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

发布时间:2014-08-22 04:04: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济南大学精品课程申报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联系电话

济南大学

二○一二年十

一、 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五、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六、 申报表一律用A4双面打印,在左侧装订成册,一式1份,由所在学院审核同意后盖章,报济南大学教务处。

课程名称

无机合成化学

学时数

40

课程性质

基础课

专业(技术)基础课

课程性质

专业

授课对象

适用专业

授课人数

60/

开课年限

2004-2012

教材名称

无机合成化学

教材类别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山东省规划教材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获奖教材(注明获奖等级)

□“九五”重点教材

□其它

姓名

陈艳丽

职称

学位

博士

主要教学、科研经历(授课起止时间、所在单位、教学科研情况、获奖情况等)

每年均承担大一无机及分析化学、研究生配位化学教学任务。从2013年起,开始承担无机合成化学教学任务。五年来,主持两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6次获得教学表彰,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一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横向课题两项,科研项目总经费142万元。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发表SCI论文几十篇。

(辅导、实验教师等)

姓名

年龄

职称

学位

承担工作

张卫民

44

博士

教学与实验

范迎菊

39

副教授

博士

教学与实验

39

副教授

博士

教学与实验

范大伟

34

博士

教学与实验

课程教学情况简介(课程内容设计是否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课程及教学改革情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教学效果等)

一、课程的内容

无机合成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本课程内容丰富,从合成方法的角度、典型材料合成的角度,系统地描述新材料的设计、无机化合物的合成等内容。具体包括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合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典型无机物的合成方法和途径,以及无机合成领域的前沿科技发展。内容设计符合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已修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化学实验、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程,对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化学实验有初步地了解。本课程授课安排在第4学期,与学生认知水平吻合,符合教学规律。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在学生系统学习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等课程基础上,在第4学期开设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时安排

绪论

多媒体课件,讲授

1

气体和溶剂

讲授、讨论

2

经典合成方法

讲授、讨论

5

软化学和绿色合成方法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6

特殊合成方法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2

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2

单晶生长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2

典型无机材料的合成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8

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化学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4

材料测试手段

讲授、讨论、学生演讲

4

文献阅读与讨论

讨论、学生演讲

4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情况

1)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elsevier,sciencedirect,acs)阅读科技文献;

2)利用课程中心网站。无机合成化学课程中心网站已经建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历年课件、部分视频、习题已经整理上网。

3)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已经建立了合成化学QQ群,并在优酷上建立了视频网址,师生共享无机合成化学新发现、新进展。

四、课程教学与改革情况

课程组多年来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从2008年以来,逐年增加讨论课的比例。2010级无机合成化学授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课堂主讲机会,讨论课达到了10学时。2011级鉴于学生人数较多,将学生主讲课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对绝大部分学生只是要求提交演讲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2011年申报院级课程改革试点,2012年顺利结题。在高等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发表教学论文1篇。

五、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实践,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将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究。讨论课和学生演讲课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表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学生从学业中找到了乐趣,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在学业上的起点和落点。很多同学跟教师反映,通过课下自己查阅资料,组织演讲材料,课堂讨论和辩论,他们看到了自己将来在专业上的发展前景,更加热爱专业课的学习。2010级更有一半的同学主动联系教师,并进入科研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2011级中也有十数位学生进入了教师科研室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

注:此页不够可另附页



1、教学队伍

1-1-1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

信息

陈艳丽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11

最终学历

博士

89736150

博士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chm_chenyl@uj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 250022

研究方向

功能配合物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专业基础课

6

5

800

无机合成化学

专业课

4

1

53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约600人),毕业论文(31人),实习(6个班次),SRT六项。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2007-2009 主持济南大学教研项目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2006-2009 主持济南大学教研项目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济南大学学报,2008,18,15-16.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济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3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现在作品已经进入国赛答辩阶段,1012在苏州大学答辩)。

2011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校级一等奖指导教师。

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9年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济南大学2012年度本科教学贡献奖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2014.01-2017.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名称 酞菁基场效应晶体管阵列的构筑及化学传感性质研究,项目批准号:21371073 ,资助金额 75.00 万元,项目负责人:陈艳丽.

2. 2011.07-2014.0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 酞菁多层稀土配合物有序聚集体的构筑及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项目批准号:ZR2011BZ005资助金额 10.00万元, 项目负责人:陈艳丽

3. 2009.1-201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名称 以酞菁,二酰亚胺的自组装膜为模板的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合成及在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 项目批准号:20871055资助金额32.00万,项目负责人:陈艳丽。

4. 2013.01-2013.12 横向课题《四吡咯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功能分子材料的研究》项目的相关测试服务合同金额15.00万,项目负责人:陈艳丽。

5. 2013.05-2015.05横向课题《共轭体系配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的设计与性能研究》项目的相关测试服务合同金额10.00万,项目负责人:陈艳丽。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学术论文

(1) Dapan Li, Hailong Wang, Jinglan Kan, Wenjing Lu , Yanli Chen*, Jianzhuang Jiang*, H-aggregation mode in triple-decker phthalocyaninato-europium semiconductors. Materials design for high-performance air-stable ambipolar organic thin film transistors, Organic Electronics 2013,14, 2582–2589.

(2) Nianshuai An, Yanan Shi, Junqian Feng, Dapan Li, Jian Gao, Yanli Chen,* Xiyou Li* “N-Channel 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s Based on a Soluble Cyclized 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Diimide Dimer” Organic Electronics, 2013, 14, 1197–1203.

(3) Wei Sun, Hailong Wang, Junshan Sun, Jinglan Kan, Yanli Chen*, Jianzhuang Jiang*, 2,3,9,10,16,17,23,24-Octakis(phenoxy/octyloxy)phthalocyaninato manganese complexe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y, Dyes and Pigments, 2013, 99,154-159.

(4) Yanli Chen,* Dapan Li, Na Yuan, Jian Gao, Rongmin Gu, Guifen Lu, Marcel Bouvet, “Tuning the Semiconducting Nature of Bis(phthalocyaninato) Holmium Complexes via Peripheral Substituents” J. Mater. Chem. 2012, 22(41), 22142–22149.

(5) Jian Gao , Guifen Lu , Jinglan kan, Yanli Chen *, Marcel Bouvet *, “ Solution-processed Thin Films Based on Sandwich-type Mixed (Phthalocyaninato)(Porphyrinato) Europium Triple-Deckers: Structures and Comparative Performances in Ammonia Sensing ”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2012,166–167, 500–507.

(6) Wei Sun, Hailong Wang, Dongdong Qi, Liang Wang, Kang Wang, Jinglan Kan, Wenjun Li,* Yanli Chen* and Jianzhuang Jiang“5,10,15,20-tetra(4-pyridyl)porphyrinato zinc coordination polymeric particles with different shap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CrystEngComm, 2012, 14(22), 7780–7786.

(7) Yanli Chen*, Yajuan Feng, Jian Gao, Marcel Bouvet, “Self-Assembled Aggregates of Amphiphilic Perylene Diimide-Based Semiconductor Molecules: Effect of Morphology on Conductivity”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12, 368(1), 387–394.

(8) Ao You, Jian Gao, Dapan Li, Marcel Bouvet, and Yanli Chen *, “Effects of Metal–Ligand Coordination on the Self-assembly Behavior of a Crown Ether Functionalized Perylene Tetracarboxylic Diimide”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2012, 24(12), 851–858.

(9) Dapan Li, Yingzi Wang, Yanli Chen*, “Organic/Inorganic Self-Assembled film based on a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 Derivative/Cd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393–395, 1313–1317.

(10) Pan Ma, Jinglan Kan, Yuexing Zhang, Chunhua Hang, Yongzhong Bian, Yanli Chen*, Nagao Kobayshi and Jianzhuang Jiang*, “The First Solution-Processable n-Type Phthalocyaninato Copper Semiconductor: Tuning the Semiconducting Nature via Peripheral Electron-withdrawing Octyloxycarbonyl Substituents” J. Mater. Chem., 2011, 21(46), 18552–18559.

(11) Lin Xue, Haixia Wu, Yan Shi, Heyuan Liu, Yanli Chen* and Xiyou Li*, “Supramolecular organogels based on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dimer or hexamer” Soft Matter, 2011, 7(13), 6213–6221.

(12) Yanli Chen, Marcel Bouvet*, Thibaut Sizun, Guillaume Barochi, Jérôme Rossignol, Eric Lesniewska, “Enhanced chemosensing of ammonia based on the novel molecular semiconductor-doped insulator (MSDI) heterojunction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1, 155(1), 165–173.

(13) Jian Gao, Dapan Li, Yanli Chen*, “Controllable Self-assembly of Sandwich-type Mixed (phthalocyaninato)(porphyrinato) Rare Earth Triple-Decker Complexes” J Inorg Organomet Polym, 2011, 21(4), 876–880.

(14) Yanli Chen*, Lina Chen, Guiju Qi, Haixia Wu, Yuexing Zhang, Lin Xue, Peihua Zhu, Pan Ma, Xiyou Li*, “Self-Assembled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Nanocomposite of a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 Derivative and CdS” Langmuir, 2010, 26(15), 12473–12478.

(15) Yanli Chen, Marcel Bouvet*, Thibaut Sizun, Yingning Gao, Cedric Plassard, Eric Lesniewska and Jianzhuang Jiang*, “Facile approaches to build ordered amphiphilic tris(phthalocyaninato) europium triple-decker complex thin films and their comparative performances in ozone sensing” Phys. Chem. Chem. Phys., 2010, 12(39), 12851–12861.

(16) Yanli Chen*, Ye Kong, Yanfeng Wang, Pan Ma, Meng Bao, Xiyou Li*, “Supramolecular self-assembly study of a flexible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imide dimer in Langmuir and Langmuir–Blodgett film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9, 330, 421-427.

(17) Linan Chen, Yanli Chen*, Peihua Zhu, Guoxin Sun, Hongyan Wang, and Jianzhuang Jiang*,“Self-assembled Nano-Structures of Sandwich-type Mixed (Phthalocyaninato)(porphyrinato) Rear Earth complexes. Effect of porphyrin-phthalocyanine ligands on Tuning the Inter-molecular Interaction”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9, 79-82, 341-344.

获奖情况:《二酰亚胺衍生物和 CdS 的有机/无机杂化体系的自组装》,陈艳丽,陈丽娜,戚贵菊,吴海霞,张跃兴,2011 年济南市第11 届科学技术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011.10



1-1-2主讲教师情况⑴

基本

信息

张卫民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4

最终学历

博士

讲师

130********

博士

教师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E-mail

chm_zhangwm@ujn.edu.cnu.cn

通信地址(邮编)

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 250022

研究方向

无机非金属材料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无机化学

专业基础课

6

5

500

无机合成化学

专业课

4

4

230

专业外语

专业课

4

2

140

配位化学

研究生

2

1

2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约600人),毕业论文(17人),实习(6个班次)。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理工统一基础教学平台下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校级立项,2007-2009年,主持。

大一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校级立项,2009-2011年,主持。

无机合成化学课程改革试点,院级立项,2011-2012,主持。

微型化学实验的改革探索,校级立项,2006-2009,参与。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校级立项,2007-2010,参与。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无机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济南大学学报,2008

学案教学法在大一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高教论坛,2010

理工统一基础教学平台下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高教论坛,2008

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陕西教育,2008

论高等学校的教师角色,科教文汇,2008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高等教育论坛,2012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化学类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校三等奖

2. 2009年校级优秀本科论文-王英英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纳米微界面复合体系的表面络合化学研究20677022(第2位)

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细粒铜、铅、锌金属氧化矿物表面硫化络合研究50874052(第2位)

3.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铜、铅、锌金属矿物表面黄药胶团的形成及其疏水机理研究 51274104(第2位)

4. 主持济南大学博士基金: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Wei-Min Zhang, Yao-Quan Jiang, Xiao-Yan Cao, Meng Chen, Dong-Lai Ge, Zhong-Xi Sun, Synthesis of pore-variable mesoporous CdS and evaluation of its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in degrading methylene blue,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8 (2013) 4379-4384 SCI收录)

2.Wei-Min Zhang, Hui-Min Li, Zhong-Xi Sun, Qi Zhang, Willis Forsling,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ZnS synergistically templated by butylamine and alkanols,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47 (2012) 222-228 SCI收录)

3.Wei-Min Zhang*, Na Li, De-Hui Tang, Ying-Ying Wang, Tubular CdS with mesoporous structure self-templated by cadmium complexes of oleate,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143 (2011) 249-251 SCI收录)

4.Wei-Min Zhang, Zhong-Xi Sun, Wei Hao, Da-Wei Su, David J. Vaughan, Synthesis of size tuneable cadmium sulphide nanop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precursor using ammonia as the solvent, 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6 (2011) 2266-2270 SCI收录)

5.Wei-Min Zhang, Jia Liu, Zhong-Xi Sun, Bao-Qiang Fan, Zhen-Dong Yang, Willis Forsling,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silica by a surface charge reversal routeJ.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349(2010)473-476 SCI收录)

6. Zhang Wei-Min, Yang Zhen-Dong, Liu Jia, Sun Zhong-Xi, Determination of Acid-Base Equilibrium Constants on Aqueous Mesoporous Silica SurfacesActa Phys.-Chim. Sin.2010,26(8),2109-2114 SCI收录)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1-1-2主讲教师情况⑵

基本

信息

范迎菊

性别

出生年月

1973.10

最终学历

博士

副教授

8276426

博士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chm_fanyj@uj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 250022

研究方向

功能纳米材料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专业基础课

6

5

800

无机合成化学

专业课

4

2

9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约600人),毕业论文(15人),实习(6个班次),SRT两项。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普通化学课程建设,院级立项,2008-2009年,主持。

元素化学实验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校级立项,2004-2006年,参与。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化学的双语教学,济南大学学报,2005,第一位。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山东省教育技术与装备协会论文 一等奖。

2. 2011年度本科教学贡献奖。

3. 2012年校级优秀本科论文-黄美红。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2006-2008年,植酸热力学性质和络合行为研究,济南大学,主持

2. 2010-2012年,以POPs的降解、检测为导向的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济南大学,主持

3. 2009-2012年,II-VI族半导体异质结构的液相组装及光电转换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与

4. 2007-2010年,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纳米微界面复合体系的表面络合化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参与

5. 2009-2012年,半导体复合纳米结构在太阳能光电转换中的应用,教育部,参与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Yingju Fan, Shunwei Wang, Zhongxi Sun. In2O3 hollow spheres: one-step solvothermal synthesis and gas sensing properties. Mater. Chem. Phy. 2012, 134, 93-97. SCI收录)

2. Yingju Fan, Zhipeng Li. Fabrication and gas sensing properties of one-diamentional In2O3 nanostructures. J. Nanoeng. Nanomanuf. 2012, 2, 123-132. SCI收录)

3. Yingju Fan, Formation of crystalline AlN nanotubes by a roll-up approach, Mater. Lett. 2011, 65, 1900-1902. SCI收录)

4. Yingju Fan, Jiazhi Li, Zhongxi Su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as-sensing properties and the surface hydroxyl groups of In2O3 nano-particles, Acta Chim. Sinica 2011, 69, 1667-1672. SCI收录)

5. Yinju Fan, Zhen Liu, Le Wang, Jinhua Zhan, Synthesis of starch-stabilized Ag nanoparticles and Hg2+ recognition in aqueous media, Nanoscale Res. Lett. 2009, 4, 1230-1235. SCI收录)

6. Yinju Fan, Zhipeng Li, Le Wang, Jinhua Zhan, Catanionic-surfactant-controlled morphosynthesis and gas-sensing properties of corundum-type In2O3, Nanotechnology 2009, 20, 285501. SCI收录)

1-1-2主讲教师情况(3)

基本

信息

性别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研究生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Chm_niey@uj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 250022

研究方向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金属有机化学

专业课

4

5

350

无机合成化学

专业课

4

2

100

专业外语

专业课

4

2

140

生物无机化学

研究生

2

2

20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约600人),毕业论文(15人),实习(6个班次)。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创新意识培养在金属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院级立项,2011,主持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 2010年校级优秀本科论文

2. 2011年校级优秀本科论文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桥联硼杂环戊二烯及其金属多层夹心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质

2. 主持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桥联硼杂环戊二烯及其过渡金属多层夹心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3. 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硼烷骨架桥联的IIIA族双Lewis酸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Yong Nie, Thomas Oeser, and Walter Siebert. Synthesis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Triple-decker Complex [(η5-C5Me5)Ru(μ,η5-1,3- C3B2Me5)RhCl(Ph2PCH2)2]. Z. Naturforsch. 2009, 64b, 141-144. SCI收录)

2. Yong Nie, Hubert Wadepohl, Chunhua Hu, Thomas Oeser, Walter Siebert. Insertion of alkynes into the heterocycle of (η5-pentaalkyl-2,3-dihydro-1,3- diborlyl)-(η5-pentamethylcyclopentadienyl)ruthenium: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4-borataborepine ruthenium complexes. J. Organomet. Chem., 2009, 694, 1884-1889. SCI收录)

3. Jinling Miao, Hongwei Chen, Meiling Xu, Bin Peng, Yong Nie, and Daofeng Sun,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1,2-Bis(phenylselenyl)-1,2-dicarba- closo-dodecaborane(12). Z. Naturforsch. B. 2011, 66, 65-68. SCI收录)

4. Jinling Miao, Yong Nie, Haiyan Chen, Daqi Wang, Markus Enders, Walter Siebert, Guoxin Sun, and Jianmin Dou,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ido-Platinaborane 7,7-(PPh3)2-7-PtB10H11- 11-OC(O)Me. Z. Naturforsch. B. 2011, 66, 387-391. SCI收录)

5. Meiling Xu, Yong Nie, Jinling Miao, Zhenwei Zhang, Bin Peng, and Guoxin Su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Carboranylthioether Derivatives, Z. Naturforsch. B. 2011, 66, 947-952. SCI收录)

1-1-2主讲教师情况(4)

基本

信息

范大伟

性别

出生年月

1982.03.18

最终学历

博士

讲师

158********

博士

所在院系

化学化工学院

E-mail

chm_fandw@ujn.edu.cn

通信地址(邮编)

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 250022

研究方向

分子有序聚集体,多金属氧酸盐为基础的有序组装及性能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周学时

届数

学生总人数

无机化学

专业基础课

32学时

2

276

材料化学导论

专业任选课

32学时

2

112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约 320 人),毕业论文( 2 人),实习( 个班次),SRT 项。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专业任选课《材料化学导论》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研究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阳离子型多金属氧酸盐/表面活性剂复合物聚集行为

及其自组装,起止时间(2012.1-2014.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卟啉/表面活性剂体系蜂窝状薄膜的构筑与功能,起

止时间(2012.1-2014.12)。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D. Fan, J. Hao*. Fabrica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Chitosan and Keplerate-type Polyoxometalate {Mo72Fe30} Hybrid Film Modified Electrodes, J. Phys. Chem. B 2009, 113, 7513-7516.

2. D. Fan, J. Hao*. Phase Stability of Keplerate-type Polyoxomolybdates controlled by added cationic surfactant.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9, 333, 757-763.

3. D. Fan, J. Hao*. “Magnetic Aligned Vesicle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0, 342, 43-48.

4. D. Fan, Y. Deng, J. Hao*. In situ fabric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amino acid polyoxometalate nanoparticles-embeded microcapsules. Amino Acids. 2010, 39, 1363-1367.

5. D. Fan, G. Li, J. Hao*. Fabrication an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porphyrin and 12-molybdophosphoric acid hybrid film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0, 351, 151-155.

6. D. Fan*, J. Hao, Q. Wei. Assembly of polyoxometalate-based composite materials. J Inorg Organomet Polym 2012, 22, 301–306.

7. D. Fan, X. Xia, H. Ma, B. Du, Q. Wei*. Honeycomb-patterned fluorescent films fabricated by self-assembly of surfactant-assisted porphyrin/polymer composite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13, 402, 146-150.

1-2教学队伍构成情况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陈艳丽

1963.11

无机化学

主讲与教学规划组织

张卫民

1968.4

无机化学

主讲与教学规划组织

范迎菊

1973.10

副教授

无机化学

主讲与教学规划组织

1973

副教授

无机化学

主讲教师

范大伟

1982.3

无机化学

主讲教师

教学队

结构

及整体

素质

课程组由5教师组成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海外学

成归国或有国外访学经历各1.他们把不同名校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融入教

学与科研中,相互促进.课程组成员年富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均具有有丰富的

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与教研任务。

p

< class=' _7'>

教学改

革与教

学研究

无机合成化学作为校优质课程,课程组教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超额完成教学

工作量,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

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课程组特色。

课程组成员也经常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承担教学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教学

成果奖,6人次获得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

篇。

(一)教学改革立项

1.济南大学百门课程教改项目-无机化学,2011-2012 盛永丽 王金刚 张卫民

2.理工统一基础教学平台下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2007-2009 张卫民等(校级)

3.大一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2009-2011 张卫民 盛永丽 王金刚等(校级)

4.微型化学实验的改革探索2006-2009 盛永丽 王金刚 张卫民等(校级)

5.无机化学精品课程建设2007-2010 陈艳丽,盛永丽,王金刚, 张卫民等(校级)

6. 无机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2006-2009 陈艳丽等(校级)

7.普通化学课程建设2008-2009 范迎菊等(院级)

8.创新意识培养在金属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2011 聂永等(院级)

9.无机合成化学课程改革试点2011-2012 张卫民 范迎菊 聂永等(院级)

名称

奖励等级

时间

陈艳丽

2013第十三届挑战杯济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3.7

陈艳丽

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指导教师

2013.7

陈艳丽

本科教学贡献奖

2012

陈艳丽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作品校级一等奖指导教师

2011.7

陈艳丽

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1.7

陈艳丽

山东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9.7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

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三等奖

2008.11

化学类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张卫民等)

校级教研成果三等奖

2010.10

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阶段性培养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研成果二等奖

2010.11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陈艳丽等)

优秀教材一等奖

2010.12

张卫民

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9.7

聂永

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0.7

聂永

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1.7

范迎菊

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12.7

(二)教学研究成果与奖励

(三)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名称

发表载体

时间

无机化学实验的多模式教学方法探析

济南大学学报

2008教育专刊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调查结果的反思

济南大学学报

2008教育专刊

关于《化学教育史》的教学思考

济南大学学报

2008教育专刊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济南大学学报

2008教育专刊

无机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济南大学学报

2008教育专刊

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

陕西教育

2008.6

论高等学校的教师角色

科教文汇

2008.12

理工统一基础教学平台下材料化学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

高教论坛

2008.12

无机(普通)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和实践

济南大学学报

2009

化学专业课程作业模式的改革探索

济南大学学报

2010.12

学案教学法在大一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高教论坛

2010.3

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

高等教育论坛

2011.12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课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高等教育论坛

2012.4

课程组在无机合成化学课堂上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探索.2008-2011

四年教学中,逐步确立了讨论型课堂和学生演讲课堂为主的主动学习教学模式.

p

< class=' _7'>

师资

培养

1.鼓励教师自修和访学,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研究项目.3,课程组教师承担校级教研项目2项、院

教学项目2,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获得校级奖励14;

3.支持教师参加教学研究会议.2009年参加大连理工大学承办的无机化学教学

研讨会;2012年参加四川大学承办的中国化学会第28届年会.

4.教师间经常性沟通并坚持听课制度,在提高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取得明显

成效,在专家听课和学生评教中,大多为优秀.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

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2、教学内容

2-1-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及课程内容设计介绍。

无机合成化学原名无机合成,2006年前为面向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拥有不同的课程编码.两个专业的授课学期不同,学时安排不同,教学内容也有差别.该课程于2007年达标.2010年实施大类招生后,专业课程进行了调整,更名为无机合成化学,课程代码整合为02301050,适用于化学专业,学时48.2013年,为适应学院一本招生的新形势和新发展,无机合成化学课程再次进行调整,课时计划调整为40学时,编码修改为02201150.

本课程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合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典型无机物的合成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合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无机化学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

课程内容从以下合成条件,合成方法,合成对象及合成产物的表征与性质测试几个角度设置:

1)合成条件的控制:突出气体和溶剂、反应温度和压强的控制. 掌握气体溶剂的一般特性和安全使用,了解高温、低温、高压、低压的获得和测量;

2)合成方法的讲授:重点介绍经典合成方法和软化学绿色合成方法,了解近年来发展的特殊条件下的合成和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掌握化学气相沉积,气相输运反应,高温固相反应,低温固相反应,溶胶凝胶反应,水热及溶剂热反应,先驱物反应,拓扑化学反应,助熔剂反应,流变相反应,自蔓延燃烧反应等典型合成方法、以及电化学合成,光化学合成,微波合成,生物合成等特殊的合成方法,了解超高温超高压合成,等离子体化学合成,溅射合成,离子束合成,激光物理气相沉积和失重合成等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

3)合成对象:突出晶体、纳米材料的合成.掌握从溶液中生长晶体的一般方法,如降温法,流动温差法,蒸发法,凝胶法和电解溶剂法等;理解水热条件下生长晶体的技术在人造水晶,红宝石,沸石等中的应用;掌握从熔体中生长晶体和晶体的高温固相生长的一般原理;关于典型无机材料的合成,要求学生掌握精细陶瓷材料,纳米粉体粒子,非晶态材料,沸石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合成原理及应用;了解色心晶体的合成.

4)合成产物的测试和表征:重点补充材料测试和表征技术。理解材料的晶相,形貌,表面元素分布,表面微结构(如孔结构),分子内官能团的确定,分子内电子吸收光谱的表征方法,诸如X射线衍射技术,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2-1-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无机合成化学是化学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方向课,课程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近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合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典型无机物的合成方法和途径。具备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合成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无机化学工具书和参考书的能力。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按顺序及对应学时如下:

1)合成条件 6学时

2)合成方法 20学时

3)合成对象 18学时

4)合成产物的测试和表征 4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无机合成方法及其应用,典型无机物的合成,合成产物的表征与性质测试

难点:合成条件的控制,合成产物的表征手段

尽管学生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等前期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工业实践和实验室研究经验,学生在掌握无机合成化学教学内容上还是有较高的难度,尤其是对气体,溶剂的使用,以及温度和压力等实验条件的控制方面,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机合成领域新科技性成果层出不穷,更是给学习增加了难度。为此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2.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将教法的改革转变为促进学法。开设讨论课堂和学生主讲课堂,刺激学生主动学习;

3.鼓励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室参与教师科研工作,有利于将课本所学应用到科学实践中,从而突破难点。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尽管目前无机合成化学仅限于理论授课,但是,课程组已经将实践教学提到议事日程中.初步设想在现有实验室基础上,从合成方法和合成对象入手,开设4-6个课程实验.目前课程组具备开设高温固相合成,微波合成,水热溶剂热合成,溶胶凝胶法合成,以及电化学合成的基本条件.

实践教学已经在20102011级合成化学班内试点进行.学生进行了水热溶剂热合成氧化铟,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钛,高温固相法合成尖晶石铁酸铜的化学实验.

目前合成化学20102011级已经有超过半数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希望将来能有合作企业成为合成化学方向学生的实习基地.



2-1-3 实践(验)课(含独立设置的实验课)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考核内容与方法

2-2教学内容组织



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情况

理论授课除教师讲授这一传统形式之外,增设了学生主讲课堂,每个学生都有15分钟宣讲自己选择的课题。另外,还增加了讨论课堂的占比,选择合适的题目由学生在自己的主讲课堂上主持课堂讨论,教师只做引导和总结。在全部48学时中,讨论课达到10学时。

理论与实践结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开设实验课堂,有助于促进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已经在2010级合成化学班内试点进行.在完成48学时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在教室科研室内进行了水热溶剂热合成氧化铟,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钛,高温固相法合成尖晶石铁酸铜的化学实验.目前合成化学20102011级已经有超过半数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相关实习、社会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课程设置了大量讨论课题和学生演讲课题,学生在课堂外查找资料,准备演讲多媒体课件。2010级合成化学35位同学每人至少一次站在讲台上宣讲自己选择的课题,主持课堂讨论。2011级鉴于学生人数较多,给每个学生演讲的机会变得不现实。授课教师适当改变活动形式,要求所有学生提交演讲的多媒体课件,指定部分学生进行了演讲。这一活动的举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1教材及相关资料的使用与建设(相关资料指课件、案例、习题等)、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实验教材的配套情况及其教学效果

3-1-1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根据专业要求,课程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计划。课程组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如下:

1. 徐如人、庞文琴编著. 无机合成和制备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高胜利 陈三平编著. 无机合成化学简明教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 钱逸泰编. 结晶化学导论[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4. 吕孟凯著. 固态化学[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

3-1-2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包括公网资源和校园网资源。

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 http://libdata.ujn.edu.cn/tpi50/

清华同方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http://libdata.ujn.edu.cn/tpi50/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 http://elsevier.lib.tsinghua.edu.cn/

WorldSciNet数据库试用 http://worldscinet.lib.tsinghua.edu.cn

美国化学会http://pubs.acs.org

优酷视频网址:http://u.youku.com/张卫民0428

QQ199525092,等。

校园网:课程中心网站具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并及时更新,拥有超过10套题目的试题库,以及自测练习题。

3-2实践教学条件(含实践教学条件情况、开放式教学情况及其效果)

化学专业实验室具备开设两个教学班化学合成实验的基本条件,拥有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仪,气敏测试仪,真空干燥箱,高温焙烧炉,微波萃取合成仪等实验仪器和设备。

2010级和2011级合成化学在完成48学时理论授课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在进行了水热溶剂热合成氧化铟,溶胶凝胶法合成氧化钛,高温固相法合成尖晶石铁酸铜的化学实验.课程组教师的实验课题向全体学生开放,目前合成化学两个年级已经有超过半数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3-3网络教学环境(含网站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网站功能、运行情况及网站共享情况)

无机合成化学已经在学校课程中心开通了课程网站,并利用优酷和QQ平台建立无机合成化学课程群(199525092,在网络上共享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视频,习题,无机合成新发现和新进展。

3、教学条件

4、教学方法与手段

举例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把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为学生学法的变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此,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开设了学生主讲课堂和讨论课堂两种新型课堂,刺激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组织材料,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2008级到2011级,讨论课由2学时逐渐增加到10学时。合成化学2010人数较少,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选择纳米科技、能源危机、环境保护、资源危机等热门话题,课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读相关资料,给学生两周时间查阅资料,提出观点和论据,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讨论课堂上,设置10-15分钟的学生演讲环节,教师作为陪伴和共享者,设法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只进行引导,重点讲解和总结。 201035位同学全部参加了课题演讲活动,在宣讲自己准备的课题时,无论是演讲人还是讨论的参与者均表现出了传统课堂中少见的热情和自信。由于2011级合成化学人数较多,主讲教师变这种“人人演讲”的形式为“指定部分学生进行课堂演讲,全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授课形式,以作业的形式要求所有学生在课下或单独或合作准备自己的演讲课题、提交演讲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讨论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类型的学业问题,有与之相适应的讨论方法。具有单一答案的理论性强的问题,采用“教师引导、不断追问”的方式;而对于多答案问题,则适合发散的讨论模式。例如在学习经典的无机合成方法时,采取了所谓的“开窍反应”模式。即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结果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某种复合氧化物竟可以通过十几种方法合成。

在讨论中创造和谐的学习情境。尽管学习任务本身具备纪律约束力,但是讨论课的纪律仍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体讨论中总有学生只是偶尔发言或者根本不吭声。如何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参加讨论,并且还能保持一种自由的气氛呢?可以在课堂讨论教学中采取了“分组讨论”的模式。例如,在讨论稀土元素的开发与危机时,将班级拆成5-6人组成的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后的汇报。同时,将问题分解成“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做什么?”“稀土开发企业能做什么?”等,分派到不同小组。15分钟讨论结束后,将各组得到的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随后的课堂讨论有序而平和,没有出现教师担心的那种“满是谴责、剑拔弩张”的气氛。我们在2008-2011个年级中均有目的地实施了讨论模式授课,实践结果表明,当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时,整个课堂会被一种自然产生的集体自律所控制,学生们也很享受地沉浸在这种同辈人的集体准则中。

近三年对无机合成化学成绩评定方法进行了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1.考试形式多样化,频繁化,随堂笔试、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等计入总成绩;

2. 0809级授课期间尽管在期末成绩中考虑了学生小论文的成绩,但是,当时小论文成绩权重较小,占总成绩的10%。在2010级,将小论文权重提高到20%

3. 将各项成绩的占比平均化、突出课堂教学和平时学习效果的检查。如2010级,课堂讨论、随堂考试和作业、期末考试、期末论文分别占比为20303020%(需要学校同意才可执行);2011级无机合成化学平时成绩则包含了考勤、课后作业、课堂演讲与讨论和文献翻译,各项分值分别为10304020%,进一步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抓紧平时的学习时间,改变考前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

5、教学效果

5-1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5-2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

5-3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6自我评价

6-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本课程的特色在于“学生主讲课堂”和“讨论课堂”的设置。每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演讲授课的机会。2010级合成化学班共有35名同学,每人都利用15分钟的机会在课堂上宣讲自己准备课题。10名同学成为讨论模式课堂授课的“主讲教师”。在宣讲自己课题的基础上,接受全体同学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主持集体讨论。

6-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无机合成化学》课程在诸位教师的努力下,2007年被评为达标课程,2012年被校优质课程。课程组根据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更新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教学质量;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形成了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向上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整体实力水平较高。

6-3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目前本课程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教师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尽管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均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努力钻研,但是,教师从事的专业科学研究必然导致认知范围和水平的局限性。教师应轮岗参加专业外进修和培训。

2.课程的实验教学不完善,目前只是部分学生进入教师的开放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未开设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的专业实验课程

7学校的政策措施

7-1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

学校及化学化工学院领导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了加快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及学院采取了多种政策和措施。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每年由学院组织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对经过学校评审列入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课程,学院将根据情况给予重点投入经费支持

学院主管教学的院长亲自抓精品课程建设,教务处有专门分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管处长和机构,并能及时组织,协调精品课程的申报、网络维护、日常运转等各项工作。

7-1-1 学校投资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瑞典育得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Eduit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Sweden)),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精品课程教师进修培训,出国交流,攻读学位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在任课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这些举措调动了参与课程建设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7-1-2为了确保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学校在经费、人事制度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1 校级精品课程首期给0.51万元的经费投入,根据建设情况逐年追加资助。获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根据省教育厅和教育部文件有关要求,每门课程给予 1:1的经费匹配。

2 按照济南大学本科教材出版管理办法,重点资助精品课程教材出版,全部经费由学校支付。

3 化学化工学院积极资助参加教学改革会议和精品课程建设会议。

7-1-3 硬件设施和实验环境建设给予重点投资

学校所设立的精品课程从硬件设施和实验环境建设给予重点投资。如无机化学实践环节所依托的基础化学试验中心近五年来,先后投入600多万元资金进行实验室改造,并同步建立“模块化、多层次、特色化”实验教学体系,开通中心网站,使实验教学形成课堂和网络资源相互补充的新模式。在此期间,又投入700多万元资金用于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实验设备台套数,使中心的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中心现有实验面积35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400多万,基础实验全部为单人单组,专业基础实验及中级仪器实验完全符合国家示范中心分组标准。在测试手段方面,先后购置了一大批先进仪器设备,如X射线粉末衍射、单晶衍射仪、核磁共振、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凝胶色谱、元素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仪等。

7-1-4 实行精品课程负责人制

课程负责人统筹安排课程建设进程、内容等,统筹安排项目建设经费。课程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要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及时向学校上报课程建设进展情况,保证精品课程上网资源的正常运行并及时对其维护和更新。

7-2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

为了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济南大学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给与高度重视并制定了“启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对精品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对获得校级精品课程的项目给予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支持;对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的项目给予建设专项经费匹配支持。

2)学校在人事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职称评审和特殊岗位聘任等工作中,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组成员给与特殊政策倾斜

3)在实验仪器设备投资、实习实践毕业环节建设、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第二课堂建设方面给与全方位大力资助。



8程建设规划

8-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本课程建设建设目标

深化《无机合成化学》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趋完善,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省级“精品课程”的标准进行课程建设,使本课程在国内高校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水平。

2、本课程建设的计划与步骤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中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与青年教师创新活力相融合,并不断引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步建成一支责任心强,朝气蓬勃、勇于改革、教学水平高的教学队伍。

广泛吸收先进的国内外教学经验,做好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学科前沿研究内容的关系,将若干较成熟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中,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充实完善无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平台资源。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一步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启发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开通 “无机合成化学精品课”网站;在教学中启动“问题学习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程序,更进一步体现学习者是主体、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主线的现代教育观念。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整合实验内容,开设与无机合成化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无机合成化学实验。

完善并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规范,注意各种教学资料和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8-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2-2013年,进一步完善网站建设;

2013-2014 年,完成无机合成化学经典合成方法和特殊合成方法的授课上网。

2014-2015年,完成典型无机物合成和无机化合物的表征的授课上网。

8-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

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

优酷视频网址:http://u.youku.com/张卫民0428

课程中心网址:http://course.ujn.edu.cn/

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



9 说明栏

系(教研室)推荐意见(含对该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学院评审意见:

学院盖章: 长签字:

学校评审委员会意见:

签字: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8d386db02d276a201292e3e.html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