,只有往来如织的大小汽艇,代替了公共汽车和小卧车;此外还有黑色的、两端翘起、轻巧可爱的小游船,叫做Gondola,译作共渡乐,也还可以谐音会意。(冰心)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

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

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朱自清)

从不同作家的描述里,我们能感受到:描述同一个事物,作家的选材、选取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表达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教学中,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很多了,有许多比小艇更快捷、更舒适,为什么我们现在还需要威尼斯的小艇?回答的角度可以是:(1)文化的传承;(2)小艇和威尼斯这座古老城市和谐共处的关系。

西欧洲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德国,吃的是文化饭,对文物保护的力度非常大。

《与象共舞》和《彩色的非洲》都是这次新选入的课文。学习《与象共舞》,可联系《威尼斯的小艇》,两者都是选取最能体现景物风情特点的事物,并把人的活动和事物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描写,在威尼斯,人们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在泰国,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象。这样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读来兴趣盎然。《彩色的非洲》展示了七彩的非洲风情画卷,围绕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介绍了非洲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法,脉络清晰,文字通俗,应以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交流和讨论为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9285d79dd3383c4ba4cd227.html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8单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