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论文电子文档格式标准

发布时间:2012-03-19 08:46: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论文电子文档格式标准

为规范学院年度论文收藏和查阅工作工作,提高学院论文的管理水平,现制定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论文电子文档格式标准。

1、标题用二号宋体,并加黑,小标题用小四号宋体,作者姓名、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2、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用五号宋体,并加黑“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参考文献”等字样。

3、作者简介位于第一页页脚处,用一横线与论文正文内容分开。

4、论文层次第一层用“一”,第二层用“(一)”,第三层用“1”,第四层用“(1)”。

参考例文如下:

旅游开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黎丹妮

: 云南省在发展民族旅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加以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上。作为云南旅游发展重要依托的民族文化,单纯的保护不是目的,盲目的开发更不是可行的手段,关键是在开发中达到保护的目的。云南民族文化的开发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需要参与旅游活动的各方共同努力克服。

关键词:云南;旅游开发;民族文化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茂密苍茫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林。这一切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使云南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民俗文化宝库,东亚古文化的“基因库”。云南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大陆联结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云南就有51个,人口超过5000人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怒、拉祜、纳西、德昂、景颇、布朗、阿昌、普米、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服饰、节日、建筑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总长4060公里。全省少数民族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与东南亚、南亚这种地相连、山相连、水相通、人相往的状况,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别具特色,形成了云南旅游的极大优势。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作者简介:黎丹妮,生于19821月,女,本科学历,助理讲师,从事旅游管理方向研究。

(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而民族文化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有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的资源。特别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区域,民族风情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巨大潜力。而这些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该地区旅游产品的档次与品位的高低,从而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有人说旅游产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见民族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力很大。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交流中来。民族文化可谓是适应未来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的。云南省创建“民族旅游大省”的方向也是符合旅游市场发展方向的。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越吸引旅游者,“文化”之旅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具有很高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不仅促进各民族团结,而且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

民族文化是具有强劲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更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后劲所在。

(二)民族文化是旅游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的是文化的竞争。旅游活动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方面,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或反映着对文化的运用。好的旅游产品必定对文化有着准确的理解及把握。而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对文化的理解。因此,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这样的旅游产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棵真正的商场“常青树”。

富含“文化”的旅游产品吸引力大、生命力持久,产品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它易于传播又易于模仿。但只要树立了良好的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对后期的产品就具有遮蔽性。例如,八、九十年代掀起的建民族村的浪潮,各式民族村涌现,但当游客参观游览一两次后,很难再次前往。绝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要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还是要到民族地区,接受民族地区提供的服务。如到西双版纳过泼水节,到大理赶三月街,到西盟看佤族镖牛节,这些活动取得的成功都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深层全面的理解及运用。

云南省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加上汉文化及其它外来文化,还有正在形成中的民族新文化,使其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奇特的地形地貌景观、罕见的天气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及多民族性,构成了云南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抓住这些优势,树立鲜明的文化特色,正是云南的旅游产品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协调

旅游业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民族文化是脆弱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受自身的影响,旅游开发对它的外在影响也很大。两者是辩证关系。人们通过旅游活动来体味文化,文化的交流互动无处不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已日趋时尚,成为未来世界旅游发展的方向。但是,旅游业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的商业性和浅表性。旅游业追求的是商业价值,以获利为目的,重视市场的需求方向,它更多地利用文化产业某些外在的、表层的东西,它表现的更多地要求的是商业的、娱乐的,它对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传承性的要求是次要的。这就使旅游所表现的民族文化具有肤浅性和娱乐性。没有能真正的反映民族文化的精髓。而某些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了破坏。如过度开发、现代生活方式及建筑对传统生活及环境造成破坏,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性大大降低。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旅游业带来的资金及信息技术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保护的必要条件,文化产业能通过自己产生的经济价值来完成不断的自我保护与发展。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要和谐发展,意味着既不能对民族文化加以简单的保护或封存起来,也不是无限地开发,而是应该在合理的开发中来不断地保护和延续民族文化。两者需要的是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只要在旅游发展中科学合理的利用民族文化,使发展目标、内涵构成、表现形式等相一致,并对决策的科学性严格把握,还是完全有可能变弊为利,在发展和利用中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

二、旅游开发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开发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1、民族地区文化转型

云南省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缓慢。历史上由于云南大多数地区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从而避开了一次又一次外来文化的大冲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云南少数民族大多数保留着已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社会文化,与各民族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系统基本上未发生较大变化,基本上仍属于一种较落后的农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旅游事业的兴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宁蒗县的泸沽湖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处于奴隶制社会,近几年来却已成为中外旅游者心目中的旅游胜地。昔日封闭落后的摩梭人纷纷加入到市场中来,通过自办旅店、为游客做向导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来。西双版纳被视为当今世界上傣族传统文化保留得最完整、最典型的地方,在旅游热浪的冲击下,短短十余年,这里的人们的观念及文化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祖祖辈辈以农业为生的家庭,已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过去以农业为生的傣族农民,如今几乎全部离开了农事活动而从事旅游活动。这一切都具有了现代经济、文化的某些特征。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的转型,传统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正在动摇,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族新文化正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开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长期的文化整合过程中,越来越强劲了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整合能力,使云南的民族旅游富有了文化特色和文化生命力。

2、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云南特殊的历史、地理等诸因素,导致了其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较低。随着改革开放,全省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烟草、旅游、矿业、林业成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较大的优势。鲜明的民族特色吸引大量资金投入;旅游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快速的资金回收率、广泛的就业率,大大加快了云南经济发展的步伐;民族地区的人民通过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大大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水平,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致富的梦想。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因素,发展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各方面的发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而不再是以前“刀耕火种”、“打鱼插秧”的落后生活方式。交通、医疗、通信、教育、娱乐、加工制造、食品等方方面面都将得到更好的改善。

3、加快民族地区社会意识形态转变

云南省落后的传统文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容易养成一种自满自足的思维定势,形成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旧的倾向,不大关注外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难以吸取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及技能。云南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人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现代科学管理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较为缺乏,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外来文化很难导入,人们的思想较为落后和保守。这对现代化的进程有着很大的阻力。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不加强现代化意识,就很难改变落后的面貌。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有利于外来文化的导入,进行文化交融。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也促使民族地区人民的思想意识转变。在接受外部信息后,吸取先进的思想,改变以前落后保守的思维方式。摩梭人古老的走婚制、木楞房,民俗信仰中的喇嘛堆,古老的神话,已被赋予了现代意义而成为旅游文化中一道神奇的风景线。

旅游产业带来的文化冲击,也使越来越多地少数民族同胞更加重视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重视现代科学教育,培养更多地科学人才,从而更好的保存和延续本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地区人民参与到旅游业中来,不断提高了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加快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民族新文化的形成,逐步实现传统社会文化的现代转换,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二)民族文化的“危机”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该民族的根,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民族个性和特征的消亡,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消亡。

云南由于长期以来受历史、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因此得以较完好的保留了传统文化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故分别产生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

均有保留。由此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民俗文化宝库。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开发,传统文化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淡化甚至被覆盖了自身的特色。一些民族的服饰正渐渐被时尚流行所取代;一些附着民族文化精华的古建筑正在被钢筋水泥的建筑所取代;无数珍贵的身口相传

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文艺样式也正伴随着老一代艺人们的逝去而逐渐绝迹。要了解完整、系统地传统文化,尤其是内隐文化,已很困难。

1、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外来文化的导入,社会、文化的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处理不妥当,很可能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脆弱的遗产变质甚至消亡。诚然,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遇到更先进的文化,才会在冲突与融合中获得新的发展,赋予新的生命力,最终整合为新的民族文化。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化异质文化的整合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它本身的特点易于在整合中被覆盖甚至被同化。据调查,当前怒江州已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文化现象。一是过去经常举行的民俗活动及宗教祭祀,现已逐渐简化或减少,有的则已消亡。而所举行的活动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把现代文明的很多粗俗的成分加入其中,使得傈僳、怒、独龙等诸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场出现了萎缩。二是当地许多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已不再学习父母及其长辈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和礼仪准则,不少青年人对传统文化已不感兴趣,热衷于看电视、唱流行歌曲、穿时尚服装,会唱本民族传统歌谣、讲民族传统故事、通晓本民族民俗由来者越来越少。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口承文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三是传统的民俗及文化心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原始宗教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社会变革中处于变动状态,这是正常现象。移风易俗,抛弃某些不利于社会进步的陈规陋习,也是进步的表现。但是,某些曾是传统民俗文化积淀场的节目,呈现出传统文化内涵减弱、现代文化色彩增强的趋势。现今,在传统节庆上,更多的增加了商品交易、露天电影等现代元素。商品意识、金钱观念已大大加强。四是由于怒江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某种程度的社会、文化转型,当地少数民族的价值取向、文化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往昔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而过去借特定的文化系统赖以存活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必然逐渐失去根基。

再看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景曼兰村,随着西双版纳成为云南旅游的热点城市后,短短十余年,这里旅游沿线的傣族村寨,已不复是清一色的傣家竹楼;贺新房仪式、通宵达旦的赞哈演唱等民俗正在消失。当地不少人所关心的是怎样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取更丰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大多采取的是放任的态度。

2、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存在盲目性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纷纷在当地大兴旅游设施;政府部门为了市政建设,大修高楼大厦、高速路及游乐场等现代气息很浓的设施;许多原本具有神圣性质的民族活动加入了商业色彩;当地的民族同胞为了改善生活,获得丰厚利润,放弃了本民族的传统,追求现代物质文明。我们在看到发展旅游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盲目的迎合市场,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指导,只会加快它的消亡或使它失去本身的特性。这样,即使因为开发而取得的成绩也只是短暂的,一旦失去民族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其吸引力将会慢慢减退,旅游的价值也会变低,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被激烈的竞争淘汰。

大理也是云南旅.游的热点城市之一,崇圣寺三塔又是大理著名的景点。据了解,三塔目前是比较典型的叫好不叫座的产品。三塔景区面积由原来的80多亩,变成了400多亩,规模和容量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景区内还修建了前区广场,改善了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情况。但这同时也使景区成本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提高门票来收回成本。对旅游者而言,看三塔的成本增加了,但实际所得却没有多大不同,所以很难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埋单。到三塔游玩的游人也没有因为景区的改观而有所增加,反而对景区的真实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民族文化转换中的失真性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换是必然的,但这个过程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新文化的导入与融合,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民族新文化,最终实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物质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发展旅游业后,民俗和地域文化内涵表现的粗糙性和商业化是不容回避的。旅游业所现的民族文化具有浅表性和娱乐性,对民族和地域文化精髓的反映会失真。怎样在转换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原生态”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的云南来说也是亟待解决的。

三、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是历史大趋势。如何做到既顺应现代化的潮流,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转型,以适应现代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又在此过程中审慎地注意保留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弘扬,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决策的科学性,在一定意义上超过了资金的缺乏、基础设施的落后。它从宏观方面决定了整个发展的方向。决策不科学主要是眼界的闭塞、思想不解放、决策的盲目,直接影响了对资源的评价、策划和创意。

决策者特别是政府部门,应保证决策的持续生效,确保决策的稳定性。与专家意见要保持一致,不能将权力临驾于科学之上。在事关产业定位、重点突破、发展思路的大问题上,更应该慎重处理。一旦出现决策上的偏差,将会造成无法挽救的遗憾。在事关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因素上,要加强领导,做出实质性的决策,而不是终年决策一些诸如编册子、办展销会这样的小事。

决策的科学性是整个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主要决策者的政府部门,通过各种会议及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保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相关措施,加强当地各民族干部、群众自觉保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鼓励民族民间文艺表演,为各民族传统的音乐、舞蹈、服饰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弘扬及保存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建筑及设施还应颁布相关法规进行强制保护,如对丽江、大理古城维护的相关法规。

(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慎重考虑资源的可展示性,深入、全面开发。例如一些民族的祭祀祈祷、宗教仪式,涉及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等,属于比较神秘、神圣的事物,不宜有外人观看或对外开放,即使有很强的神秘性和吸引力,也不应该开发成旅游产品。此外,在对民族资源进行评价时,也应注意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民族文化资源评价的过程,也是寻找、确认发展优势的过程,找准了优势可以事半功倍,找不准则会事倍功半,不仅劳神费力,还可能耽误和丧失发展机遇。例如,大理崇圣寺三塔,由于对其评价过高,盲目的扩建,导致投入成本过高,而依然“三塔门前车马稀”,成为大理旅游的败笔。目前,云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还不全面,特别是滇西及滇西南地区。开发的层面较浅,旅游产品品种单一,许多产品还停留在追求表层的简单娱乐性质上,并没有向游客真正的展示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文化类的旅游资源开发难度较高,它需要进行提炼、概括和浓缩,也需要寻找比较好的依托和表现形式,特别是需要注意避免雷同化问题,如民族村、民族歌舞表演等都易发生这类问题。要避免雷同化,就要塑造文化特色。最重要的,是坚持严格的保护与科学利用相结合。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能一味的封闭禁锢,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通过使它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来唤醒本民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此外,还要对民族地区的少儿从小就进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使之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尽管政府部门一直在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总的来说人们对此的意识还很薄弱,许多人还没有责任感。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书籍、电视、广播等有效途径来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政策、决策和方向性问题上把握尺度,掌好发展方向,成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最强大的力量。

对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保护一项、见效一项,使云南的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舜礼.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问题[].网上资料,20052.

[2]任兆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文化力开发[].楚雄:旅游调研,200255.

[3]李子贤,曾德昌.云南民族形态与现代化[].巴蜀书社,2002.

[4]王明煊.中国旅游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5]甄尽忠.中国旅游文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6]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青岛出版社,2001.

[7]段金录.云南民族风情旅游[].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8]杨华维.云南旅游的文化诱惑[].云南法制报,2005.

[9]刘雷.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A].网上资料,2004.

[10]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e4b9f9700abb68a982fbe9.html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论文电子文档格式标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