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

区域差异分析

分析区域差异要从分析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异入手,同时注意分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3)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1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差异成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开放程度等社会条件差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具体表现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方式、线网密度、通达度
地形、位置、经济、人口等差异等差异
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差异,分析区域间的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
从时间上看
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

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
从产业结构上
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合理
从人地关系上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
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荒漠化的成因

一、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3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分布地区破坏原因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严重破坏植被,


樵采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退放牧干旱的绿洲边缘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化和沙化进程干旱、半干旱沙质土使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开垦壤地区片发展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
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绿洲地区
次生盐渍化
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措施

4

农作区牧区草原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
干旱的内陆地区
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5




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气候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与植被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
植被
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应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质疏松的人类活动。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
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
3.从人类活动的技术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6

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的影响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7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的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热带雨林破坏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丘陵、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
沿海地区城市交通线两侧
主要生态功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湿地的功能及保护

1.湿地的主要功能
8



2.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为因素类型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外部物质进入,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
充作用加剧围湖(造陆
消失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剧,水草繁茂、环境污染类与水草丛生,也就是人为加速的炭化加速富营养化过程湿地中水量减少、大量引水灌溉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干涸河流的截流改向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3.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我国三保护水源和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9

江源湿地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
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评价角度内容
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与其
资源条件
他资源的匹配情况等方面评价
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
开采条件
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区位条件即矿区距
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运输条
可从交通位置、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分析

2.案例分析(以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可从基础好(资源和开采条件、拉动强(区位和市场条、有保证(交通条件三大方面、五小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0



2)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限制条件
通运输能我国能源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平衡,致使出现了西煤东运、北煤南力不足运的现象,使铁路运输的压力进一步加重一方面,山西省水资源总量贫乏,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另一方面,水资源短缺随着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工业耗水量加大,特别是火电工业和有色金属
工业水土流失严重
山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如果大面积地露天开采煤矿,会加剧水土流失,因此土地恢复和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能源基地的建设

1.能源的综合利用
11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2.山西省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手段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既有环境污染,也有生态破坏。山西省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煤炭能源基地建设中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12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4.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3

1)分析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论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区域开发的条件,注意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如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原因。

4)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①调整产业结果,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流域开发条件评价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


2.河流水力资源丰富与否的分析思路
一条河流或某一河段水力资源是否丰富,主要看两方面:一是河流水量的大小,二是河流的落差。水量和落差的大小又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4



3.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思路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

1.流域综合开发原理应用
河流的综合开发要充分体现河流开发的综合效益,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在不同的河流甚至在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特点不同,其综合开发的措施也不同。如何进行河流的综合开发,以保持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整治环境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1)流域开发的方向选择在分析河流利用方式和流域开发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要依据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如不同河段的开发重点如下:
河流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流量大的河段,侧重水力资源的开发
地势平坦,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侧重于航运、
河流中下游
灌溉、养殖的开发
2)流域开发的利弊评价

15

流域的合理开发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而过度的开发不仅经济效益低下,也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对于有些开发方式,则是有利有弊。在具体分析评价流域开发带来的影响时,要依据流域整体性原理,并对其地理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如墨累-达令河流域早期的过度灌溉就产生了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2.流域综合治理思路分析
域的综合治理据流域存在自然生的或人为触发种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综合整治。
河流流域受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如断流、凌汛、洪涝等。其中洪涝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发生频率更高。流域综合治理中,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一般会采取如下对策:
上游中游下游
修水库,发展林业,使调洪蓄洪与开发水资源相结合
设置滞洪区和建设分洪工程修筑和加固堤坝,疏浚河道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发电、航运、灌溉和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孳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压力;拦截泥沙,降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

16

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水质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重视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积极推进以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2.我国主要农业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典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
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
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
东北平原、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深加工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北平原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立绿色
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农产品基地
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
内蒙古牧区、
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
青海牧区
进行深加工
东北大、小兴只采不育、资源衰竭、生

安岭林区态环境恶化

17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工业基础、世界产业发展形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增强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18



2.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9

3.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资源跨区域调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分析如下:


20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区和资源调出区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对资源调入区对资源调出区资源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
社会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大气质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
产业转移的原因

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
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①劳动力因素
当今世界产业转移的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比较典型,其原因如下图所示:

21


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a.内部交易成本的概念。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b.内部交易成本的影响。


③市场因素
企业因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或者国内市场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就会开拓国际市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的不同,一个国家的产品销往另一个国家往往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为了避开这些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22



④其他因素
a.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企业重点投资北美和西欧。但20世纪末以来,西欧和北美经济不振,新兴的东亚、东南亚成为日本的主要投资区。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等。
产业转移的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出区和产业转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23



世界重要地形区

位置示意图
自然特点虽然离海较近,但由于地势高,周围山脉环抱,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形成温带大陆
性气候
人类活动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较发达

24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形成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


地处赤道附近,本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地势高,地表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被削弱,从而难以达到热带雨林气候的热量和降水条件,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灌溉农业较发达;石油资源异常丰富
剑麻、丁香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
出口多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以绿洲农业和带和信风带的控制,游牧业为主,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石油资源丰富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里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非常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宝库
热带雨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热带雨林正遭受着掠夺性的侵害,一旦雨林丧失,不仅动植物会灭绝,全球气候也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要保护雨林


25



西
处于安第斯山脉的雨
大牧场放牧业
影区,降水稀少,形
发达
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了热带
沙漠气候
人口稀少;西部沿海地带铁矿资源丰富,大量出口至中

世界重要的海峡、运河


位置气候重要性备注
扼欧、亚、非三洲交
通要冲,是世界上国
亚、非两洲分界气候、易货线,苏伊士地峡的国际运河;比绕好
气候
800010000千米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红海,反。通航≤25万吨
贸易货运
南、北美洲分界次于苏伊士运河;利用天然线,中美地峡林气候哲伦海峡开挖而成
缩短14500千米马来半岛与苏门
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与印度洋林气候安达曼海
印度运的咽喉要道,被称
通航能力≤25万吨
为日本、中国的“海上生命线”
伊朗与阿拉伯半斯湾通往密度流:表层海水从
26


岛(阿曼)之间;漠气候沟通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伯海的咽喉,波斯湾伯海流向沿石油出口湾,底层相反道,世界著名的“石油海峡”
超级油轮必经之地,
位于非洲大陆最
界上最繁
南端的岬角上,
海上要道之一,西方西风漂流
印度洋和大西洋气候
称其
的交汇处
生命线”
密度流:表层海水从
黑海与爱琴海、出地中海
黑海流向地中海,
地中海之间气候户,亚欧分界线
层相反
海出大西密度流:表层海水从
伊比利亚半岛与
门户;亚欧航线必经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非洲大陆之间气候
的要道底层相反南部东西
南美大陆与火地
的海上交通要道;
岛之间,沟通南
西和太平洋西风漂流
大西洋和南太平
轮船的航


世界的河流
洲名
河名
注入海洋
发源地
主要地形
鄂毕河、叶蒙古高原北部,以春季的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

尼塞河、勒西利亚流结冰期长。常在河流下游形成

拿河山地凌汛
以降水补给为主,受季风影响较大。以秦岭—淮河为界,界南河
亚洲
黑龙江、黄中部流水量丰富,径流季节变化小,河、长江原和山地含沙量小,无结冰期;界北河流
径流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萨尔温江、亚和东南亚和南亚的河流都以降水补

27

流源江、恒河、藏高原。西亚的源于河、幼发拉尼亚高原底河

阿姆河、锡
中部
尔河、塔里

木河

给为主,受热带季风影响,水位变化很大。西亚的河流,流经干燥地区,水量不大,属于融雪和雨水补给的河流,春季水位最高,夏季水位低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最小,是流经区灌溉农业的主要水源
非洲
欧洲
北美南美大洋

世界最长的河流6600km白尼
东非高原,青尼
罗河水量稳定,青尼罗河水量变
尼罗河源于
化大,夏季河水大增,造成尼罗
俄比亚高原
河定期泛滥
上、下游在热带雨林区,水量较
尼日尔河西非高原
亚湾大;中游在沙漠地带,水量较小
大小支流都处在热带雨林区,水
西亚北
刚果河量大,富水能,是世界水能资源

最丰富的河流
-加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水量有季
赞比西河
高原节变化
伏尔加河里海东欧平原西部欧洲最长的河流
西开发较充分,两岸居民点和工业
莱茵河阿尔卑斯山
城市密集
多瑙河黑海阿尔卑斯山水力资源丰富,以铁门电站著名西
安大略湖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水位稳定
西西西以春季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航
美国北部
哥湾运价值大,有运河同五大湖相连
西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面积和流
亚马孙河安第斯山脉
量均居世界首位,航运便利
雨季河水暴涨,枯水期常有断流
利亚
墨累河现象
水岭西侧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8



29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1)西北地区的高山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
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
①有利条件: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30

②不利条件: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
青藏高寒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1)有利条件:
①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
②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
③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
①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
②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3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04d7e3ded3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c.html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地理核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