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雕塑

发布时间:2011-10-21 17:54: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

1.3雕塑构造的特点

构造的雕塑造型有两个相互连贯的特点:一是物象原本风门别类或形态独立,二是于空间当中整合物象。

1.3.1 物象原本风门别类或形态独立

物象,在此特指雕塑的表现内容和使用材料等,呈现出以下三种形态。

①作品交融展现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内容,这些内容原本分有不同的属性、特质和含义,对此加以主题上的整合构成“融”的构造雕塑。

②作品由两块以上的材料构成,这些材料原本分属独立的形态,对此加以空间中的整合构成“大”的雕塑造型。

③作品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组成,这些材料原本分为相异的材质,对此加以形态上的整合构成“新”的雕塑造型。

1.3.2于空间当中整合物象

所谓整体的空间造型包含两种不同的状态。

①作品反映多重物象,彼此之间形体紧密相联。

②作品反映多重物象,彼此之间形体相对分开。物象与物象之间刻意保留特定的间距,形成虚透的空间。

1.4雕塑构造的渊源

1.4.1人类早期的雕塑是构造的体现

雕塑产生之初便与构造密不可分。

1.4.2构造是中国传统雕塑构造的主要特点

雕塑是一门充满理想的艺术,造型在首先满足功能的前提下,理念第一,表现其次,对事物进行人为的调控,从制作成型至安置摆放,处处都体现出普遍意义的造型特性。中国古代艺术家在雕塑造型中,不求形似的象真,重视气韵的传达,注重神态的刻画,趋向浪漫的、多义的、含蓄的臆造。他们追求作品对客观物象的延伸性,借助于自然之物的外表之形,塑造内心的祈愿,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寄情实现,又超越现实。此种造型模式了无行文,以民间技艺口诀的方式流传于世,艺匠之人视作经典法宝不曾停顿地交接,在各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十分罕见。

构造与中国雕塑造型密不可分,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造型特点之一。

章节3

3.1 构造方法

3.1.1钉拧法

主要为金属构件,造型之间较为固定,钉制不易拆装变更;拧制造型之间的连接相对灵活,拆卸装配便利。

3.1.2 粘接法

采用乳胶、万能胶、骨胶、建筑胶等粘接剂,进行同类或相异材料之间的连接固定构成雕塑造型。

3.1.3 焊接法

运用电焊、气焊等工业方式进行的固定法。

3.1.4 锻造法

按照设计意图,用外力作用下的锤子敲击一定薄度的金属表面,使板状或片状的金属改变其物理性能,呈现凹凸的表象,构成雕塑造型。使用材料一般为金属。

锻造法和铸造法不同,前者较为方便制作成型设备,工艺流程渐变。金属以固定平板状出现。后者呈液体流动状。

3.1.5 捆扎法

1.固定连接 体快之间致密度紧、处于牢固的状态。

2.活动连接,将彼此分离的体快进行钻孔打眼,再进行捆扎。

3.1.6 编织法

根据经纬线交叉排列的原理构造出雕塑造型。

编织作品一直被排斥与正统的雕塑领域,处于行走边缘的状态。

3.1.7 摆放法

把彼此分离的单体形块有意识地进行空间组合,如今的雕塑家越来越重视作品的摆放,全方位地考造型与底座的关系。进一步思量底座的形态、色泽、大小、高低以及周边的空间元素等。

摆放的雕塑存在:

根据中心原理,多个单体形块上下叠加式摆放。

彼此不相挨,只在平面上将单体形块前后左右扩展摆放。

3.2几何形材的构造

线材:单线型构造和复现型构造。在视觉传达上,线材构造较为空灵其那个鞘具有通透的空间效应。

条材构造 粗于线材,细于管材柱材。硬度和稳定性都较线材高。

柱材构造 一般认为实心,空心的封口也可以。雕塑家对柱材外形进行微妙的处理,把不同形态,不同形式,不同材料的柱材穿插,摆放,创造出不同的变化样式。

管材构造 空心,至少有一头不封堵,闭关有一定的厚度。对管材进行构造,最为频繁的方法就是利用粗细不一、长短不一、的管材进行组合,形成关摘、高低、密集稀疏的视觉变化。因为空心,就可利用气电水风结合雕塑来做出效果。

面材构造 也可称之为,较薄。

板材构造 较面材硬,有一定的长宽厚之比。

块材构造 有规矩型块材和自然型块材。前者有圆体、立方体等几何体,后者有鹅卵石、矿渣等。

3.3 变化形态构造

3.3.1 重复形态

重复形态,同一造型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同一空间之中。意味着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造型。可以造成节奏、韵律和次序上的变化,营造出场景式的氛围。

重复是一种统一化,是一种强调法。

3.3.2 渐变形态

一种造型逐渐变化为另一种的形态凝结。是一种转移法。从某种角度说,渐变从空间状态上凝固了时间。

形式渐变的方面主要有:形体由大到小,模糊到清晰,光滑到粗糙的渐变,方到圆,具象到抽象的渐变等。如将原比例进行由粗变细,由精致变模糊的处理,这种因平面透视原理而诱发的感官因素用形体展现出来之后,产生因强调而突兀的视觉效果,让观者似乎游离于艺术家设定的假想空间之中。

3.3.3 对比形态

整合两种对立的因素,共同反映一个造型主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对立统一的方面,如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大与小,重与轻,直与曲,刚与柔,软与硬,新与旧,虚与实,明与暗,疏与密,静与动等,世界万物皆是一个各方矛盾的纠缠系,只有矛盾才能生成运转的动力。

3.3.4 省略形态

根据主观意识取出某些原来应有的部分,形成相应的造型。是种简化,使整个造型成成某种缺省,或外部形态的淡化或内部形体的残缺。画面表现出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从人的角度而言,不喜欢那种太实,太露,不留给人以想象余地的作品。

3.3.5 膨胀形态

由于追求某些方面,如重力、张力、生命力和弹性等,使造型体积改变、体量有所增加。

这时的雕塑造型显示出一种内在力量的外扩,给人一种更多地占有空间,予人以厚实、凝重以及丰硕之感。

3.3.6 反凹形态

与膨胀形态正好相反,反凹形态是因体积回收而导致的形体凹陷。反凹的运用是一个大胆的突破,如同相片底板一样,不是平面的而是实在的体积。形体空间呈现反向变化。这种逆向表现发出奇特的光影,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效果。

3.3.7 适合形态

用一种物象去适应另一种物象的要求,形成雕塑造型。

这种雕塑形体的主体总是感觉有一种外在力量和框架在压迫和规范,主体既要有所思想和动作,又不能跳开压迫他的框架。

3.3.8 融合形态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造型互相渗透,共同存在于一体。物象与物象之间交融错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是智慧的升华,其关键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不分彼此的相似性,以及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同构性。

3.3.9 解构形态

将原本完整的造型进行体快的分解打散,重新组合出新的造型。解构后的造型仍能辨别出原来形体部位,各个部分在空间中的朝向、位置却发生了变化,需要人的视觉去补充链接。

艺术家以自身的体验试图拉开显而易见的东西,有外及里地找寻更为深层的东西,有意地分割造型。

解构看似一种破坏,实际则是一种精神的重建,再造出秩序,再生成变化。

3.3.10 色彩形态

1. 附加色彩 用于造型表面,形成附着的表面。它直观地传递物象的基本信息。

2. 材质色彩 综合不同色相的材料产生色彩的造型。利用材质本身不同色泽,进行多种材料的拼合,是产生色彩形态的另一个方面。

3.3.11 光感形态

光感有3层含义

光滑 材料表面有着舒畅平缓的亲和力,有光滑的手感,没有凌厉的触痛,大家乐于亲近触摸。

反光 是一种收容,将周遭因素纳入其中,具备不做而有的形态。

发光 是一种扩散,一个视觉焦点的全方位辐射,延展了作品的空间。

光感影响视觉观赏的活跃性因素,光滑让人亲近,反光使人参与,发光更加异彩夺目!

动感形态

在雕塑造型中,注重发挥动感因素的作用。

前人总结说雕塑是凝固的艺术,现代雕塑家抛弃了这一论断,承认了动感形态在雕塑造型中的作用,时间的维度出现于三维空间的艺术当中,他们创造性地运用风、水等外力或是机械、磁力、电力等作为活动能源,促使造型产生相应的运动。甚至有以自己作为雕塑构造的本体进行的展示。

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与综合的时代,解构与重组、模糊与同化成为这个时代普遍的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540e741a8956bec0975e3b8.html

《自考雕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